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首经典禅诗,大德的禅机顿悟,获得人生大自在

和尚有话说


      如今时光浮躁,人人匆忙,却难免充满疑惑与焦虑。读禅诗,能够稳定心神,放空心海,感悟前人大德的智慧之言,也能照耀自己的前行之路。

      如果说禅是遥远无际的蓝天,禅诗就是通往内心幽静之地的小径;通过它可以寻找到真我,见众生,见天地,见自我。

      今天王和尚就通过8首禅诗,一起走进禅的境界,找寻人生彻悟的奥秘……

经典禅诗,看破人生虚妄


01:如何修行?两首经典禅偈打开智慧之门

其一、偈(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和尚是唐朝高僧,是禅宗北派的创始人,这首偈子写得生动形象,以比喻手法阐明修行的道理。“明镜台”比喻心地,“拂拭”比喻修习,而尘埃则指人的私欲妄念,神秀认为唯有勤奋地修习,才有可能成佛。

      这种观点和明朝王阳明很类似,王阳明曾以镜子比喻人心,要想洞彻万事万物,唯有将“心镜”打磨干净,而要打磨“心镜”就要廓清私欲。

      一旦窥见“天理之心”,只要心生妄念,就能立刻被感知,自然就容易将其拂拭干净。而凡人之心镜,却斑驳破损,上面布满污垢灰尘,想要看清万事万物,自然要先打磨心镜,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要“痛加刮磨一番”。

其二、偈 (唐·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也是唐朝高僧,是禅宗六祖。慧能此偈认为佛性本是清净的,他认为万法皆空,自然佛心无处沾染尘埃,又何必去拂拭,只要一念悟到即可成佛。

      慧能和尚开创禅宗南派,他主张“顿悟”,即“心性自见”,“一念善,即智慧生”。

02:山林隐逸,自可安眠,修行须问心问自己

问山中何所有赋诗答(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但是又很精通医学和炼丹,他佛道兼修,深得梁武帝的信任,虽然他长年在山中修炼,但是梁武帝有疑难就会去拜访他,故而得到“山中宰相”的雅号。

      据传说,陶弘景降生之前,他母亲梦见青龙出怀,并且有天仙手持香炉来到她家。故而陶弘景自小就生得丰神俊朗,潇洒飘逸,他自小就痴迷道家养生。

      齐高帝想请他入朝为相,被陶弘景婉言谢绝,这首诗即是回答高帝征召所作。他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出仕为官,这首诗写得充满禅意,值得细读。山中别无所有,只有飘动的白云最让人喜爱,因为白云自由,毫无拘束。这“白云”即是陶弘景的自比与向往。但是白云漂泊不定,只有诗人可以欣赏其美,却不能让皇帝也领略其自由。

      陶弘景清心寡欲,对凡尘俗事既不挂念,也不受其影响,故而拒绝了皇帝的征召,继续在山中修行。

其四、我向前溪照碧流(唐·寒山)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寒山是唐朝著名诗僧,佛法高深,禅诗也写得极妙。据传说他活了一百余岁,经历也颇为坎坷。由其诗来看,少年时代他读书学剑,游历四方,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屡次失败,终于看破红尘,隐居山林潜心佛法。

      这首诗即是他修佛之作,他安闲地坐在溪水边,看溪水自由地从身旁流过。此刻他的心情淡泊自在,远离俗世,心向林泉,心中的禅意就像白云一样自由飘荡,不依附外物,又如此高洁明净。如此心境下,又有什么名誉地位、富贵荣华值得在意呢?心中无欲,自然内心空明,情怀淡泊,自然禅境清澈,心无羁绊,自然就宠辱皆忘,潇洒出尘了。

03:面对还是逃避?两个高僧禅修之路不同

其五 .留壁(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事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龙山禅师遁入深山,终身未入世。这首诗描写悟道所得,已经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他隐居深山,只求简陋的茅屋安身,粗糙的饭食也可果腹,但是他心地明朗,对世间的功利与是非都毫不介怀,故而心境安闲自在。

      既然心中没有是非,自然也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既然看透生死,人生浮沉自然也就与他无关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由于心中无一物的表现。所谓,心生虚妄,如坠荆棘,心地清明,也就得其所安了。

其六 .答盐官齐安国师见招(唐·法常)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馀。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禅师是唐朝高僧,一心修行佛法,不想介入俗世生活,面对别人的邀请他不为所动以诗明志。他认为,隐居深山并没什么不好,以荷叶为衣服,以松花为食,投身大自然,与鸟兽为伍,正可以修心养性。面对邀请,他认为这样会打扰他的修行,故而坚持又搬家进入更深的山林。

      法常禅师的“避”看似无情理,其实在于佛心的坚定,面对自己,独居山林,远比进入俗世,面对纷纷扰扰对修行有效果,故而他坚决地拒绝邀请,其实也有内心高洁的原因吧。

04:平常心是道,回头何处不是晴空?

其七 .偈 其五(唐·契此)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契此是唐朝高僧,由于他身宽体胖,总是背着一个布袋游走四方,人就都称他为“布袋和尚”,并且由于他总是笑脸迎人,总是在社会各个阶层播种善因,度化痴人,故而传说他是弥勒佛的化身。有一天他看到农夫插秧种稻,心有所悟就写下了这首诗。

      悟道如插秧,必须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修无所得,并且需要时常低头自省,只要低头才能看到水面中的天空是如此清澈明净。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内心坚定,不被外物干扰,就像农夫种田,必然是专心致志;而插秧的农夫看似在倒退,其实却已经插满整片水田,退就是进,进也就是退。

      这首诗以“插秧”做比喻,细致地描述修道的要义,写得恬淡悠然又意味深长,饱含人生哲理,实在是高妙至极。

其八、咏梅花(元·梅花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作者不详,因这首诗写得绝妙,故被称为“梅花尼”。这首诗充满哲学理趣,形象生动又超然化外,值得细品。“寻春”即寻觅佛悟之道,她踏破芒鞋,也无所得,偶然看到梅花盛放,才突然明白春光绽满枝头。这种顿悟,既来自内心突然的洞彻,也是苦苦追寻,不断探究的结果。

      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绝境也是转机,顿悟来自回头,道不远人,道在自心,只要向内心探求,才能回头是岸。但是,顿悟固然是一刹那的境界提升,如果没有“芒鞋踏破”的勤奋,恐怕其所得之狂喜也就不复存在了吧。

诸位诗友,你还知道哪些禅诗,来留言分享吧。

头条新闻


换个角度品红楼:薛蟠真是个大傻子么?与他做朋友倒不错

十首最深情的宋词:纵然词短,奈何情长!

杜甫背后的女人: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王和尚品红楼:香菱的爱情之花,柔弱顺从却凄凉收场

同为诗痴,曳尾江湖

正心诚意,下济三涂


六  不  和  尚  编  委

讲师团

浪迹天涯      南木     六不和尚   焦志强

月无心    淡淡的花香    风云尼采    路人甲    

落雪无痕    西窗听雨    王惟之    艮谦   野叟

管理员

箝语  嫣然  依依  金鹏   云裳   时光笔墨    明明

艮谦  筱园    晨溪  洗砚池边树  清荷  幽兰子  素怀    

沧  浪  诗  社  宣  传  部

宣传部长

逍遥

宣传部成员

素怀    依依    石鼎    鹤鹤   皮酷大叔   

邓建伟     十五的月亮    净水芙蓉   斐然

舒贝佩主   李洲   孙智光   蒋怀平   筱园 

小月   清风   孺子牛   子静   浪子心声   

文艺复兴者   丽丽   时光笔墨   归去来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诗(高僧大德)
陶弘景诗六首
破迷障,得自在 七首僧人禅诗,读来令人内心安定,受益匪浅
中国茶道与佛教
三首禅诗,安神定气,流传千年
高僧吃了几个鸡蛋,有人讽刺他犯了戒,高僧写下一首诗,令人拍案叫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