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疫,以“建安二十二年”为例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汉书》之中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是一场悲惨的灾难。

曹植在《说疫气》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这就是当疫病流行的惨状,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也死在了这一年,王粲去世之时才41岁,王粲随曹操征吴,这一年曹营之中发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军队之中被感染,在回军途中突然去世。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两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杀,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

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这五位陨落在瘟疫之中的文坛巨匠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相比于贫民百姓,他们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要好一些,而且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离世说明灾情已经无法控制,已经波及到了上流阶级,老百姓感染者十之八九。

建安诗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这场灾难,文学的发展迅速进入了低谷期。建安七子是邺下文人的标志性代表,他们的逝世,代表着邺下文人集团的彻底消亡。建安七子和曹氏三父子交相辉映的文坛盛况,最终只剩下了曹氏父子,而三者之中,只有曹植一个人是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名家。

随着建安七子时代的结束,大量的“悼亡诗”出现,这些诗文充斥着对生离死别的伤感。

东汉从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瘟疫频发时期。

瘟疫持续了196年,灾情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程度剧烈。

《三国志·蜀书》之中记载:“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而《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所描述,“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疫病在军中爆发,常常会影响战役的走向,甚至直接导致战争结果的改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讨伐孙权,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营爆发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

关于这场瘟疫,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血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也有人认为这是鼠疫或者伤寒。在赤壁之战前,曹军之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患者,后来瘟疫难以控制,曹军之中死者大半。

一场瘟疫来势汹汹,造成了更加惨烈的伤亡。

也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给王朗写了一封信: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已经夺得王位的曹丕尚且如此悲戚,何况是在底层挣扎的平民百姓呢?

对于这次瘟疫,有专家认为是出血热,深究其源,还要从西汉时期说起。当年张謇通西域之后,中原人一直和西域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武帝多次征战匈奴,将这种瘟疫带入了中原之中,因为东汉末期天气异常所以出现了大范围的爆发;但也有专家研究认为,出血热并不会在夏季爆发,但这场瘟疫并没有季节性,而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冬季,不像是季节流行病,而更像是鼠疫。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2400多年前(公元前43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市民生活在噩梦之中,至少三分之一的雅典人被这场瘟疫夺取了生命,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包括雅典杰出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伟大的历史学家修希底德斯目击了发生在雅典的那场瘟疫,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这场灾难做了详细的记载。

直到后来,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先秦时期《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两汉时期,军中疫病时常发生。如在公元前181年,南越王尉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其时高后吕雉遣将军周侯灶前往御敌,但汉军到达阳山岭时,“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汉书·卷95》);王莽篡位夺得政权以后,将钩町王为贬为侯位,钩町王故而起兵反击王莽,天凤二年(15年)王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出兵前往钩町王统治下的益州,但汉军“疾疫死者什七”(《汉书·卷95》)。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发生动乱,光武帝以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前往镇压岭南动乱。至建武二十年马援回朝之时,“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至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受命征讨武陵五溪蛮夷,“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后汉书·卷24》)。桓帝延熹五年,西北反叛朝廷的羌人势力增大,引起朝廷担忧,故而以皇甫规前往平叛,行至陇右地区时“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后汉书·卷65》),若非皇甫规想尽办法安抚军心,东羌叛变只怕会愈演愈烈。

西汉和新莽历时231年(前206-25),有疾疫17次,平均次年约为13.59,主要在军队出征时发生,而在征伐南方时尤其如此;东汉历时195年(25-220),有疾疫34次,平均次年为5.9。东汉末年的献帝时期战乱不休,记载疫病发生的次数15次,其中有9次疫病发生与战争直接联系(王飞《两汉时期疫病研究》)。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瘟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八年征伐辽东,“至辽水,师遇疾疫,不利而还”(《北史·卷71》)。当然,此时两部史书的记载十分有趣,《北史·卷11》记载此次军中因疫病“死者十二三”,而在《隋书·卷2》中却为“死者十八九”,出入很大。无论如何,此次征伐辽东的战役也因为疫病的爆发就此失败。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太祖开宝年间曾征伐北汉,其时北汉境内已经没有太多兵力能够阻挡宋军,而契丹的常备队在被击退以后,后续的援军还没能赶来。此时,宋太祖于太原城四周筑起堤坝,试图引汾水灌太原城以击破北汉最后的壁垒。但不巧的是,其时军中疾疫骤然爆发,而赵匡胤又恐契丹南下援助北汉,最终被迫匆忙撤兵。对于宋太祖而言,失去了一个攻下北汉的绝好时机。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那个时期,流行的疫病也包括了疟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相对特殊的病症,这些与行军之时的秩序、卫生条件、对食物及饮用水安全的保证这几个方面是相关的,但在此时却常常被忽略。在流亡的灾民之中这种情况甚至更加严重,每有旱灾、饥荒爆发,往往疫病便会伴随而至。如在西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291—307)爆发的11场疫病中有9场与灾旱、饥荒直接挂钩,且主要发生在关中地区。以至于《晋书》中直接记载道:“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由于疫病的破坏力相当巨大,历代在进行疫病防治上都下过不少功夫,尽管这些努力有时并不能奏效,但有一些办法却在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宋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随军的军医,《续资治通鉴长编》便载宋哲宗诏令:“沿边城镇堡寨,委本将选差医工一人,月给药钱八贯,遇随军出入,给马一疋,二年一替,愿再留者听。”并且无论是京师驻军抑或地方宿卫,大体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军医以及同等数量的兽医,以防范疫病在军中爆发。

与此同时,宋代的军人已经基本职业化。相,除了能够更好地维持秩序以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卫生条件与卫生习惯。比如为了防止食物和水源遭到污染,宋代官修兵书《武经总要》之中还记载了一定的防毒、鉴别方法,对于伤患照顾、行营规范、持更休整的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尽管如此,宋代依然未能阻止军中疫病爆发。两宋三百余年时间里,军中大小疫病至少发生了25起,夺去了至少数万军士的生命,而这些疫病大多爆发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一般为瘴疫(主要为恶性疟疾),最是防不胜防(李玲《宋代军事医疗问题研究》)。

总体来说,宋代因水源、鼠患及食物污染导致军队感染霍乱、鼠疫及血吸虫病的案例较之前代似乎已经大大减少。

或许正是因为对于军中防疫的重视,此后军中较少有大规模爆发疫病的情况。但流民却不具备军中的防疫常识以及相对较好的卫生、医疗条件,当发生水涝、旱灾、饥荒以及疫病爆发之时,往往生灵涂炭、死伤无数。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安七子文学成就高,尽显魏晋风流,怎料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历劫而生
古代的瘟疫
《人类与瘟疫》 | 白环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卷一百十四
赤壁之战前曹军中瘟疫蔓延,这瘟疫是什么病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