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朝代第十九个:五代

五代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共53年)

01

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五代一般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02

1.后梁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共16年

后梁太祖朱温

1、后梁太祖朱温

生卒年:公元852年—公元912年

年号:开平、乾化

在位时间: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

庙号:太祖

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出身贫寒,从小不务正业。黄巢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起义军,以战功升任为大将。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任命他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后来,唐军包围了长安,在形势危急的紧要关头,他投降了唐朝。后被唐僖宗重用,摇身一变成为宣武节度使。当年,黄巢率领齐军攻打朱温守卫的汴州时,朱温寡不敌众,就向李克用求救。在李克用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被围之困。然而,朱温回到汴州后,表面上对李克用殷勤招待,实际想伺机将其害死。幸好几名亲兵誓死护主,李克用才突围逃走。从那时起,李克用就和朱温结下了仇怨。李克用逃回晋阳后,一面上表朝廷,请求惩办朱温,一面声言要亲率大军报仇雪恨。这让实力不及的朱温倍感焦虑。

公元888年,朱温拉拢忠武节度使赵犨一举消灭横行河南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朱温又开始向东、北两个方向扩张,兼并了感化镇,泰宁镇、天平镇,占领了兖、曹、濮、齐、棣、沂、密、许、郑、滑等州,实力超过了河东的李克用。当朱温扫除东西障碍,兼并天下之际,李克用也在加紧并取邻道。但是由于他制御无方,军纪败坏,使所并地区很难巩固,已经收复的方镇不久即叛离。于是,李克用陷入东奔西走、手忙脚乱的被动地位。

公元901年,朱温应宰相崔胤之邀,带兵入关,大肆屠杀宦官。情急之下的宦官挟持唐昭宗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不过,李茂贞的势力远远比不上朱温,几次大战后,便兵败被俘。攻下凤翔后,朱温牢牢地控制了唐昭宗,而唐王朝政权也完全掌控在了朱温手里。

公元902年,朱温兴兵直逼晋阳。李克用连战皆败后打算突围,逃往云中,在诸将苦谏下,李克用才决心奋力反击。最终,李克用打退了朱温的军队,解救了晋阳之围,保住了根本之地。此后李克用再不敢与朱温抗衡。在清除了外部障碍后,朱温不仅做起了帝王美梦,还立即付诸了实践。

公元905年,朱温派人暗杀了宰相崔胤,逼迫唐绍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又派人将唐昭宗杀死,立其第九子,年仅13岁的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嗜杀成性的朱温又大肆屠戮唐室宗亲,并将当时朝廷30多个主要官员全部杀死,尸体投进黄河。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哀帝退位,自己称帝,国号梁,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梁,朱温即是梁太祖。至此,统治了289年的唐王朝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

2、后梁末帝朱友贞

生卒年:公元888年—公元923年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在位时间: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谥号:无

庙号:末帝

朱友贞,后梁末代皇帝。

公元913年即位,在位10年。朱友贞是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天性沉默寡言,好舞文弄墨,整日与儒生方士为伍。

到了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夏天,被加官为检校司空、东京马部军都指挥使,但他依然是谨慎克己。朱友珪篡位后,朱友贞以弱示人,实则暗蓄实力。

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二月八日,朱友贞与谋臣等发动宫廷政变,逼死朱友珪,并在开封即位,成为后梁最后一位皇帝。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自拥立朱友贞登基以来,矜功自傲,根本不把这位登基不久的年轻主子放在心上。

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杨师厚病卒,这对朱友贞来讲不啻天翳福音,他想趁此机会将杨师厚所领魏博一分为二,弱其势力,谁知却激起兵变。北方宿敌李存勖克平幽州、占有河朔,势力大增,此时便乘势入据魏州。魏州为后梁北方重镇,魏州一失,河南之地顿失屏障。朱友贞闻讯,不禁感叹道:“大势已去。”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夏,李存勖偷袭郓州成功,后梁首都开封被包围起来,朱友贞不肯就此罢休。他挑选亲信,分头出城,扰乱敌营。可这些亲信都各自奔命,一去不返。朱友贞无奈,又召群臣计议,宰相郑珏请求带着玉玺向晋军诈降。朱友贞问:“时至今日,我决不会吝惜什么玺印,如果这样,能有效吗?”郑珏低头想了许久才说“恐怕无用”。大臣们失声大哭,朱友贞也放声痛哭。回到寝殿,朱友贞感到已走投无路,召进禁军将领皇甫麟,嘤嘤诏令:“我无力自裁,卿可助之。”皇甫麟先杀朱友贞,继而自杀。后梁的最后一个皇帝就这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2.后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共13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

1、后唐庄宗李存勖

生卒年:公元885年—公元926年

年号:同光

在位时间:公元923年—公元926年

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

庙号:庄宗

李存勖,后唐的建立者。祖籍陇右金城(今甘肃兰州)唐末军阀李克用长子,母贞简皇后曹氏。

公元923年即位,在位3年。李存勖统一了混乱的北方地区,却志骄意满,不再处理朝政,终日淫逸,致使叛乱顿起。

唐天祐五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亡,24岁的李存勖继承皇位。当时,河东的重要门户潞州上党,已被梁兵围困了整整半年,晋王李存勖利用一次大雾天奇袭梁营,梁军大败。朱温深叹:“生子当如李存勖,我的那些儿子简直如同猪狗!”

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年末,晋王李存勖与后梁在临濮县(今山东鄄城西南)胡柳坡展开决战。这一场恶战下来,晋、梁双方两败俱伤。李存勖灭梁不成,就引兵回到魏州,留李存审坚守已取得的河南城镇。胡柳恶战后二三年中,晋、梁多在黄河沿岸争城夺地,未有大的战事。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晋王存勖在诸将、诸藩镇的劝进声中,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建元“同光”。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春夏,李存勖派太子李继岌和郭崇韬伐蜀。在此次战争中,郭崇韬体恤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平定蜀地后,蜀人请留郭崇韬镇蜀。李存勖立即起疑,马上下诏令郭崇韬率军返朝,不久设计杀死郭崇韬。李存勖唯恐郭崇韬一死有人趁机起事,就派伶人们四出探查,如有反常者,或得罪了伶人、宦官的,马上就被诬蔑为郭氏一党,满门抄斩。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公元925年,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兵变,乱军以赵在礼为首,占据邺都(即魏州)。大致与此同时,伐蜀先锋将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绍琛也拥兵反叛。前往平叛的李嗣源刚率军到邺都,军中又生兵乱,李嗣源由于被人诬陷,在部将鼓动下,拥兵南下造反。

李存勖闻讯大惊,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率军亲征,但此时军心已散,人心浮动。他派龙骧指挥使姚彦温率三千骑前去挑战,姚彦温却临阵投降了李嗣源,派指挥使潘环率军护卫粮草,潘环干脆把粮草运给了叛军。李存勖率军勉强行至万胜镇,诸军叛逃已达万余人。李存勖为稳住军心,特地向军士们说:“魏王又送来西川金银50万,到京城后都赏给你们。”士卒们纷纷回答:“陛下赏赐已晚,虽有重赏,人亦不感圣恩。”李存勖呜咽流涕,悲不自胜。李存勖只得率残军于当晚进入洛城,李嗣源马上尾随占据了汜水关。不久,城内叛乱士兵越来越乡,大臣将帅星散而奔,李存勖被乱兵射伤倒地。此时,身旁既无臣,又无士卒,鹰坊人善友扶他至绛霄殿抽出箭矢。李存勖口渴求水,善友又奔告刘皇后,刘皇后派宦官送去一杯酪浆,李存勖饮后立亡。李嗣源入城后即帝位,葬李存勖于河南新安县之雍陵。

2、后唐明宗李嗣源

生卒年:公元866年—公元933年

年号:天成、长兴

在位时间: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谥号:升德和武钦孝皇帝

庙号:明宗

李嗣源,后唐王朝第二代皇帝。本名蔼估烈,沙陀部人。李克用养子,生父霓为雁门部将。在位7年。他打击豪强官僚,废除苛捐杂税,重视农业生产,后唐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李嗣源为人沉默寡言,但在战场上各显神勇,被誉为“李横冲”。

郭崇韬后,名臣宿将人人自危,李嗣源也成为伶人宦官谗害的目标,数次险些被杀。贝州兵变爆发后,李嗣源奉命平叛,但军队哗变,李嗣源被部下拥入邺城(今河北临漳)。城中兵变首领赵在札请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寻找借口出城。部将石敬瑭、中门使安重诲认为此次与叛军共入邺城,已失去皇上信任,不如借此机会公开起兵,攻占洛阳。李嗣源自思已无退路,便同意了他二人的意见。李嗣源马上分派使节到各地进行联络,没多久,河北的多数节度使,以及河南的泰宁(今山东竞州)、齐州(今山东登封)等使相继归附,李嗣源兵力大增。这时汴州(今河南开封)刺使孔循遣使到李嗣源营中,对他说:“若你能在皇帝之前抵达,汴州就归你所有。”当天,李嗣源令石敬瑭入汴州。李存勖被杀后,李嗣源在蕃汉马步使朱守殷的主动邀请下率军入城。

李嗣源进入洛阳后自称监国,实际上与皇帝无异。然后立即派人四处捕杀李存勖的兄弟子孙。这样,李嗣源就成了后唐第二代君主,史称明宗,改元“天成”,并改名为“亶”。在明宗李嗣源统治的几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力不足,官吏欠俸,士兵欠饷。李存勖与租庸使孔谦只顾横征暴敛,不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弄得民不聊生,终于导致倾覆。李嗣源虽不识字,但长年在外征战,对民生民苦有所了解。尤其是通过亲身经历,他深知李存勖之所以覆灭的根源,加之称帝之时已60多岁,丰富的阅历与政治经验,使他成为五代君主中比较成熟的一位政治家。为了改善财政困境,稳定局面,李嗣源入洛阳不久,即诛杀李存勖朝的租庸使孔谦,废除其所设立的苛敛条目。同时,不许各地额外征敛,蒯吏以下官员不许向皇帝进贡,不许豪强官僚兼并土地、侵凌百姓。还严格规定:后宫只能留宫人100人,宦官30人;朝中官吏,凡是有名无实的一概废除。经过如上努力,后唐的社会生产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府库充实,粮食富足,有的州一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五月,李嗣源突然中风。十一月中旬病情加剧。秦王李从荣入宫探视,李嗣源已不能抬头,走出宫门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以为李嗣源已病危,便决定先下手为强,率衙兵入宫夺皇位。次日晨,李从荣率步兵、骑兵千余人在城中天津桥列阵。李嗣源立即命孟都指挥使发兵讨伐李从荣。李从荣没想到父亲还活着,立刻惊慌失措,但很快就被活捉斩首。听到李从荣的死讯,李嗣源心中还是万分伤心,几次昏死过去。他令人到邺都召宋王李从厚,准备让他即位。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宋王到洛阳的前一天,李嗣源就病逝了,终年67岁。葬于洛阳县徽陵。

3、后唐闵帝李从厚

生卒年:公元915年—公元934年

年号:应顺

在位时间: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谥号:闵皇帝

庙号:无

李从厚,后唐第三代皇帝。明宗第五子,母为昭懿皇后夏氏。

公元933年即位,在位4个月。李从厚16岁时,封宋王。李从厚与兄长李从荣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情差别很大,他好读书,礼贤下士,品性懦弱,平时对李从荣极其恭敬、顺从。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二月,明宗李嗣源死后,李从厚即皇帝位。19岁的李从厚即位后,很想励精图治,不过,他在政务上优柔寡断,掌握不住大纲,朝廷大权被朱弘昭与冯赞掌握。朱、冯二人自恃有拥立大功,在朝中横行无忌。

朱、冯二人都出身胥吏,没有战功,对朝中与地方的重臣宿将十分顾忌。为了削弱藩镇势力,他们提出一个“换镇”的方案,就是把一些重要地区的节度使互相交换。这一措施引起各节度使的极大不满。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潞王李从珂打起“清君侧”的旗号在凤翔起兵。李从厚听到凤翔起兵的消息,只在朝堂上啼哭,派出去的人马全都投降了李从珂。三月,李从厚见京城已无法据守,只得出奔卫州。第二天,宰相冯道入朝,至端门,才得知李从厚出奔。于是冯道与百官急忙乱纷纷地涌向城西的上阳门,迎接潞王李从珂的到来。潞王到来后,太后下令废李从厚为鄂王。又过了两日,潞王在明宗枢前即皇帝位。闵帝去世时,年仅19岁。无谥号。

4、后唐末帝李从珂

生卒年:公元886年—公元936年

年号:清泰

在位时间: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谥号:无

庙号:无

李从珂,后唐第四任皇帝。本名王阿三,镇州定人。父平民王氏,母宣宪皇后魏氏。在位两年。李从珂10岁时,其母魏氏被唐朝骑将李嗣源掳取为妻,他成为了李嗣源的养子。闵帝即位后,对他十分猜忌。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朝廷施行换镇计划,令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部下将佐纷纷劝他不能轻离凤翔。李从珂遂决心推翻闵帝。这年三月初,朝廷攻打李从珂的诸道军马在凤翔城下投降,潞王李从珂声誉大振,马上拥兵东进。一路上,潞王军势如破竹,朝廷的军队纷纷投降。四月,李从珂入洛阳城。冯道率百官劝进,李从珂对他们说:“我此行也是迫不得已,待皇帝归来,先帝安葬,我还要回到凤翔。”但入城的第三天,太后便令潞王李从珂即皇位。这样潞王李从珂就成了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末帝。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藩将石敬瑭起兵谋反,大败唐军,许多藩镇见行势不好,开始向石敬瑭靠拢。末帝派出的征讨将军也时有投奔对方者。形势如此,他只得下诏亲征。末帝到达河阳后,迟迟不肯北上,整日醉酒悲歌,不理军务,臣下有劝他北上的,他说:“卿毋言,石郎使我心胆坠地。”到闰十一月,石敬瑭与契丹联手,陆续击溃各地唐援军,各地州镇纷纷降伏石瑭。末帝见事已至此,只得狼狈地回到洛阳。他一离开,河阳守将就投降了石敬瑭。末帝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登上言武楼自焚,终年51岁。骨灰被葬于徽陵一带。

3.后晋

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共11年

后晋高祖石敬瑭

1、后晋高祖石敬瑭

生卒年:公元892年—公元942年

年号:天福

在位时间: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庙号:高祖

后晋的开国之君石敬瑭原为后唐沙陀贵族,自幼喜读兵书。曾在后唐的开国战争中多次救护李存勖、李嗣源于危难之中,遂李存勖、李嗣源称帝后,皆将石敬瑭视为心腹。李存勖特封他为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嗣源死后,后唐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权力争夺,最后明宗义子李从珂篡位自立。李从珂自立后,对手握重权的石敬瑭猜疑颇大,二人矛盾日益尖锐。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起兵反唐。由于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属河北和山西)给契丹,并对契丹首领耶律德光称“儿”。当时耶律德光正苦于无法进入中原,石敬瑭借兵一事正应了他的心意,怎可能不答应?因此大喜,迅速派精兵援助石敬瑭,并大败后唐军队。

公元936年,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一举攻入洛阳,大败后唐。李从珂自杀,后唐亡。耶律德光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移都开封。石敬瑭则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将之前的许诺全部兑现。不过,石敬瑭这“儿皇帝”并不好当,其“割地称儿”与“武力夺位”的做法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对,而把持军权的各地将领亦渐生二心。因此,在石敬瑭称帝开国后不久,各地就接连爆发叛乱,其两位皇子皆在叛乱中被杀,这给予了石敬瑭极大的打击。为了平定叛乱,石敬瑭坚决执行“依附契丹”的政策,而且还引入“毒刑”。只要是被他怀疑猜忌的朝臣、权贵,甚至是亲信,皆惨死于此。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其侄石重贵即位。石重贵登基后,决定脱离对契丹的依附,遂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契丹对此自不能坐而不视。

公元944年,契丹兴兵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任命姑父杜威为元帅,率兵抵挡契丹。结果杜威却效法石敬瑭,暗中勾结契丹,只要契丹答应立他为晋朝皇帝,他就率领后晋主力军投降。这对于契丹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岂能不答应?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一举攻入开封。而失去主力军的石重贵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被迫投降。石重贵以及妻妾子女被俘虏至契丹,受尽了磨难和侮辱,几年后皆客死异乡。这个被契丹拥立的国家最终被“父国”所灭。古语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用这句话来形容后晋的历史再合适不过,真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啊!

2、后晋出帝石重贵

生卒年:公元914年—公元964年

年号:天福、开运

在位时间:公元942年—公元947年

谥号:出帝

庙号:无

石重贵,后晋第二代皇帝。父石敬瑭,兄石敬儒,母太妃安氏。石重贵是石敬瑭的长兄之子,他的父亲死后,石重贵被石敬瑭收为己子。石敬瑭在死前曾嘱托宰相冯道辅立幼子重睿,但冯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都虞侯景延光却认为天下多事,应立年长者为君。于是石敬瑭病亡的当天,石重贵便被拥上帝位,是为后晋出帝;其即位时未改元,两年后才改元“开运”。景延光手握兵权,又自认为有拥立之功,便专擅朝政。出帝石重贵虽心中有数,但照旧玩乐不已,在即位第三天,即遣人迎进寡居的冯夫人,纳为妃子。这位冯夫人原是石敬瑭养子石重胤之妇,生得颇有几分姿色,石重胤死后一直寡居邺都。冯夫人得宠,她的嫡兄冯玉自然也鸡犬升天。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冯玉与景延光平分秋色,共执大权,成为后晋的关键人物。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在石敬瑭末年就出现了一些嫌隙,朝中大臣对向契丹称臣一事早已厌倦。因此,出帝初即位时,景延光等人主张向契丹的告哀书应当称孙,不称臣。谁知契丹主得知后大怒,立即派兵南下。石重贵派天雄节度使杜成迎战,杜威临阵倒戈。没过多久,契丹军列阵于皇城南门外。

出帝自焚不成,就只好出降,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正月一日,契丹主入开封,晋文武百官出迎郊外。五日,契丹降出帝为负义侯,迁往契丹境内。到契丹境内后,契丹主在建州城北数十里外,划出50余顷土地,出帝及其随行人员就在这儿建造房舍,耕种土地,过起了流放生活。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出帝死于建州。

4.后汉

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共4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1、后汉高祖刘知远

生卒年:公元895年—公元948年

年号:天福、乾祐

在位时间: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庙号:高祖

刘知远,后汉的建立者,公元947年即位,在位不足一年。刘知远少时以牧马为生,后为后唐明宗李嗣源麾下骑将。石氏晋国初建,刘知远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石敬瑭死时,刘知远据地河东,对契丹的屡屡南下不闻不问,河东兵马很快增至5万,势力之强,远过于其他藩镇。至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正月,契丹入据开封,俘少帝,刘知远仍不肯入援,只是调兵遣将,防守四境。契丹灭亡后晋以后,刘知远决定兴兵自立。同年二月十日,刘知远称帝,自称不忍改后晋正朔,又不喜欢当时的出帝石重贵年号“开运”,遂使用晋高祖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同年,刘知远至洛阳,在开封的后晋百官派人迎候,刘知远下诏凡受契丹任命者都不必忧惧,仍可留任原职。但他秘密派人杀死了李从益与王淑妃,他不愿意这位随时有可能被拥立为皇帝的人继续存在。九日,刘知远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仍用天福年号。各地藩镇陆续上表称臣,其中包括握有重兵的天雄节度使杜威、天平节度使李守贞。

2、后汉隐帝刘承祐

生卒年:公元930年—公元951年

年号:乾祐

在位时间:公元948年—公元951年

谥号:隐帝

庙号:无

刘承祐,五代时期后汉末代皇帝,刘知远之子。刘知远死后,刘承佑即位,朝廷内部有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专权,外有郭威拥有重兵,威望震主。于是,隐帝为保其权利,大开杀戒。

公元950年,郭威顺应民心,攻入开封,混乱中,隐帝被杀,后汉亡。

公元947年,刘承佑的父亲、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率军进入汴梁。当时,后晋已经被契丹所灭亡。不久,新改国号为大辽的契丹人因为无法在中原进行统治而南撤北归。刘知远在中原的政治真空中宣布建立后汉王朝。后晋叛将杜重威自知难以与其对抗,就写了表文自愿归顺。杜重威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夫,也是后晋出帝石重贵的姑父,后晋对其委以重任,把抵御契丹的主要兵力交给了他带领。而他却背叛了后晋,反过来残害中原的百姓。刘知远素来瞧不起叛将杜重威,加上杜重威驻守的成德,又是防守辽国的门户,刘知远不大放心。于是,他下传御旨,将杜重威迁往归德任节度使兼太尉,镇守宋州。

杜重威接到调令,心中几多疑虑,并重新投靠了辽国,辽国镇州、恒州两镇节度使、总管南面军事的满达勒上表任杜重威为辽国成德节度使、太尉,命武定军节度使杨衮、幽州指挥使张琏等军马万余人前来助战。刘知远知道后大怒,便带着郭威、史弘肇等禁军8万人,杀奔邺城而来,留下长子刘承训及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彬看守都城。这一战,后汉军大胜,刘知远押着杜重威等战俘返回汴梁。途中,刘知远突染风寒,四肢火烫,神志不清。大军急速昼夜赶路,将其送入汴梁内宫调养。刘知远共有3个儿子,长子刘承训是个能成事的,已经早亡;幼子刘承勋年纪尚幼,做不得天子。只有次子刘承佑可托。刘知远知其时日不多,也知次子刘承佑幼弱,恐怕难成保国之主。于是又宣旨召郭威,归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典宿卫史弘肇,三司使、同平章事、掌财赋王章内觐等几位大臣立刻入宫,托孤于众臣。

公元948年,刘知远死,刘承祐即位。刘承佑即位后不久,就先后下令将郭威、王峻远留在汴梁等人的家属杀害,婴孺无一幸免。由于隐帝滥杀无辜失去了军心、民心,因此当郭威率领大军南下时,沿途各支部队都不听刘承佑号令,拒不出兵抵抗,反而纷纷打开城门迎降。公元951年,后汉隐帝刘承佑被乱军所杀,年仅30岁,后汉王朝灭亡。

5.后周

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共9年

后周太祖郭威

1、后周太祖郭威

生卒年:公元904年—公元954年

年号:广顺、显德

在位时间: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谥号:圣武孝皇帝

庙号:太祖

郭威,后周王朝的开国皇帝,祖籍邢州。曾由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将领,再由将领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史称后周太祖。

公元954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即位,后周世宗。

郭威本姓常,幼时随母亲郭氏,故改姓郭。外祖父郭简曾担任顺州刺史。因刘文恭攻破顺州,郭简被杀,郭氏不久也死去,年方数岁的郭威只得依附潞州姑母常氏为生。

公元922年,郭威在潞州留守李继韬部下当兵,深得李继韬赏识。有一次,郭威酒醉杀人,被官府拘押,李继韬暗中将他放走,后又招致麾下。后李继韬为唐庄宗所杀,其部众都被收编。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升为军吏。

公元944年,后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归附刘知远部下。刘知远起兵太原,即位称帝,封郭威为执掌军务的枢密副使,并在临终时将太子刘承祐托孤于郭威和史弘肇。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公元948年,郭威奉命讨伐了李守贞的叛乱,到达叛乱地后便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

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虽然表面看来郭威是风光无比,但是,隐帝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幸好同是功臣的王殷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以激起群怒。后由于郭威势力强大,被推举为起兵讨伐后汉的主帅,并实行“清君侧”。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派兵抵御郭威,后汉军战败,郭威带兵入京,觐见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承赟为帝,随后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途经澶州,士兵兵变黄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监国,不久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即位后,郭威虚心接受、采纳大臣们所提出的意见,搜罗人才,改革时下的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后郭威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追谥郭威为太祖。

2、后周世宗柴荣

生卒年:公元921年—公元959年

年号:显德

在位时间: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谥号:孝文皇帝

庙号:世宗

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郭威养子。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荣即位,年号“显德”,是为后周世宗。世宗年轻时曾在江陵贩过茶叶,做过小生意,所以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即位后,关心体恤百姓。因此说,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柴荣幼时家道中落,年未及冠的他只有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宽裕,生性敦厚的柴荣为资助家用,曾随商人贩茶到江陵,往来于南北各地。其间,他还学习骑射,练就武艺,读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随着郭威的权力日益强大,才兼文武的柴荣被倚为心腹,刘知远以佐命功授郭威为枢密副使,柴荣则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公元951年,后周建立后,郭威以皇子的身份封柴荣为澶州刺史、检校太保以及太原郡侯。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当时后周国贫民弱,外敌四起,柴荣即位还不到10天,便有北汉勾结契丹大举入侵。世宗力排众议亲自出征,招募勇士入编禁军,简选良将四面出击,沉着应战,危局中竟以少胜多,将汉军击溃。战后,世宗赏有功,罚怯懦,并将贪生怕死的将领全部处死,严厉整治为祸已久的骄兵悍将。大败北汉之后,世宗派兵伐蜀,一举收回四州,使后蜀不敢轻举妄动,也扼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势力。柴荣审时度势,3次亲征南唐,历时两年5个月,夺取了江淮之间14州60县,逼南唐退守江南。后周大获全胜,国力骤然增强。就在后周伐唐之际,北汉再次联合契丹南犯。柴荣再次亲征,42天之间,兵不血刃收复3州3关17县,赢得了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最大的胜利。柴荣率领诸将打算乘胜进军,一举收复幽州。可惜就在这紧要关头,他却突然患病,被迫班师还朝。

公元959年,世宗病逝,终年38岁。虽然后周世宗励精图治,在后周发展时期去世,但他生前的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后来赵匡胤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训年幼,便使朝臣赵匡胤萌生了皇帝梦的念头,也进一步加快了结束分裂的序幕。

3、后周恭帝柴宗训

生卒年:公元953年—公元973年

年号:显德

在位时间: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谥号:恭皇帝

庙号:无

后周恭帝柴宗训,广顺三年,出生于澶州府第。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世宗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不仅大败北汉,进攻南唐,攻击辽国,还将燕云十六州夺回两州,继而连下三关,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只可惜再强韧的身体也遭不住连年的战事摧残,世宗后来一病不起,于公元959年7月去世。世宗离世,满朝动乱,人心思变。尊贵的权杖只能交由时值7岁的柴宗训,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重臣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重用赵匡胤,这使得赵匡胤原本飘渺的皇帝梦越来越真切。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可柴宗训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并未对赵匡胤的权力有太多的限制。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成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熟不知,这场危机正是赵匡胤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当赵匡胤率领的禁军到达陈桥驿后,军队突然发生哗变,众兵振臂高呼,拥立赵匡胤为帝。自信满满的赵匡胤迅速回师开封,剿灭了后周仅存的的军事力量,废黜了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来柴宗训母子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训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

03

五代作为唐宋变革的关键期,其官职制度虽沿袭唐代,但同时也进行了新的调整。除了新增机构外,一些旧的官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人员的选用上也摈弃了隋唐的门阀制度,第一次在历史上提出了“不以出身论英雄”,“唯才是举”的崭新的人才观。

五代时期,文学与书画艺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词在文坛上取得了与诗歌并重的地位。花鸟画与山水画成为两大主流画派,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文学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对上承接了唐诗,对下又开辟了宋词。

五代时期,词第一次成为文坛最耀眼的新星,占据了与诗歌并重的地位。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南唐词和西蜀词。

五代的南唐和西蜀是江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几乎所有的著名词作家都集中在这两个地区。西蜀以”花间派“词人名噪一时,他们以韦庄、温庭筠为代表,风格艳丽,多为风月之作,直到北宋初期仍有很大影响。

五代十国虽是一个大乱世,但乱世中的文化,军制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对后世王朝甚至今天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代十国,表面是乱,实质是变。五代的枢密院机制,三司使为核心的财政系统,科举制度,司法制度,军事体系,都为北宋所沿袭。古代经济的重心南移,唐文化向宋文化的转变,词在文坛上地位的确立,花鸟画与山水画对释道人物画的取代,区域文化的形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商人与市民阶层的变化,崇尚武力带来的恶果,都深深地影响了后面的朝代。《蜀本草》,刻本“九经”,《四时纂要》,《茶谱》,《旧唐书》,《开元天宝遗事》,《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五代留下的瑰丽的文化珍宝。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宋初以来的一系列建制都可以证明,赵宋王朝开国伊始,无非是一个承接五代的'第六代’。而“唐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

由此可见五代十国对后世王朝的巨大影响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代十国历代皇帝!(上篇)
千年调·五代篇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的他割让燕云十六州,他也因此遗臭万年
古代史【后唐帝王】简介
从后周太祖郭威的视角看待五代十国数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
李存勖:五代乱世的天之骄子,一个死于乱军的可怜之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