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中的故事(15)

《论语》中的故事(15)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他的父亲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有心于什么;如果他的父亲没了,就要看他如何处事。一个人如果能三年不去改变父亲留下的一些法度,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单纯从古文今译的角度来讲,这一章并没有什么难度,但要真正地理解它,却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本章的重点有以下两点:

第一,为什么父在只能观其志,只要在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之后才能观其行?

第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做到这点可以算得上是孝?

《论语》本身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而孔子与其弟子们一生研究的都是政治学,就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由于记录的简略,其中许多章节尽管没有说明书针对执政者而言,但从内容上来看,都是针对执政者的,或者针对那些想成为执政者的人来讲的。

父亲在的时候,家族的事务都由父亲执掌,作为儿子只有听命和学习的份儿。所以观察他就要看他的志向在什么地方,学习什么,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父亲去世之后,他执掌了家政,就要看他如何处理事情了。

这是观察一个人能力与道德的基本方法。

正如孔子在另一章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篇)

那么,为什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可谓孝矣”呢?

如果这句话是针对老百姓讲的,那么做父亲是种地的,儿子就要种地,而且连种地的方法都不能改变才算是孝。儿子想光大门庭,求一条更好的路,都可能与孝悌的准则冲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违背常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指儿子接过父亲的班来之后,不随便更改父亲留下的规章法度,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把父亲留下来的臣子都换掉,换成自己喜欢的,而是要体会父亲当年的安排,就像周公嘱咐儿子的那样,“不驰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

在《国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章的含义。

鲁武公生前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括与戏去朝见周宣王。《国语》在此处的记录非常简单,它没有说明鲁武公为什么要去拜见周宣王,从他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的情况来看,他可能是为了让周宣王帮他解决一个难题。

按照礼乐制度的规定,无论是大夫还是国君、天子选立继承人只能选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她可以选择从别的妻妾那里过继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仍然具备继承资格,如果正妻没有儿子也没有过继别人的儿子,继承人就要按照后面妻妾的尊贵程度来选,谁都地位最尊贵,就选谁的第一个儿子做继承人。

标准的礼乐制度继承制就是这样的。许多人认为立嫡长子做继承人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嫡长子不够贤能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所有情况中选择最好的一种。嫡长子的母亲尊贵,就意味着他一旦继位,先有了强有力的外援,而且一般情况嫡长子跟随父亲的时间最久,为家族做的贡献也最大,而且礼乐制度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都是选用最有能力的人来培养教育他。

与当时能采用的其他方式比,嫡长子继位制是最优的了。

但是事情总有意外,不知道鲁武公为什么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遇到了难题,他要请周宣王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他选择周宣王来帮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很深的含义,第一,因为周公的关系,鲁公跟王室的关系在所有的诸侯国里一直是最好的,他们是亲戚。第二,立周宣王指定的继承人以后必定会得到王室的关照,这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鲁武公打算的非常好,周宣王也非常尽心,他看上了鲁武公的小儿子戏。

对此,周宣王的大臣樊仲山父认为不行,他说:这样做违背了制度,下事上、少事长这是制度,违背了制度人们就很难遵守它,到时候出了麻烦你怎么处理?如果诸侯都跟在学怎么办?你是管还是不管?管的话,你立了样子在那里;不管的话,制度还有什么用?

周宣王没有听从,结果真的出事了。

鲁武公回去没多久就死了,戏做了国君,是为鲁懿公。当时的人性子都比较直,做事不大考虑后果,戏不当立,有周宣王的支持也不行,所以人们(《国语》记载为鲁人,看来支持括的人非常多)把戏杀了,立了括的儿子伯御做了国君。

周宣王一看不干了,我立的国君你们都干杀?还有没有王法了?其实王法就是他先带头破坏的,所谓礼乐崩坏,制度就是这么一点点被蚕食的。

周宣王生气了,后果非常严重,他带人来到鲁国,把鲁懿公杀了,立了鲁武公的另一个儿子称作了国君,是为鲁孝公。

周宣王因为违背了礼乐制度立幼不立长导致了鲁公内乱,而且又用兵鲁国,杀了鲁人自己立的国君,这引起了诸侯的猜疑。

诸侯国拥戴王室,是因为它能遵守制度,安定天下,带领大家抗击周边民族的侵扰,惩罚那些违背制度的诸侯。现在宣王带头违法制度,又向大家显露出了强横的一面,大家开始感到自危,诸侯们纷纷疏远了王室。

周宣王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找一个诸侯来给大家做首领,协调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在诸侯国与王室之间起一个缓冲的作用。

为此,樊仲山父向他推荐鲁孝公。

这一次,周宣王非常谨慎,他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樊仲山父回答说:鲁孝公恭敬又聪明,敬奉长老;颁行政令之前,一定要先查询先王定下的规章而且要与之前的成例进行比对,既不违背制度,又不与成例冲突。

周宣王听了,点了点头,说:是啊,这样他就能治理好他的国家了。

周宣王因此在祖庙颁命,任命鲁孝公做了众诸侯的首领。

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周宣王和鲁国废立国君的故事,是因为它不但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无改于父之道”,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诸侯和王室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礼乐崩坏又是怎么发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老狼给你讲藏在《论语》中的故事(40~48)
    周天子干涉鲁国内政,对鲁国和西周有什么影响?
    从周宣王致鲁国之乱浅谈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周宣王后期的时候,性情有所变化,喜欢独断专行,不听大臣们的忠言,干涉诸侯国内政,以周天子的身份改变鲁国国君的继承人,破坏了祖宗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鲁国内乱不止,其他诸侯国的王子们
    东周列国之鲁国,守周礼,却也一样挡不住大趋势
    古代人为何如此看中嫡子?这一制度根源细水流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