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解读版)


 

 

1.导读

这是一本为你剖析社交行为心理学的书,而非简单的“成功课”。


你是如何跟别人打交道的?获取、互利,还是付出?


为什么你在生活中明明是付出者,工作中却奉行互利者的价值观?你在恐惧什么?


阅读本书之后你会清晰地认识到:


●付出者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人们严重低估了他们的收获。


●付出不意味着必定成功。同为付出者,因为策略和选择的不同,一些人会成为垫脚石,而另一些人会走向成功。


●付出者成功的独到之处在于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从别人那里攫取价值。


作者亚当·格兰特教授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也是谷歌最喜爱的心理学家、世界500强顶尖企业和政府权威金融机构的顾问。美国心理学会赞誉格兰特“改变了我们对工作动机的既有认知,并点出了人际关系可带来无所不在、强而有力的激励因子”。


2.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

传统观念认为,成功人士有三个共同点:动力、能力和机遇。但本书作者想告诉我们:还有第四样东西,常被忽视却非常关键,那就是怎样跟人打交道。


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风格都有很大差异。本书作者是一名组织心理学家,也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他花了10年时间研究发现,获取多少付出多少,每个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他据此总结分析了三类人: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


获取者的典型特点是:跟付出相比他们更喜欢得到,自己的利益永远在他人利益之上。他们相信世界是个竞技场,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一般的获取者并不残忍,也不会做背后捅刀子的事,他们只是小心翼翼,自我保护。他们通常这么想:“如果我不先照顾自己,就没人会顾及我的利益。”


付出者则刚好相反。他们以他人为中心,关注他人能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他们就很乐意帮忙,有时甚至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当然,付出者不是指特蕾莎修女或圣雄甘地这样不寻常的英雄。选择做一名付出者不需要超常的牺牲,只需要关注他人利益。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大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像一个付出者,比如在婚姻和友谊中。


互利者处于两者之间。他们追求付出和收获的平衡。他们的处事原则是公平:帮助别人的同时寻求回报,以此保护自己。他们信奉等价交换,他们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公平交易。


以上是社会互动的三种基本风格,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在不同的场景和角色中,人们会在三种风格中转换,但多数人还是会形成一种主要的交互风格。本书研究的就是主要交互风格所代表的人的类型。


3.做一名付出者,能帮你赢得马拉松

一个人的交互风格是如何影响成功的呢?


请你先猜一猜,哪一类人在成功的阶梯上会垫底?


付出者?嗯,你是对的。付出者为了帮助别人发展得更好,往往会牺牲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再来猜一猜,谁会位于成功阶梯的顶端?


答案令人惊讶——还是付出者。


“做一名付出者,并不会帮你赢得一百码冲刺,但却可以帮你赢得马拉松。”


本书先介绍付出者取得成功的基本原理和原因,然后检视其代价,以及应当如何应对。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是:第一,人们低估了付出者的收获;第二,付出并不意味着必定成功。同为付出者,不同策略和选择,会让一些人成为垫脚石,而让另一些人走向成功;第三,付出者成功的独到之处在于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从别人那里攫取价值。


付出者获得成功并非偶然,他们在四个关键领域都有着过人之处:人际关系网络、合作、评价和影响力。接下来四节将探秘付出者在这四个领域的成功之道。


4.付出者强大的关系网络

建立关系网络当然很重要。美国西北大学学者布赖恩·乌兹认为,关系网络可以带来三大优势:私有信息、多样的技能以及权力。但关系网络也有负面效应。比如,向一个初识的人表达热情容易引起怀疑:你真的想建立互惠关系吗?还是只是想让自己获益?每个人对马基雅维利式的虚伪交互风格都会保持警惕。


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的关系网络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首先,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会排斥获取者。而为了免遭排斥,许多获取者会伪装成付出者或互利者。他们慷慨行事,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获取者的本来面目。好在假象不能持久,他们一定会露出蛛丝马迹。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帮你鉴别获取者:首先,观察他如何对待自己关系网络中的人。伪装的获取者有着典型的两面性:向上谄媚,向下施压;其次,寻找他在炫耀中透露的线索。比如,自我美化的照片、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与别人巨大的收入差距。


互利者的典型做法是互惠。“你帮我挠背,我也会帮你挠背。如果你帮了我,我就欠了你的,必须报答你。”这条规则有两个缺陷:第一,隐藏着附加条件的帮助会让人不舒服,那些接受帮助的人会觉得自己被操纵;第二,如果每次帮助别人都坚持等价交换,你的关系网络会变窄。


相比之下,付出者能创造出更持久的价值。付出者强大的关系网络并不仅仅因为慷慨无私,重新建立联系才是主因。尤其是与那些曾见过面或者熟识但现在不再联系的人——社会学称之为“休眠关系”,重新激活它们能够带来新信息并让人获益,不会引发不适。“我感觉很自在……我不需要猜测他的意图是什么……多年前我们就建立起了相互信任,这让我们今天的交流非常顺畅。”看看,即使相隔多年,付出者与他人的信任基础仍在,甚至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付出者来说,亲密朋友这样的强关系会给他们带来信任,而像点头之交这种弱关系会为他们提供新信息。两方面的好处都捞着了。


而付出行为是可以传染的。独特的、持久的付出能改变其他人的交互风格。“你不需要做交易,你不需要斤斤计较。如果你为了群体中的某些人做某些事,那么在你需要的时候,群体中的其他人也会为你做事。”


5.付出者的成功能让身边的人同样成功

这一节谈合作。


真正创造性的成功来自于合作而不是个人。大量样本分析显示,在某些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的明星职员跳槽后,未必会继续成功。可是,如果他与自己的团队一起跳槽,他们的工作绩效下降的概率就会低很多。


表面看来,获取者强大的自信更有创造力。他们苛刻、咄咄逼人、以自我为中心,这使他们富有攻击性,在战胜对手上占有优势。但付出者却能在团队亲密合作中发挥“涟漪效应”:让自己的成功泛起涟漪,扩散到周围人的身上。


也就是说,付出者不仅自己是天才,而且是个天才的制造者。他们用自己的智力“来放大别人的聪明才智和本领”。


首先,在团队中,付出者能赢得更大的信任和认可。才华横溢的人容易遭人嫉恨,可是,如果他们是付出者,就不再被人视为眼中钉。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把蛋糕做大,集体受益。他们愿意接手别人避而远之的烫手山芋,用自己的智慧来让人折服。他们为团队做出巨大贡献,同事们只有感激,没有嫉妒。反过来,当他们提出冒险的想法,同事们会回馈信任,愿意倾听,并给予鼓励。而获取者没什么好果子吃。同事们会怀疑他们的动机,认为他们在谋求一己之私。


其次,责任偏差是合作失败的主因之一,而付出者能巧妙规避这一点。责任偏差就是夸大自己的贡献,无视或低估他人的贡献。这是获取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付出者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别人的贡献上。当事情不顺利时,他严于律己;当事情有好转时,他会祝贺别人。宽容的氛围能让每个人都出色发挥。


第三,成功的付出者在合作中还有个标志性的技能,那就是跨越视觉差距,从他人角度换位思考。而获取者却很难做到,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视角,却从来不去看看别人对他们的想法有什么反应。


6.付出者既能发现璞玉,又能及时止损

付出者是个优质的评估者。他们有一双慧眼,能打造璞玉,发掘他人的潜力。


大量心理学实验表明,自我实现的预言能助人成功。比如,当老师相信一些学生有很大潜力时,这些学生更容易成功,哪怕他们原本资质平平。获取者极少激发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他们不太信任别人,对别人不抱多少期望。而且他们假设大多数人都是获取者,容易质疑别人的动机,对任何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信息都极度警惕。


互利者稍微好点。看重互惠的他们会对高潜力者友善回报,提供支持和鼓励。问题在于,他们只会在高潜力信号出现后才做出反应。这很安全,但也容易错过机会。对那些一开始并没表现出天赋异禀的人,他们会视而不见。


付出者从不等待潜力信号的出现。他习惯从每个人身上看到潜力。或者说,他默认每个人都是高潜力者,努力帮助他们做到最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潜能,付出者的这种做法能带来一系列自我实现的预言。


看上去很博爱是吗?难道他们不会把钱和精力浪费在庸才身上吗?当然会。在付出者眼里人人都是璞玉,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帮人发掘潜力,这些投资显然无法每投必中。但是,付出者比获取者更不容易犯下过度投资的错误,他们倒是止损最及时的那群人。


对于那些自己下了重注却表现不佳的人,究竟是放弃他们,还是继续投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巴里·斯塔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选择后者。这是一种赌徒心理:“一个是预期的后悔:如果我没有再给他一次机会,将来会不会后悔?第二个是项目的完成:如果我继续投入就可以完成项目。但最强大的因素是自我威胁:如果不继续投入,我无论是看起来还是感觉上,都像是一个傻瓜。”自我威胁的根本,是想向别人和自己证明“我当初是对的”。


获取者更容易受自我威胁的影响。尽管放弃是更好的选择,但他们不会容许损己的局面出现,比如个人声誉受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拒绝相信“我失败了”。即便此时有人提出正确的建议,但只要这些社会信息和反馈与他们的自我印象不一致,就会被他们自动忽略掉。


付出者则更愿意承认当初的错误,因为他们关心的是保护他人和整个团队。他们也更善于接受社会信息,而不会细思个人后果。总揽全局,接受别人的专业技能,不惧有人挑战自己的观念,付出者做的全是利他的事,而不像获取者那样,总是希望自己成为最聪明的那一个。


7.无力的沟通是付出者的先天语言

为什么付出者更容易影响他人?他们使用的方式很有意思,叫“无力的沟通”。


无力,是相对获取者的强有力而言的。为了取得影响力,获取者会发出权力性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试图定下基调,控制交流的走向。他们提高音量以示权威,用确定性表达以示自信,他们还会炫耀成就,骄傲地推销自己。换句话说,他们更善于建立支配性。


然而,这种支配性面临极大的风险,可能会使人失去影响力。要知道,当你心存疑虑时,谁要是试图支配你,你会非常抗拒。


付出者完全相反。他们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他们做出试探性的表达,不那么肯定,还表示疑惑。同时,他们还非常依赖别人的建议。这实际上是一种示弱的交谈方式,主动表现自己的弱点。这种风格不具有支配性,却能获得声望。在发挥影响力上,声望比建立支配性拥有更高的价值。


建立了声望的付出者在四个领域赢得影响力:展示、销售、说服和谈判。


展示。不去树立权威感,而是一开始就示弱,这样就不再会害怕暴露破绽,也更加人性化,给予听众极大的信任感。有意思的是,示弱并非始终有效。一个专家显得笨拙时,听众更喜欢他;而庸人表现笨拙时,听众却更不喜欢他。


销售。提问题,并且倾听答案,向对方传达“我有兴趣了解你”、“把舞台交给你”的意思。这样做使付出者获得更多信息,从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立场来销售自我,输出产品或观念。


说服。用一些试探性标记来说服对方,比如,用“哦”、“你知道”等表示迟疑,用“也许”、“我认为”等表示回避,用“这也许是个坏主意,不过……”做免责声明,用“这是个好主意对不对?”来做标记问题,用“真的”、“非常”表示强化。


谈判。付出者最大的谈判策略就是寻求建议,这是结合了以上三者的妙招。当然,只有发自真心才奏效。其好处在于:第一,虚心学习,发现之前不知道的信息;第二,鼓励对方从自己的角度换位思考;第三,邀请别人对自己做出承诺;第四,也是一种“奉承”,满足对方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会因为你的判断力和智慧而欣赏你。


8.成也付出者,败也付出者

前面提到,付出者可能大获全胜,也可能成为垫脚石。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呢?


成功的付出者的秘诀在于,他们不只利他,同时也关注自我。实际上,他们跟获取者、互利者一样雄心勃勃。


自利和利他不是相反的两级,而是各自独立的动机,比尔·盖茨曾经称之为“两种伟大的人性力量”。那些具有较高利他和较低自利的付出者——即无私的付出者——更容易精疲力竭。因为他们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过度损耗同情心,而且他们感知到对方的痛苦,却无法提供有效帮助。所以无私的付出是一种病理性的利他,研究者芭芭拉·奥克利将其定义为“一种对于他人的不健康的关注,会损害自己的需求”。


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则不同。他们是“被两种混合的引擎驱动的人”,他们最容易取得成功。一方面,他们集中付出行为,而不是只要人们需要就提供帮助。这样容易疲惫,消磨能量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他们会遵循“志愿服务100小时原则”。研究表明,每年志愿服务100小时是最佳时间长度,既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又不会让人难以应付,保持最低的消耗。


付出行为要保持活力,唯有出于快乐、有意义之时,而不是出于责任和义务。通过有选择的付出行为,积累快乐和价值,才能免于精疲力竭。而无私的付出者却耗尽了这些储备,容易跌至成功阶梯的底部。


9.付出者不一定都是无私的

亲和力强的人一定是付出者,亲和力弱的人一定是获得者吗?


当然不是。这是一种刻板的印象。付出也好,获取也好,都是指人的动机和价值观,与个人性格是否亲和无关。据此标准,世界上存在四种组合:亲和力强的付出者、亲和力强的获取者、亲和力弱的付出者和亲和力弱的获取者。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亲和力弱的付出者。他们行为粗野强硬,但却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专业技能和人脉。他们是恶人面豆腐心的“霸道总裁”。


而亲和力强的获取者最容易迷惑人,他们是表面人畜无害其实却野心勃勃的“小白兔”。


作为一个付出者,如果无法准确辨识别人的真诚性,就会成为垫脚石。可是,很多付出者有“取悦症”,他们很难拒绝别人,即使已经觉察到获取者在向他们伸出索求无度的双手。他们正是前面提到过的无私的付出者。


付出者怎样才能避免被利用?他们首先要做出真诚性的筛选,辨识出获取者之后,再切换到互利者模式,进行自我保护。比如,慷慨的针锋相对策略:保持合作,当对手表现出竞争态势时,2/3的情况下与之竞争,1/3的情况用合作来回应背叛,也就是回到付出者模式,给获取者自我救赎的机会。


付出者经常会羞于争取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亲和力强的付出者。因为他担心这会违背社会对他温暖和善的期望。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是,给付出者设定更高的目标,比如,为别人代言。在争取更高薪水的时候,付出者将自己视为整个家庭的代言人,他们将获得更多勇气去做果敢的谈判。这也是一种利他且自利的策略。


10.理想社群里每个人都愿意付出

有没有可能让一个群体中的获取者心甘情愿做出利他行为呢?


想象一下,当群体里每个人都用付出者的方式行事,这个人人互惠的圈子是安全无虞的,你帮我,我帮他,充满信任,岁月静好。每个人都在做贡献,蛋糕更大,每个人获得的也更多。


答案是乐观的。这样的群体真实存在。比如,一个免费赠与的社群网站Freecycle,还有由300万志愿者免费撰写的维基百科。这些社群有以下特点:


第一,拥有利他且自利的架构。付出较低的个人成本(送出自己不要的东西),满足较高的他人利益(正好别人急需)。今天为别人做贡献,明天你能免费得到东西。这是一种馈赠经济。


第二,激活共同的身份认同。Freecycle和维基百科都是独特的社区,如果其成员都将自己视为社区的一分子,感受到全民的互帮互助,就会更愿意为社区里的其他人付出。


第三,持续向成员展示常规。每个人的每笔捐赠都是透明的,这就让所有人看到在这里付出行为很频繁,也很平常。人们会仿效这种付出行为。有些人隐藏自己的付出行为,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违背常规,会遭到孤立。而在这里常规很明确,就是无偿付出。这能让他们释然。


第四,让付出行为变得公开。有需要的人要直接提出清晰的需求清单,这使别人能有效做出贡献,甚至连获取者也会贡献他人。因为在公开的环境中,他们慷慨的分享会带来好名声。


第五,鼓励付出行为的同时,维持自由选择感。每个人自行决定是否付出、付出什么以及为谁付出。这里没有道德绑架。


11.总结


本书核心观点:


成功不仅与努力、天赋和运气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跟人打交道。按照不同的社交方式,大多数人可以分为三类: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如果你是一名付出者,你可能热心肠、从不拒绝别人,却容易被人利用,沦为垫脚石。但是,采用正确的策略和选择,你更有可能通过付出行为激活庞大的关系网络,赢得声望,创造价值,引领他人一起走向成功。更妙的是,你会影响身边的人,获取者也好,互利者也好,他们会受你的感染,为你、为更多的人付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邪门了!可以计算出你和另一个人的关系!!
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成功所需要具备的88种能力之9:亲和力】
读亲和力法则心得体会
老祖宗说透人性的10句话
TED精选:你是付出者、获取者还是互利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