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隶书《曹全碑》- 简介與筆法
 

    ——2008年11月15日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汉字的内在规律和艺术法则。它包括三个要素,既特定的历史渊源,书法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特别的表现形式,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来为人所用;特殊的表现手法,书法是有规律、有法则的艺术创造。上述三条缺一不可。隶变是我国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隶书是书法演变中的重要书体之一,它无论在实用书写书艺创作及书法理论上都具有突出成果和重要作用。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以改变园匀为方折的笔法,改变修长为扁平结构的带波捺的新书体。它是篆与楷之间承先启后具有重要作用的书体。关于隶变的起因隶书定名等问题,我在隶变试谈》中曾专门谈过。书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字书写艺术,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即是笔墨之法,就笔法而言,宽泛地讲,包括身法:即用笔时身、臂、肘、腕、掌指的运动规律;墨法:即用笔时墨的深浅、浓淡、枯润等变化规律,及用笔本身的规律。

        具体地讲,笔法是指用笔本身的方法。这里探讨的是指后者,是想专指隶书的用笔方法。笔法是书法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书写表现过程,是书法创作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方法。字的点画是用笔的起点、构字成篇是用笔的终结。笔法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以笔锋在纸面(或被书写工具)上运行为线索。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结果。这种艺术化处理过程,经过实践总结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就成为普遍认定的笔法。

         
实用与笔法

   
   隶书用笔首先应注意到隶字的基本书写特点,这些特点一般归纳为: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 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但上述只能说明一般的书写和结构特征,用来作为隶字通常的辨认和书写是可以的,如果用来作为书法艺术的特点或要求 则差之远矣。

        
我们热心于书法艺术,辨识、临习、书写隶字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书水平,从事艺术创造,间接地为实用文字的发展服务。要研究笔法,就要摆正实用字和艺术美的关系。书字只满足于实用的需要,书法才满足于审美的需要,它们同源于字的形体结构。任何书体的产生与更迭,首先是适应文字记录语言和需要,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而出现的。实用性是文字的第一位的作用,也就是字本身形体,表音表义作用。隶书最初是作为篆书的快写而应运而生的,是文字书写者们经过长期模索总结的智慧的结晶,这是书字的阶段,是吏以逐步发展为书法的最坚实的基础。

搞书法艺术就不能只停留在实用书写上,不能以大众的书写规范正确与否,不能以通俗的书写风格流行与否为满足。普列汉诺夫说: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作装饰品的东西,最初是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拥有者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始变得美丽,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一种书体的出现,首先是实用性,是字的自在阶段,在使用字的过程中,用审美的感官加以改造,逐渐装饰化,文字便向书法发展,使文字成为艺术品就是有意识的阶段了。我们今天研究隶书,就不能与秦汉时代作以简单的比较。




    秦汉时的隶书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性质,互为促进和发展,而今天以楷法书写的现代简化汉字成为全国标准字。隶书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美,我们所注重主要是其艺术价值,作为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来对待,是运用隶书的艺术价值为今天服务,不是复古的实用,是创造艺术的美感,不是只求书写隶的俗字,这个立脚点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认为只满足用笔方拆,有波有捺就是我们追求的艺术效果,那么,只写报杂题头那种整齐划一的隶书印刷体就够了,这达不到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目的。

 

    对隶书出现后的情况应有大致的了解。如果从秦武王二年(青川木牍为标志)到东汉桓帝永兴元年(汉乙瑛碑为标志)隶书的成熟,再到汉末三国时钟繇楷书来划分,经历了先秦的秦隶、西汉时的古隶、东汉时的汉隶,汉后的今隶,前后大约六百年左右。早期的隶书脱胎于篆,线条仍遗留园匀的意味,结构是篆隶的结构,相杂波捺甚少,不注重行笔的变化,可能一是因图书写便利注意速度,二是受简帛字较小的局限,不便施展,藏头护尾几乎看不到。这种类型可以参读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和秦铜权文。

     汉以后,特别是东汉时书写工具的改进,,笔墨技巧的是臻成熟,以篆笔法入隶,藏头护尾的笔法被沿承下来,行笔过程的变化,加上结体的变化,逐渐形成丰姿多采的隶书。在隶书发展过程中,由简帛入石,赋予隶书崭新的书体美,隶的笔功书与镌刻艺术的完美结合,使隶字的用笔带有金石之味。

      隶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书法理论著作,对隶书的鉴别和提高,用笔技艺的发展直到推动作用。这种发展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如汉熹平四年,及魏的三体石经,魏吕林所著(字林)都以篆书来相比较以相参检,树之学门,是字笔法的比较,篆隶用笔的区别就不能不显而易见了。用笔的实用性只解决规范和熟练音量,产生艺术的文字,用笔的艺术性才能解决书法美的音量,创造文字的艺术。
   再现与表现

  关于书法美学中客观的再现和主观的表现,对我们目前来说,并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我们日前是要脚踏实地解决隶书用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功的音量。学隶要从这两点很好的武装。学篆的要吸收隶的厚实,学楷的要吸收隶的古朴,学行草人认真回味章草的精华。要提高各自的书艺水平,隶都必不可少。如何临好帖,合于古人,把基础打牢,这是从长计议的大事,基础牢再谈如何表现也不迟。知隶、学隶、攻隶,各自结合情况而斟酌。

   按自己所需而安排,按各自的主攻方向涉猎旁门别类,哪怕暂时不吸收,作意向储存也是好事,为将来打基础。倘若临渴掘井,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总要落于人后的。
   



古法与今法

   隶书的出现到今天已经二千四百余年,其演变和发展,历代风格各异。既然用笔有个学习的过程,就不能不提及取法的问题。根据现在情况看,有两个本来是很明确的问题而一到实际中就糊涂。一是中锋用笔,二是取法乎上。中锋用笔是指笔走中锋,以中锋为主,千古不易,为历代书家所重,不仅创作上按此办理,就是打基础是非此不可,非此不成。欠不能因有些文章提出异议而见异思迁,坚持中锋为宗不是因循守旧。吃母奶的孩子就比其他的条件好,但也有生下来就吃代食品的也长成人了,那毕竟不是总体现象。

   《天发神谶碑》有偏锋不等于篆书都用偏锋,清代某大书家拈笔管不能说拈转笔管也是用笔的法规。建基础要实打实,中锋用笔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古人云取法乎上就是临习时要择精。走古人路还是走今人路,就隶书而论,是有个古与今的问题。所谓古,不能把汉与清混为一谈,古严格说是指隶成熟期及成熟期以前的字,即以东汉为界,晋唐以后为今,东汉为隶之鼎盛,绚丽多姿,奇辉异彩,空前绝后。

    晋唐隶风趋于流媚,开始馆阁化,使人们寻求新的有生命力的书体,因此,这时隶无力再与楷媲美。到了清代,重振书古,上溯六朝以前书风,书法理论上大有成就,隶书的意境上有变化,手法上有创新,是新了人们的耳目,通常不宜作为临帖打基础的范本。至现代更如此。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的知识面的宽泛,每个书家的知识新,精力旺,才智广,是个优越条件,但新的知识需要时间积累,精力旺盛不能无限度,才智广也须专注,再高明的书家也不可能与汉时专为隶书那样潜心致志,独树一帜。

    因此,客观上看,总体上是知识博于古人,风格大进,但个体上功欠于古人,这并不是厚古薄今。至于抛弃古人,自辟所谓新径则更不能同日而语。书法的基本功要深扎,要与古人合。古之成就也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积蓄的精华,是宝贵遗产,,不是一世、一时、一人、一地所草就,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取法于此,还取法于何呢?道理自然清楚。

    从目前书报杂志上看,中青年的作者的作品优点应充分肯定,但问题也不可忽视。不求费力于工,只求省力于创轻浮狂怪;不求着力于古,只求从力于今,临近人之作,书艺退化;临帖方法不当,朝三暮四,一无所成;临帖不注意规范性,舍精取俗,趋于一般化;受不良书风影响,求靠近某名人而得名于世,早立门户。

    上述皆为打基础的大忌。讲笔功,一要选精,二要规范,二要求似,四要有恒,一时的模仿以至乱真也无妨。不从此开始就谈不到继承,无继承就无发展。学书的通病往往是临字专心致志模古,书法展览时就参取今人,不按临帖的发挥,没有总体的把握,不自觉地流露出走捷径的倾向,最后还是踏步不前,于全局不利,写来还是老样子。想要真功夫,就不要怕在别人面前暴露临帖的弱点。不要用今人流行的书体为你遮丑,坚持自己的方向,一回丑,二回丑,改进了就不丑,要以丑为戒,时时自激,持之渐进,总会见效。总要排除干扰,敢于走自己的路,把目光放长远,踏实地练几年,,不哗众取宠。要是一听到一些赞扬声,称某像古帖某种,就自满自足,实不应该,要称某字如其某人,那更应早选正路,否则出力越大,累赘越多,至少是事半工微。要是称某字是什么也不像,不见书味,就更不待言。总之,想追求捷径只能事得其反。


隶书
   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均用小篆。但结构复杂,笔画多弧形,速写不易,民间多用一种较篆而草的、能急就的字体,笔画由圆变为方折,把篆书多弧形变为多直形。这是隶书兴起的原因。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隶书是琳琅满目的众多书体中延续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泛的书体之一。隶书从仕宦走向大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隶书脱胎于古文字,来自于民间,源远流长。据考古研究发现,汉字大约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从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资治通览》3878页)。古文字逐渐形成,并用于简单记事,到周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将古文字组词造句,用于著述,经历了大约四千余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汉文字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宰相李斯具体主管其事,大刀阔斧地涤除旧典,废弃怪异之字,简化大篆而成小篆,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汉文字革命。


小篆较大篆便捷了许多,但仍然显得繁琐,书写应用起来仍然不够简单,离庶民仍然较远。于是,秦始皇又命下杜(今西安)人程邈搜集民间的简化字,进一步简化小篆的笔划和结构,把圆转改为方折,把象形改为笔划,形成了一种新的简化字体,较小篆更便于书写应用,与庶民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因程邈在(现西安地区)这个地方做官,便将这种字体以隶命名,即隶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治时间虽短,汉文字改革却迈了两大步。在秦朝规范应用的八种汉字书体中,隶书排在第八位,字形如字分开,故又称八分。以后在应用过程中联系实践,又为隶书加了些头衔:如分书隶分分隶佐书史书等。隶书根植于民,形成于秦,通行于汉,以至三国。晋、唐时期虽然楷书出现,且逐渐盛行,但并未完全替代隶书。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展,隶书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各具风格特点的汉隶,其古文字的笔划特征已荡然无存,书写更加便利了。但笔划雄健浑厚,架构方正而平,横捺蚕头雁尾等特点仍现其身。隶书的艺术性和可使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乐见,因此,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字的形体要整洁庄重、朴实无华、敦厚苍劲,寓强身健体、高德养性于其中。用笔富于变化,行笔自如,活泼舒展,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收陶冶情操之益效。隶书:先祖心血汗水之积累,聪明才智之结晶,文明传世之瑰宝,辉耀璀璨之珠玉。对此宝贵的财富,我辈理当珍惜、继承、发扬、实践、光大,理当将这朵书海奇葩蕴育得更加绚丽。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流傳在中國民間的隸書口訣
    隸書口訣
    隸書,是源于篆書的書體,創始于秦代,盛行于漢代。今天所談的是東漢隸書成熟期的字體,亦是我們通常使用的隸書。這種書體,既古體巧拙又規矩易認,既工整嚴謹又生動活潑,不僅有其藝術价值--在書法園地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有實用价值。漢字是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創造、改革、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隨著文字的形成而孕育產生,是中國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和廣泛實踐的產物。在漫長的書法史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大書家,而有很多書寫得很好的碑刻、墨跡,卻是出自無從查考的民間書者的手筆,在中國民間,就流傳這樣的一首【隸書口訣】: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蚕頭雁尾,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蚕無二色,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這【隸書口訣】,雖不見經傳,亦難以确認是何人所撰。但确是概括了隸書的主要特點及寫法要求,是種體會和總結。解剖這首口決,對我們認識隸書的面貌、練習隸書的寫法會有不少的幫助。

方勁古拙
    隸是從篆書簡化演變而成。隸書的出現,使漢字從單一的線條化發展為多變的筆畫,把篆書的圓轉筆畫改革為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而隸書是比較古老的書體,【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

如龜如鱉
    篆書和楷書較多地取縱勢,成豎長方形或正方形,使筆畫縱向發展;而隸書字形較偏,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身的形狀最恰當不過,可見古人的智慧!正因為如此,成篇隸書字的書法創作雖然豎行,章法上處理卻是字距大于行距,從使左右分張的隸書构成聯翩飛揚的特有風格

蚕頭雁尾,筆必三折
   【蚕頭雁尾,筆必三折】指的是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即帶有挑腳的橫畫)的形狀與隸書筆畫的寫法步驟。寫波橫時先用力向左【藏鋒逆入】,然后轉筆往右,形狀如蚕蟲之頭,隨即將筆稍為提起,使筆毫平鋪向右運行,這是〔平出〕;最后寫挑腳時,筆鋒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好似大雁之尾,一般為露鋒收筆,亦有尚未露鋒即緩緩收住的處理。寫挑腳時還要注意,應釆用﹛提引﹜的寫法,這樣,筆勢就舒展自然;不要﹛扭甩﹜出去,扭甩則搖擺、輕浮,有做作感。【筆必三折】是說寫隸書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不要橫掃直抹一滑而過。〔藏鋒逆入〕、〔迸入平出〕是隸書用筆的基本方法,而各種筆畫收筆時則有不同寫法,有的用〔露鋒〕,有的用〔回鋒〕,有的用〔停駐〕。

雁不雙飛,蚕無二色
   【雁不雙飛,蚕無二色】,說的是在隸書的一字之內,筆畫的挑腳不要重复。茹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只能把一筆寫成波橫,其余寫成平橫,這就叫做【雁不雙飛】,如果把橫畫多的字每筆都成波橫,不止是〔雙飛〕,而是〔一路飄飛〕了,這樣既破壞了字的重心,又損傷了字的結體特點,初學者尤其要注意克服這個容易出現的弊病。與【雁不雙飛】類似的還有一種稱為〔字無二捺〕的處理,既凡屬隸書的捺筆,一般在字中不要重复出現,捺和波橫也應同時在一字使用。但在很多碑帖中,【雙飛】、【二捺】會偶有出現,如果必須雙飛時,兩筆寫法不要粗細雷同,要注意長短、肥瘦、輕重、大小的變化。此外,不要把沒有〔挑勢〕的字隨意挑出,特別是寫〔包圍結构〕的字時,圍內的筆畫在收筆時不要寫成挑腳。【蚕無二色】,是指起筆的蚕頭寫法基本相同,但蚕頭的形就的碑帖中也有一些微小的變化,如【曹全碑】的圓筆多些,【張遷碑】則方筆多些。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與小篆比較,隸書以筆畫方折散開、體勢分張、中斂旁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橫挑放縱)、體形方扁形結體的基本特點。其筆畫線條既要方折平直又有粗細、起伏的變化。由于隸書字形方扁取橫勢,很多筆對稱地展開,尤其撇、捺的組合,恰如「雁展雙翅」,有明顯的俯仰之勢,增強了動感。

重濁輕清
    重濁輕清,原來的篆書,只有線條式的點、直、孤三種筆畫,隸書派生出了八個基本筆畫和更多的變化筆畫,這些筆畫形態各异、粗細不一,寫時要注意提和按的運用,重的筆畫要寫得飽滿,輕的筆畫要寫得秀气。

斬釘截鐵
   【斬釘截鐵】,篆書中大量的圓轉筆畫,到了隸書中則變為方折寫法。雖然隸書用筆宜「遲送澀進」(即運筆時,有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節奏,從微小的動作中流露出筆意),但要寫出方勁有力的效果,【斬釘截鐵】就是這個意思。

《曹全碑》  
一、临习《曹全碑》該了解碑的簡史

   《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二、临习《曹全碑》应注意的问题
  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4.在临摹时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才可获得成功。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
结构特点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

  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
.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二字




CIMG1001.JPG



CIMG1013.JPG




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CIMG1023.JPG



CIMG1020.JPG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字,小者如字,


CIMG0998.JPG



CIMG1038.JPG



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3
.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字内的两个,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CIMG1047.JPG



CIMG1050.JPG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字左放松,右收紧,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字上放下收,字上收下放。




CIMG1021.JPG



CIMG1025.JPG



CIMG1039.JPG



CIMG1027.JPG



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如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CIMG1049.JPG



CIMG1011.JPG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CIMG1044.JPG



CIMG1046.JPG




竖画
  竖画在字中起着稳定重心、支撑骨架的作用。因此竖画要写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作用。《曹全碑》中的竖画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1)尖尾竖。《曹全碑》中的竖画多用圆笔尖收,逆锋起笔,逆势铺毫下行,使笔毫与纸摩擦,用力要均匀,收笔时笔锋渐提微尖,于空中虚势收锋,线形呈锥状。这种竖画不同于楷书中的悬针竖,它是在书写熟练后,空中回锋、虚势收笔的结果,要比悬针竖饱满,有含蓄蕴藉之意。


CIMG1000.JPG



CIMG1045.JPG



CIMG1019.JPG



CIMG0999.JPG



等字。这种竖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右下驻,回中后直下,在出锋前再稍向下按,然后轻起,使竖画的两头稍粗,中间略细,线条圆浑饱满。这种竖法与尖尾竖不同的是其收笔的地方。它收笔时笔锋实回,笔画末端浑圆,有点类似于垂露竖,但又不是像楷书的垂露竖的写法,它比尖尾竖更浑厚有力。
字中的竖画。



 (2)短竖。字中的竖。它藏头、护尼、盈中,点画粗细一致,头尾显圆,线条更为温润含蓄。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右驻,回中直下,注意匀速行笔,最后至收笔处收笔上回。




CIMG1030.JPG



(3)并列竖。当一字之中有多竖出现时,则应注意其有相向和相背的差别,以及长短参差和粗细、直斜与收笔的变化。字的两竖呈相向的姿态,字的两竖呈相背的姿势,字的两竖一长一短、一正一欹,于平整之中显现灵秀、生动之态,让人回味无穷。于平整之中显现灵秀、生动之态,让人回味无穷。



CIMG1011.JPG



CIMG1058.JPG



CIMG1042.JPG




点画的写法
   《曹全碑》的笔法变化丰富多样,近代姚华先生以为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出也。又,结体有与寻常相反而见美者,



CIMG1055.JPG



字左撇势促,而又直竖行而下,行若悬针,偏旁亦往用之,舒敛皆与常相忤,而势能相救,由此可悟其变。这就要求临习者仔细体会笔法的变化,即或起笔形态,或收笔形态,或长短、粗细,或走向中的一种在变,也可能几种都在变。笔画组合而能变化,表现在笔画上,显得多姿多态;而在书写的人,则说明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用笔方法,才能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能有意识地写出千姿百态的笔画是我们临习的目的之一。否则,如果笔画写不准,则无法进入结构临习,就无法把笔势在笔下表现出来。


1.点的写法。
  点是笔画的基础,其他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在隶书中,点又是其他笔画的短缩。《曹全碑》的点多变化,笔笔劲健而不含糊。其用笔是逆入平出,略露锋,然后提笔收出。人们认为此碑中的点是字之眉目,全藉它们以显顾盼精神,故其点虽属平画,但均有向背,随字异形。此碑中的点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竖点。
  竖向的点,宛如竖画的头部,实际上它就是竖画的短缩。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稍驻,再提回中直下。如字的竖点。



CIMG1056.JPG




2)垂点。
  该点是上尖下圆,势态由上而下,收笔处形似垂露,故称垂点。写法是向上轻微逆入,然后下驻,笔腹着纸后向右上边行边提,挑起轻收。如字的点。




CIMG1060.JPG



3)撇点。
  其形态与平撇类似,故称撇点。实际上它也是平撇的短缩。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稍驻,向左下行,兼行兼提笔出锋,注意出锋不宜太直率,宜含蓄。如字左上的撇点。



CIMG1059.JPG




4)捺点。
  其形似捺画的短缩,故称为捺点。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行,至将尽处轻驻再右上轻提,边提边收。如字的捺点。



CIMG1061.JPG




5)挑点。
  该点画是向右上挑起,故称挑点。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一驻即起,回中后向右上兼行兼提,轻挑后缓缓收起。如北字左边的下点。



CIMG1064.JPG



CIMG1062.JPG



CIMG1054.JPG




6)横点。
  该点画形似短横。其写法是轻轻一驻入纸,即向右平行,至收束处又轻驻。书写该点时宜求精巧。如字的上点。



CIMG1058.JPG



7)曲头点。
  该点画形似横折的短缩,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短横,至折处稍驻,接着向下行笔。
字左部的上点。




CIMG1065.JPG




挑画和折画
   挑画是从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笔画,用力由重而轻,力贯始终。在隶书中挑画较短,起笔向左下逆入,略顿,随即转锋向右上行.缓行缓提,行笔不宜快,收笔敛锋提起,要有险劲之势。如字的挑画。应注意的是,挑画形态单一,其变化主要在粗细、弧直、平斜之中,但要有短箭上弩、千钧待发之姿。




CIMG1002.JPG



折画是两种笔画交接的拐角,是两种笔画的组合。它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折。
  如字的横折笔画,是横与竖的拼接,分两笔完成。先藏锋逆入写横画,再向右缓行,至转折处笔画另起,藏锋逆入,向下写竖,最后缓缓提锋收笔。写这类折画时手腕翻转要活,衔接宜自然,写竖画时抬笔不能过高,以免出现耸肩的败笔。再有一种横折是在折处不重新起笔,而是提笔顺势向上再向下行笔。这种折画的横画上弧,竖画或外弧或内弧,自然而有生态。如字的横折。




CIMG0996.JPG



2)椭圆折。
  这种折必须注意在由横画折向竖画时,采用转法,转折处圆匀不留折痕,一笔而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在转弯处仍有微小的提按调锋动作,如字的第二笔折画。对此,临习时千万要仔细分析、观察。




CIMG1026.JPG



3)竖折。
字的竖折,是由竖画和横画组成的折画。具体写法是,先藏锋起笔写竖画,至转折处略提锋换向,笔锋稍驻再问右行,在转折处要写得方峻利落。这种折画在此碑中的穿插运用,使《曹全碑》在秀丽之中增添了几分遒劲。



CIMG1007.JPG




4)横折撇。
  这是横画与撇画组合而成的,如字的横折撇。具体写法是,先藏锋逆入写横画,至换向处稍驻,然后向左下写撇。但在写字的这一笔画时应注意是先驻落笔后向左挑行,离纸重入换向,顺势横入再换向左下送去。写此折回时务求点画轻盈灵动。




CIMG1004.JPG



CIMG1031.JPG




4)横折撇。
  这是横画与撇画组合而成的,如字的横折撇。具体写法是,先藏锋逆入写横画,至换向处稍驻,然后向左下写撇。但在写字的这一笔画时应注意是先驻落笔后向左挑行,离纸重入换向,顺势横入再换向左下送去。写此折回时务求点画轻盈灵动。




CIMG1017.JPG



6)撇捺折。
  它是由撇画与反捺组成的折画,如字撇捺折。具体写法是,先起笔写斜撇,但不出锋收笔,在撇尾调转方向,向右下写反捺。




CIMG1015.JPG



钩画
   《曹全碑》中的钩画,各有其独特的形态。有的钩画类似撇画,有的钩画近似捺画,有的钩画宛如点,有的则省略其钩头,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具体的钩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竖钩
  如字左部的竖钩。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直下,过半后渐向左送,至将尽处上引,回锋收束。



CIMG1008.JPG




2)撇钩
  隶书的钩总的来看,其钩形向左,类似于隶书中撇的写法,如字的撇钩。其写法是,起笔藏锋写竖,转弯处提笔,稍顿后折锋略方,笔锋向左铺毫,逆势向下稍弧,收笔方切,宜写得粗壮结实。




CIMG1029.JPG



3)横钩
  其写法是,先写横画,至末端提笔离纸,顺势向上回锋入纸,转锋略向左下行,最后提锋收笔,形微尖。《曹全碑》中这一钩画的写法一般分为两笔完成,但宜写得形断意连,如等字。




CIMG1009.JPG



CIMG1010.JPG



4)捺钩
  楷书中的戈钩、竖弯钩、背抛钩、心钩等在隶书中向右弯,形状、用笔形同捺挑,故也叫捺钩。如字,长钩开张,统领全字。其写法是,逆锋向上稍驻入纸后向右下行,过半后渐按,至下三分之一处重卧后平拖,露锋送出。字的竖弯钩,起笔方折,行笔兼行兼提,至换向处笔已离纸,再轻驻轻入,向右下渐按,至收笔处渐重,平拖右上出锋,使之意态悠远。再如字的背抛钩。其横画略弧,至尽头渐提,转折稍顿,随即斜向下行,行笔至中稍提,再转向右下铺毫,由按渐提,收笔含蓄。



CIMG1053.JPG



CIMG1012.JPG



CIMG0997.JPG



总之,隶书中的钩画有两类,即左向钩和右向钩。左向钩尽管有长短变化,尚有钩的意味。而右向钩则形似捺画,两者常混淆,不易辨识。在《曹全碑》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右向钩在运笔的过程中还有明显的变化:要么在笔画中部略有凹陷,宛如一叶扁舟;要么中部较平直或微上拱,有一波三折之态,这样,就变成了楷书中的捺画或心钩等笔画。
撇画 
   《曹全碑》中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如直撇、斜撇等皆为隶书的经典之笔。副笔摘画一般不作大的发挥变化。同时一字中若有多撇组织在一起时,则其主次变化不太明显,其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一种秩序感。具体写法如下所示:
  (1)斜撇
  这种撇画已初具楷书撇的雏形,但在汉碑隶书中应用不多,如字的撇画。其书写方法是,逆锋起笔稍驻,回中后顺势向左下行,宜用侧笔中锋,笔尖靠左,笔身右倾,行笔宜慢,取涩势,渐提收笔,力送锋尖,可避免瘦弱轻浮之感。



CIMG1022.JPG




2)直撇
  如字首撇。其具体书写方法是,一驻入纸后左下斜送,至尽处一驻即起。临习此画时注意起收笔宜缓,而行笔宜疾,务求敏捷挺劲,如迟疑犹豫则易失之弱。




CIMG1006.JPG



3)钩形撇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稍驻后向左下行笔,至尽处笔锋稍挫,扭锋向上,其收笔可出锋、可回锋,钩或大或大小。这种撇画在行笔中间往往笔锋要作一定提按及笔向改变,因此形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感,且劲健有力,如春风摆杨柳,似出水芙蓉花。此画不能写得太畅,畅则乏力,如等字的钩形撇。




CIMG1014.JPG



CIMG1028.JPG



4)短平撇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后稍驻,中锋向左缓行缓提,最后朝左露锋平出,撇尾尖圆,笔力内含,如字首撇。



CIMG1043.JPG




5)竖向撇


  如字的第二撇,它在形态、方向上已没有撇的原形,状如短竖。其起笔与其他撇相似,只是行笔时应注意竖直匀速下行,收笔可出锋亦可回锋。




CIMG1018.JPG



6)方尾撇
  如等字的方尾摘。这种撇画是隶书点画中较明显的特征,其收笔处呈方形。




CIMG1005.JPG



CIMG1016.JP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临习《爨宝子碑》 (下载)
学书法还没找到合适的书体就学隶书吧,它只有五个笔画,一学就会
硬笔隶书技法浅谈
《礼器碑》中横折、竖弯钩、点的写法以及叠格 | 三品课堂第二季
【学 术】谈汉安阳残碑四种·刘君残碑 ■祝 嘉
临“乙瑛碑”要注意哪些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