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纲 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规范、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变学校过于偏重学科课程的倾向,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相关文件,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探究、理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提供特殊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性质如下: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四)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精神和品格。
(五)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六)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必须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研究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自己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活动的展开将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
二、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开放的环境中促健康活泼地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三个维度。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共8项,代号Q)
目标
分类
目标描述
3-9年级
Q1珍视自我: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掌握各种避免危险的方法。了解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悦纳自我,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树立自信。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正确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珍惜生命。
Q2融入集体:了解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养成合作品质。友好与他人相处,接纳与包容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融入集体,关怀他人,具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Q3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Q4热衷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形成热爱探究的习惯。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Q5热爱生活:融入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勤奋、积极、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Q6保护自然:欣赏与保护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主动实践。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具备野外生活技能,提升野外生存能力,与环境作合宜的互动。
Q7服务社会: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Q8国际理解:欣赏身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尊重与关怀不同的文化,并分享在多元文化中彼此相处的方式。探索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展现自己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与学习。
(二)能力目标(共8项,代号N)
目标
分类
目标描述
3-4年级
5-6年级
7—9年级
N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N1-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具体真实的问题;能将问题表述清楚,确立课题
N1-2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积极思考并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能将问题简洁、明确地表述出来,形成课题
N1-3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探索,提出较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能自主确立较为规范的研究课题,并尝试分解子课题
N2团队
合作能力
N2-1能在教师帮助下,组建较小规模的小组;有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关怀团队的成员;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小组交流;能明确分工,努力并较有条理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N2-2能自主建立较大规模的小组,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乐意帮助同伴,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在小组内,能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尊重关怀他人;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能对自我、同伴作出合理评价
N2-3能尝试通过自由招募等多种形式建立团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接纳和包容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积极参与各项团体活动,与他人有效沟通与合作,认真完成份内的工作;能关怀他人与照顾弱势团体,具有服务意识
N3
N3-1初步形成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能构思一个完整的计划,计划应包括需要考虑的相关要素和情况;计划应表明事情的顺序并考虑资源的运用;能执行计划;尝试完善和改进计划
N3-2初步养成自我规划的意识,能尝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常保持个人的整洁,维护班级与学校共同的秩序与整洁;积极参与家庭和班级事务的处理,能自主策划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N3-3能系列化、结构化地设计计划,突出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来设计活动过程,能周密安排各种因素,计划清晰、可行;在执行计划中,充分利用好人员、时间、经费、物质和设备等资源;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完善方案,能对比计划评价活动是否成功
N3-4能有计划、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金钱以及学习等;对未来有一些模糊的规划与设想,能自主策划组织一些班级层面或更大规模的活动
N3-5能制定主题明确、逻辑性强、突出重点、方法适切、操作性强的活动计划并执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计划,确定优先处理的事项,对偶发事件作出有效的应对
N3-6展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形成初步的生涯发展规划;能策划一些有创意、有挑战的活动
N4
N4-1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请教”、“阅读”、“观察”“上网”等基本方式收集研究信息
N4-2会用“划重点”、“剪贴”、“摘抄”、“记观察日记”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能有目的地筛选提炼有效信息
N4-3能运用手抄报、ppt等方式呈现信息的整理结果;能在信息中获得支持自己研究的依据
N4-4能识别并确认潜在的信息资源,擅长从多途径挖掘和搜集资料,掌握资料收集的一些技巧,了解与认识不同的文献类型
N4-5能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统计表”、“柱形图”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N4-6能在资料中提炼出有助于解决研究问题的信息,并能通过“手抄报”、“电脑小报”、“幻灯片”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呈现和运用信息
N4-7熟悉信息收集的基本技巧,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主动搜索相关信息;用合适的方法收集信息,如在进行调查时可考虑样本问题;初步了解专业数据库和文献分类等知识
N4-8能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
N4-9在全面掌握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主题,能够形成个人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文字、制图、数据库以及表格程序等制作研究报告
N5
N5-1能比较熟练地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如整理书包,洗涤衣物,简单的烹饪、维修等;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剪、切、划、折、接插、挖空、弧线粘贴等等),并能运用技能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和实用功能的作品
N5-2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技能,比如缝纫、小木工、小泥工、小金工;当某运行系统需要修理时,能排除故障,或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能与小伙伴互助合作,在看懂图纸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制作或改装,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创意作品 ,并能考虑到作品的实用与美观
N5-3 能熟练运用动手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维修课桌,缝补衣物,家常菜的烹饪等;能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制作或改装出一些创意作品,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来考虑该创意的合理性
N6
N6-1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用较清晰的语言,围绕主题,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口头表达;能自信地进行陈述,对听众的有关提问作出回答;能通过手抄报、讲故事、演讲、小品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N6-2能适当借助图片、图表、数据、ppt等方式有条理地进行交流,语言流利,围绕主题,内容精练、有重点,能对听众的提问做出适当的回答
N6-3能用文字清楚地表达信息和要求;写作风格恰当,符合特定目的,如能完成信件、邀请函、电子邮件、宣传海报等;能以适宜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并能有效处理人际互动的问题
N6-4能用合目的、有条理的方式自信地进行表达;能清晰地表述内容或明确地提出要求,能灵活调整报告的风格以适应其目的和听众
N6-5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能倾听他人想法,抓住对方发言的重点,顺利进行沟通交流;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理解和宽容他人,面临逆境或压力能通过沟通乐观积极地解决问题
N6-6觉察并能调整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增进经营生活的能力
N7
N7-1形成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能集中注意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能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振动觉、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并会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N7-2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将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具有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感觉,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N7-3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持续的观察,不仅能观察一些表面现象,而且能感知深层的文化和哲理;能对细微的事物和缓慢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观察,对观察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对观察活动进行反思
N8
N8-1在教师指导下,能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对别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
N8-2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能辨识与他人相处时自己的情绪并适当控制,能尝试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N8-3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拿出整改的措施;能自主设置学习生活目标,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N8-4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觉察自己的压力来源与状态,并能积极应对与寻求解决
N8-5能主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整改
N8-6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分享个人的经验与感受,适当运用调适策略来面对压力;调整情绪,体会生命的价值,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 三)方法目标(共3项,代号F)
目标
分类
目标描述
3-4年级
5-6年级
7—9年级
F1
F1-1了解问卷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F1-2能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活动,对调查获得的信息,能做简单的归类与整理
F1-3初步学会筛选、简单分析和统计调查活动的信息及数据,能用连贯的语言,写出调查中的收获与体验
F1-4能根据研究需要,小组合作设计较规范的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活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筛选;
F1-5对调查结果能提出相关的质疑、见解、看法,并能尝试提出解决策略或建议;能运用表格、图表的方式呈现调查的结果,写出较完整、具体的调查报告
F1-6能灵活多样地设计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的调查问卷 ,能根据调查目标进行针对性提问,语义明确,布局符合被调查者的阅读心理
F1-7独立完成调查任务,根据研究的需要,尝试邮寄调查、网络调查等新型调查方式
F1-9能从各种调查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调查的结果,写出有一定质量和深度的调查报告
F2
访
F2-1能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围绕访谈主题,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访谈提纲;小组合作有礼貌地开展访谈活动,初步尝试整理访谈的信息
F2-2能有效选择并联系访谈对象,尽可能提前了解访谈对象的相关资料;在设计访谈提纲过程中,能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和过渡语的运用,努力将访谈过程设计得轻松、自然、有效;能够根据被访谈者的反应,尝试灵活追加问题或适当调整访谈内容;
F2-3在掌握面对面访谈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其他的访谈方式,例如:电话采访、邮件采访等
F2-4能筛选有效访谈信息,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访谈报告 ;在访谈报告中,客观提炼受访者观点,得出访谈结论
F2-5确定并联系访谈对象,能综合考虑受访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因素,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访谈问题,问题有一定的生成空间
F2-6能独立开展访谈活动,冷静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并能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访谈技巧
F2-7能筛选有效访谈信息,独立完成较有深度的访谈报告,客观提炼受访者观点及其陈述的相关理由,得出访谈结论
F3
F3-1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做简单的模仿实验,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操作实验;
F3-2能根据实验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并能用表格方式呈现数据,对获得的数据作简单的统计与分析;
F3-3在教师帮助下,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初步会用连贯的语言表述或记录实验分析结论
F3-4能合理选择实验方式,小组合作设计一些有质量的实验
F3-5能根据研究需要,采集、筛选和结构化记录实验数据
F3-6能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呈现实验与观察的结论,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述或记录实验结果;能够较完整地撰写实验小报告
F3-7能根据研究需要,合理选择实验方式,自主确定变量,控制实验条件,初步设计一些可控性实验
F3-8能自主采集较详细的实验数据,结构化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对比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F3-9熟练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呈现实验与观察的结论,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述或记录实验分析;能撰写较规范的实验报告
四、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可以与指定领域结合开展。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也可以从自然或自我方面选取,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
(1)学生自身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以及时事新闻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成可供研究的主题。
(2)各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各校应积极打造、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3)学校在内容选择上也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等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
(4)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不是割裂的关系,各校可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2.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要求
(1)学生确定,教师提供。学生可以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但需注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
(2)关注基础,适度选择。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符合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
(3)因地制宜,利用本土。各学校可根据本土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来设计学习内容,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
(4)研究性学习可以和其他三个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实施,用主题的方式串联不同的领域内容进行综合学习。
(5)积累思考,形成序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研究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体现一定的序列和逻辑,避免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通过考察开拓视野和思路,使学生接触社会,增进对社会的理解。参观、考察、访问是社会体验性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参加各种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访问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阶层等。
(2)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实现感,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这类活动包括各种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等。还包括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如学生卖报活动、学生银行、学生超市等,学生从事商业类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此外,还包括一些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
(3)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及家庭等。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选择要求
(1)注重实际。在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应结合课程目标与性质,选取适合该年龄段学生体验或者实践的内容,切忌不顾学生年龄实际的拔高或者降低。
(2)联系生活。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内容的选择要切实保证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
(3)关注本土。应根据本土社区所占有的资源和实际情况选取内容,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
(4)形成特色。学校在内容的挖掘上,要考虑到服务项目或实践内容的重复利用,做到成熟一个项目保留一个项目,保留一个项目打造一个特色,避免年年挖掘不同内容、耗时耗力的实施做法。
(5)利于综合。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之中,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我省的两门地方课程,这两门课程有独立的课程纲要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并有专门的课时安排要求。
在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提倡在一个主题活动中,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适当地融合某些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其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请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或劳技教师协助进行指导。也可以将劳技教材或者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拓展,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实施,进行学科融合、综合开发、互相促进。
(四)非指定领域的内容
非指定领域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其他的传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是在对学校原有传统活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学校的传统活动往往历史悠久,模式成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学校的传统活动因为历史悠久,其体现的教育理念有的已经比较陈旧,某些活动出现模式化、形式化的倾向,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太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参与等弊端。为此,我们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通过主题贯穿提升活动深度、增加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注重学生的主动策划和参与、加强活动的探究性以及注重对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完善等几个方面,将学校的传统活动改造、整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内容。以下是学校传统活动改造的示例:
学校传统活动的改造一览表(示例)
学校传统活动
建议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常规活动(如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春游、秋游、家长会等)
我是小小升旗手、我的毕业典礼我设计、带着课题去春游(秋游)、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班团队活动
走进家乡、环保小卫士、我是爱心小天使
节日活动
六一儿童节
我的节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设计、传统游戏研究
传统节日活动
走进重阳、春节习俗的研究、中秋月饼的制作、传统节日的研究、设计我们自己的节日
艺术节活动
我是小小艺术家、世界经典诗歌朗诵会、世界经典影片展播、世界名画临摹比赛、世界知识状元榜、挑战双语主持人擂台
体育节活动
班级趣味运动会的组织与策划、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制定我的健身计划、运动健康的研究
科技节活动
我身边的小发明、多功能课桌的设计与制作
读书节活动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图书漂流创意活动设计
学生社团活动
影视文化研究、走进动漫、创意广告的欣赏与设计、微电影的制作、学生出版社的运作
主题教育活动
环保教育活动
低碳达人、水污染的研究、PM2.5的测量与研究
安全教育活动
地震的危害与防范、校园安全你我他、交通安全问题研究、安全知识小擂台
禁毒教育活动
毒品的危害 、远离毒品社区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优点大轰炸”、做自信的我、做情绪的主人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体验类活动
军事知识我知道、现代兵器研究
参观考察类活动
考察垃圾发电站、家乡特色文化的研究
社会服务类活动
交通文明伴我行宣传活动、社区爱心义卖活动的策划组织
(五)课程内容规划建议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是作为一门课程,也必须有相对稳定清晰的课程结构,学校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应有一个整体、长期的思考和系统规划,课程规划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学校及区域特点,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也要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课程设计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也要考虑螺旋上升,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3.在新课改背景下,回归生活、超越学科中心、鼓励动手实践、重视合作探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在语文、数学、科学、德育等学科课程中都有一些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他们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又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任务。学校在课程总体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整合,但也要兼顾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从培养整体的人出发,不必过多强调课程的界限。
4.课程内容的规划可以围绕四大指定内容领域、非指定领域进行设计,也可以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这三条线索进行组织,特别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内容。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特色的内容设计,但是内容领域必须尽量覆盖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以下一些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深受学生欢迎,对学校学科课程也起到了比较的好的补充作用。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可以参考借鉴以下主题:
十二项热点主题一览表(示例)
自我
生活
社会
环境
自我探索与管理
生活管理
人际交往与互动
危险的辨识与应对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生活适应与创新
社会关怀与服务
自然探索
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资源运用与开发
尊重多元文化
环境保护
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想法,把学生作为内容开发的主人。学校的课程内容开发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选择、设计。
7.学校在平时的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保存比较好的活动案例和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开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借鉴。
五、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要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发展;要落实活动过程,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要不断优化教师指导,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任务。
1.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
准备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针对活动主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2.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的过程是执行并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的活动体验。
在活动实施阶段,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方法的意识和能力,跟踪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全过程,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深度参与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交流与评价
活动总结、交流、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升华过程,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方法、经验、体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提炼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
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交流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可根据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活动过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二)活动组织形式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全班活动。以小组合作为主,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引导学生根据能力、特长、活动的需要具体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团队意识。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保证课时开足用好
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中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时间相结合,或集中使用,或分散安排,同时要适当利用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2.充分经历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不能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纯粹的课外学习活动,每学期实际使用的活动与指导时间不应少于30课时,并注意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比例。要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要有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3.着眼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探究的兴趣,积极生活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规划、信息搜集与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四)教师指导建议
教师要牢固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与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1.明确活动指导的主要任务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要指导学生形成研究小组,明确活动中的分工与职责,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格式和撰写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养成做事有规划的习惯。
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保存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的问题,防止活动“流产”;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方法,深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丰富实践体验,防止“浅尝辄止”;指导学生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工具和资源。
在总结交流和评价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过程资料,反思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形成实践成果,并尽量在更大范围内展示成果;指导学生产生新的研究问题;认真组织对个体和集体的评价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
2.了解活动指导的基本要求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进程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创设必要的活动条件;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和人际交往活动,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有效的支持。
3.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
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长期关注,因此,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活动过程,参与学生的具体活动,要把握活动指导的关键期,在活动中通过提建议、作示范、组织讨论、提供范例等方式,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展开实践。同时,应抓住各活动阶段的关键节点,利用课堂时空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上好选题指导、活动策划、计划制定、阶段交流、方法指导、信息整理、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活动指导课,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4.重视活动方法的指导
要从课程内容的建构方式和学生相应的实践活动方式出发,系统梳理各类活动方法,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方法指导系列;要从宏观上把握方法指导的阶段特点和主要任务,体现阶梯性。
方法指导活动要与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要采用探索、尝试、讨论、交流等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方式。要重视学生对方法学习的自主建构,避免机械灌输;要着眼实践,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学习并掌握方法。
要确立方法指导的“全程”意识:在“活动设计”时认真分析活动主题的性质和内容特点,多角度分析学生活动展开的方向,对学生的活动方法作充分的预设;在“计划制订”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兼顾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在对活动过程的规划时学会将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在“过程反馈”活动中,要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要提醒和帮助学生呈现研究过程中方法运用的情况,进一步感受方法在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明确方法运用的过程与要求;在“评价反思”活动中,要组织学生细细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过程,评价自己以及同伴在方法运用上的表现,分享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
六、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区域评价。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1)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2)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3)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4)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5)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2)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5)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1)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3)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4)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以下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组能力测试的样例,供参考:
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组能力测试任务单
任务一、现场调查与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本组内的成员在近一年内阅读的课外书有多少本?阅读了哪些书目?把调查情况填入下表,并计算出合计及人均阅读数量。
组员编号
1
2
3
4
5
6
7
8
合计
平均每人
阅读数
量(本)
阅读书
目名称
小组讨论:从调查统计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本组同学阅读课外书的数量有什么特点?阅读课外书的内容种类有何特点?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来,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任务二、提出研究问题
围绕“课外阅读”这个主题,联系同学们平时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提出你们感兴趣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至少写出3个:
1.
2.
3.
任务三、设计调查问题
某小组想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关于“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种类、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些调查问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其它题型,至少10道题),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
任务四、制定创意活动计划
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促使全校学生共享自己的课外书,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请小组设计一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比如“图书漂流活动计划”,“旧图书跳蚤市场”等,要求体现一定的创意,具体可操作,并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富有实效。
(二)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1)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2)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3)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4)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5)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6)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7)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8)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1)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2)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3)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三)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1)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2)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3)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4)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5)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6)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7)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1)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2)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3)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4)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工具的研制,以抽样检查的方式对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质量监测,了解各学校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教师的有效指导情况,以及该学校在区域学校中课程开设的大致水平。
(四)区域评价
1.评价内容
(1)组织领导。区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是否有相关政策,是否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织及专业教研人员。
(2)计划总结。每学期初是否有区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计划,学期末是否有相对应的教研总结。
(3)课程实施。区域内学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是否开足、开齐课程,学校间是否均衡发展等。
(4)活动组织。每学期是否组织相应的区域教研活动或沙龙研讨活动,对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是否了解,是否组织师生开展相关的比赛或展示活动。
(5)课程培训。每学期是否会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包括教材分析、问题研讨、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等。
(6)常规调研。是否深入基层,对区域内学校进行定期的常规调研活动,帮助学校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7)课程保障。区域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评价方式
(1)常规调研。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2)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工具的研制,以抽样检查的方式对区域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质量监测,了解课程常态实施的情况,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课程发展建议。
(3)组织比赛。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了解区域、学校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学校关注课程发展,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七、课程管理
(一)规范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督导与管理,引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
3—7年级、8-9年级每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非指定领域内容的实施分别不少于2课时和1课时。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主题活动过程。
(二)强化组织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引导学校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承担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
(三)完善课程规划
学校要认真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教师要制定“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学校资源优势,构建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四)加强师资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配备足量的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原则上,四轨制及以下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任教师,四轨制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任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要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修班,定期开展课程实施研讨活动。
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课程培训,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五)开发课程资源
加强全省规范化的课程指导,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打造省、市、县、校四级共建共享的课程网络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增加必要的专用场地、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积极建设、整合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保障课程的顺利开设。
学校要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逐步形成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库。
(六)优化制度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教师申报职称、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以及在建设教师梯队时,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享受相应的待遇,并适当倾斜。
地方教育行政及业务管理部门在组织学校的评估检查、督导考核时,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纳入完整的评估、督导方案中,制定评估检查、督导考核的细则,严格考评。
学校要根据校情,制订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规章制度,如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你认为教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核心内涵概述
指向核心素养的“主题整合式”综合实践探索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何在
综合实践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