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人要给赵括翻案,说赵括绝不是纸上谈兵,赵括是一位不可多的将才!那么,真正的赵括是这样吗?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长平之战的爆发原因,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是由秦国寿命最长的秦昭襄王发起的战役,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执政长达 56年,活了75岁,是秦国奠定统一基础的执行人。秦昭襄王通过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昭襄王却是赵国的赵武灵王为秦国指定的继承者,秦国本来有继承者,但是屈从于赵国的压力,不得不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稷立为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微妙巧合。

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公元前326年—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年—公元前245年)三代,赵武灵王是雄才大略的英主,秦昭襄王还是赵武灵王立的秦国国君,赵武灵王还是最有可能消灭秦国的枭雄,可惜壮年去世;赵惠文王比赵武灵王的能力低了半个级别,但是可以做守国之主,秦国和赵国的交锋,秦国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两国交战互有胜负,当时的赵国人才济济,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赵奢、乐毅、田单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两代国君是赵国的鼎盛时期;到了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开始衰落,因为赵孝成王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型国君,志向远大,能力不足,年轻气盛,能力比祖辈赵武灵王差了一个级别,对国力和周边环境认识不清,一上台就疏远蔺相如等人,对周边国家发动进攻,并强行接收上党地区,引发了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继位初期,急于建立自己的功业树立威信,派兵攻打燕国和韩国,攻取燕国的中阳等三城,攻取韩国的注人(河南临汝)等城市,与周边国家持续恶交,当时韩国为秦国名义上的同盟国,秦国早就视韩国为囊中之物,容不得赵国攻打韩国,秦国发诏书责备赵国违背赵惠文王时期签订的同盟互不侵犯条约,赵国强势反击,秦昭襄王感觉颜面尽失,于是也派兵攻打韩国,兵力更多并且更加急切,攻取的地方也更多。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首先截断了通往韩国国都的野王城,上党成为孤独的一块飞地,韩国上党守将冯亭不甘心被秦国吞并,将上党送给赵国,想着韩赵联合对付秦国,于是派人去赵国送信。

赵孝成王得到消息,召集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赵国宗室赵禹商议,赵豹反对,平原君和赵禹支持,于是赵孝成王决定收取上党十七城,平原君作为当时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一,起到了非常不好带动作用。派谁接受上党呢?当时的赵国,蔺相如已被贬并身患重病,赵奢已死,乐毅也年老解职,田单身为相国,政务繁忙没有对秦国作战经验,只有廉颇和赵括是合适人选,赵孝成王犹豫不决。

蔺相如对廉颇说,当今大王与平原君重短利而轻长远,以赵氏宗族取代赵国君民,已为国家埋下祸患,国家缺少临机决断之人,必然面临塌天大祸。赵国想不劳而获取得上党必然会激怒劳而无得的秦国,以秦昭襄王的性格,必然会举国之兵攻打上党,而赵国新得上党,欢喜之余却准备不足,将士没有必死的决心,两军相遇气势不足,恐怕难与取胜,须避其锋芒,守住就是最大的胜利,赵国也会更加强盛,若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赵孝成王还在犹豫该派谁去接受上党的时候,秦国已经加紧派兵攻占了上党,两个月的时间,赵国失去了占领上党的最佳时期,冯亭率领上党官兵投奔赵国,秦军尾随而来,此时赵国才决定派廉颇为将,率兵20万救援上党,秦军与赵军在长平相遇,于是长平之战开始。


廉颇根据长平的地形,分兵占领各个战略要口,可俯瞰战场,调度自如。然而秦军擅长山地战,逐步蚕食各个小关口,形成北、西、南三个方向对赵军的包围,金门山是赵军的大本营,廉颇几次小规模的作战失利,于是决定坚守不出,再言出战者斩,采取拖延战术,等秦军疲惫,失去锐气或粮草不继,再寻机会与秦军决战。

赵孝成王得到消息,召平原君、楼昌、虞卿商议想要与秦国和谈,楼昌本是赵国贵族,却因为在秦国的楼缓是亲兄弟,害怕两国开战对楼缓不利,极力主张与秦国讲和。虞卿是蔺相如的代表,虞卿主张联合楚国和魏国合力抗秦,然后再和秦国和谈,这样能占主动。赵孝成王认为反正都要和谈,何必再浪费财物去结交楚魏呢?于是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但是秦国只是接待了赵王派去的使者,做出要和谈的架势,让各国不再出兵,而不真正和赵国谈判。

廉颇率军在长平坚守四个月,秦军王龁发动多次挑战,廉颇始终没有出战,王龁的断水战术也没有成功,秦军久攻不下,士气收到影响,又远离国土,战事对秦军也不利了。

赵孝成王年少气盛,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战是不敢迎战,邯郸城里起谣言,说廉颇老了,怯懦怕敌,怕打败仗,不敢迎敌,廉颇守长平失三城,士卒伤亡不断,还武断霸道,不听谏言,长平守军军心已乱,谣言还称,秦军怕的是当年阏与之战大败秦军的赵奢,赵奢当年能取胜,主要是用了他儿子赵括的计谋,赵括通晓兵法,智勇双全,比赵奢更厉害。赵孝成王觉得蔺相如制定的后发制人的战略是错误的,这样待下去只有慢慢失败,赵孝成王决定换将。

赵孝成王为慎重起见,先派人催促廉颇出站,可廉颇还是坚守不出,赵孝成王确信廉颇是害怕出战,于是召来赵括,赵括说如果秦国派白起为将我需好好筹划,如果是王龁为将可以轻松取胜。经过商议,赵孝成王认为赵括为将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大病中的蔺相如听说后急忙进宫劝谏,蔺相如说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秦军在赵地作战,兵源、粮道遥远,一旦兵源断绝,粮草接济不上,秦军就会锐气磨尽,到时赵军出击可大获全胜。赵孝成王认为赵军这样耗下去也是一样。蔺相如又说,臣与赵奢过往甚密,对其子赵括非常了解,此人读兵书不少,高谈阔论,确实常人不如也,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懂灵活应变,赵括只有很高的名声,并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赵孝成王认为蔺相如在说自己不懂用人,于是说,爱卿尽管在家养病,国事不要操心了。

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将,并赏赐大量黄金彩帛。赵括的母亲给赵孝成王上书,赵奢的遗言不可让赵括为将,赵奢为将时,赵奢关怀将士,亲自捧食伺候将士,被赵奢当作朋友的士兵数以千计,大王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了将士,赵奢虚心受教,胸怀全局,为将后从来不过问家事。赵括现在做了将军,趾高气昂,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全都藏起来,还天天查访哪里能买到合适的田地房产,能买就买,赵括的私心太重,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赵奢,希望大王不要派他为将。赵孝成王却认为赵括买房置地是人之常情,赵括的母亲又说,如果一定要派他领兵,以后赵括不称职了,希望不要株连家人,赵孝成王也答应了。

此时的田单,当年有复齐国之功的大将,正在赵国为相,和廉颇、蔺相如相交甚密,看到赵括为将,也辞去了相国职务。

秦国的奸细楼缓正在弟弟楼昌家里,对赵括为将的事情非常清楚,于是秦国马上改派白起为将替换王龁,严令保密。

赵括率领20万赵军赶到长平,廉颇无奈回邯郸复命。赵括一反廉颇的部署,对军队纪律和号令全部更改,并把廉颇分散成列星状的军垒合并成大营。重要将领多次劝谏,都被赵括无视,并把重要职位换成自己所带的将士,并严令秦军再来攻打,都要奋勇出击。

赵括率赵军全线反击秦军,同时派小股部队阻击秦国后援,对此,白起先派出小股部队送死,反复几次,赵括认为是秦军害怕,于是决定,留冯亭五万将士看守大本营的粮草辎重,赵括亲率三十五万大军直扑秦军阵地,没想到王龁的部队一触即溃,并迅速逃窜,赵括于是率三十五万大军攻打秦军的西山营,没想到西山营无懈可击,一连数日没有攻打下来,还造成大量伤亡。

接下来,白起又派司马错迂回到赵国境内切断了与邯郸的联系和粮道;并派大将胡伤引兵将赵括的主力和东山大本营的冯亭一分为二,一边是赵括的三十五万大军,有兵无粮,一边是赵军大本营的冯亭,有粮无兵。白起派王翦、蒙骜率轻骑兵骚扰赵括大军,又派人夺取了冯亭坚守的大本营。赵括无奈,只好在丹河谷地修筑营垒,坚守待援。

这时,丹河河谷南北两个方向还有突破口可以突围,但是赵括此时心惊胆战,又听说秦军是白起为将,乱了分寸,军事迟疑丧失了突围良机。

白起趁机打算把丹河河谷彻底包围,四方之围需要比敌人十倍以上军队才行,秦军现在占了地利但人数远远不够,白起火速向秦昭襄王要兵。

秦昭襄王征发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男子为兵,开往长平,待长平秦军汇合后,共六十万大军,此时的四十万赵军成了待宰的绵羊,被围在丹河河谷坐吃山空,四十多天几乎把能吃的都吃光了。

赵国的邯郸也非常着急,连年征战,国内早无粮,只有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大权在君王后手里,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不敢与秦国发生矛盾,尽量躲得远远的,跟其他诸侯国的事也不参与,何况赵国曾经攻占了齐国很多地方,所以坚决拒绝。赵国又向魏国借粮,但是秦昭襄王许诺把垣雍割让给魏国,魏国也不愿借粮。于是赵国只好孤注一掷组织突围。


赵括把军队分为四队,四路军马一起杀出,如一路军马打出,则接应其他军马突围,但是白起部署了射手,箭雨齐发,赵军冲不出去。又坚持了一个月,赵括精选五千精兵穿上厚厚的铠甲骑马突围,赵括亲自率领与王翦、蒙骜相遇,大战不胜,无法突围,返回途中赵括中箭落马而死,赵军大乱。白起树起招降旗,此时,赵军还剩二十多万,全部投降。

白起说,先前攻占上党,那里的官民都不愿意投降,反而想投降赵国,现在赵国士兵先后投降的,总计有四十万,如果哪天他们反了秦国,那就难与防备了。于是下令全部杀死。

长平之战以秦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战,赵国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损兵四十万;秦国举全国之力赢得了这场战争,也伤亡三十万人,国内空虚,这场战争两败俱伤,但是赵国是伤筋动骨,短时间难以恢复,秦国是轻伤,很快又痊愈了。这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老辣的秦昭襄王和年轻的毛头小伙赵孝成王之间的决战,秦昭襄王老成持重统筹全局能力强大,赵孝成王年轻气盛,武断霸道,听不进知者之言。

在这场战役中,缺粮是双方共同存在的短板,秦军远离国土作战,运粮也是极其不易,在战役的相持阶段,赵军的大本营里面是有粮草的,只是后来换了赵括,赵军轻易冒进,才被秦军占了大本营夺了粮草,这是赵括自己的决定导致的缺粮,赵军被包围后才导致后续的粮草困难。所以说有人认为是因为赵国没粮,才被迫换将赵括,赵括因为这个才主动出击导致的全军覆没是不对的,这不是主要原因!廉颇为将坚守的时候,赵军并不缺粮。并且,廉颇在坚守的时候,秦军后续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有人说以当时赵国的综合国力,廉颇坚守也是会慢慢失败,但是不要忘了当时秦国也是拼尽了全力才赢的这场战役,后来秦国才会主动休战,况且战国时期,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廉颇一直坚守下去,哪一方最先坚持不住很难说,秦国失道寡助,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坚持,赵国联合六国,非常有可能坚持到底,战国后期赵国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秦国并取得胜利就是证明。

就一场大的战役来说,首先比的是双方军队实力,如果军队实力都很强大,那就比双方的将领,如果双方将领实力相当,那就比国君的能力,如果国君对军队的调度和支援能力都很强大,那就看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国家的经济实力差不多,那就比国际好友国家的支持能力,哪个国家就能坚持到最后,就看哪个国家的综合支持能力是否强大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辱使命的能臣,一战成名的赵奢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长平战白起大杀特杀,小神童赵括其实挺冤的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
世人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廉颇和蔺相如晚年有多惨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