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一位知识渊博 才华出众的学者 艺术家(二)——介绍“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声声慢】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品。词中写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凋残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任随它满地狼藉。这比《醉花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沉痛得多。词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就包含了深广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烽火连天的一阵奔波之后,幸而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正是这个时候痛定思痛,所谓“寻寻觅觅”,就是写的心情恍惚,若有所失的神态。漫无目的地要寻求什么,当然什么也得不到,周围只是那样的“冷冷清清”,自己内心里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而已。词人从支离破碎的故国河山,联想到自己异地飘零的凄凉晚景,止不住千头万绪涌上心来,偏偏又遇着“乍暖还寒”的秋天,面对“晚来风急”的黄昏,已经是日暮岁晚,人老花残,可是国家仍然不能统一,北方依旧在外族侵略者的蹂躏之下,她唯有对故国乡土遥寄沉痛的思念。那南来的飞雁,使她觉得仿佛“旧时相识”,而分外亲切。南渡以后诗人、词家常常通过飞雁寄托他们对故国乡土怀想之情。如陆游就说过“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绍兴三年,韩侂胄、胡松年出使金国,李清照写诗呈献给他们,诗中表示不希望他们给自己带来珍异的珠宝,只希望带来家乡的消息,那里遗民是否还能从事农业生产,那里的战士是否还在坚持抗金的斗争。诗的最后说,“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坏土。”青州在山东,是赵明诚的老家,这里自然也包括了李清照的老家济南,都已经成为沦陷区了。这样的诗句,正可以用来说明《声声慢》词的中心内容与基本思想。因为这样悲愤、哀痛的感情很复杂,既有故国沦亡的悲恸。又有身世飘零的感伤,所以词人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既然在金兵入侵时和人民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那么她怀念乡土、思恋故国的强烈感情,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百姓家散人亡、背并离乡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他们抗战复国的普遍愿望。当然,这和只求苟安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对外政策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李清照的词只有凄苦的哀吟,那就错了。词人在【临江仙】词里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秣陵和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当时词人大约在南京。春天的来临,在词人的心里产生了振奋和力量,一方面由江南的草青树绿,推想北国也应被东风从冰雪里唤醒,一方面就以大地的春回暗示中原的可以恢复。然而,一年一度的春天都无端虚度了。南渡君臣“直把杭州作汴州”,早忘记了盼望北伐的中原父老。词人呢?也就只有“人老建康城”了。把人和树联系起来,使我们容易想起东晋时从事北伐的桓温看着自己种的柳树都长大许多了,而北伐尚未成功,不禁“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又容易想起后来辛弃疾在词中所说的“如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显然,这是不符合李清照的长期心愿的。所以,她接着说,“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她对自己望月伤心、迎风洒泪,空发感叹,于事无补,也表示了不满。是她自己甘心“老去无成”的吗?她曾经歌唱过“木兰横戈好女子”,可见她未尝不想有所作为。她又曾经有诗说;“南波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在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像王导那样的人登上新亭,了望中原,伤心落泪,也没有像刘琨那样的人闻鸡拔剑起舞,决心出师北伐。可见她感叹“老去无成”,实际上是揭示爱国志士不见容于南宋卖国集团的现实。

    面对这样的现实,李清照在歌咏“元宵佳节”的【永遇乐】词中,表明了她的批判态度。她借“元宵佳节”来反映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这首词一开始就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以快落山的太阳红得像熔化了的金子,形容夕阳西下,以傍晚的灰暗云层聚集拢来如同合成一块大的碧绿的玉璧,形容夜幕降临。词人扬起一笔把傍晚的景色写得很美,但下面即用顿笔,“人在何处”。即使景色很美,可是人在哪里呢?多少人不知存亡,生为异乡之人,死为异乡之鬼。就算是有幸找到了栖身之所的人吧,难道就不想一想半壁山河,被迫局守在江南一隅吗?初春的天气,杨柳发芽,梅花刚谢,词人以“染柳烟浓”,写出柳色新青,又由梅花联系到笛子的乐曲《梅花落》,写出笛声的悠扬感人。所见所闻,也都很美,但扬起—笔之后,词人又用顿笔,“春意知几许”,究竟有多少春的气息,就是说有多少春的欢乐呢?承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词人继续扬起一笔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节日又好,是良辰,天气又好,是美景。但下面再用顿笔,“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就不会风云突变吗?这句话,话意双关,兼指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提醒沉迷于西湖歌舞的南宋统治集团,现今是山河破碎,敌人强兵压境的时刻。“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接着三次发问,都是在扬起一笔之后,显示出词人思虑之广、忧愤之深。上片的最后三句收结于元宵景物的描写,仍用一扬一抑的笔法。“来相召,香车宝马”是扬,“谢他酒朋诗侣”是抑。乘着香车、驾着宝马的人,纷纷前来邀约,去庆赏元宵,照应着上面所写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和“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词人根本没有心思去庆赏元宵,还写什么诗、喝什么酒,谢绝了那些前来邀约的人,这是照应着上面所写的“人在何处”、“春意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即使遭逢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她也没有忘却苦难的祖国和苦难的人民。她的爱国感情驱使她的思想飞越到当年汴京庆赏元宵的彼时彼地。下片前面部分就写她追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编重三五。铺翠冠几,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指河南。河南是古代九州的中心,所以称中州。河南的开封是北宋都城汴京,这里的中州,即借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铺翠冠儿”,是妇女所戴装饰有翠羽的帽子。“捻金”,指以金子捻制而成。“雪柳”,是元宵节日女子头上装饰的一种。“簇带”,指打扮。“济楚”,指整齐漂亮。这几句回忆汴京的妇女游赏元宵的情况,十分欢乐,从写法上讲也是扬起一笔。当词人从追忆中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她就感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风鬟雾鬓”,指自己经历了一番辛苦奔波,辗转流亡,与“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现在是这样,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唯其如此,词人就只有“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里面,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真是一言难尽了。帘外人笑语喧哗,帘内人却是忧心如焚。这首词在运笔上一放一收,作了多方面的对比:景象与心情对比,生活与局势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他人与自己对比。南宋时人往往通过对元宵的追忆、描写,寄托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芦浦笔记》记录了无名氏的《鹧鸪天》词十五首,详细描写汴京的元宵节日盛况,最后一首词说“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宋元话本《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也是描写杨思温流落到燕山,正遇元宵节日,感伤故国,在“愁闷中过了元宵”。张端义的《贵耳集》就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李清照这首词,十分感动,为之下泪,照样填写了一首《永遇乐》词,自以为“悲苦过之”。因为李清照那时还有半壁河山,而刘翁那时连半壁河山都没有了。

    无论从思想价值或艺术成就来看,李清照后期的词都超过了前期的词。但是南宋初年那个血与泪的悲剧时代,反映在李清照词里却是太少了。而在她的诗歌、散文中却反映得比较直接而强烈,这就涉及到她的“词论”问题。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和诗是不同的。对她以前的重要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等,她都有评论。应该承认,在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特别是面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李清照强调词的传统、把诗和词严格划分开,这种主张是保守的,而且直接影响了她的词的创作成就。不过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从所谓“诗词合流”的趋向去指责李清照中断了苏轼所开拓的词的发展道路。

    不能否认,词有不同于诗的特点,除了和音乐的关系很密切之外,词的语言、手法以及艺术境界的创造,都是自成一格的。对于这样的特点,词家可以有所突破,而不可以根本忽视。这是由其产生就具备的特殊的性质与功能。李清照重视这一特点,对她来说,有限制,也有突破。限制,表现在她的词的内容不及诗文那么丰富;突破,表观在她的词直接反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看到封建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往往幸福难得,遭遇可悲。透过“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看到外族入侵时,追怀故国乡土,向往和平统一的生活。那么,就不难理解李清照词中的爱恋相思与伤离惜别的传统内容何以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总的创作精神上,李清照词与苏轼词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以自抒胸臆为出发点,以正视现实人生为基本态度,从苏轼描写政治理想的文人士大夫的襟怀与感触,到李清照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一般遭遇与内心世界,特别是反映外族入侵之际与广大人民的共同命运,这正是前后相通的。我们可以用辛弃疾词与李清照词的某些相似之处来说明这个问题。辛弃疾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李清照说:“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辛弃疾说:“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李清照说:“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这都是在传统的调子里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只因为李清照是女人,生活上的限制使她的词内容相对狭小,又不可像苏轼、辛弃疾那样具有更多的革新精神和突出的豪迈气概。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李清照词还不都是柔婉缠绵之作。如她的【小重山】词说:“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词人笔下的黄昏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之外,也还有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影扶疏、月光荡漾的“好黄昏”。词人一生多愁苦,但往往力求从愁苦的煎逼之中超越出来。【壶中天慢】词写她在“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当中,感到寂寞惆怅,帘子也懒得卷起来,也不想靠着楼下的栏干看看外面,一直躺到“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照说,梦魂惊觉,梦中境况都在一瞬间消失了,对于“愁人”来讲,那种空虚冷落是最难忍受的,更何况“被冷香消”呢?然而,词人的悲伤感情却由于撩人的春色而产生变化:“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露水很浓,像是到处流淌似的,梧桐树刚刚长出浅绿色的小叶,一切都显示春意盎然,引诱着词人游春的兴致。词人准备下楼了,准备出门了,“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看看今天是不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词人的感情冲破了“帘垂四面”的阻隔,词的意境也显得明朗开阔起来。

    这里,应该提到李清照一首【渔家傲】词。这首描写梦境的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词的开头两句描写天上的情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时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词人变化运用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诗句,以粗豪的笔触,凭借想象,描绘天上将明未明时的奇景。词人自己也好像到天上去了,“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上天帝居住的地方。在帝所,词人见到了天帝。“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非常关心地问词人要回到哪里去。这里,词人笔下的天帝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模样,也不是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而是那么平易近人,和善可亲。这种描写是带有几分叛逆精神的。词的下片,全是对于天帝的“归何处”的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意思是回答天帝,感到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天色已晚,时不我待,写诗填词,虽有文才,但究竟于事无补。“我报路长磋日暮”一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学诗谩有惊人句”—句,化用杜甫的“为人性癖耿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词人在这里,都是以惋惜而带着自责的语气,表示有所追求,而没有达到。但词人没有放弃追求,她要到理想的境界去。她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庄子》记载大鹏鸟乘着巨风一飞九万里。词人以为自己也要像鹏鸟高飞九万里那样,借助于巨风,把自己的一叶扁舟吹到海上仙人所居的三座仙山上去。“三山”,在这里指理想之处。作为女词人,能有这样的豪气,能有这样想象,能有这样的追求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这也说明李清照上与苏轼、下与辛弃疾,的确不是没有相通之处的。这首词写到“归何处”的迷惘,“长嗟日暮”的忧虑,“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怨悔,以及“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寻求归宿,从这些情况来看,《渔家傲》可能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悲愁苦闷而不甘消沉的内心矛盾,在幻想的追求中表达的是现实的感慨。

    因为李清照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采用白描手法。前人评论李清照词说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因为真情实感,所以作品就自然流露,不会去追求雕琢修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说:“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李格非认为杜甫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在于他写诗是诚实的态度,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不容许丝毫做作。李清照写词也正是如此。她只要求明白如话,直抒胸臆。她著名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全是用浅近平易的语言进行白描。钟嵘说过:“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虽然“胜语”不一定全由“直寻”而得,但意有所会,情有所感,往往信手拈来,便成妙句。而这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作基础。比李清照稍早一点的周邦彦,讲究“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这种形式主义的主张,伴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差一点扼杀了词的生命。在李清照以后,格律派词人吴文英、张炎之流终于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把词推向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看出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思”的可贵之处了。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李清照不注意语言的加工锤炼和艺术表现上的推敲考究。她一方面具有真觉实感,一方面又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以出语自然而创造新奇。如【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指小船。从来形容愁,多写愁之多,描绘其容量。如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清照却描绘愁的重量,小船都载不起愁,写出愁到了极点,很有新意。此外,像【如梦令】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创造性地使用新颖、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都见出李清照表情达意的工力很深,而语言又流转如珠,富于声调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一气贯下,后面还有“点点滴滴”四个叠字,用来毫无堆砌斧凿痕迹,历来受人称道。所有这些,总的构成了李清照词的白描特色。

    李清照同时是诗人。她遗留下来的诗歌大多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她的爱国感情在诗里比在词里表现得显著、强烈。如“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又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断句如“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批判了忘记国家之仇、不思恢复故土的南宋朝廷的昏庸君臣。她有一首登临怀古的诗歌,叫《题八咏楼》。“八咏楼”在浙江金华,李清照晚年在金华住了较长的时间。诗是这样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诗不难懂,写得很有气魂。她还有一首五言绝句,吟咏项羽的故事,借古讽今。文化大革命中被流传改写的很广、很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指人中豪杰。汉高祖曾经说萧何、张良、韩信是人杰。“鬼雄”,指鬼中英雄。屈原《九歌》的《国殇》说那些为国牺牲的壮士成了鬼雄。李清照在这里用“人杰”、“鬼雄”来歌颂战斗精神,要求南宋朝廷敢于抗击金兵,下面就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来批判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李清照的这些诗歌,风格遒劲刚健,与她的词的风格截然不同。

    李清照还擅长散文,南渡后所作的《金石录后序》是她散文的代表作。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五十二岁了。因为赵明诚写有《金石录序》,所以她这篇文章就叫《金石录后序》。在文章中,她介绍了她和赵明诚搜集整理金石文物和撰著《金石录》的经过,回忆了她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这是一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都写得十分生动优美的散文杰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流词人过元宵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与赵明诚的《金石录》
李煜梦中思故国,苏轼词里说悲欢:走进宋词的黄金时代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渔家傲》,为何被称为罕见的豪迈风格作品
【读诗会】王辉斌:易安体的独创性
一改婉约,李清照最豪放诗词在此,丝毫不让须眉-头条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