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前预习作业 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    预习    作业    自主    课堂    效率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一份关于预习的调查问卷,结果颇耐人寻味。90% 的语文教师要求或倡导学生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而数学教师仅有20%,其中9O% 的数学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的要求仅限于看书,了解算理、方法、结论等等。10% 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数学预习,80% 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才进行预习,10% 的学生则从未进行过预习。面对上述调查数据,我们不禁纳闷:是因为学科特点,使“预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减弱,还是我们教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预习的效果,以至于师生对“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原因一:就教师而言,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老师大多担心:抓了预习,是否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给课堂教学组织增加难度,其实说到底就是害怕教学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他们期望学生都是“零认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表演”。还有的则认为小学生难以把握预习的要求,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理解而不能及时纠正,先入为主,纠偏反而增添困难。

 原因二:就学生而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缺少指导,在预习数学时只能沿袭语文的方法,重记轻懂,重读轻想,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语文预习后“回锅肉分外香”,数学预习后则“夹生饭难煮熟”。 反思学生的预习成果,恐怕许多教师都会无奈地说: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这些都不是“预习”本身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预习”认识的错误和缺少必要研究。“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布置数学预习作业是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的有效途径,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设计阅读性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就是是将书“看一看”。“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发现疑难问题。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数学教材,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是一般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出来,看不出什么东西来,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关注文本中的知识点、关键处,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把一些疑虑写下来。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之前,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你肯定认识卷尺,直尺,皮尺 ,那你认识比例尺吗?它有什么用呢?

2、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翻看书上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把知道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记录下来,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3、想想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第二天上课时先进行了预习调查,比如学生知道了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还知道了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等。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叫比例尺,它是一把尺吗?地图、设计图纸上看到的比例尺,它的前项为什么都是“1”等等。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以学生的疑难点为切入口组织教学,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深入理解知识,从而扫清知识障碍。

二、设计操作性作业--感知表象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所以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你知道七巧板吗它是由哪七个图形组成的呢,你能记下它们的名字吗?

2、 这些图形你还在哪里见过呢? 用七巧板能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呢,快拿出出学具来拼拼看。

3、你能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图形吗?试一试,你肯定能行。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经常把用七巧板拼图形置于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后的拓展练习环节,其实用于这个环节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而已,可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创造图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往往过过场而已。把这个环节置于课堂之前,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图形的表象,感知了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有了这些铺垫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课堂中就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入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经过学习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更为清晰的表象。

三、设计调查性作业--丰富储备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年、月、日”的教学,这个内容知识点多,如果只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讲解,不仅费时而且极易引起学生疲惫和厌倦情绪。于是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布置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1、调查并记录自己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然后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来。

2、看了今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3、“六一”是国际儿童节,那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吗,可以上网搜索或请教他人。

第二天上课时,我先批改了学生的预习作业,从中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也有2829天的。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归纳上,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教师则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在了解有关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时,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互相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品德教育。

    比如教学利息的计算,课前我让学生做这样的一份作业(可以查看资料或请教他人)

1、你知道利息吗,生活中哪里用到它。

2、了解一些储蓄的知识。

3、查看一本银行储蓄本,要经过家长同意并记录

存入本金

时间

利息

总余额

 

 

 

 

通过实践调查,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也更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此次调查也增强了学生家庭小主人翁的意识。                                                                                                   

四、设计尝试性作业--激发欲望

“尝试学习”就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知主体,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思维,在尝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前的尝试作业就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的例题或同类型的题目。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预习时要防止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要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或者设计一些同类型作业尝试练习,在遇到困难时可在课本中通过自学例题,通过模仿、迁移寻求解题的方法。也可以留下悬念,在课堂中学完例题后再检查尝试作业。

循环小数的计算比较繁杂,在节奏明快的课堂上如果被冗长的演算所累,那么师生知识情感的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深度将会大大降低。于是在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计算 3.45÷5      10÷3     2.7÷11

2、在上述计算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现象?

3、你试着再算13÷11,看看它的商是否与你发现的规律相符。

通过检查预习作业,发现有的学生竟算了二三十位再在后面添了省略号,有的则补充一句这是算不完的,也有的主动阅读课本,或在别人的指点下添了循环点。在尝试中掌握了一些新知识的学生,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当课上老师提问他回答对了时,他会很有成就感。在尝试中碰到了问题的学生,必然进行了自我的思索,当未能明了时,他们就更渴望在课堂中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

五、设计日记型作业--真情“告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真正构筑一个师生、生生互动,自由对话与交流的平台,首先教师必须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但事实上我们常常是以“成人的眼光去洞察孩子的心灵世界”。因此,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可以让他们记录下预习新知的感受,使我们了解他们预习时的情感状况和思维状况等等,以便能及时、正确地应对适应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之前,我要求学生就预习情况谈一点心得。第二天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容易,不教我也会,这跟以前学的平均分是一样的。”,“总数的计算有点难!这么多的数字相加,我算了好几遍才对!真麻烦啊。”,… …对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减少方法的讲解,强调了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把如何正确计算总数的一些策略也加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技巧。

布置预习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要求忌空宜实,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题目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 

2、预习问题忌大宜小,要有点拨性

预习大都是在课外完成的,而学生课外的时间是有限的,再加上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的,我们布置数学预习作业要注意量不宜大,并不一定要每课时都有预习,可以根据实际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切不能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否则只会挫伤学生预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难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

3、预习作业忌单向宜双向,要有反馈性。

预习作业不应只是教师下达给学生的一件任务,作为教师则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 以便进一步确定授课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学生普遍已能理解的知识,易作略讲。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则要舍得花时间答疑解惑。预习作业通常是在课外完成的,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但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这时,表扬鼓励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布置“预习”作业并未加重学生负担,相反却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乘风翱翔,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具有效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谈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给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建议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
注重习惯培养 强化教育引导 提升教学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