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实的商鞅·上部

大概对很多人来说,读历史应该就像读一部传奇,尽情挥洒,畅快淋漓,但我则更喜欢用看侦探小说的方式去读历史,反复地推敲琢磨,试图找出隐藏的真相。

是的,隐藏的真相。

在法律系里有这么一句名言:但凡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一定有漏洞。

那么,历史上的描述都是真实的吗?我们又是以何种标准来论定呢?

我特别喜欢吉光片羽和雪泥鸿爪这两个词,在非常细微的地方揭开历史隐秘的一角。

之所以要先说这么多,是因为我接下来要介绍的人物,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有着非常特殊的定位,对历史的影响想当深远。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只能用抽丝剥茧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去分析。

一、熟是熟非,一生真伪有谁知

他叫做公孙鞅,而他的另一个名字——商鞅,则是如雷贯耳。即使是那本极为简略的初中历史教材,他的介绍也占了两页之多。

我所参考的资料只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的商鞅列传,因为这里的资料最完备,绝大多数人也都是从《史记》去了解商鞅生平的。所以,我也只分析《史记》中对商鞅的描写。

首先,我们来先看看太史公对商鞅的评价: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找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站》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这个评价是极其不公正的。

就拿最典型的“欺魏将印”来说吧,秦魏两国开战,商鞅邀魏公子印面见相谈,商鞅直接杀了公子印,而秦国得以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

而司马迁却说因此“卒受恶名于秦”。且不说为将者“华而不实,言而不信”是必修课,就说“敌之寇仇,吾之英雄”,秦国又怎么会敌视让他们得胜的商鞅呢?如果按司马迁的说法,岂不是让所有运使计谋为本国谋利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了。

我只想说,这本身就是一场错误。商鞅是在那个铁与血的时代中经过千锤百炼才淬炼出一个的改革家,司马迁则是出身史学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的一个文人。用司马迁的眼光评价商鞅本来就是极其荒谬的。

所以,我希望诸位放下对于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请留下一点疑虑吧。听我慢慢地讲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任何逻辑,推理,理解上的谬误请尽管指出。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后来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看望,问他,如果你不幸去世,社稷怎么办呢?公叔座说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而后便是一句王嘿然。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明白,魏惠王在公叔座重病时亲自去看望,并且询问国家大事,说明是魏王非常看重的公叔座这个臣子的。

而且,我们也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魏王他也不可能不明白,而且公叔座又是他极其看重的一位大臣。那么他为什么会对公叔座临终遗言的看法报以轻蔑的态度呢?

做个这样的假设吧,你的某一位亲朋临死前对你有所嘱托,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万分重视吧。而且就史料记载,这位魏惠王也没有什么精神方面的问题。

此疑点一也。

接下就是,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都屏蔽左右了,那么他们的言语究竟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呢?

此疑点二也。

再接着看下去吧,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何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考虑到那个时代普遍地追求道义,所以我不指责他看人说话,他劝魏王杀商鞅可以是为了全君臣之义,叮嘱商鞅可以是顾念师生之情,没什么难以理解的。可是在劝告之后商鞅的表明了留着魏国的态度,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对这个他自己亲口承认的人才留情呢?这岂不是陷国家于不义吗?况且,如果公叔座坚持,在当时的情况下,魏王又有什么理由不杀商鞅呢?

此疑点三也。

光是从人情方面推理就有如此之多的疑点。

更何况,还有,既然公叔座在临死前推荐商鞅,那么必然是对商鞅的才能学识有深刻的了解,而深刻的了解则建立在长期的接触上,前面也说了公叔座是在魏国很受重视的宰相。那么商鞅跟在公叔座身边难道会籍籍无名?难道会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吗?甚至可以说没有机会面见魏王吗?况且在上面提到的秦魏之战中,明确记载商鞅对公子印说了一句“吾始与公子欢”,而从后来公子印以为然的态度来看,商鞅当时确实与魏国的高层有所接触并且交情匪浅。

于是,现在就变成了,在魏王以及魏国高层明明知道商鞅的才华却依然不于以重用的情况了。

那么,我现在来整理一下,最大的可能是,商鞅在魏国地位不低,并且已经在魏国展露才华了,通过商鞅一见到秦孝公便语数日不厌,那么先前就一定已经形成了完整而独到的思想。思想哪里来的?只能和魏国的有学之士辩论而来。

那么,我再提出一个问题,学识,经验都来自于魏国,并且和魏国高层交好的商鞅,为什么要离开魏国,来到当时只是一个二流国家的秦国?

二、千古一遇,后世纷纷效商鞅

我们可以来看看三国时诸葛亮面对张昭的劝降,所给出的回答“吴主可以善亮,不能尽亮”。所以去吴就蜀。

我这里给出的回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有着足以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思想,而有一个平台可以去实现它……没有人会选择继续安稳的生活。

于是,接下来就到了商鞅进入秦国了。

这里,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背景,秦国自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便衰落下来,到了秦孝公时已经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而此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以求天下人才。而此时这位秦孝公仅仅二十二岁。

一位胸怀撬动天下的抱负,一位年少帝王立志改革。

这一对君臣的相遇完全可以冠上奇迹的形容,唯万年千载才得一遇。

回到正题吧。

太史公记载,商鞅先后对孝公说了帝道,王道,霸道,而秦孝公对霸道青眼有加,记载说“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而后商君又说: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这番话我认为语言逻辑上有很大的问题。

文中没说帝道、王道究竟是什么定义(霸道的定义可以确定就是商鞅变法的内容),那么我就按我的意思暂且把帝道定义为尧舜之道。把王道定义为历来霸主之道。

那么,后来商鞅与秦国权贵甘龙,杜挚的辩论中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礼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绝对提倡改革的,既然如此他又为什么会去言帝道王道呢?况且如果真的有比“霸道”更好的方法,那么这两位同样期待改革富强的君臣又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那么我们也不必太过纠结这些言语上的逻辑问题,直接看看商鞅究竟给那个时代带来了什么改变。

不过这里还是要一提,商鞅和甘龙,杜挚的辩论是史记里难得的精品,值得一看。

至于商鞅变法,我不一一道来,立木取信的故事人人皆知,我也不细说。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阅,我来说说它的影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芳,简而言之他彻底破坏了封建贵族的权利体系,并且是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来政治体系构成的源头。

商鞅,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缔造好了一个永垂不朽的传奇。

这里我先提前说明,商鞅是被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当做叛徒车裂而死。那么,这么一位彻彻底底改变了秦国的传奇人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下场?这一切真如表面上如此简单吗?

诸位请留下一点耐心,学会认真的思考,留待下一回我们再来慢慢分析。

原创不易 打赏一波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鞅的老师为什么要杀掉商鞅
真实的商鞅,与历史教科书中的商鞅,相去多远?
鬼谷子的忠告:做人要圆融,做事别太绝。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苏秦与孟子、圣人何所求?
商鞅-----被车裂的改革者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