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首先,我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中医这个传统医学,从远古时代所形成的流派,那时有三大流派。

古传中医,流派有三,一曰经方派,一曰医经派,一曰祝由派,可参考史记记载各派详细的著作名。

经方派,以本草为核心,总结远古以降先人治病之经验效方,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出方证相应说,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以其千古皆效,可重复性极高而著名,故称为经方派,可经万世检验皆效之方剂之意也。经方派,以神农大神为最高祖师。

医经派,以经络为经,脏腑为纬,以针刺艾灸导引按摩等为术,也是先人总结实践之效验方法,并道法自然而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其效用也是大彰,名传天下,今人多以医经派之内经为中医之源头即因此也。医经派,以黄帝大神为最高祖师。

而祝由派,据传来自远古洪荒时代的共工大神,其后自巫彭巫咸而下,善于以精神力量之运用以愈病,据传有神奇的功能,惜自有清一朝,已渐失传矣。祝由派,以共工大神为最高祖师。

备注一下:古传还有一种说法,说第三大流派是素女脉诀派,这个不正确啊。其实素女派是医经派里的一个分支,古代黄帝素女是一家。

简要言此,在于说明中医自古是有流派的,则各自有其长,有其短,吾辈中医学子,当宗一家,而兼学别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方为善学者。

我们理清了这些,才知道从何处着手,真正走进伤寒论(内经)这些古传医学的大门,因其各自侧重点不同,自然要求学习方法也有区别。但是,这并不是说其它流派就不需要我们学习了,恰恰相反,在你学好一个流派的功夫后,更是要用功的去学另一流派的知识,并融会它,发展它。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大门,《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传承了《汤液经法》,并结合他的经验,总结增广后而成,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三阴三阳辨证法,亦即后世称为的六经辨证法。

伤寒杂病论在后面我简称为《伤寒》,包含现在讲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仲景以前,中医几大流派,都是用脏腑,经络这些辨证法,但都不及三阴三阳辨证法精当而准确,标准。

这套方法,重复率极高,不同的人来辨,基本上都能得出方向与处方基本相同的结果。称之为经方,不为过。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是从八纲辨证法再总结归纳病位病性而构成,是八纲的深化,细化,是能具体操作实施并能落实到具体方剂上的辨证法,较之八纲辨证法的粗大宏观更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是张仲景本人的创新,在他以前没有这个法。

伤寒论,它和内经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继承的关系的。这是我们胡派理论最强调的一点,大家不要让后世的错误观点所影响,还抱着以内经解伤寒以经解论,这样来学习伤寒论,就不能真正理解透彻伤寒论的精髓。

题外话:现行本伤寒的序言,都是王叔和之后的人所伪作,至少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是后人所作。

其中就包括“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以及“按寸不及尺……三部九候……”“天布五行……”这几段文字,是肯定的确定的考证是叔和皇甫之后的人所作,时间大约是晋之后。具体的考证,大家有兴趣,下去后,可以去找相关的资料,自己分析。

如果你古代汉语知识水平足够,就直接能从序言中看出来有问题的文字。没有这个水平的,可以考虑章太炎,杨绍尹等人的考证。

伤寒最核心的就是这个辨证法则,就是三阴三阳辨证法,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法。正是因为这个后世总结时取的名字不符合,造成争论纷纷。

张仲景从来没有提过什么六经,什么太阳经病阳明经病这样的说法。三阴三阳辨证法,后面简称为伤寒法。

就是把疾病的发生,发展,给归纳为六大具有共同特征的类型,它与西医的病性质上不一样,这个仲景的病,是同病则治法相同,疗效相同。事实上它是证,证同则治同。

证与症是不同的,症是构成证的最基本单位。也就是说,伤寒一书,其就是讲的由具体的症状,组合为一个群体性的,有规律的证,仲景把这个证给取了个名字。

他一共归纳了六个证,取了六个名字,也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故而,胡希恕先生总结这个精神后,给伤寒论的辨证施治下了一个定义:于疾病一般规律反应上,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这比那些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类的,高明太多了。西医更是不能与此相比,因为西医所讲的病,用它相同的治法去治,效果差半,说明它表面定义的病是相同的,实质根本是有相反的在里面。

也就是,没有中医的分阴阳在内。

而西医的病,往往用相同的治法,并不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比如肺炎,西医只能消炎,但有的人可以好,有的人病就加重。因为西医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归纳的,它没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分。

而我们用伤寒法来处理时,对西医所谓的肺炎,就会辨出来有大青龙汤证的,有小青龙汤证的,有麻附辛汤证的,有真武汤证的,有白虎系列的,有苇茎汤证的,等等。

大家以后临床上去验证,即明。

伤寒法辨证,就是首先分析疾病的性质,是属阳性,还是属阴性。阳性是什么,就是有余为阳,太过为阳。疾病发生后,病人表现出来邪气重,正气不虚,正邪相争激烈,亢奋,向上,发散,这样一类的表现,就称为阳。

那与之相反的,邪气重,正气不足,正气抗邪之力不足,病人神疲乏力,昏昏欲睡,抑郁的,向下的,向内的,收敛的,这一类的表现,就称为阴。

更详细的一些阴阳辨别,大家可参考《中医诊断学》《郑钦安医书三种》之阴证门阳证门等篇章,这里不细讲。这是基础,大家要去补上。

阴与阳,是病的总的属性,还可以细分,就有寒热,虚实这样的特殊属性。

寒就是表现为一派寒象,怕冷,怕风,喜温。身体的汗,涕,泪,二便,清稀白,澄澈清冷等。

热就是发热,恶热,喜冷,汗涕泪热粘臭味黄浓,二便热烫臭等等。

虚一是指没有实际的病理物如痰,湿,水,食积,瘀血等。如虚热,虚寒,虚烦。二是指不足,如血虚,津虚,阴虚,虚劳这类。

与虚相反的表现,则是实,就是一是有有形之物,如瘀血,宿食,燥屎,结石,痰湿水饮之类。二是邪气盛为实,如里热炽盛之阳明病外证之类。

这里就是六个概念,比较基础的,阴与阳,寒与热,虚与实这六个来形容疾病的性质。其中寒热虚实可以归纳到阴阳中去,寒为阴,热为阳,虚为阴,实为阳。

但虚实与寒热结合后,其阴阳属性会随着寒热而变,如虚寒为阴,虚热则为阳,实热为阳而实寒则为阴,这是虚实属性无常之处,必须注意。寒热虚实之阴阳属性,总结后就是“寒热有常,虚实无常”。

作为疾病,是正气与邪气交争后的表现形式,一定会有阴阳的表现,不会出现不阴不阳的疾病。但可以有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的表现。这样归纳后,则疾病性质就可以总结为阴与阳两大类。它包含了寒热虚实在内,或者说寒热虚实是阴阳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我们用来分析疾病的工具。

那么,疾病除了其性质,还得有其病位,就是疾病在人体表现在何处。

注意,是疾病表现在何处,不是疾病的病灶在何处,这是不同的概念,伤寒中只讲疾病表现在何处也就是病位,与西医病灶要区别开来。

人体的病位表现,在伤寒论张仲景归纳为三个:表,里,半表半里。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前面为何说仲景对经方派有独创性的发展,就在这里。在他以前,没有明确的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是他总结出了这个病位,把疾病从以前的表里,进一步发展为表,里,半表半里,最终才形成了全新的独特的伤寒辨证法。

具体的证据之类,我不多说。大家可看史书,找依据。这些,都是有明确的证据支持的,没有人能胡言乱语编这些出来。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表证。

里指人体的极里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一切疾病,就是在表,里,半表半里之间发展。当然,临床上疾病有时很复杂,可以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都具备,或表里同现,或表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同现,这就是伤寒论中的合病并病,那就按法去治就好了。

这是就疾病表现的部位来划分,再结合疾病的性质阴阳,每一个病位,有阴阳两种属性的疾病。每一个阴阳属性的疾病,有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两者相合,则出来六大类型的病证,伤寒中就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分别称为如下:

表位的阳性病=太阳病,表位的阴性病=少阴病,里位的阳性病=阳明病,里位的阴性病=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性病=厥阴病。

太阳病和少阴病,都是表证,故从病位上来说,不是表里关系,这就排除了太阳经与少阴经的表里关系,伤寒论的病类划分,不是以经络来的,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后面结合提纲条文,我们更能清楚的看明白,所谓的这六个病,都各自有其具体的症状群来规定它们的范围,性质。

它可以包含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荣血,气血津液水等等之类的辨证内容在里面,但又高于这些辨证体系。它是在八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阴阳后,结合病位而创出来的全新的辨证系统。

这也是我说它是最精妙而准确,标准的辨证法的原因。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太阳病这个表阳证若陷于阴证,表现出阴证之象,就称之为少阴病。少阳病陷于阴,就是厥阴病。阳明病陷于阴就是太阴病。

而我们临床上,就是这样做的。

举个例子:本来是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脉浮缓弱,这是典型的桂枝汤证,若你误用了麻黄汤来发汗解表,造成大汗淋漓,病人小便也不利索了,汗出不止,手足出现拘紧挛急状态,仍然发热,恶寒,脉浮弱。这时,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为好?

伤了表阳,大汗出阴阳俱伤而表证还未解除,出现阴证了,用桂枝加附子汤?对,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这里就是误汗,造成津液大量损失,肌肉筋骨无津以养而挛急,津亏则小便难。

这个大家应该日常生活中有体验过的,退烧药用多了就这样。这就是太阳病症状都具备,同时又陷于阴证,阴证就是不足啊,所以加附子,附子是用来兴奋心脏的,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机能衰弱了,就要用附子来恢复。

西医的退烧药,也是依靠发汗来达到热退的,但因为他是纯发汗法,就等于麻黄汤一样,若你正好是麻黄汤证,还没有什么大问题,若不是,就容易出现大的变证。

这个桂枝加附子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辛温的附子而成,这就成为了少阴病的两大主方之一了。(另一个主方是麻黄甘草附子汤)。

这就是太阳病若陷于阴证,就是少阴病。是在疾病仍表现在表位而言,若疾病的表现虽然陷于阴,但病位表现不在表,离开了表,那就不再是少阴病了。

这就是病性,病位的变化,后世总结为传经,名词花样很多。

什么表里传,越经传,传手不传足,等,不足为论。伤寒辨证法,就是这样巧妙的把疾病通过病位与病性来划分,则一切疾病都不会超出这个框架之外。

不论是外感,内伤,杂病,都要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辨证。这就是最基本的辨证法,是核心,熟悉的掌握了此法,临床见病,自然能得心应手。

虽不敢说尽愈诸病,十病治其六七,当一个下工,是绰绰有余的了。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下工,要力争上游,要当上工,甚至神工。


(未完待续)
大医精诚倪海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胡希恕经方医学浅谈三二四三辨证法则与应用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六经总论]
辨证论治:1、阴阳八纲辨证法
胡希恕 六经解—中医奥妙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
全生集内外伤脉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