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21年教龄老师的磨课史:磨课其实最该磨这些
“一个教师,要经过多少岁月
才能口吐莲花
以其清香氤氲一间辽阔的教室
那间教室
顶上是日月星辰
圣哲高悬 照亮长空
诗词闪烁 点缀夜幕
一吟一咏 皆是学问
你和孩子们一起仰望……”

这首诗,读得我热泪盈眶!

打造一间辽阔的教室,需要的不只是教师深沉的教育情怀,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还有精深的专业技能。这些,何以提高?

磨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也是一条很艰辛的路……


从“零”开始,揽下瓷器活

我是一名从农村出来的一线教师,虽然有着21年的教龄,但21年里,我从来没有过磨课的经历。只是对教育的初心和教学的热情,让我在心里有一个梦想,像窦桂梅、王崧舟、程翔等名师一样,拥有惊艳的课堂。

来到厦门后,在这个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的学校里,我终于获得了历练的机会。开学初,教研组长说,谁代表五年段上一节全校公开课呢?在大家的沉默里,我说:我来。

上哪一节课呢?我掀开课本,看到了《“漫画”老师》作文训练,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它。

选择上作文课,不仅是因为我本身就热爱阅读和写作,还因为作文课课堂上不确定因素特别大,也缺少可参考的教案,最能磨练人。

常见的作文课型有指导课、训练课和讲评课三类,到底上哪一种呢?

我认为,“先教后写”的作文指导课,在把“金手指”送给学生的同时,也给学生送了一个模式化的套路;“边教边写”的作文训练课,不免会呈现出以“老师想当然的节奏”控制“学生自然形成的节奏”的样态,频频打破学生思维连贯性,而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写完再教”的作文讲评课,是趁热打铁的写作反馈,侧重于“继往开来”,如果“开来”遥遥无期,等相似题目出现时,本次作文中学得的技能已然流失大半。

如果稍加改造,用“先写后教,以写定教,教后再改”就好了。以真实学情为起点,以修改为教学指向。对,我要上的就是一节这样的作文课。
随后,我制作了写作单,下发给学生,只提出一个要求:尽量写本班老师,写像即可。因为本班老师我们熟悉,他们写得像不像一看便知,便于指导。

作文收上来之后,我发现了这几个问题:

1.外貌描写面面俱到,缺少特色。
2.选材雷同,思路不开阔。
3.事例不具体,语言平直无趣。
4.格调不高,深度不够,文章缺少灵魂。漫画老师止于漫画老师,绘声绘色地描绘一通,卖力把读者“胳肢”笑了,就完事大吉。结尾对中心不加提炼,或者不痛不痒地来一句“这就是我们的某老师,你说我画的像吗?”

据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初步有如下思路:

1.看漫画,猜人物;
2.读文字,猜老师;
3.定主题,选事例;
4.给事例,写具体。



5遍磨课后,我在大理石里看到天使

这次磨课,一共经历了5遍,分别在5个不同班级。我每讲一次,备课组老师听一次,提出整改意见,换个班再来。

那些我平时习焉不察的问题,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我如芒在背。

磨课中,我阅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惊讶地发现公开课上,居然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比如,借班上课,面对着完全异于自己教学风格带出来的学生,怎样破冰、疏导;孩子准备不足,如何顺学而导……于是,我也知道了,这些是需要做强准备的。

在磨课的砥石上,我要死磕自己,磨砺出锋利的宝剑。语言不规范,我就写出详案,力图在可掌控的环节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面对“观众”害羞不自信,我就在课前深呼吸,并仿南阳作家二月河的句子,在教案上写下“走上讲台,老子天下第一;走下讲台,老子天下第末”给自己积极暗示;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掌控力也不够,就刻意练习自己对生成信息的捕捉、诊断和整合能力……所有“行有不通”的环节,都催逼我“反求诸己”,自我提升。

我重读了课标,再次明确课标对相关学段的能力要求;我不止一遍重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单元教学要求,由此延伸,把前几册的教材也读了一遍,将文本之中的根须“刨”出来;我努力备透学生,基于他们最近发展区,点燃他们发现的热情和创造的信心……

经过多遍磨课,教学环节由4个环节变成了3个环节:

1.把外貌写像;
2.把材料选准;
3.把细节写细。

这样层次就分明了。

这时,教研组长陈勤老师说:“可以在全校展示了。”但我隐隐地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可是又说不清是什么。

我打开电脑,仔细地审查教学环节,有了重大发现:第一部分“外貌写像”这块明显是个亮点。尤其是在阅读过6个班级学生的写作单后,我发现几乎90%以上的学生并不会外貌描写,而人与人的区别度首先就在于外貌。所以当刘玲玲老师说“外貌描写不是写作的重点,建议删除”时,我坚持了原来的做法,而且这一段的引导充满趣味。

但如果说“外貌写像”是“凤头”,那么第二部分“选材选准”只能称得上是“蛇腰”,因为太细了、太短了,一飘而过,讲得也不透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一直在回避着一个教学难点:选材是个“大活儿”,学生读材料、讨论、判断、表达,教师还要引导,推翻重来,实在耗时,而我只有40分钟时间。怎么办?

直面问题,改!

放学后,随便扒拉几口饭,便打开电脑,我要设计出一种既解决学生选材中问题又不很耗时的方案。在多次构思后,我最终采用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小A、小B、小C承包本次作文选材中的全部问题,精选三个选材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甄选事例。

教师也由帮到扶,由扶到放,最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照你的作文,你写的事例能表现人物个性吗?几个事例有没有重复?事例之间有没有过渡衔接?这种设计,有支架、有引导、有升华,思维过程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趋势。我模拟师生互动的过程,8分钟就过了,省时高效。

这又是一个“让灯光漂白了四壁”的夜晚,我合上电脑上床睡觉,不知东方之既白,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米开朗琪罗的句子: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
于是我不停地雕刻,
使他自由。”


踮起脚尖,收获别样的精彩

要在上展示课了,教研组长陈勤老师说,已经完美了,保持原貌,不要改动。但就在要睡觉前,我忽然灵感乍现,一咕噜又爬起床来。我认为,目前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都只是片段作文教学,一篇完整的优质作文长啥样,学生并不清楚。倪嘉妙的作文写得不错,何不安排她展示一下呢?

可是,又是时间问题:一堂课只有40分钟,我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而且,如果她表现不佳,岂不是添上了一处败笔?短暂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冒个险。

下午第一节课,我带着学生进录课室。这节课,用上了本班孩子。我一下子感受到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由境界了。

所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风徐来,拾阶而上。课堂宛如一个足球场,大家都在抢球。仿佛我们做的不只是口头运动,也是头脑的运动。

我和孩子们的互动,充满了脑力思考的愉悦。语言交流,你来我往,其乐融融。听课的老师们笑声掌声不断。我想,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也会体会到,文字不是纯技巧,而是对这个世界和人心的理解——这才是作文的意义所在啊!

最后,倪嘉妙展示作文,她写的是我。我在讲课,她在写我;课堂有趣,作文有料;彼此点亮,相映成趣。嘉妙的出场,又把这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43分钟,超时了3分钟,教学任务完美结束。是的,完美结束,笑声和掌声自然响起。

这节课赢得了空前好评,听课的老师们用不同的方式给了赞美。德高望重的章卡老师握着我的手:“作文课能上这样的,真不多见。”李艳冬老师甚至写了一篇长达2600多字的课评,表达听课的震撼和收获。

吕云萍校长给我发来了信息:“旭峰,《漫画老师》十分出彩!平实、扎实、生动、有趣,有大家气象。细听细看班级学生课堂表现,惊喜。学生自在、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其乐融融。长此以往,孩子定会爱上写作,爱上阅读,爱上学习,这是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课后,孩子们修改写作单,再次上交作文,佳作不断涌现。

最重要的是,从这节课开始,我好像突然获得了课堂教学的一点“神力”,我把在磨课中增强的“内功”,带入每一节寻常课堂,我的课堂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有灵气,自我认同的喜悦让我容光焕发,辛苦工作而不知疲倦。

自我塑造,过程很疼,但你最终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结束,是新的开始

我有感想,我想分享。正所谓“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焉知平凡泥土里认真成长的生命不是值得珍视的。

(1)上公开课需趁早,丢人也需趁早。早丢人,早成长。一个教师上一辈子课,连一个“代表作”都没有,回想起来也会充满遗憾吧?好教师当有能力上出一节节的好课,既能成人,又能达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上公开课是将自己置身于聚光灯下,几十个学生,几个甚至上百上千的同行目光下,老师怎能不全力以赴呢?

(2)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明白这点,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成长抱有信心,知道不足只是暂时的。明白这点,管理者就不会“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了。

多给愿意上进的老师机会,不是给他们“恩惠”,而是放手让他们成长,让他们获得专业尊严,也为整个教学团队造血生肌。善待那些爱上课的老师吧!因为把课上好,需要太多的用心。没有对教育的深情,谁愿费这么大劲儿?所以,绽放课堂,不仅是“师能”的体现,也是最大的“师德”的体现啊。

(3)让自己一直处于踮起脚尖生长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历史老师,有人来听他的公开课,他上得非常棒。别人问他上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他说:“为了这节课,我终生都在备课。”

其实,罗胖也讲到过一个导演的故事。这位导演为一个企业拍一个几十秒的宣传片,甲方认为他报价过高,导演说:“我这几十年走的路、吃的饭、看的电影、谈过的恋爱、喝的每一杯咖啡、讲的每一个故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这几十秒里展现出来,能不贵吗?你买的哪里是我的几十秒,你分明是买我的一生啊!”

教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任何单凭学科技能就想把语文课上出深度的想法,都只能让语文课失之肤浅。公开课巨大的“狄德罗效应”,会把你置于于一种踮起脚尖生长的状态。


为上好一节课,你要配套诸多的提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课堂掌控、备衣服穿搭、备声音美化……这些,未必是一次性完成的动作,你会在此后做可持续性的努力。

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铭写到:“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老去!”我常说,我是“40岁,刚发芽”。

人到中年,我很明白,我失去了在课堂上成长的最佳时期。但,我从不认为未来可以设限。如今,守着我的半亩方塘,书一本一本地读,在帆书、得到、文质大课堂、谷里书院报的课程一门一门地学着,我体验着成长拔节的快乐,我自己也开发了《世说新语》《俗世奇人》《哈利波特》“趣味作文”等阅读写作课程,带给学生,深受欢迎。

我辛苦磨课,只为致敬课堂,致敬生命!

此刻,我热泪盈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摘自《做内心强大的教师》)
跟青年教师谈如何上好英语公开课
如何开设大型英语公开课
为什么我们做老师,随着教龄增长,却不一定更专业
好教师都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如何上好公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