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向华
一、“美”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根基
德国一著名哲学家说过,人的精神追求领域包括三大方面,即对真的追求,对善的执着,对美的向往。学校作为全面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场所,理所当然地要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真、善、美。然而,过去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万千学子抢过独木桥,人们对科学知识充分关注,过分的注重对真的追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美”与“善”缺乏应有的重视,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人在洗、剪、染、烫头发之后,穿上鲜净的衣服,显得格外有精神;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某方面的成功,显得格外的愉悦;甚至因为自己的帮助而使别人生活得幸福,也觉得满足而畅快……。
自然的钟灵毓秀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自然之美,一般可概括为六个字,即雄、奇、险、秀、幽、旷。雄,泰山之雄伟,让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水”的感叹;奇,桂林山水甲天下,其溶洞千奇百怪,超乎想象;险,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古华山一条路,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秀,黄山之云海、奇松、怪石,“黄山归来不看岳”,让人叹为观止;幽,苏州园林曲径通幽,于山穷水尽之际又见柳暗花明;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给人一种大自然的博大与恢弘。
社会之美可以包括语言之美、行为之美、心灵之美、科学之美、艺术之美等。科学之美,如数学的黄金分割,对称、简洁;物理、化学、生物等均可挖掘它们内在的美。艺术之美,它包括舞蹈、音乐、文学作品等,它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
学校应该是自然的、艺术的、科学的、社会的美的集合。学校的建筑、绿化、人文、科技等都应该能陶冶学生情操。被誉为“最具中国魅力”的苏州十中,其魅力之一就是因为它美丽的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山就势,坐拥山水之胜,揽天地之锦秀,甚至可以把自然人文景观复制到校园里来,这种熏陶和教育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学会继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挖掘它本来所具有的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我们挖掘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种计算机指令叫归零,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先“归零”,是不利于发展的,因为归零的过程是一个零起点的过程,也是在低水平上发展的过程。继承历史的过程,才是一个高起点的过程,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才能看得更远,攀得更高。校园文化建设要懂得继承,善于继承,才能挖掘更为深邃的校园文化底蕴,培育出能盛开在本土的花朵。
其次在于特色。每一所学校,在自己办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办出一流、都可以办成“最美”的学校,问题在于我们自己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新课程改革中,目前领跑的并不都是过去的一些名校,不少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开始崭露头角。我校走合格加特长的办学之路,就应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我们学校的品牌,赢得我们学校独特的声誉。
第三,在于和谐。和谐社会是追求美的社会,美本身就是和谐的。建设和谐社会,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求办成一个和谐的学校,和谐才是美的,和谐才是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是执着于善的社会,是讲究道德的社会,是充满论理的社会。同样,和谐的校园,也是追求美的校园,追求美的校园,才是追求善的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不仅要重视“有形的一面”,更要重视“无形的一面”,即校园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是存在于我们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不断提升校园精神是学校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我想,要提升一个学校的品位,首先是要提升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同样,对一位教师而言,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价值追求,对一名学生而言,首先要提升学生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校园文化的塑造,除校园、校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建设,为此我提六点与大家共勉:
第一,善待师生。善待师生这是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善待不等于无原则,严是爱,松是害。提升师生精神追求,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要以教师为本,教师要引领学生发展,领导要推动教师前进。
第二,崇尚宽容。宽容的基础是大度,宽容的结果是和谐,是团结。如果我们的教职员工都斤斤计较,整天沉迷于个人的一些私利,无原则的内耗,我想这个校园就没有什么精神层面可言,苏州十中提出的校园精神很值得我们思考:质朴大气。我想我们大家也应该大气、大度、大方。
第三,善于妥协。因为我们崇尚宽容,所以就会有妥协。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名利这样一种内驱力,现实社会也承认每个人追求自己名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都有可能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必要害怕,但是,我们提倡冲突的各方面,要善于妥协,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妥协,事实上是学会了和谐,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创造一种宽容的、宽松的环境,为自己愉悦地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创造最好的条件。当然,说崇尚宽容,善于妥协,并不是要我们安于现状,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力争和谐的原则。
第四,学会等待。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对于我们教师和管理者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学会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培育学生,让他们成才本身就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有耐心。教师的人格特征决定了我们非常看重社会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然而,社会对人们工作成就的认可,接受与承认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成就往往是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就是最好的例子。学会等待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品质,相信成功总归会眷顾那些勇于追求、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人。我始终相信机遇是亲睐有准备的人的。
第五,追求高尚。艺术有雅俗之别,人品有高下之分。追求高尚,就是要摒弃劣行、鄙视低下。假如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一种高尚的追求,那么,要办成一流的学校,办成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学生又从何谈起呢?
第六,淡薄名利。作为教师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追求——板凳坐得十年冷,不断丰富自己人生的内涵,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一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短期、浮躁的行为,是和我们教育活动的本质相去甚远的,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是难于办好我们的教育的。
二、学校德育建设要合乎伦理
我多次在各种场合同大家交流了关于学校美育的思想,指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即对真的追求,对善的执着,对美的向往;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在于继承,在于特色,在于和谐。我认为校园文化精神的内容应当包括:善待师生,崇尚宽容,善于妥协,学会等待,追求高尚,淡薄名利等等。今天,我想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发展学校德育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必须追求其合理性,方可上档次、出特色,学校才能长盛不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才能引领潮流。那么我们首先要问这个合理性的“理”是什么?我想,这个“理”字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合乎理性的“理”。这个“理”字是建立在科学主义这个观念之上的,理性的也是效益最大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泰罗提出的计件工资合乎的就是这种科学理性。它把每一个人的报酬和他的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和价值,他关乎的是效率。学校培养人才,要追求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强调的是学校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设备,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二种理解是关乎道德伦理之“理”。因而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对学校教育活动都要有一个伦理的追求,伦理的追问。当我们在思考这项管理制度是否能保证学校效益最大化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它是否符合伦理的?是不是公平的?是不是公正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在关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如果我们不对我们的教育活动、管理活动,进行伦理的追问、反思,就可能会出现很大的缺失。伦理追求,关心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构建学校德育理念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公平、公正、正义,关爱生命,崇尚自由,追求民主。这是我们对各种道德活动的一个多元的评价,也是最根本的评价。
社会呼吁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公平,但一时还很难做到。在学校教育当中,不公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据我看来,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无法回避的差别是地域的差别、城乡的差别。比如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教育投入不同,教育设施设备也相差甚远,这是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其次是长期形成而短期无法改变的差别——教师和社会关注的差别。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智优”的学生,给“智优”的学生提供的机会也多,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厌学,导致学生流失,使我们的教育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应有的责任而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学校的德育建设,无论在学校制度层面,还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以及师生交往层面,都存在一个论理追问,这个教育活动合乎伦理吗?我们提出质疑,经过伦理的追问以后,使得我们的教育活动、管理活动,既是理性的,又是合乎伦理的,可以把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关怀、效率和公平,在我们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完美地统一起来。
生命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的一切,关爱生命的关键是爱。由于有些社会观念的影响,现在我们有些学生对社会是冷漠的、缺少温情的,有的将来甚至会演变成敌视社会。当前社会家庭“三独”现象日益明显,学生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一独”,学生的父母双方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这是“二独”。“三独”家庭子女的特点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过分强调人格独立。他们往往对自己没要求,对他人不感恩,对社会没责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了一个相当紧迫的而严峻的问题,即如何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问题。其实未成年人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根源在成年人身上,未成年人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受成年人的影响。在未成年人的生活圈子里,除其父母外,教师作为和学生交往最多的成年人,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我经常呼吁强调,发展学生必须首先发展教师,提升学生的道德,首先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爱心需要用爱心来唤醒,冷漠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一个虚伪的教师,也很难教育出具备诚信品德的学生。就教师的职业和工作而言,它应该是理性的,就他教育和影响的对象而言,则又必须是合乎伦理道德的。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有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有智力上的差异,有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等等。如果学生今天在学校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明天他就会以更不公平、更不公正的态度处理社会问题,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更严重的是它极有可能造就以不公平的眼光看待社会、以更不公平的手段处理未来社会问题的一代人,如此结局,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败,而且可能给未来社会埋下隐患,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民主。民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价值追求之一,与民主决策相比,个人决策效率更高,但是,民主决策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个人决策的失误,因而它实际上从根本上提高了决策的效率。我们教育学生,就应该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民主。我们说要把学生培养成谦谦君子、大家闺秀,争做文明的秭归二中人,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1956年建校以来,我校几代人孜孜以求,无悔奉献,通过几十年的积淀,已然形成了特有的的秭归二中精神: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②真抓实干,永不止息的创业精神;③爱岗敬业,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④开诚布公,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⑤勤俭节约,一心为公的公仆精神;⑥心胸宽广,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也和中国人民大学向松祚博士来我校讲座时,倡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相契合的。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是不行的,必须要开展大讨论,让师生自己给出标准,才会自觉行动。今年我们要召开团代会、学代会,通过民主形成一支过硬的团委、学生会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促使我经常思考,怎样加强德育教育,哪些是学校德育教育最不容忽视的内容。我觉得以下这些方面是最根本的,最不容忽视的,提出来以供参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增强抗挫能力。
与君多勉励,为国育良才,体健心灵美,智博德更高!
三、学校要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
前面谈了学校美育和德育,我个人认为学校教育应把美、德统一起来,融合起来,统一到一个人身上即为美德,统一到学校工作中,方能全面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美和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并不是天然就能统一的。我们可以先来讨论一下真、善、美的关系,真的未必是美的,假的未必是丑的。我们早上起床以后要精心地梳妆打扮一下,满足的就是人们对美的需要,这个过程是掩饰的过程,是大家把自己最不愿意让别人看见的一些不美的地方掩盖起来,使他(她)产生了美的效果,但不是真的。大家已经明白,美和真不是天然统一的,同样,美和德也不是天然统一的。“十六”大之前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三个字,之后的教育方针改成“德、智、体、美”四个字,后来又增加一个“劳”字,这是有深刻意义的。学术界在一段时间内认为美和德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德可以包含美,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美的不一定是善的,善的也不一定是美的。比如毒性最强的蘑菇往往是最鲜艳的蘑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学校教育怎样才能将美和德有机的融合起来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养成文明的习惯。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走在堆满垃圾的路边,你随手扔下一包垃圾,心中不怎么会有愧疚感,但当你走在我们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想要扔下这包垃圾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过意不去,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校园之美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把美和德统一起来了。因此,我们在校园建设中,要高起点,要尽可能营造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受到熏陶,自然地养成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以教师之行,养学生之性。教师的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心灵美,会给我们学生以榜样,给我们学生以教养,会颐养我们学生的人性,会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格。我想不管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还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都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资源。
三、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科学是充满着美的,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数学,科学之理揭示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各种美学现象,对滋养我们学生的心灵会有重要的意义。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是养成学生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总之,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要在学校教育、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学校有意识的组织活动,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接受教育,这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都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是日积月累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才是成功的美育、成功的德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提升新时期学校综合软实力
养育人文精神,提升管理品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中专教育理念: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
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