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为偏安之国,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和南宋一样保住半壁江山?

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分为两代的,西汉东汉,南朝北朝,西晋东晋诸如此类。这些朝代往往与前一个王朝有蛛丝马迹的联系,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三个朝代的比较,他们都是偏安一方的小朝廷,但是也各自有各自的不同。

东晋,南宋,偏安南方,却在和北方的长期对峙中,保全了自己的政权,而同样是偏安一方的南明却无法做到,这中间既有人心的原因,也有对手的越来越强大的原因,我们今天也就来分析分析其中的奥妙。

继承人选的不确定性

南明之所以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最高领导的不确定,主要是皇帝人选的各怀异心。

我们来盘点一下南明那些混乱的继承体系。

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之后,明朝并没有直接灭亡,当时淮河以南依旧是忠诚的,南京的官僚们推举距离崇祯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弘光帝,也就是崇祯皇帝爷爷明光宗的弟弟的儿子,朱由崧。但是对于他的即位,朝廷并不是铁板一块,有的说要立璐王,也有的说要立桂王,知道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前,朝廷依旧议论纷纷。

展开剩余87%

后来又有唐王隆武帝,又有永历帝分别扛起抗清大旗,但是这些都是远支,对于那些一直强调正统的臣子来说,一直都是过不去的坎儿,也因此不能很好的形成合力。

反观南宋,东晋,一个由徽宗第九子,也是唯一的幸存的儿子,钦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继承大统自然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东晋也是由世家大族所齐心拥立的司马睿做的皇帝,在皇帝人选这方面,自然是没有异议。

其实这一悲剧的根源来自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在死之前并没有对身后的抗清大业有一个安排,并且平时对于就藩藩王之间,依旧有非常严重的怀疑,在国难危机的时候,崇祯皇帝依然不允许藩王起兵抗清,还因此把后来的隆武帝关在牢狱里。平时一直戒备被圈养的藩王,又怎么能在猝然之间,扛起大业呢?

再说了,几个“皇帝”都是藩王,连个正式的遗诏都没有,不仅仅是亲疏有别,你说两个亲王摆一起,你说怎么比?比能力?比什么都有人不服气。

“嗟尔大明,气数已尽”

和北宋的失败不同,南明的问题在于全部都是问题。

北宋的失败只是北宋皇帝的昏庸,是最高层决策的问题。北宋当时的社会矛盾并不是那么尖锐,也并没有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北宋就像是一个健壮的成年人突然猝死一样,十分的偶然,如果金军没有第二次南下,如果钦宗皇帝没有第二次出城,有很多如果,只要抓住了一个,就不会灭亡。徽宗的时候才开始花石纲,并在民族矛盾的激化下,连阶级矛盾都被掩盖了。

明朝的灭亡,则是真的气数已尽。嘉靖的“家家干净”,到万历的苛捐杂税,最后到东林党争。明朝的官员机构腐化,连崇祯皇帝的老丈人都不想捐赠。老百姓也被一年又一年的苛捐杂税祸害了很多年,从当年的“迎闯王不纳粮”就可以看出来,天下苦大明久矣。

东晋的情况也和南宋差不多,西晋的混乱在于上层的倾轧,而对于很多百姓来说,这也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太康之治就被腰斩的短命王朝,因此也十分惋惜。再加上当时世家大族对司马家的支持,在江南站稳脚跟也是很正常的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虚

民心的另一个表现是仁人志士的减少。

南明覆灭,除了黄道周,张煌言,史可法,竟然很少有士大夫为之牺牲,我们至今都记得钱谦益那句著名的“水太冷了”,甚至连为建文帝牺牲的人,都比为明朝陪葬的人多。

这个源头还是来源于朱棣的靖难对文士道统的打压,朱棣把所有建文帝忠臣斥为乱党,并且还灭了方孝孺十族,这使得读书人很难再对明王朝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天下的读书种子也就这样断绝了。

司马睿

而南宋方面,虽然赵构动不动就“臣构言”,但是也有岳飞,韩世忠等忠心耿耿的将领,也有辛弃疾,陆游这样的文士,大家齐心协力,抵抗侵略。东晋也有王导,祖逖之类的支持者,司马睿也是一直以恢复故土为己任。

纵观整个东晋历史,几乎北伐是朝廷的主旋律,桓温有北伐,刘裕也有北伐,北伐一直是他们捞取政治资本,凝聚人心的保障。

但是在南明,我们看到的,却远不是这样戮力同心的画面

越来越完备的游牧民族

我们再来分析分析敌人。

东晋的敌人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战的北朝。危险最大的一次也不过是苻坚的淝水之战,但是那次东晋打赢了,北方的威胁因此也因此大为缩小,我们暂且不表。并且由于孙权对南方的开发,东晋也有这样的实力基础。

而金朝之所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主要还是因为崛起太快带来的后遗症,再加上金朝自身就没有准备入主中原,即使是打下了汴梁,也想的是北归,甚至只是留一个伪政权比如张邦昌,刘豫建立的政权。

金朝人因为落后的部落制度,根本无意管,也不可能管理中原,他们的汉化还未曾完全,只是依葫芦画瓢,远远没有获得百姓的支持,北方的百姓每天都盼望着王师的来到。金朝对待南宋就更是劫掠而不是消灭,再加上周边蒙古、西夏等民族的虎视眈眈,金国既然无力生产大批物资,所以更加需要南宋的物资来对抗北方的新崛起的蒙古,而南宋嘛,能偷安有哪里像打仗呢?

但是清朝不一样,顺治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就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仗了,并且还大量的接受了汉人的投诚,充分实现了汉化。并且八旗制度也有自己本身的优越性,军民一体化,战时就是兵,不战就是民。

并且还收买吴三桂等明朝实力派,以汉人打汉人,充分用明朝旧官僚打击农民起义军。并且早在皇太极时期清朝就解决了蒙古这一心头之患,通过战争和姻亲,将蒙古紧紧绑在了清朝的战车上

还有一个是口号上,清朝在入关后宣称的口号是“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也就是承认李自成灭了明朝,而清朝灭了李自成夺取了天下,这就是清朝法统的来源。并且通过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在官方上并不承认南明的合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南明朝廷的凝聚力以及北方文人和军人的向心力,从此减少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抵触心理,在舆论上占据了优势。

闯王李自成

通过如此准备,重返中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李自成吸引的火力

还有一个南明特有的原因就是,明朝不是李自成灭亡的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清军在关外对于明军的打击,他们是很难听你讲下去的。因为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为代表的流寇,打进了北京城,灭亡了大明。

因此李自成吸引了绝大多数的火力,所以在当时,南明小朝廷不乏有人对打击了李自成的清军抱有好感,觉得他们是真的为崇祯皇帝报仇来的,所以民族情感的凝聚力便大大削弱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没有开金手指之前,南明的大臣们对于抗击李自成农民军的呼声同样非常高,还有人提出了“联虏平寇”的策略,李自成永远是南明朝廷的一道伤疤。

结语: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灭亡的原因永远是两个,对手越来越强大,自己内部越来越衰弱,这两方面,南明都占了。

南明存在的本身,也像一幕闹剧。有的人说,中国古代历史,只有两处看不下去,一处是靖康之耻,一处就是南明。

他们都属于硬生生地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然后再次地折碎了汉人的衣冠。

在南明,李自成的大顺军先打明军,后打清军,但是对手却是同一拨人,只是衣服换了而已。官员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披上了自己的那套皮肤。

有光明磊落的史可法,也有无能之极的扬州太守史可法,也有一副秦桧嘴脸,看似奸臣的马士英何腾蛟,但是他们在清军的屠刀面前,却表现出了那些正人君子应该汗颜的骨气,平时大行其道的贼寇,海盗,结果却是大明最后的两站孤灯,东南有郑成功最后一次望着南京城,西南有那些曾经的贼寇李定国浴血奋战,甚至不惜转入缅甸。

郑成功

贩夫走卒,都表现出了他们的色彩。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

也许你看着荒谬,但是在那个时代,撕破了君君臣臣克己复礼的面具的时代,每个人的底色也就真正的揭示在你的面前。

戴着面具活着的人是痛苦的,所以我们习惯于把各种阴谋荒诞,都掩盖在冠冕堂皇的帝王将相的史书里,但是南明和靖康之耻,就像悲剧一样把什么都撕碎给你看,给你看看当时每个人的底色,只有灾难,才能见到人心,而这也就是历史本来的颜色。

文/枕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史丨南明与李定国的尴尬:本非一路人,因为抗清而不得已联合
释读中国历史333:几十万满洲人奋斗50年奇迹般统一了中国,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崇祯如果跑往南方,明朝有没有可能延续国祚?
同样是偏安一隅,为何东晋、南宋都能享国百年,而南明只存活16年
历史上著名的馊主意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