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義》之演“義”

《三国演義》是一部绝妙的通俗历史。记述了自东汉末年的没落,三大势力崛起成为魏、 蜀、 三国,至西晋一统天下共百余年的历史事件与故事。根据胡适先生的研究,唐朝已有说三国的故事了。旧说都以为是元末明初的杭州人罗贯中做的,但是其版本无从查得,只能认为是罗贯中首次将三国的历史事件、故事做成小说题材的《三国演義》,而现行的《三国演義》则是清朝初年毛宗岗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是故《三国演義》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自宋至清初五百多年的演義家的共同作品。其趣味浓厚,令人不肯放手,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魅力。套用时下的说法,三国为什么这样红呢?原因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三国演義》者,以三国演,以三国之人、事演義也。

是什么?据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的《说文解字》(许慎撰,九州出版社) ,己之威仪也。是会意字,从我,从羊。威仪出于己,故从我;羊,美物也。羊,祥也。羊,象形字羊表祭牲。是会意字,从戈从钑。戈是兵器。钑,或说古垂字。有自我牺牲之義。献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牺牲的。義的本意是崇尚奉献,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从这个表面定義,人们并不能深刻理解所含的深层文化与丰富内涵。自有了《三国演義》,许许多多的人们读它、听它、 爱它,通过它对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试图论述《三国演義》如何演及演了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说她是一台波澜壮阔的大戏,那么每个朝代都上演了独具特色的片段。而每个朝代的兴旺衰灭也不是人的意志决定的,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择人而成。魏、 蜀、 三国的形成与鼎立肯定也是上天的旨意——最根本的,凡合于此的人与事则兴则旺,违之则败则亡。综观《三国演義》全书,正是如此。

书中代表魏、 蜀、 三国势力初兴的曹操、刘备、孙坚早早登台亮相,一露面即言行不凡。他们均深怀报国安民大志,欲扶持汉朝王室,然都不得伸志。曹操借献宝刀于董卓而行刺未果,不得不逃离京城,发矫诏召十六镇诸侯,欲兴大義,戮群凶,清华夏,扶王室,救黎民。如果按曹操的策略是完全能够成功的,却由于盟主袁绍的瞎指挥致功败垂成,曹操自己一意孤行追击董卓,因力量太弱大败而回,之后盟军分崩离析,群雄自谋出路。汉朝廷历经一次又一次的败乱而日趋式微,以致王非王,帝非帝,群臣立于荆棘之中朝贺,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凄惶。此间曹操受命大破黄巾军,组其精锐青州兵,招贤纳士,威名日重。恰于其时汉献帝宣召曹操入朝辅王室,令曹操得以奉天子以从众望,行不世之略。又适时得正议郎董昭指点,行非常之事(移驾幸许都),有非常之功。该谋略亦合侍中太史令王立仰观天文之结论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第14回)。顺天行事,水到渠成,不久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其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除袁绍等强敌,奠定了魏国的根基。孙坚匿藏传国玉玺南下,不幸践其誓亡于乱箭之下。其子孙策以玉玺为质当从袁术处借接兵图大业,尽得江东地面,为其弟孙权立吴国创立了基础。刘备的势力发展相对落后,先后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均不善终,势孤力穷,多处逃亡,但却广布了仁義,也聚集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开创蜀国大业的主要干将。在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实力得以迅猛发展,占荆州,据益州,终成霸业,与魏、 吴呈鼎立之势。三国的势力均是从无到有,短期内即从弱到强。究其成因,则是曹操、刘备、孙策/孙权均能广纳良言,知人善任,多行仁義,应天顺民,所行符合了天意。诸如曹操得冀州后尽免居民全年租赋;刘备宁死亦不做负義之事取刘表之荆州,因护归从之百姓,宁可日行十里而不忍弃,被曹操精骑追击而丢妻弃子,等等。

魏、蜀、吴三大势力次第崛起至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并存在了数十年,其间每一个都想灭了另俩个,可谁也灭不了谁,且往往是首先兴师进攻的一方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其实仍是为了充分上演的深刻与不同内涵的,明示人们应当奉行顺从天意这一最根本的。上天以其不同的征兆(或星象、或智士相谏等)提点示警,从之则安,违之则败。现以几个主要战事予以阐释。

建安十三年,曹操欲扫平江南,灭孙权、刘备势力,发动了被后世称为赤壁之战的大战。对此孔融力谏,指其兴无義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惹怒曹操。进而在得知孔融的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的议论后,曹操大怒尽斩其家小。其实不久前在除掉袁绍父子势力后,曹操仰观天文时自己很清楚,南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结果天以东风助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曹操恸哭郭奉孝的早逝,致此大败。刘备不理会多人相谏,决意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甚至青城山隐者,当世神仙李意告其休咎后仍不醒悟(李意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于地,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字(第81 回)。笔者在此试解:李意所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当指后来刘备的树栅连营四十余屯,一一扯碎则指被东吴全部破灭;后面的大人等,该是刘备本人将被埋白帝城)。毕竟为其弟报仇,符合了其桃园结義之旨,兄弟君臣之義,天意让他连胜十余阵,顺利报了关羽之仇,并连带也为张飞报了仇。之后不从讲和,定欲灭掉东吴。迎接他的是陆逊的火烧连营,致全军覆灭,亡奔白帝城。诸葛亮平定南蛮孟获后即上《出师表》,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报刘备三顾知遇之恩,忠蜀帝刘禅之职分。根本不听太史谯周(天象)北方旺气正胜,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的苦谏,出师伐魏。前后八年,竟六出祁山,未获成功。正如司马懿(第102回)所指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灭亡。其中三次败退与粮草不继有关,可见诸葛亮的北伐不仅违天意,而且大有穷兵黩武的味道。第六次兵出祁山,笔者倒认为俩年轻的皇帝的识见更为高明。刘禅劝说孔明: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魏主曹睿则以手诏赐司马懿: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第102回)。可惜俩位均未听从。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并设巧计大败司马懿。魏主再令司马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诸葛亮想尽计谋,以柴草地雷等营造好葫芦谷,令大将高翔领蜀兵驱木牛流马佯作运粮,半月内连输数阵,让司马懿心中欢喜,细审所捉蜀兵后下令出战。诸葛亮更以魏延诈败,引诱司马懿父子三个率兵 攻入葫芦谷,待司马懿生疑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火把、火箭齐下,地雷暴响,火势冲天,司马懿父子相抱大哭,自以为必死。忽然间黑云漫空,一声霹雳,骤雨倾盆,浇灭满谷大火,救了司马懿父子。至此诸葛亮才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可惜已晚,司马懿请得曹睿谕旨坚守不出,拖的诸葛亮病倒,虽孔明素谙祈禳北斗之法,可天意难为,在祈禳已及六夜时(满七天即成),主灯被魏延急告军情时扑灭,令诸葛亮无可奈何叹天意,重兴汉室不见功,长星陨落五丈原,空负胸中十万兵。

从上面魏、蜀、吴三大势力的形成及其之间的较量充分演绎了:唯有顺应天意,合之则顺、则兴,逆之则衰、则亡,是为最根本的

《三国演義》是以三国演的内涵。《三国演義》全书中字出现了近三百处(不算人名、地名),前四十回就有一百二十处。可见罗贯中们用心良苦,用意清明,用几百个字围绕着不同的人、物、事件全面透彻的阐明了的所有具体的内涵。告知人们忠義、行義会怎样,不義、负義又会怎样,应该把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书中字随着刘备高频度出现,说明了什么呢?对刘备从一个贩屦织席之辈成为拥两川之地的蜀国皇帝,一直有很多人士不那么服,甚至至今仍有人说他的蜀国是哭出来的。笔者不能赞同,认为他的成功其实是他一生躬行仁義、以大義为本,引大批的文人武士前来帮扶,加之他能知人善任的结果。刘备本人动辄口不离仁義,以信義为本,而且身体力行,吾宁死,不为不仁不義之事(第36回)。比如仗義前往救援徐州的陶谦时,陶谦一再将徐州相让,刘备都以从大義相救,无端据而有之则为无義,坚执不肯。其关、张二弟亦劝,刘备以汝等欲陷我于不義耶相责。而其时刘备正势孤力弱,无处安身。至陶谦病重,第三次相让后即亡后,面对百姓的哭求,刘备才许权领徐州事。不久后见了吕布即将徐州牌印让之,只是碍于关、张的愤怒,吕布没接。后徐州被吕布攻夺,刘备反而以城池本非吾有劝慰二弟,要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荆州刘表临危向他托孤,让领荆州,诸葛亮、伊籍亦劝他取之为安身之地,刘备则宁可走而避之。可见其襟怀宽广,大仁大義,决非假作仁义、沽名钓誉。再看书中时人对刘备的评价(仅选刘备集团之外的作例),诸如:仁義素著(太史慈,第11回),仁義布于四海(徐庶之母,第37回),皇叔乃仁義之人(鲁肃,第54回),仁義远播,充塞乎四海(张松,第60回),真仁義之人(刘璋,第60回)等等,可相互印证。正是由于刘备的信義广布,義闻天下,令文武将士甘心为他赴汤蹈火,死而无憾。如关羽宁从之死于地下也不降曹操;赵云在刘备势穷潦倒时仍前来投靠,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诸葛亮为报其三顾茅庐及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至后世薄劣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苏轼《志林》),足见刘备躬行仁義,感人至深,教化之功。

从前征战疆场的将士,无不寻求、梦想自己拥有一匹宝马,即或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人们大多还会奢望骑着快马驰骋兜风。《三国演義》通篇仅浓墨渲染了一匹宝马---赤兔,它一亮相就吸引了读者与听众。且看对它的描述: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有幸骑着赤兔纵横疆场的先后共有吕布、关羽二人。赤兔载着它的前一主人跑遍汉朝的北部,无论单打独斗还是以一敌二或三,未曾输过,赢得时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赤兔的后一主人靠着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直至守荆州,也可说未遇敌手(不过有机会且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笔者以为张郃、张辽、马超、许褚、庞德,甚至颜良(此将被关羽所斩,赤兔功莫大焉,也含突袭的味道)等都与关羽有个一比)。两位英杰一匹宝马的有机组合,为《三国演義》增色颇巨。可以说这样的安排肯定富藏深意,那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定当是为了更生动多彩的,更有效的演绎的内涵。

吕布一出场,英武之至,器宇轩昂,威风凛凛。当董卓妄言废帝刘辨时,荆州刺史丁原依之抗击董卓。然而,宝马赤兔加上玉带金珠,就让吕布翻手之间了结了義父丁原的命,改拜董卓为父,坐实了见利忘義之名。没过多久,又被司徒王允以女色收买。一见貂婵,吕布即惊问何人,稍后是目不转睛的看,闻许之为妾,则出席相谢,愿效王允犬马之劳。王允不用干戈仅托红裙,就策反吕布杀了董卓,为国为民除了一大祸害。吕布虽有除卓之大功,却不为众诸侯所喜。后到徐州一见刘备就甚敬之,称备为弟,并诉苦: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三国志》)。而刘备也只是外然之而内不悦,因其语言无常,且他势穷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義。将吕布置于小沛并供粮草军需。没想到不多日吕布就乘隙攻占了徐州。又,吕布已许诺与袁术结为亲家且送走女儿后又派人追赶三十里外抢回,后再亲自负女送袁术(被挡回),可见吕布的处世为人。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后被曹操围攻,水淹下邳,吕布依仗吾有赤兔,渡水如平地,有何惧哉。自个因纵于酒色被伤就下禁酒令,而手下将士只是欲饮点小酒贺夺回被盗的马匹,竟要斩首、重打。致上下离心,三大将齐反,侯成偷了赤兔献给曹操,宋宪、魏续趁吕布小憩,用绳索把他捆住。见了曹操,吕布乞求松绑,并向曹操请降:布今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尚犹疑,刘备一句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送了吕布性命。书中还借助别人给吕布贴上了见利忘義(李肃,第3回)、无義之人(张飞,第14回)、无義之辈(曹操,第16回)、无仁无義(宋宪,第19回)等的标签。总之,吕布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的负面内涵。令读过和听了《三国演義》的人,一想到吕布就记起他的无義、负義。

赤兔见证了吕布的无義、不義之后,又被曹操送给关羽。因曹操一向敬慕关羽的忠義,(实际上二人首次相遇时,曹操就慧眼识英雄,力排众议,且温酒相待,令其得以斩华雄、树威名。)由于关羽当时只是暂降,且尚有一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想以宝马收服其心。从而赤兔随即见证了关羽所演绎的的正面内涵。关羽一得赤兔就向曹操再拜称谢,使得曹操很不高兴,因其多次送他美女金帛,关羽从未下拜过。一问缘由,竟是若知兄长(刘备)下落,可骑此千里马一日得见。后知关羽念刘备恩義,宁从地下也不降,使得曹操更赞关羽为天下義士,自恨福薄。待斩颜良诛文丑,立功报了曹操之恩義,知刘备在袁绍处后,关羽即挂印封金离开。曹操未予拦阻,听凭他过五关斩六 将,还派大将张辽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使之得以与刘备兄弟君臣重聚義。否则,无论关羽再高强的能力,仅弓箭手伺候就足以让他插翅难飞。由此也显示曹操好贤礼士之名,绝非虚夸。此间刘备、张飞均误会了关羽,刘备写信责之何中道相违,割恩断義?惹得关羽大哭,回书義不负心,忠不顾死,……但怀异心,神人共戮。张飞以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认定关羽背了兄长降了曹操,一见关羽,就挥矛便搠,骂其无義,不听甘糜二夫人之劝,要杀了负義之人,直待关羽砍了曹操的大将蔡阳才释怀。其后赤兔背负关羽,征战不息,目睹了他偌多的恩怨分明,信義素著。华容狭道,面对兵败势危的曹操,关羽想起昔日的封侯赐爵、锦囊护髯等许多恩義,正如刘备所预言,端的放了曹操一众,甘从军令状请死,(经刘备求情被饶)。可见義重如山之誉,关羽受之无愧。后受命攻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然右臂不幸中毒箭,神医华佗慕其高義,特意前来医治,分文不取。最后,由于吴、魏前后夹攻,失了荆州,败走麦城,赤兔被长钩套索绊倒,关羽受擒,思桃园结義,手足深情,君臣大義,安肯背義投敌国乎?随后義不屈节,父子归天。将天下義士的称号演绎的淋漓尽致,惊天地,泣鬼神。宝马赤兔被孙权赐予马忠。赤兔悲伤无限,也英勇的演一大義,绝食数日,随主人而去。

赤兔的两个主人,先后均被处死,但二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贪生怕死,多行不義,乞降不成,不得不死;后者为守大義,主动选择了死亡,孙权好言求其归顺不成,恐遗后患,不得不杀。蝼蚁尚且偷生,况人为万物之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羽把大義看的高于生命,舍生取義,義薄云天。如同其自言玉可碎而不就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正如书中明言死于忠義,死得其所也(第64回,姜叙之母),亦如司马迁所言重于泰山,身虽殒,名书竹帛,垂范后人,致令千秋仰義名.

《三国演义》除了以宝马赤兔为媒介将关羽、吕布连起来突出的演绎了义的正面、负面内涵外,还用更多的人、事反复阐明、强调。辛敞听从其姊宪英言职守,人之大义也,在司马懿兵变围城后,尽职尽责率兵斩关夺门前往助曹爽。后曹爽等被杀,而辛敞却被司马懿因彼各为其主,乃义人也留任旧职(第107回)。对许多爱主、护主、为主报仇、伸冤的忠义之士,均倍加讴歌,如对丁管、吴孚(第4回),董承(第24回),申配(第32回),许贡家客三人(第29回),等等不胜枚举。 

    书中虽然崇尚忠义安能事两朝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却也着力称道了庞德。庞德本是马超的得力勇将,随马超投张鲁,后因病留下,曹操伐张鲁时,为张鲁抗曹。曹操以一付金制掩心甲送极贪贿赂的张鲁谋士杨松,使谮庞德于张鲁,令张鲁大怒欲斩之,经谏改为来日出战,不胜必斩” 。次日庞德被曹操设计活捉,拜降(第67回)。后樊城危,庞德自告奋勇为先锋前往救援。为释众疑,庞德坦言与故主马超旧义已绝,抬榇决战,誓以死报曹操。与关羽大战百余合仍精神倍长,并在随后的大战里射中关羽左臂,然而受出于嫉妒心的于禁阻挡,贻误了战机。后于禁不听劝谏,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率众投降,庞德则吾受魏王厚恩,岂肯屈节于人!率部奋力御敌,最后落水被擒,壮士不毁节而求生,宁死不降,且骂不绝口,引颈受刑。以至曹操长叹: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 
  
在诸多势力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文人将士们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若看透旧主非立业成大事之人,弃之而改投或旧主败亡不得已而变换新主,书中基本上是肯定的。诸如徐晃投曹操,因其以臣杀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而被赞为真义士也。其他的,象张郃、许攸、张辽、贾诩及前述的庞德等归曹操,赵云、马超、黄忠等投刘备,甘宁从孙权,等等都得到肯定。唯对杀主、卖主求荣者,则痛加挞伐,如张松之于刘璋,杨松之于张鲁,等等,让这些无义背恩之徒受刑遭斩。顺此提及,苗泽出卖黄奎,虽帮了曹操亦遭斩(为了一个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曹操语, 57回),以警戒来人。然对魏延、孟达等的所作所为,笔者目下尚难以置评。 

    在群雄竞争的过程中,袁绍的从强到弱直至灭亡,值得一提。袁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为汉名相之后,其势力远远强过曹操,然而却为曹操所灭,社稷倾覆,析其缘由,非不幸也。可以说是其好谋无决,有才不能用,闻善不能纳,多行不义,等等的结果。比如昨日还是同盟军,冀州牧韩馥仗义送他粮草,接其军入冀州,袁绍则一入冀州即夺了冀州,随即又翻脸射杀公孙瓒之弟,被公孙瓒骂为背义之徒(第7回)。其谋士沮授、田丰均劝他迎献帝安宫邺都,以挟天子令诸侯,成就霸业,不纳;待曹操迎天子安于许都后,又举兵南向,沮授、田丰谏其献捷天子,务农逸民等良计,不用,定要兴于义则违无名之兵,结果应了沮授之语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沮授因再谏被囚没能走脱,为曹操所获,不降就义,田丰却被败而羞的袁绍取命,嗟乎! 
  
人是有情有义的,且情义相连。当情与义起冲突时该怎样处置呢?请看《三国演义》怎样开示这一问题。袁谭、袁尚兄弟为争权利相互打的惨烈,可谓无情无义至极,被曹操加以利用、消灭;曹丕捷足先登王位,警示其弟曹植: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寻故贬之;诸葛瑾、诸葛亮哥儿俩分事吴、蜀,情义难两全,则是守义而别情,你之不来,正如我之不往;益州刘璋部下张肃捡到其弟张松写给刘备欲献西川的书信,行忠义将信交给刘璋,致张松全家被斩;而徐庶的老母因儿子失义痛不欲生,自缢示教(第37回);姜叙老母则以死迫姜叙践忠义(地64回)。从上明白可见,义重于情。 
  
至于诸葛亮亲领大军征南蛮,因蛮人恃其地远山险,多不习王化,今日平之,明日复叛,故采攻心为上之策,七擒七纵蛮王孟获,致使蜀兵蛮人死伤无数,甚至令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何以颇费周折如此?可以说是向蛮人演,以义服人。且看孟获第一次被擒后,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其后再被捉,则忘却前诺,诡言狡辩,再许下次降服。第五次被放后,擒了张嶷、马忠,其夫人要斩之,被孟获制止:诸葛亮放我五次,今番若斩彼将,是不义也。表明他懂了些义。至最后一纵,孟获才垂泪而言: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结果是蜀汉不置官吏,南人尚主动以牛马物资相送,誓不复反!可见义的功效。诸葛亮大军此行,颇合天意,故也多得神助,掘无水之地能得水,遭毒泉之患亦得解,谋行计遂,所向披靡。班师回蜀至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波涛汹涌,人马难渡。诸葛亮细加调查,乃因此次南征所死之蜀兵南人的冤鬼怨魂作祸,依旧例需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等祭之方散。诸葛亮不从,本为人死而成冤鬼,岂可又杀生人耶?遂设计馒头(和面塑成人头,内塞牛羊等肉)以代,亲自祭祀,祈之 “随我旌旗,同回上国南方亡鬼,亦归王化,并痛切大哭,情动三军,愁云怨雾中的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蜀大军安然得渡。此事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大义、仁智与风范,其祭奠所设亦沿袭至今。  
  
三国势力相互间轰轰烈烈的较量,随着吕布、袁绍、周瑜、关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的逐个退场,声势渐次冷落。三国的使命行将结束,天差邓艾取西川,偷渡阴平峻岭,兵临成都,蜀主刘禅率众不战而降,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炎绍魏统,遣杜预等领兵水陆并进,势不可挡,曹操、刘备分别以几十万大军未能奈何的东吴,土崩瓦解,一片降旗出石头,致三国归晋一统。而曹操、关羽、刘备们所演的,就流传下来,再经由罗贯中们总其成,着《三国演义》,将的丰富内涵集中起来,留给越来越多的东方龙的传人。让充实了人们的头脑,规范了人们的言行,让人们通过《三国演义》深刻的认识了,自觉的去实践的丰富内涵,维持了人类社会道德在较高水平。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们为了人类的大义,像关羽们那样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而如今那些超然于人间现实利益的,为了众生,胸怀慈悲,放下生死,躬行正义,焦急的呼唤、帮助世人远离邪恶、从真向善,给人类奠定着新的未来,他们无疑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在“三国”里的情
你到底被《三国演义》骗了多久 这20个关于三国的冷知识是你必须要知道的
【河之洲】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猴年吉祥!本期奉上《论三国!》~~
《三国演义》之文学常识
解密三国演义99个虚构事迹背后真相(下)
三国人物顺口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