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阳修《非非堂记》
userphoto

2024.02.10 海南

关注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推荐阅读


非非堂记

欧阳修〔宋代〕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译文

  用称来称量东西的用具,如果晃动不稳定,称出的结果就会有误差。但是在平静的时候称量物体,则结果就会分毫不差。水面可以照见物体,如果水波不平,那么就照不见物体的影子,但在水波平静的时候,水中之影毫发可辨。对于人来说,耳朵可以听,眼睛可以看,如果运动不定的话,那么眼耳都将不会听清看清。在人安定之时,眼耳就能很好地看清听清了。这就说明,如果人不为外界的动乱所迷惑,则他的心就很平静,心静就能做到思维清楚,能够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他的行为也将是正确的。然而赞扬好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不好的就使人觉得好像是故意说坏话讥笑人家。然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错误,则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好的,正确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加以表扬又能给君子增加什么更多的光彩呢?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加以观察,不如说,其中“非非”,也就是批评错误的地方更为重要。

  我到洛阳的第二年,正逢重新修缮河南府官署,我曾作文《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一篇刻于墙上。在它的西边还营建了一间厅堂,门户向北,种植了几丛竹子,并开了窗户在南墙上,以使房子得见日月之光。设置了一张几案一张床,书架上陈放着几百卷书,早晚我就居住在这间房屋中。因为这里很幽静,可以静心休息,阅览古代书籍以对照现今,思考各种问题。因此我把这间屋子叫作非非堂。

注释

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用具。

锱铢:极小的重量单位,一般认为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铢,六铢为锱。

“水之鉴物”四句:语出《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中平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聪明:指听觉和视觉,即“耳聪目明”。

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于“静”态时,耳聪目明,听到的见到的都准确无误。审:确切。

处身者:立身处世的人。外物:身外之物,一般指名利、地位、荣辱等。

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谄:巴结奉承。

讪:诽谤,说坏话。

宁讪无谄:宁愿批评指责而不阿谀奉承。讪,诽谤,说坏话,此指批评之语。谄,巴结奉承。

“是者”三句:言行正确,对于君子来说是正常现象,去特别地肯定他,也并不能增加君子的光荣。

明年:第二年。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年)到洛阳任职,次年改元明道。

新厅事:指重修河南府官署。

“有文”句:作者于明道元年(1032年)撰写《河南府重修使院记》。

营其西偏作堂:在官署西边营建非非堂。

辟户:开辟门窗。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创作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当时欧阳修二十六岁,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用,欧阳修便是其中一员,出于对时局的不满和担忧他写了这篇《非非堂记》。

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解释“非非堂”命名的缘由,从中发挥作者崇尚“静”的思想价值。欧阳修认为“心静则智识明”,才能对是与非、表扬与批评采取正确的态度。作者进一步认为,与表扬正确相比,批评错误更为重要,因为言行正确原是君子的本分,而纠正错误才能扶植正气。全文以天平、水、人的耳目三个比喻开端,这种“博喻”的手法,增加了文章一气呵成、豪健俊伟的气势。

  文章开头由写静而展开议论。

  天平静,称物才能分毫不差;水静,照物才能毫发可辨;人的耳目静,视听才能准确无误。作者用秤、水、耳目三重比喻,证明为人处世只有“心静”,才能“智识明”而不为物欲所蔽,才能明辨是非,做到恰如其分地肯定正确事物,否定错误事物,即文中所说的“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所谓“是是”“非非”,指的是肯定正确、批判错误;歌颂光明,揭露黑暗。倘若二者择一,作者以为宁可没有前者,不可没有后者,因为正确与光明本是君子固有的品质,而批评与揭露可以鞭策人们向上向善,以此说明立身处世只有“心静”而“不为外物玄晃”,摒绝一切私欲杂念,才能心明眼亮,洞察是非。

 继而推出文章的主旨:肯定正确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错误似乎有讽刺讥笑之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失误,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正确的、好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再去肯定他、表扬他,不能给君子增添任何光彩。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来观察,不如说多批评缺点错误更重要。

  结尾过渡到洛阳新建西堂,而取名“非非”的缘由,就在于“静”有利于践行“非非之为正”的处世原则,也揭示出静中见真,静能生悲的生活哲理。接着写非非堂营建情况,着重描写非非堂环境的安静以及这安静给作者带来的莫大益处,即“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读者不难领会,非非堂内外清幽的环境,有助于作者安心读书、思考问题、贯通古今、辨别是非。

  作为初入仕途的早期作品,文章议论有的放矢,针砭社会上歌功颂德、谄谀成风、粉饰太平等时弊,表明自我人格。作者信仰儒学,笃信名教,首创“君子”“小人”之辩,一事当前,只要道义所在,便会不恤浮议,奋勇向前,诚如其《斑斑林问鸠寄内》诗所说:“横身当众怒,见者旁可栗。”这种“非非之为正”的人格力量,受到苏轼的赞许(见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也遭到明人杨慎的非议(见杨慎《欧阳公非非堂记》)。作者一生诚如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所称“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他的人格净化了宋初污浊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宋人砥砺名节的士林新风。

  全文写作打破樊笼,自创新路,运用精辟的比喻,逐层深入,语言平易,含意深远。

先秦

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

荀子《修身

左丘明《楚归晋知罃

左丘明《祁奚荐贤》

左丘明《阴饴甥对秦伯》

佚名《展禽论祀爰居

佚名《齐宣王见颜斶》

佚名《王孙圉论楚宝

汉人

司马迁 《游侠列传序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屈原列传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扬雄《解嘲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刘向 《太子晋解》(节选)

刘向《 三人成虎

班固《封燕然山铭

魏晋南北朝

曹丕《与吴质书》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植 《与杨德祖书

阮籍《大人先生传》

孔稚珪《北山移文

干宝《宋定伯捉鬼等

吴均《与朱元思书

郦道元《三峡

张载《剑阁铭》

​祖鸿勋《与阳休之书》

唐人

陈子昂《修竹篇序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白居易《养竹记》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三游洞序》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宋清传》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乞巧文》

柳宗元《箕子碑》

柳宗元《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柳宗元《三戒》

柳宗元《梓人传》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韩愈《祭十二郎文》

韩愈《祭鳄鱼文》

韩愈师说

韩愈《原毁

韩愈《伯夷颂》

韩愈 《子产不毁乡校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李商隐李贺小传》

陆龟蒙野庙碑》

王绩醉乡记》

刘禹锡说骥》

宋人

王禹偁《待漏院记》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张载《东铭》

张载《西铭》

欧阳修《朋党论

欧阳修《纵囚论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伶官传序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养鱼记

欧阳修《游鲦亭记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

苏洵《木假山记

苏洵《心术》

苏洵《辨奸论

苏轼《贾谊论》

苏轼《晁错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滟滪堆赋并序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三槐堂铭

苏轼《放鹤亭记》

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游沙湖

苏轼《宝绘堂记

苏轼《雪堂记

苏轼《记游定惠院

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又答王庠书》

苏子瞻《启铭二首

苏轼十八篇脍炙人口的古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待月轩记》

苏辙《巢谷传》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道山亭记

曾巩《墨池记》

曾巩《秃秃记》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材论》

王安石《上人书》

张孝祥《观月记

周密 《观潮》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元人

李孝光《大龙湫记》

明人

刘基《活水源记》

阳明瘗旅文

王阳明《尊经阁记

王阳明《象祠记》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李贽《又与焦弱侯》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吴山图记》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袁宏道《虎丘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方孝孺《蚊对》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张岱《虎丘中秋夜》

张岱《夜航船序》

宗臣《报刘一丈书》

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

清人

戴名世《数峰亭记》

沈德潜《游虞山记》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祭妹文》

袁枚《随园记》

梅曾亮《记棚民事》

李渔《芙蕖》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纪昀《河中石兽》

纪昀《狼子野心

龚自珍《病梅馆记》

林铁崖《口技》

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

姚鼐《登泰山记》

俞樾《俞楼诗记》

张裕钊《游虞山记》

近代

严复《救亡决论》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其它

10篇最美的古文

佚名《桑生李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心佛语:静以修身,君子之行
欧阳修: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每日一诗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光辉岁月:他们遭遇一场失败,却成就一种精神
欧阳修: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欧阳修:生的丑陋,活得有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