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衲读055|凿壁偷光的匡衡贪小利晚节不保——西汉后期丞相记略




《汉书》里面,进入到西汉后期,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能在后世留下名声的著名人物了。老衲今天要说的以匡衡为代表的几个人,都做过西汉后期的丞相,论表现,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长子,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西汉正一步步走向衰弱,直至终结。

先说匡衡。这个名字,一般也许并不熟,但要是说起凿壁偷光,中国人十个可能有九个都知道。不错,匡衡就是凿壁偷光的主角。

凿壁偷光的故事并没有记载在《汉书》里面,故事出自《西京杂记》,也只寥寥数笔。说是匡衡小时候家里穷,但他特别爱学习爱读书。在秦汉之前,还没有印刷业,书都是竹简或木简,书的存量并不多,所以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你想读书就得首先有书,而书是贵重的东西。贫穷的匡家没有书,怎么办呢?酷爱读书的穷家小子匡衡打听到,他的老家有一个财主,家里藏书很多,他就跑到财主家里,要求给人家免费打工。财主说,这怎么行,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坏人啊,我虽然有钱,但我也不能让你给我白白干活。匡衡说,我也不是给你白干活,我有一个交换条件,我给你干活,你把你家的书让我看就行了。

成交。
这样,小匡开始给地主老财干活,不要工钱,然后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来如饥似渴地看书。可是,光这一点时间看书哪里够呢,小匡心想,要是晚上也能看书,那该多好啊。

晚上看书,那是需要有灯的。同样,那时的穷人想要一盏灯也是一件奢侈的事,点灯是要油的,油是很贵的,贫穷的小匡同样置办不起。小匡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小匡虽穷,却有一个有钱的邻居,邻居晚上有事没事都把灯点燃炫富。某天小匡发现墙上有个缝,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中透了出来。小匡如获至宝,凑上去,想借着灯光来看书。但是缝太小,透过来的灯光不够,为了保护视力,小匡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缝掏大了,让透过来的光更多一些。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豪邻居终于成就了一代大儒:匡衡。

其实,匡衡算不算大儒,老衲也不好下结论。按《汉书》记载,匡衡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诗经》,诗经虽然琅琅上口,但文字生僻难懂,但匡衡给别人讲解诗经,经常让听的人哈哈大笑,估计类似于现在的易中天上百家讲坛。如此,也给匡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名声。
穷人有了学问,就想谋个一官半职。虽然科举是从隋唐时才开始,汉朝基本上是靠举荐和荫封,但偶尔也会有一些通过考试来授官的机会。匡衡就参加了这样一次考试,但成绩不是太好,只得了一个末等,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反正这是一个很小的“官”,老衲就不多解释了。

匡衡名声在外,朝野里都认为让他只做一个小官太屈才了,舆论传到时任皇帝宣帝耳中,宣帝就把考察小匡的任务交派给萧望之等人,萧望之考察过后,带着小匡到京城回告宣帝说,小匡此人不错,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宣帝一向不喜欢儒生,虽然萧望之大力推荐,但宣帝还是把小匡遣送回了老家。

宣帝过了没多久就死了,受萧望之影响很深的元帝继位,小匡迎来了人生中的大机遇。不过,这次提携他的不是萧望之,而是萧望之的政敌史高。

老衲前面讲萧望之的故事时,说过他和外戚史高的一些恩怨。史高这个人呢,并没有多少才学,仗着是皇家的亲戚而成为托孤班子的班长,和副班长萧望之长期不对板,外面对他评价也不高。

长安县令杨兴是站在史高这一边的,他就劝史高说,将军你名高位重,但外面的人却不看重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没有给国家推荐过什么像样的人才,你以前推荐的,不是你的混混门客,就是你家里的亲戚。你看萧望之推荐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别人都说他的好话。我给将军献一策: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又聪明又有真才实学,因为没有门路,一直没当上官。将军你如果把这个人召到府上来做事,然后再推荐给朝廷,匡衡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天下的读书人也一定会跟随着匡衡一起来为将军效力。

史高按照杨兴的建议办了,元帝也觉得小匡不错,于是封官。

小匡来到中央政府,从郎中做起,再做博士兼给事中。小匡很勤勉,总是喜欢给皇帝写个奏折什么的,分析政事。某一次,发生了日食、地震,小匡又给皇帝写信了,信写得洋洋洒洒,老衲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大意是: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主要是因为上面没有带好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要皇上你和大臣们带好头,勤俭节约,建设好和谐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起来,国家也就会好起来。

当然,小匡说的不像老衲说的这么粗俗,他是引经据典,从诗经中发掘微言大意,反正把喜欢儒家的元帝说得心服口服。服了,就升官嘛,小匡一下子就成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尝到了甜头的小匡此后继续不停地给皇帝小儿写信,说这说那的,元帝也很信他,没过几年,就让他做了光禄勋、御史大夫,更在后来接任丞相,封了乐安侯。

元帝在位十六年后病死了,此时的匡衡也成了朝中大臣第一人。元帝之后是成帝,成帝一上台,匡衡就递交了一份状纸上去。他告的是中书令石显。

老衲前面多次说过,石显是元帝特别信任的一个太监,把持着元帝时候的国政,匡衡当时虽然是丞相,但在国家大事上,真正说话算数的,还得是石显。估计匡衡做丞相的这些年,早就窝了一肚子气。元帝一死,他的学生成帝上台,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学生告状了。

对于匡衡告状的这个事,当时的司隶校尉王尊是这样评价的:匡衡作为国家的大臣,此前知道石显独断专权,作威作福,成为国家的祸害,那时候他不仅不去告状,反而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跟着石显一起欺下瞒上。现在他来告状,却不检讨自己以前的罪过,反倒显得是先帝用人不察,这是犯了“不道”的大罪。

成帝见王尊这样批评匡衡,赶紧跑过来给老师救场,说,算了算了,不要说了。虽然匡衡吓得赶紧请罪并要求告老还乡,皇帝还是再三挽留,不许他辞职。

经历了三朝的匡衡,最终还是倒了,倒在一起贪污事件上。

乐安侯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乐安乡,共有田地三千一百顷,原本南边是以闽佰为界。但刚开始的时候,临淮郡把地图画错了,把闽佰误当成了平陵佰,所以匡衡的封地就成了以平陵佰作为南边的边界,这比他本来应该得到的封地多占了四百顷,这一占就占了十多年。

等到成帝上台后,临淮郡准备重新勘界,重新统计田亩数,绘制新的地图。一来匡衡的封地在这里,二来对土地进行新的统计造册,这也是丞相管辖的事,郡里就把这个规划向相府报告了。匡衡派了他府上一个懂技术的官员陆赐,去经办勘界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正在统计土地的时候,匡衡知道封地边界有问题,就问下属这事该怎么办?下属说,想让地方上以既成事实的情况修改地图,继续以平陵佰为界,但地方上肯定不会答应,要不,我们给皇帝写个申请,如实地告诉皇帝现在的情况,也许皇帝就会批准(修改地图,扩大封地)吧?

匡衡这时候说了一句活话,他说,这个事,你们想想该不该要这些地,就没必要向皇帝打报告了。

“该不该要这些地”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该要就退回去”,也可以理解为“想办法给我把这个地弄到手”,我们现在不知道匡衡当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派去办事的陆赐就理解为后者了,在陆赐的一手操办下,临淮当地政府把原来已经划走的四百顷地又划了回来。而匡衡在知道这个结果后,他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并不是如我们想像的,去批评下属,去退回这四百顷地,而是派了他的家人去到封地,把那四百顷地的田租赶紧收上来。

看来,那个陆赐真没理解错匡衡的意思!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这个事就被同僚告发了。面对告状信中的一大堆罪名,成帝也不好再保这个“贪官老师”,但也没把匡衡逮捕下狱,只是免了他的职,贬为平民。

一代大儒匡衡最后老死在了家里。

附:另几个丞相的简单故事

匡衡在《汉书》中是与张禹、孔光、马宫合在一起,称为《匡张孔马传》。

张禹的研究方向是《周易》和《论语》,他的起家和匡衡非常类似,也是众人推荐,萧望之考察,宣帝不用被打回原地,然后元帝时也是给太子当老师,慢慢升了官。

元帝死后成帝上台,匡衡的仕途谢幕,而这时候张禹的辉煌人生才正式开始。成帝上台之初,张禹任光禄大夫,并和外戚王凤一起领尚书事。张禹蛮怕王凤,几次辞职,皇帝都不答应。在成帝继位九年之后,王凤把王商从丞相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张禹接任了丞相并被封为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最后还是辞职成功了。但回家养老之后,每逢初一十五,皇帝还是要以丞相的礼节接见他。一直到成帝死了哀帝继位后两年,张禹才死,这样算来,他是四朝老臣。

张禹的学生里面,有两个人成就较大,说白了就是官做得比较大,一个叫彭宣,做到了大司空(御史大夫),一个叫戴崇,官做到少府。这两个人呢,彭宣为人比较严谨刻板一点,而戴崇则率性随意一点。张禹的性格更接近戴崇,也更喜欢戴崇一些。戴崇每次去拜望老师张禹,一进门就要求老师摆酒设宴,两人在一起吹拉弹唱,然后在后堂里面酗酒作乐,喝到大半夜才散席,但彭宣来了,张禹一般是在前厅见他,两人在一起正襟危坐谈古论今,说的都是很严肃的话题,吃的东西也很简单,一般也就一盘肉,一杯酒,慢慢吃慢慢喝,从来不让彭宣到他的后堂去坐坐。

当然,这两个学生也知道老师接待他们的方式不同,但两个人都觉得老师这样做很对,因为人的性格不一样嘛,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没错的。

孔光,是孔子的后代,第十四代孙。沾祖先的光,孔光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进入中央政府做议郎,匡衡又推荐他做了谏大夫,因为说的话皇帝(元帝)不爱听,贬去做了一个县官。孔光一赌气,辞了职,回去做了乡村教师。

元帝死后,成帝继位,又起用孔光,经过考核,因为政绩突出,让他做了尚书,再一步步升为光禄勋,执掌朝政机要,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熬成了御史大夫。

成帝没有儿子,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弟弟中山孝王,一个是侄子定陶王。在皇位继承人争夺战中,很多人建议选定陶王(背后当然有利益交换哦),惟独孔光引经据典地认为应该立中山孝王。成帝最后选择了立定陶王,孔光由此被贬为廷尉。

此后,由于孔光办事认真,又渐渐地得到成帝的信任(应该是一直都信任,前面的贬官,也是不得不走的程序),当时任丞相翟方进死后,成帝决定任命孔光作丞相。当时,丞相的印也刻好了,封官的文书也写好了,突然,成帝暴毙了。就在成帝暴毙的当夜,孔光拜授了丞相、博山侯的大印。

哀帝继位,虽然此前孔光反对哀帝作为继承人,但哀帝也没记仇,还是重用孔光。哀帝不记仇,但不代表别的人不记仇,比如在争夺帝位之战中,坚定支持哀帝的傅太后(哀帝的祖母)。于是,在孔光做了三年丞相后,被罢免回家了。

孔光被免后在家闭门不出。此后,朱博接任丞相,几个月后,朱博自杀;平当接任丞相,也只有几个月,平当也死了;再接任的王嘉,说话不中听,皇上不喜欢,两三年后把他给关进监狱,搞死了。这时候的丞相一职,像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官职,原来人人都想当,现在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不久,那个阴狠的傅太后终于死了,哀帝念及孔光的才能,再次将他召来做丞相。第二年,年纪轻轻的哀帝因纵欲过度一命呜呼,小皇帝平帝继位,王莽重新出山执掌朝政。

王莽很器重孔光,对孔光非常有礼貌,经常要孔光帮他起草文件。但王莽对前朝大臣的清洗也让孔光感到害怕,于是递交了辞职。王莽也没有过于挽留,顺水推舟,让他去做了小皇帝的老师,后来又尊他为太师。孔光虽然还担着太师的名份,但称病坚决不再过问政事,七十岁的时候去世。

马宫的学术研究方向是《春秋》,经过考试而为官,此后慢慢升迁,最后在孔光辞任丞相(大司徒)后,接任大司徒。

马宫是王莽的好朋友。在哀帝、傅太后时期,王莽被排挤。傅太后和哀帝死后,王莽复出掌权。此前,傅太后死的时候,哀帝想要给祖母傅太后立谥号,一班大臣迫于压力,操作了这个事,马宫当时是参与者之一。王莽掌权后,要报傅太后迫害他的仇,把傅太后的墓迁回了定陶,以平民之礼埋了,并要追究以前立谥之人的罪名。别的人都查办了,但王莽放了马宫一马。

但马宫心里不安,上书向皇帝(实际上是向王莽)请罪,希望辞职告老还乡。王莽以太皇太后的名义,给马宫下诏,为马宫解脱了罪名,但同意了马宫的辞职的申请。

但王莽还是没有忘记这个老朋友,在王莽篡汉之后,又把马宫请出山,任命他为太师,最后马宫死在太师任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官居丞相深得皇帝信任,晚年却落得如此境遇
小孩疑问凿壁偷光
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终成一代名臣,为什么还要贪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什么?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为啥
王凤:舅舅治国
人物 | 那个凿壁偷光的孩子长大后的结局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