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别通六腑泄浊

 

        

     一个家庭的厨房系统都有两条管道,一个是烟囱(现在的抽烟机),一个是厨房用水排污管道。这两个管道围绕的都是以做饭的灶台为中心,为灶台服务。离开这两个排油烟和污水的管道,灶台就无法正常工作。实际上每个厨房也少不了另外一个排污设备--垃圾桶。如果有污水和垃圾不能及时排出去,轻则影响厨房工作,重则将厨房变成垃圾场。

    人体也是一样,一上一下两个窍,一个进食,一个排除垃圾。不管这两个窍哪个出了问题,如同灶台的胃,也没法正常消磨水谷。如果人体污水和垃圾不能及时排出去,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影响使用寿命。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句话详细说明了饮食转换成气血津液的路径。饮食自口而入,经咽、胃、小肠、大肠最后至肛门排出糟粕,这条人体最大的管道,它不仅负责饮食气血转换,还是身体排泄垃圾的通道。因肺与大肠表里的关系,大便失常,会导致发热、咳嗽和气喘、咽干痒等肺系疾病。

    从经络学说的表里关系来看:一个脏与一个腑由经络相联通,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腑病轻,脏病重,腑病好治,脏病不好治。五脏如果产生浊毒、痰瘀死血,部分瘀血通过活血化瘀后可以体内吸收,部分饮邪可以通过阳气气化,部分湿气可以毛孔发散,但痰饮浊毒砂石主要的排解途径要通过六腑才能完成,尤其是从大肠与膀胱的粪便和尿液中排出,中医称为“给邪以出路”。从他们的表里关系来看,六腑是排解脏毒的通道,通泄六腑不仅可以治疗腑病、经病还可治疗脏病。

    五脏别通始见于明朝医家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再从五脏别通的关系看:肺与膀胱别通、脾与小肠别通、心与胆别通 、肾与三焦别通 、肝与大肠别通、心包与胃别通。

    肺为华盖,通条水道,是三焦之顶盖,宣肺可以让病人尿液增加,这是提壶揭盖的道理,也能说明肺与膀胱相通。肺主气之宣发和肃降,肃降能将浊气下降到大肠,这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所致,加上肺与膀胱别通,那么治理膀胱和大肠,就能间接地给肺解压。如果用河流来形容,肺在上游,膀胱和大肠在下游,如果需要泻肺气,可以使用清肃膀胱和和大肠的中药。然而上下的交通,一定是以脾胃中土为枢纽,因而,泻肺用药要作用胃、膀胱、大肠。

   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认为膀胱是人体津液汇集之所,藏津液的地方,并非纯粹储存尿液的地方。一般认为膀胱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能将膀胱储存津液布散全身后,代谢下来的废水排除体内。输布膀胱津液是一个升散的过程,需要肾气、脾气,而代谢的废水是一个肃降的过程,需要肺气的敛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所以通过膀胱泻浊,与肺的肃降功能分不开。

  大肠: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经过小肠吸收后的糟粕传导给大肠,依靠的是胃的通降和肺气的肃降功能。从五脏别通关系中肝与大肠相同来看,李梴对于肝与大肠相通注解为:肝病宜疏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可是肝与大肠在经络和经别上并未有联系。本人认为肺是沟通肝与大肠的媒介,因肺气的敛降正常,才能避免或抑制肝木疏泄过度成为一种亢盛状态。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肺吸入清气(空气),大肠肛门排出浊气,也说明肺与大肠在气的开阖方面关系密切。而肝主疏泄,疏泄的也是一身之气,肾主收纳,收纳的也是一身之气。因而,肝气的正常疏泄不仅情致畅达,而且气机运行正常,二便司泄正常。所以调节大肠功能同时梳理肝气是合理的,反过来排解肝毒,通泻大肠就更有理可依。

   小肠: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感受生冷则容易生湿。她的主要功能是把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靠脾气的升发将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而脾受湿困则影响脾气散精、影响她将营养精微输布四肢百骸。简单的说就是营养的消化吸收障碍。正常的散精不能进行,则营养物质长期滞留也会与水湿产生浊毒,尤其是高蛋白。小肠受盛化物,对营养物质进行第二次消化吸收,然后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因此,小肠和脾都对营养精微有输布作用,也就是说食物转化成的一种营养精微是靠脾和小肠共同作用,升清散精,过肺入心来化赤为血。脾与胃相表里,而胃与小肠两腑相连。另外心小肠表里,而心主血脉与脾之统血的功能紧密联系。因而,脾所受湿及脾升清不及所致浊毒可以通过小肠大肠排出体外。

    用药:

清理膀胱浊气湿毒,调理肺胃膀胱可选用:桔梗、前胡、桑叶、苏子、葶苈子、鱼腥草、泽泻、萆薢、海金沙、金钱草、炒薏仁、鸡内金等

清理大肠浊毒痰浊,调理肝肺胃大肠可选用:桔梗、枳壳、陈皮、茯苓、半夏、香附、生地、川芎、莱菔子、山楂、神曲、白豆蔻、黄连、白头翁、炒薏仁、败酱草,鸡屎藤、蚕沙,大黄等

肃清小肠湿毒痰瘀,调理心脾胃大肠可选用: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白豆蔻、茯苓、炒薏仁、红藤、血藤、石菖蒲、栀子、火麻仁、郁李仁等?

 

脏腑别通

  作者:杨真海针灸

(原自杨维杰 )
一.脏腑别通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三.配穴新思路
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确立了"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四.取穴原则
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如欲用木补心火,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八脉交会穴
 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络穴。通冲脉。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胃经所主)
  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别通小肠经)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气失肃降,肺经所主)
  4.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脾经所主)
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络穴。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
1. 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本经所主)
2. 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经所过)
3. 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肝经所主)
4. 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别通胃经)
5. 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
  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本经所主)
  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大肠经所过)
  3.荨麻疹。(肺主皮毛)
4.水肿。(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
5.溺血。(膀胱经所主)

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通阴跷脉。
【主治】
  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心经所主)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
  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本经与膀胱经所主)
  4下肢痿痹。(本经所过)
三焦,原气之别使,主要是指阳气。上述病症,与人的阳气衰弱有很大关系。
5.后溪穴,本经: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手少阴心经,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别通经:足太阴脾经。通督脉。
  【主治】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耳聋,目赤等病证。(本经所过)
  ②癫狂、癔病、精神病、神经衰弱。(表里经心经所主)
  ③小便赤涩,流感,疟疾。(同名经膀胱经所主)
  ④黄疸。(别通经脾经所主化之病)
  5.腰痛、颈椎病(膀胱经,督脉)
  
6.申脉穴,本经: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经:足少阴肾经,同名经:手太阳小肠经,别通经:手太阴肺经。通阳跷脉。
  【主治】
  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本经所过)(申脉)
  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同名经小肠经的表里经心经所主)
 
7.外关穴,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表里经:手厥阴心包经,同名经:足少阳胆经,别通经:足少阴肾经。络穴。通阳维脉。
【主治】
  ①头痛、颊痛、牙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等头面五官疾患。(本经所过)
  ②热病、感冒。(本经所过主)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本经与同名经胆经所过)
  ④高血压。(本经与别通经肾经所主)
8.足临泣穴,本经:足少阳胆经,表里经:足厥阴肝经,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别通经:手少阴心经。通带脉。
  〖主治〗
1.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眼疾、胆囊炎,胁肋痛,足跗肿痛。(本经所过)
2. 乳痈,月经不调。(表里经肝经所主)
3. 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全身串痛。(胆主一身之气,三焦散布全身)
奇经八脉在《黄帝内经》及后世的记载并不全面和完善。本着矛盾论的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奇经八脉放弃不学。任脉,督脉归入十四经。
1.任督二脉可能是四脉,旁开中线各0.5寸。
2.带脉是肾经的分支,或者说,背俞穴与胸前都有各自的联系,就象肋骨一样,将身前身后包围,也就是串经。
3. 其他维跷四脉根本就是十四经的串经现象,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穴位,学习不予考虑。
以上是总结:五音堂郭原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小总结(简单易记)。。。
特定穴位及其运用
引用 “子午流注”也应与时俱进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心肝脾肺肾各属于阴还是阳?还有六腑大肠小肠胃膀胱胆三焦各属于什么五行?
干支十二经表里歌
二十四小时经络运行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