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是美丽的 第1030期(2024.3.6.)
userphoto

2024.03.06 江苏

关注

青春是美丽的  第1030期(2024.3.6.

主编:许祖云(xuzuyun09@163.comnsfz58

人物故事

施蕴中,女,1968届。

  南秀村的先生们(一)

          施蕴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摘要

南秀村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附近的家属院。20世纪50-90年代,南秀村居住过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著名学者。他们多为本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科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Abstract

Nan Xiu Cun is a residence community close to the Gu Lou Campus of Nanjing University. In the 1950’s to 1990’s, some distinguished scholar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n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ved here. They were leaders in their own academic fields. They made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关键词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秀村;领军人物

Key Word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 Xiu Cun; leading figures

(一)南秀村7号和9号

南秀村,常指南秀村7号和9号,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旁的家属院。院子的隔壁,是南大天文台。站在金银街,往坡顶看,远远就能看见南大天文台的圆屋顶。面向圆屋顶,往右走几步,就是南秀村7号的大门。穿过南秀村7号,向西下坡,是南秀村9号。

20世纪50-90年代,南秀村7号院内,共有七幢砖木结构的小楼和四排平房。据父亲说,其中四幢灰色的小楼,是100多年前加拿大人盖的。这些房子南北朝向的窗户小,东西朝向的窗户大。这样的窗户,适合加拿大的气候,并不适合南京。加拿大气候干冷,南京气候湿热。室内,夏天闷热,冬天阴冷。另三幢小楼,是50年代盖的。

20世纪50至90年代,南大许多著名学者住在南秀村。90年代,小楼被拆除,盖了一幢院士楼和几幢住宅楼。现留下来唯一能找到童年记忆的标志,是院士楼侧面的一棵松树。这棵松树,原先正对着我家的窗子。

(二)成贤街和平仓巷

我1949年出生。出生时,家住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旁的成贤街。50年代初,我家搬到平仓巷1号。

平仓巷1号,是南大鼓楼校区西南门边,正对着操场的那幢小楼。这幢楼,后来是体育教研室。我们家住一楼,二楼姓钟。这幢楼有很大的落地窗,儿时从来不敢靠近那些窗子,生怕自己从窗子里掉下去。当时,在平仓巷路边的围墙上开了个小门。

(三)南秀村7号

我上幼儿园时,我们家搬到南秀村7号附7。

南秀村7号大院,从靠近天文台的大门进去,左手是附1号(门牌曾改为附4号)。楼里住过吕斯百先生一家。吕斯百先生是徐悲鸿先生的弟子,他的夫人马光璇是南大外文系法语教授。吕斯百曾为何如先生的母亲画过一幅油画,可惜文革中被抄走毁掉了。

1967年,外文系何如先生一家被迫从9号附2搬到7号附1。吕斯百先生一家搬到三楼的阁楼,一楼一间大约38平米的房间,由何如先生一家居住。

沿着小路往南走,左边是一幢50年代建的小楼。南大总务处长吴克彬一家住在这里。吴克彬夫妇育有三女一子。长女吴云松和我同岁。次女,黄目杉。子,吴茂,排行第三。幼女,黄晓斯,排行第四。孩子们的姨妈和他们同住,孩子们喊她“五姨”。他们家的四个孩子,两个跟父亲姓,两个跟母亲姓,这对我来说是件新鲜事。

院子大门的右边,是一排平房,住着看门人一家。母亲告诉我,那家人和我们是同乡,也是崇明人。

从院子大门往南走,右边的小楼是附2号。楼里曾住过物理系熊子璥先生一家、物理系吴汝麟先生一家,一楼住过外文系商承祖先生一家。

50年代,商承祖先生的家人。前排左起:钱德箴(商承祖先生的夫人)、商承祖先生,后排左起:商志宾(商承祖之幼子)、商志秀(商承祖之女)、夏文沂(商承祖的女婿)、商志馨(商承祖的长子)(照片由商琮琮提供)

沿着小路继续往南走,右边的一幢小楼是50年代盖的。南大党委书记戈平、方培真一家曾住在这里[1]

(四)南秀村7号附7

沿着路继续往南走,右前方就是7号附7(门牌曾改为7号附4)。我们家住在二楼。

楼梯口有纱门。上了楼梯,又有一扇纱门。进门后,正对楼梯,是方方正正的一块地方。左边回头是上三楼的门。右边是饭厅,里面有一个有几级台阶的贮藏间,家里的米面油都放在那里。

正对楼梯,有东西两个门。东门进去是客厅。1999年杨振宁来访时,照片就是在客厅拍的。

1999年,杨振宁先生来访

母亲晚年睡在客厅。客厅有壁炉,壁炉上方墙上有烟囱口。冬天,客厅里用煤炉取暖,将烟囱用铁丝吊起,插入烟囱口。起初烧煤球,后来烧蜂窝煤。北墙有个壁橱,里面放一个樟木箱,箱子里放换季的衣服,箱子上放棉被。

穿过客厅,南面有个小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排书架。我和二姐曾睡在里面,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1995年中秋,吴健雄来访时,照片就在北屋拍的。

1995年中秋,吴健雄来访

西门进去是西屋,是父亲晚年的卧室和书房。父亲晚年画油画,就在西屋。西屋也有个小小的壁橱。

西屋和饭厅之间,是卫生间,有洗脸池、抽水马桶、浴缸。

楼梯的左手,是东北屋,这是早年父亲的书房。儿时常在父亲看书备课的时候,爬到父亲腿上,要他讲故事。里面可放一张大床。屋内有个小小的卫生间,里面有一个洗脸池。

1953年,我们全家。前排左起:母亲孙瑞瑾(曾任南师附中教导处副主任、英语教师,南师大外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我,父亲施士元;后排左起:大姐施蕴陵(北京大学教授)、二姐施蕴渝(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革中,西屋住过物理系的陈金全先生一家。陈金全、高美娟夫妇育有一子陈冰清。东北屋住过数学系的洪再吉先生一家。洪再吉、孙美琴夫妇育有一子一女:子,洪朝晖;女,洪胜菁。我们三家共用一个卫生间。

7号附7的一楼,曾住过化学系的倪则埙先生一家。倪先生的夫人高荫华曾在南师附中任俄语教师,50年代被动员离职,回家当了全职太太。倪则埙、高荫华夫妇育有两个女儿,倪雪曼和倪婉清。

妈妈孙瑞瑾和高荫华(右)在7号附7楼前

文革中,一楼住过地理系俞序君先生一家,夫人蒋云兰是小学老师。俞序君、蒋云兰夫妇育有两个女儿俞虹和俞霓。一楼,还住过化学系的胡良彬先生一家,胡良彬、吴美珠夫妇育有一子二女:长女,胡志燕;子,胡志乾;幼女,胡志宁。

7号附7的三楼,曾住过地理系刘育民先生一家,刘育民、严慰芸夫妇育有三子。1984年,南大成立环境科学系,由地理、化学、生物部分教师组成,刘育民去了环境科学系。

楼外有个水池,墙上有个水龙头。用大木盆洗床单和衣服。拧干后,两棵树之间拉上绳子晒干。楼的南面有一堵墙,和花房相隔。每年11月份,父亲会在靠近围墙的地上挖个坑,倒进厨余,盖上土,丢几粒丝瓜种子。来年3月,丝瓜发芽开花结果,随后可连续吃好几个月的丝瓜。到秋天,丝瓜瓤晾干,可洗碗。

小楼有地下室,地下室里有阴沟,还有蛇出没。父亲不让我去地下室,说那里有霉菌,对身体不好。我家曾把煤基堆放在地下室。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曾在地下室养过一窩兔子。

7号附7往西,是一排平房。一间住过一个张姓工友。另两间,一间是倪则埙先生家的厨房,一间是我们家的厨房。

1976年2月,南秀村7号院子里,左起:徐晓燕、张家英、、程光烨、高苓、何瑜文(倪则埙先生拍摄

(五)古墓、池塘、花房

小楼的东面,有个古墓,上面有棵香樟树,墓边有个墓碑。儿时,我常爬到香樟树上玩,香樟树的叶子有淡淡的香味,那时知道樟木可防虫。对墓碑很好奇,想象着里面埋着什么人。那时看不懂墓碑上的字,只记得有“考妣”之类的字样。当时并未深究,多年后查字典才知道,“考”指去世的父亲,“妣”指去世的母亲。

墓的东面,是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棵很高的桑树。儿时养蚕,要采桑叶,将长竹竿头上绑一个铁丝做的小钩子,高处的桑叶。南秀村旁边的北秀村,50年代是贫民窟,没有自来水,北秀村的人到池塘里淘米、洗菜、刷马桶。曾见过一个妇人,腿肿得很厉害。多年后才知道,她是患了血吸虫病。

池塘北边有一条小路,通往院子的东门。路边有口井。池塘的西面是花房,有个玻璃大棚。花房里有工友负责育苗、种花。90年代,池塘和水井都被填埋了。

(六)戴文赛、范存忠、黄正中

井的左边一幢小楼里,曾住过天文系戴文赛先生一家、外文系叶日葵先生一家。

楼后面有一排平房,里面住着几工友。一家张姓工友,女儿张家英,和我同岁。另一家姓卢,卢姓工友夫妇育有三个子女,长子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老二是女儿,卢成香。幼子,卢成康。

沿着小路往前走,路右边的小楼里,曾住过外文系范存忠[2]先生一家、数学系黄正中先生一家。范存忠、林凤藻夫妇育有一子范家宁。林凤藻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应美国康州学院的邀请,自费去美国讲学,1997年因病在美国去世。范家宁于1981-1983年在南京中医学院任英语教师,后移居美国。

范存忠、林凤藻夫妇(照片由范家宁提供)

黄正中、李立柔夫妇育有一女一子。女,黄桂玉(后改名为“方玉”),南师附中学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到苏北盱眙马坝插队,成为知识青年下乡的典型。子,黄孝锡(后改名“黄海”),南京十中1967届高中学生,2008年因骨癌去世[3]。孩子们的奶奶和他们同住。

(七)南秀村9号

从7号附7旁边的平房向西,下坡,是南秀村9号。

南秀村9号共三幢楼。

一幢是灰色砖木结构的老楼,那幢楼有两个楼梯上楼,分别称为南秀村9号、9号附1。

9号的二楼,曾住过生物系陆定安先生一家。陆定安、张佩鸣夫妇育有五女二子。长女,陆文芹。长子,陆文项。次女,陆文华(小名,小妹妹)。三女,陆文竹(小名,细妹)。幼子,陆文尧(小名,小弟)。四女,陆文旦(小名,小六妹)。幼女,陆文武(小名,毛妹,小七妹,曾用名,陆文葳)。

9号附1的二楼,曾住过南大图书馆陈焕章先生一家。陈焕章、谢家芳夫妇育有四子二女,长女陈光慧、长子陈光炎、次子陈光炯、三子陈光宁、幼子陈光焕、幼女陈光芸。陈光慧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陈光炎,是南师附中1967届高中学生。

50年代,盖了两幢红楼,均为两层。从灰楼往南数,两幢红楼分别是9号附2、9号附3。

(八)南秀村9号附2

9号附2东边楼上,曾住过地质系徐克勤院士一家。徐克勤系南师附中1927届校友。徐克勤先生的夫人刘光惠是汉口路小学的老师。徐克勤、刘光惠夫妇育有四子两女。长子徐晓冀,南大物理系毕业,曾当过海军。长女徐晓蜀,南大化学系毕业,我们喊她“小蜀姐姐”。次子徐晓山,南大地质系毕业。三子徐大岗、幼子徐晓湘(当时称为“大双”、“小双”)是一对双胞胎,初中在南师附中,1963届初三戊班,高中在29中。幼女徐晓燕(小名“小毛”),和我同岁,宁海中学1968届高中学生。徐克勤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身体很棒,常出差,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放着小锤子。徐晓燕告诉我,她爸爸是去找矿,常要爬山。爬山时骨折过,手腕摔断过。孩子们的外婆和他们同住。外婆慈眉善目,后无疾而终。

徐克勤先生部分家人,后排左起:徐克勤先生、徐晓冀、徐晓蜀,前排:孩子们的外婆、徐晓燕、刘光惠(照片由徐晓燕提供)

9号附2东边楼下,曾住过化学系高鸿院士一家。高鸿先生的父亲高季维追随于右任参加辛亥革命,于1919年遇害。解放后被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高鸿先生的夫人李碧霞,1951年起在江苏省科协任编辑,曾发表多篇科普文章,编辑出版科普书籍,1981年退休。高鸿、李碧霞夫妇育有一女二子。女,高苓,初三时因病休学一年,南师附中1968届高中学生。1968年,我们同去内蒙古插队。长子高坪,是我初高中的同班同学。我俩都在中央大学的校医院出生,由同一个姓殷的医生接生,两人的出生时间仅相差5分钟。高坪1982年大学毕业后考取教育部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1983年去美国,获普度大学化学博士,后在美国某药业公司工作,因其对药学科学研究的贡献,当选为美国药学会会士。次子高明(小名“小胖”,曾用名:高鸣),小学时自学乐器。1973年,被南京艺术学院录取。1985年留学美国。现是佛罗里达州的乐团小提琴副首席。民国时期,陕西省重视文化教育,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资鼓励。高鸿、李碧霞求学期间,凭着优异成绩,获学校奖学金资助完成学业。他们深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013年高鸿先生去世后,遵照父母的遗愿,高鸿先生的子女与西北大学共同商讨设立了高鸿奖学金,自2014年运行至今。

1964-1965年,高鸿先生一家,后排左起高明、高珩庆(高鸿的侄子,由高鸿夫妇供养,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后在南京工作)、高坪、高苓(照片由高苓提供)

1982年高坪赴美国前,高鸿先生一家,前排左起:高听高坪之女、李碧霞、高鸿先生、胡凯宇(高苓之子),中排左起:刘思成(高明的爱人)、高苓、吴逸平(高坪的爱人),后排左起:高明、胡力中(高苓的爱人)、高坪(照片由高苓提供)

50年代在南秀村9号附2楼下。前排左起:高苓、、何瑜文,后排左起:张家英、徐晓燕、程光烨(徐克勤先生拍摄

9号附2东边楼下,曾住过地理系刘迪生先生一家。刘迪生先生夫妇育有一女刘荣。刘迪生、吴端详夫妇从北京大学调来。刘迪生先生一家后搬到9号附3二楼甲,和陈义先生一家成为邻居。1980年,刘家搬到北京东路二号新村。

1973年,刘荣高中毕业,刘迪生先生全家在杭州(照片由刘荣提供)

1980年前后,刘迪生先生全家(照片由刘荣提供)

9号附2西边楼上,曾住过外文系何如先生一家。何如、钟碧玉夫妇育有三女二男。长女何瑜文,南师附中1967届高中学生。长子何学平,南师附中1967届初中学生,后在熊猫电子管厂工作,2008年因肠癌早逝。幼子,何学明(曾用名何学天,小名“毛毛”),排行第三。次女,何西文(小名“小妹”),排行第四。幼女,何瑞文(小名“阿五”),排行第五。南大法语老师说,何如先生给博士生考试出题非常严格,要求将古诗词翻译为法文。

1958年7月,何如先生全家。左起:何学平、何如先生、何瑜文、钟碧玉、何学明,何如先生之前:何西文,钟碧玉怀抱何瑞文(照片由何瑜文提供)

9号附2西边楼下,曾住过数学系周伯壎先生一家,周伯壎先生夫妇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周恩光。女,周美光。幼子,周微光。

(九)南秀村9号附3

9号附3,东边楼上,曾住过生物系陈义先生一家。陈义、吴秋云夫妇育有一子三女。长子,陈恕,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文学教授,冰心的女婿。长女,陈瑶(小名“瑶瑶”)和我同岁。长女婿袁文,南师附中1968届高中学生。次女,陈琛(小名“清清”)。幼女,陈琮(小名“琮琮”)。

50年代,陈义先生夫妇和三个女儿在南秀村9号附3楼下,前排左起:陈瑶、陈琛、陈琮(照片由陈琛提供)

东边楼下,曾住过物理系程濬先生一家。程濬先生的夫人王波琳,1934年常州师范毕业。程濬、王波琳夫妇育有二子四女。长女,程光炘,1959年南大化学系毕业,后在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任教,教授。长子,程光熊,1962-1967年就读于南大气象学院,毕业后在兴化县气象台,任副局长、局长。次子,程光煦,南大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次女,程光燕,1959-1963年就读于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南京大学附中(11中)任教,首批数学高级教师。三女,程光烨,南师附中1966届高中学生,江苏省电大电子班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幼女,程光熙(小名“小梅”),1978-1982年就读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省级机关工作,曾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书记、纪委书记。

1976年,程濬先生全家。前排左起:程光炘王波琳、程濬先生、张正行(程光炘的爱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排左起:程光熙、许萍清(程光熊的爱人)、程光燕、程光烨;后排左起:张陵(程光炘之子)、程光熊、赵昌明(程光燕的爱人,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电力专科学校教授)、程光煦(照片由程光喣提供)

西边楼上,曾住过物理系鲍家善先生一家。鲍家善、姚凤弥夫妇育有三子:长子,鲍学元。次子,鲍学中,2018年11月28日,在美国洛杉矶上班途中被刺身亡。幼子,鲍学千。

西边楼下,曾住过地理系任美锷院士一家。任美锷的夫人许丽云,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南大地理系的编辑。任美锷、许丽云夫妇育有二子一女。长子,任懿奇,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次子,任懿放,南师附中1968届高中学生,在美国开公司。女,任小梅,是美国某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

文革中,南秀村7号和9号,许多人家屡次搬家,肯定还有疏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把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记南京大学离休干部戈平、方培真夫妇。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s3582/s3787/s3790/201107/t20110714_122208.html

[2] 赵瑞蕻,梦回柏溪——怀念范存忠先生,并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翻译教学与研究,2020年6月18日。

[3] 刘秀宁,梦回平桥,怀念黄海。淮安文史网,2020年2月18日。

致谢

本文的完成得到多人的帮助,包括孙美琴、何瑜文(何如先生之女)、程光喣(程濬先生之子)、陈琛(陈义先生之女)、商淙淙(商承祖先生之孙女商志宾之女)、徐晓燕(徐克勤先生之女)、范家宁(范存忠之子)、高苓(高鸿先生之女)、高坪(高鸿先生之长子)、高明(高鸿先生之幼子)、陈光慧(陈焕章先生之女)、陆文武(陆定安先生之女)、刘荣(刘迪生先生之女)、孙康明(哲学系孙伯勋先生之女)、吴玫、徐丹春、陈淑英、余珊萍、金筑云、施蕴陵(施士元之长女)、施蕴渝(施士元之次女)、俞邃(施士元之大女婿)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施蕴中(1949年12月4日-),女,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退休),南京大学物理系施士元先生之幼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州南麦洼村传说中的鱼上树,牛上房是怎么一回事?
“豪哥”老程和小艾夫妇
刘家刘文嵩公一家安葬思经堂世系列表
文化复兴 砥砺前行 ——著名山水画家程光贤
【智慧背囊】保罗的新名字
结婚26年连生13个娃,流产11次,这位“超级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