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教育面前,为何妈妈们普遍缺乏“权威”

  

孩子教育面前,为何妈妈们普遍缺乏“权威”

            ——兼谈我们制定的家规

乐一学堂 何彩霞

 

 

题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一度困惑于自己在孩子面前权威感的匮乏相信姐妹们也有此疑问:为何我们做妈妈的,常常会在孩子面前有教化的无力感温和一点的说教有啰嗦和絮叨的嫌疑;严厉些的训斥呢,又适得其反引发顶撞甚至叛逆,吃力不讨好。(注:虎妈之类靠威慑力让孩子“畏”的魔鬼妈妈不在讨论之列)直到幸福课的学习之后,似有所悟,也因此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契机。

 

 

说起来有点冤:妈妈们且不论社会成就大小,仅就照顾孩子来说,其实完全算得上“敬业”。打从孩子出生起,呵护备至,尽心尽力,殚精竭虑……然而“母爱伟大”的光环在外;内里却有不得不说的尴尬——“你的孩子不大尊重你”这一点通过观察孩子面对妈妈发出指令或要求时的反应就知道了,大部分情况是:孩子们要么爱理不理,要么极不耐烦,甚至是鄙夷和不屑;乖巧点的或许勉强敷衍一下,叛逆性强的可能就直接顶撞或者摔门去了……简单说就是妈妈们普遍缺乏权威感,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相比之下,爸爸们对孩子的付出显然要少得多了,可奇怪的是:他们的偶而过问,即便轻描淡写的两句,却往往得到了孩子积极明确的反应,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孩子们也可能立即警醒,并有所收敛……结论是孩子们对于爸爸的尊重似乎普遍多一些,也就是说:相比妈妈,爸爸们的权威要大得多!这个现实令很多妈妈眼红甚至气馁,复杂的内心感受用现下一句流行语概括:羡慕、嫉妒、恨。

 

屡屡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妈妈们应该深入察觉并反思:为何是这样?到底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追问之余还要仔细探究和分析原因。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叹和不解的疑惑中,什么都没做,那就只能说明我们很缺乏思维,也缺乏理性。我们天性细腻感性,体贴入微,温柔平和,但是我们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性思维,正是这一点,置我们于“不被孩子尊重”的尴尬之地。这是妈妈们的弱点所在,也是我们女性的共同弱点,值得大家警惕并思考改进。

 

所以,改变即在当下,首先让我们针对上面的疑虑,问一句“为什么?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谬误呢?

 

我的理解是:问题出在妈妈和孩子两方面,跟孩子的天性有关,也跟妈妈的弱点有关,总的解决契机在妈妈身上。具体来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孩子天性崇拜强者。

爸爸的社会成就带给他们的心灵冲击远远大于妈妈平凡操劳的身影,所以孩子对于爸爸有先天的认同感。同时,因为爸爸们多半负责家庭经济来源,他们通过社会服务来获取金钱,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生活,因而得到家庭成员共同的尊重,孩子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重要性,所以爸爸想要不赢得孩子的尊重都难。另外,由于男性天然的力量感,空间感,运动以及判断性方面的优势,很容易成为年幼孩子的榜样,特别是男孩子,爸爸在他们的眼中,俨然强者的化身,所以,相比妈妈,他们更尊重爸爸。

 

二、孩子天性追求内在精神成长。

妈妈们在家庭教育中多半会犯这样的错误:过于注重孩子的“身”——生理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孩子的“心”——内在精神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说拿孩子当猪养。这其实已经打乱了“教其心,育其身”平衡,违背了教育之道。再加上人高等生灵,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动物,所以,妈妈们这种执末为本的造作教育,首先就注定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精神隔阂。

其次,由于妈妈们所负责的事物——家庭生活的琐碎,多属于重复性劳动和产出性不明显的劳动,比如说一日三餐、打扫卫生、清洁衣物、照顾老人,起居安排、生活物资采买等等。妈妈们(女强人除外)很多终日陷于这些琐屑事物,除了成就感匮乏之外,还有更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导致诸多情绪性的反应,比如说烦躁、疲惫、易怒等,受上述负面情绪影响的妈妈们会自然而然地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探索欲望,用命令、敷衍、甚至粗暴阻挠态度对待他们的精神性或成长性需求:比如说:一起玩耍、陪伴读书、讲故事、观察昆虫、尝试冒险等等,而这种“既不平等,又不尊重”表现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内心伤害,同时,也让孩子们与自己疏远和隔阂。爸爸们在这点上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由于他们参与家庭生活的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外,所以偶尔在家时心情会比较舒展和愉悦,因而对于孩子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会比较配合,由于孩子的内在都是更注重于精神提升的,所以当爸爸满足这种需求的时候,赢得孩子的认可、得到尊重也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孩子天性崇尚规则。

爸爸们在家庭教育里的权威大部分得自于他们强烈的规则意识,他们不会像女人一样感情用事,而是习惯理性判断和拿规则说话,这个特征带给他们显著的权威感,使得孩子对他们有先天的尊崇和亲近感,所以,相比妈妈,爸爸会得到孩子们更多的尊重。而妈妈们,由于本身感性多于理性的缺陷,常常被感情驱动,做一些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蠢事。比如说心情好的时候怎么都行,对孩子往往有求必应,娇宠甚至溺爱,无所不用其极地喂养孩子的自私及小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呢,又铁面无私,钢板一块,小事都吹毛求疵,极尽可能地损毁孩子的自尊和灵魂。不过不论怎样做,基本上都和理性及规则无关。这种纯粹情感互动的模式,导致孩子只能随着妈妈的情绪共振,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也就真是空中楼阁了。

 

了解到原因,接下来就是研究对策:对于第一个既成事实的原因,认识到了我们就接受和放下,当然如果能随喜赞叹就更好了;但对于后面两个原因: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规则感的建立上,妈妈们则可以大有斡旋:首先我们须要放下单纯的“养猪”意识,把孩子当做和我们一样的精神性动物,平等对话和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规则,来挽救自己权威感的缺失。

 

对于后者,我的想法是制定自己的“家训”,这个方略得自于今年女子幸福课的学习。通过21天幸福课的学习,我明白女性是家庭的核心主导力量,当我们完成女性“生”的职责之后,还得在“育”的层面有所作为,而承担起家庭核心人物这个身份,则会大有裨益于我们的“育”(教育)。但是怎样使自己成为家庭的核心和灵魂人物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家庭规则应该是第一步。既然已经知道:只凭感情做事是女性的最大弱点,那么我们就尽量避免在教育中“感情用事”,没有规则意识就等于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其实就是纵容,骄纵自然得不到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制定规则,并且“以身作则”,去遵从规则行事,那样我们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规则的制定,我认为以“家规家训”的形式呈现,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机制,不论是对孩子,家人,还是我们自己。那么,如何制定家规呢?中国的古人曾提到:取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取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所以参照名门望族的家训来制定我们自己的家规,其实是不错的选择。但须要明确一点: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妈妈们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其他家庭成员也必须如此,即家规的约束对象是整个家庭成员,而不能是只用来规范孩子。当然,在参照名门家规的同时,还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运行过程中要做到不断完善,不合适甚至可推倒重来,也就是说不限于死板才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参照世界名门家训的内容,再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家规吧。(名门家规的相关内容可参照乐一学堂博文:幸福课第14——名门家训。及清一校长博文精英教育实施典范:--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下面是我自己制定的家规:

1、 不能无理抱怨、争吵和无礼取笑别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家规,因为我非常认同清一校长“人生不是因为失败而抱怨,而是因为抱怨而失败!”的观点。所以制定这条家规,目的就是要教会我和孩子和从自己的内在反省一切。因为生活中若有不满意的结果出现,那一定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造成的,所以首先必须自我反省原因,找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下面,分析抱怨,争吵以及取笑的本质,我们就能发现为什么奥巴马也选择把这一条列为自己的首则家训。

抱怨:抱怨的本质是不愿意自我反省和自我承担,而是希望把一切罪过和责任都推给别人,这是一种典型的寻找替罪羊的逃避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带来软弱的人格,或者卑劣虚伪的人品,会让真正的朋友远离自己。拥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人不仅和成功无缘,也和幸福绝缘!

争吵:同样是试图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却还要强迫别人来承担过错,通过攻击他人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争吵。争吵是抱怨的升级版,是激烈冲突之后的抱怨。相比之下,它比“抱怨”的杀伤力更强,会导致极为恶劣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生活制造巨大的障碍。

取笑:这种行为来自于人内在“贡高我慢”的心理机制作祟。表现在即使别人与自己无相关冲突,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甚至在对方退让的情况下,还依然会主动地挑衅别人来满足自己,通过有意地突出别人的缺点,甚至是贬低对方的优点,打击和嘲笑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满足度。因此,这种行为非常“惹人讨厌”,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劣、阻碍个人进步的罪魁祸首。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我们必须警惕那些喜欢背后“说别人的闲话”的人,因为这种恶习的本质就是“无礼的取笑”的翻版!即用自己的优点来取笑别人,通过对别人的贬低来抬高自我,是卑劣人格的外现。

我之所以订立这样的家规,是想让自己和孩子们懂得:我们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而不是期待世界围绕自己来转,所以如果有不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应该由自己来承担责任。抱怨、争吵、取笑后面藏着的价值观就是“不肯负责,归咎于外”。我不想培养出一个不懂得自我负责的孩子,从而酿造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悲剧,所以,我选择这一条规则作为我的家训首则。

 

2、 生日和节日,没有特别的庆祝和礼物

古人有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摘自《礼记.曲礼》)。另外《道德经》有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 这些先贤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欲壑难填,任何刺激,放纵物欲的行为都将招致祸患和罪孽,所以“少私而寡欲”则应该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风向标。因为物欲和宇宙黑洞很相似,但它扭曲吞噬的是生命和灵性,所以,在物欲的追求上,智者们向来如履薄冰,就是因为他们深谙放纵欲望的灾难性后果。古籍和经典谆谆告诫的目的,也是要人们明白:千万不能过于激发人的物欲!特别是对孩子,更是要谨慎再谨慎。

 

然而现实是:孩子生日和节日的庆祝以及礼物,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生活重点;自恋的父母不免都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在孩子面前大秀“爱心”。父母通过大摆酒席或者准备超奢华礼物,传递这样一个无形的价值观:我给孩子的生日办得越豪华,越华丽,就证明我越爱孩子。据报载:武汉某大学的学生过生日,家里给了十万元的“生日庆典费”,包了游船请同学一起畅游长江。这已经是笑话了,更大的笑话是:某老板的儿子把这事告诉自己的父亲,父亲“大气”地说:明年你过生日,我给你二十万。这就是中国人害死人的“面子”思想,中国的父母们为了自己的“体面”,不惜破坏孩子作为一个“正常人”所需要的能力和思维,真是无知无畏到令人无语的地步!

 

与此相似,节日也是中国的父母们借此机会用物质享受来“讨好孩子”和“展示自己”的绝妙机会。不过我们应该思考和审视的问题是:节日这一天与平时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到底应该怎样过?可能媒体、报纸甚至左邻右舍的人都会说要好好过节,非得要买很多东西才行。但至于为什么非得这样,他们根本就说不上来,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商业洗脑的本能式反应。其实我们思考一下就明白:节日是商人的“财日”,所以他们才热衷于广告、促销、让利、宣传等等“节日气氛”的营造,目的是要迷糊人们,让大家丧失判断力,大把掏钱出来给商家。可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难道也一定要傻到积极配合他们,大把大把地送银子给他们吗?就算是我们我们真正需要买些东西,但是为什么非要过节去买呢,随时买不是更好吗?也许你会说,过节有优惠便宜,但是如果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仅仅是“节日”图便宜,就去买来浪费,岂不是很傻么?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成就感的。好的教育必须把这种“成就要求”指向内心,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成长来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获得成就感,如果需要满足物欲才能让孩子得到成就感,这孩子就很可怜:无论他有多少钱,都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会终身变成物质的奴隶,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所以只有无知无畏的疯狂妈妈,才会期望通过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带给他快乐和幸福。

非常值得借鉴的是今日学堂的孩子“庆祝生日”的方式,是用一部记录整个生育过程的国外科教片,让孩子们看一下妈妈当年怎样把他生下来的,据说孩子们看完后都很惊讶和感动,了解到妈妈生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所以生日的时候都会打电话给妈妈,感谢妈妈,这使得孩子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没有庆祝和礼物,但是孩子反而更加尊重自己,尊重母亲。另外校长和他的孩子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选择驾车出游(非豪华游),避开人流拥挤的风景区,到秦岭山中去,和自然亲密接触,让孩子在朴素甚至艰苦的旅途中习惯最简单的生活。

 

3、帮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建立人际网络

人际关系融洽,是孩子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而良好的心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所以,我制定这条家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他未来的社会化成功奠定人脉基础。

我的具体计划:现下创办一个小众精英教育式学堂,吸引家庭教育良好的孩子进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伙伴环境;未来呢,帮助孩子进入类似今日学堂这样的优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这样的教育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运用孩子为了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伙伴,必然会注重和同学们的交往,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来融入。这样孩子自小就得到人际关系的引导和启发,学会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可以为未来的人脉做准备。同时因为今日学堂是中国精英教育的领头羊,未来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作为这些优秀人才的同学,孩子自己就已经建立起最好的人脉资源了,这样一来,我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平台的目的自然就达成了。

 

4、孩子的零花钱必须通过提供劳动来获取

我认同张校长反对让孩子拥有金钱的观点,他提到:拥有金钱可能会让孩子的心花花的,总在想怎么把钱用掉,买什么东西更好玩。如果孩子根本没钱花的话,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地方。我希望我的孩子把眼光投放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世界,多关注他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如何花钱享受,所以,我不会无偿给他零花钱,而是通过提供劳动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赚零花钱。

我的计划是孩子在整个学业期间,都不会给他金钱,因为他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我和他爸爸都已经为他创造了,如果再给钱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而通过劳动赚钱的规则是告诉他:如果你有需要的东西,就需要你努力和付出去赚取,而不是去“买到”。比如去年端午节,孩子的爸爸带他去山上砍了很多艾草,然后在小区的门口卖,孩子赚到了五元钱,以后他会告诉爷爷奶奶他有五元钱了,是卖艾草赚来的,他不认为爸爸妈妈的钱是他的。

 制定这样的家规,我是想要培养孩子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你需要为自己负责,你需要努力付出,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5、每晚九点上床,六点起床,早睡早起

健康第一,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这条家规体现的价值观是:尊重规则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价值观的养成不仅可以带给一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同时也是帮助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从一些名门家训中就可以清晰看到,贵族阶层不仅深谙其理,并且用家训这种非常严格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和养成优秀品性

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父母必须尽到的职责,否则,孩子未来的成就可能会大打折扣。比如,遵守时间、努力练习、广泛阅读、做事细致等等习惯,看似简单轻松,但实际上与一个人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提高学习能力,眼界开阔,做事效率高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制定家训要考虑到这个内容的原因。

 

6、爱惜粮食,不玩食物,饭前感恩

这条家规的目的是:要教孩子自小养成勤俭、惜福、感恩等优秀品质,是我在学习贵族家训时得到的启发。瓦伦堡家训第七条:弟弟接着穿哥哥穿过的衣服,从而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起初学习这一条的时候令我不解,相信很多的中国爸爸妈妈都不大能理解。想着现在的生活这么好,不至于如此抠门!学习了校长的财富课我才明白,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很重要的财富原则:财富属于尊重他的人,“节俭”行为本身,正体现这个原则。真正懂得财富原则的人他会拒绝消费泡沫,即不会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浪费金钱,这是投资家的做事特征。例如股神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人,据说他虽然身家过亿,却一直住在美国的一个不知名小镇上,过着简单的生活……惜福的人才会有福气,这些名门望族很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做事绝不骄奢淫逸,反倒低调平凡,教育子女的时候,也是强调“居其实而不居其华”,非常有智慧 

 

7、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谈心

这条家规的目的是传递家族价值观,培养信任,营造和谐气氛

规则真正的目的是要向孩子传递家族精神,我在肯尼迪家训里学习到“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孩子们听”的内容。思考之后我认为这是一条不错的家规,所以觉得借鉴和运用。我们的故事里可以有做人做事的原则、经验和教训、还有家族的价值观等,可以借助这种活泼轻松的方式,把自尊自强,追求卓越、付出奉献等优秀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

基于家庭教育的真相其实不是灌输道理和知识,而是家族能量、情绪,以及信仰的传递和转移,我会学着通过故事和谈心把平静,喜悦的感受带给孩子,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要求,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平静、梦想的力量、以及我对他深深的爱!

总之做好这个家规,不仅能融洽亲子关系,还能带给孩子以精神滋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孩子会非常喜欢。

 

最后,以荣氏家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做结,愿妈妈们通过建立并践行家规,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做好教育,获得幸福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教育面前 为何妈妈们普遍缺乏“权威”|兼谈我们制定的家规
家规家训
家训家规
原来出类拔萃的孩子,妈妈早就给立下了这些家规家训了,看完之后,不
精选家规家训家风的演讲稿6篇
这位爸爸的教育方法太厉害了,原来优秀的孩子并不是智商高而是习惯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