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谐自能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和谐自能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2011-03-29 14:05:13|  分类: 高效课堂学习 |  标签: |字号 订阅

 

利用积极情绪调动和谐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自身的情绪表现对和谐课堂的创建起着关键作用。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却忽视了教师的情绪作用。一堂课倘若失去良好的课堂情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它的精神内涵。教师的情绪与课堂的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说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堂好课的载体,那么教师的情绪将是上好一堂课的灵魂。

三尺讲台,四十五分钟,能不能把课堂组织的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和教师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导演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演员们自然就不想专心致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既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演员。精湛的演出技艺,要用毕生的心血去打造。营造出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已经为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拉开了帷幕。一个老师情绪高昂时,全身充满了战斗力。能够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心情不好时看到什么都不顺眼,缺少耐心,很容易和学生激化矛盾,失去情绪控制。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一堂好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情。精神焕发的走上讲台,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有利于开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谐课堂不能缺少教师的激情。

学者罗杰斯曾说过:“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也就是说和谐课堂的创设主动权在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导给学生,课堂上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切不可语调呆板,千篇一律,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如何利用积极情绪调动和谐课堂氛围呢,最根本的不是要对学生充满爱意。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就不为池塘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在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和谐。突至的冰雹会损伤索然无辜的庄稼,肆虐的狂风会吹断稚嫩的树枝,教师的情绪,就是课堂的天空。如果你是学生,你希望今天是什么天气呢?

其次,除了爱,还要有强烈的敬业意识。上课前,应设法抛开一切烦乱的杂念,优化心态。教师是高压群体,有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让这种情绪左右了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讲课提不起精神,心烦意乱,讲授内容频频出错,使学生疲于应付就不应该了。在其位,谋其政。用一颗纯净的心面对我们的学生,调整平和的心态,做最有奉献性的事业。

再次情绪有其一惯性,所以平时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师平时如果树立乐观的态度,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就不会轻易使教学的情绪受到影响,教师也不会把这种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提高自身修养,心胸豁达,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并控制好情绪。怀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仁厚坦荡的胸襟,让自己成为一个充实快乐的人,也让自己的情绪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学生,温暖学生。

和谐的课堂,教师应该是快乐并富有激情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探讨,同时也是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调控好我们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心娄及智慧,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立足和谐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眼中的开放式学校课堂教学

温岭市锦园小学     李小友

 

《辞海》中“和”有协调之意;“谐”即调和。和谐是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一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教育是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工程。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教育的和谐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寻求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使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立足于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为实现教育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

一、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价值

1.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分数的高低,更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基于一种过程质量观而构建的,关注的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质量的内涵,从根本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有效手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个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全面协同的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关注所有方面的和谐发展。和谐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通过内外因的协调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同时,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提升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内化为自身教学信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了目标和动力。同时,和谐的课堂更是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生态环境,教师能够体会到为人师者的幸福与快乐。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改善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这种舒适、愉悦的心理环境必然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和谐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和谐课堂教学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和谐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井然有序,充满活力

首先,和谐课堂教学要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范的教学行为,这是保证有效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和谐课堂教学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张弛有度、宽松自如,始终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能够进行积极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说,井然有序与充满活力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它是长期困扰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处理好纪律与自由两难关系的生动写照,我们既主张课堂教学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也强调不能因过度的纪律要求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限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与释放。

2.积极主动,优质高效

和谐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主动的、有效的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双方主体性的发挥,而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教师与学生主体性间性的发挥,首先要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为基本前提,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先行者的角色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导作用,她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激发下获得激活并得以发挥,师生在互动交往中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和潜能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既促进了师生双边主体性的发展,又实现了多维的教学目标。

3.民主公平,尊重差异

和谐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包容性与民主性。这种包容即是“和而不同”的课堂生态环境。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决定了和谐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包容性的特点。师生、生生、师师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4.参与合作,共同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的教学活动,而是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双向多边的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参与不仅仅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你问我答,而是一种知识与智慧的分享、思想与价值观的沟通,情感的共融。通过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生生交往、生生合作多种活动形式,共同经历学习过程、共同经历情感体验,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促进教学相长。

三、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谐的课堂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要素自身的结构,使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调适、相互制约,实现教学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为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科学地处理好多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和谐课堂教学是全面的教学,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认知是情感态度发展的基础,价值观的形成是知识内化后上升为信念而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忽视任何维度教学目标都不是和谐的课堂教学。和谐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实质性的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使课堂教学由实效走向长效。同时,课堂教学更不能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代替基础知识传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学,失去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确立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体现在教师始终是先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凸显出自身的“首席”地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和谐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体,评价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质量。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在一种的积极主动的、内隐的认知活动。表面上的热闹不代表学生的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在学生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多向的交流信息的渠道,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未知到新知。首先,教师要创设新颖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唤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的前提。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活动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场景不正是和谐的课堂教学的真正写照吗!

3.妥善地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和谐课堂教学内容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要促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和谐地交流,“凭借直接经验去理解他人的经验(间接经验)的意义;凭借间接经验去获取更广阔更深层的直接经验。”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一定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但是直接经验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现有的经验和发展的需要的繁难偏旧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性,要强调引入的生活经验或实例必须与学科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衔接得当。在引入直接经验时,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材深入分析与研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科学、现实的直接经验引入教学内容。脱离了相关的学科知识片面引入生活经验,或者以直接体验代替间接经验的学习,都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更无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恰当地协调好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恰当运用教学方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枯燥乏味以及由教学方式的滥用所导致的虚假繁荣不是真正和谐的课堂教学。

和谐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以传授间接的经验为主,接受学习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要与探究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或者再现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参与探究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唤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相互适应。

和谐课堂教学还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个体反思、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并善于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做出自然的转换,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5.有效地解决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协调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和谐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学预设为生成提供了前提,教学生成又是预设的拓展和超越。教学预设就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学生的现有的身心发展需要的准确分析,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高效。精准的教学预设仅仅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学预设更要为具有创造性、自然的教学生成提供空间。充分、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保证课堂生成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绝对不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而是充分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到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生成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而是以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为基础的生成。一味重视现场的生成,忽视必要的教学设计,易导致教师失去了对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握,难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要确保教学有意义的生成,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收得自然,放得适度”。

6.科学地处理好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和谐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强烈的自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而这有赖于教学评价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并化解课堂教学中的矛盾,调整教学实施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评价的教学不是和谐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不同,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课堂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做出评价。

教师要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带有很强的现场性和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出评价,配合定期的纸笔测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进程的调整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互评创造机会,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学生的互相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有益的补充,是生生交往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借助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表格,规范学生互评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

7.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地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参与活动能够提供正向的态度、高度的成就动机。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往树立积极的课堂愿景,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班级学校的活动。同时,和谐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提供持久的动力。

 

营造新型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株洲健坤外国语学校    林连城

 

【摘  要】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共识。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如何构建民主平等、公正公平、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便成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拟从和谐课堂的特质、构建策略两个方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

【关键词】和谐     课堂   特质    构建

和谐这一概念,中西皆有之。和谐,英文里写作harmony,源自古希腊的harmonia一词。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出的和谐概念。和谐,在中国古代作“和”。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史伯说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和谐课堂的特质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和谐课堂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和谐

情感的和谐主要指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2.认知和谐

认知的和谐是指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和谐、教学手段与教法、学法之间的和谐、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必须将三要素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3.发展和谐

发展的和谐是指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差异的和谐、学生各项素质发展水平的和谐、教育的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和谐课堂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场景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使学生身心、智力与非智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和谐课堂实际上是教学中在各方面所追求的一种平衡。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呢?我觉得和谐课堂至少要是老师与学生、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它应该是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课堂。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尊重信任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给学生平等和尊重,应当首先落实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但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例如我们总是把自己发现的经验当宝贝让孩子接受而剥夺他们发现的乐趣;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纠正作业,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不能控制情绪在孩子的作业本上、试卷上留下重重的笔迹;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时,我们总是一边批作业一边点头……只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互动。

2.欣赏激励的教学态度

欣赏是给人的最高奖励。欣赏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个屡犯错误的学生,是对他的最大的肯定。孩子们的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肯定,使学生的学习由浮躁走向沉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面走向本质,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益。

3.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不要一上课就来“罚、练、背”。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重重压力,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气氛要轻松,让学生有个好心情,才能乐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轻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机智幽默的教学表达

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这样的教师能让学生产生景仰之心。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有时一个小笑话能缓解学习上的尴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教师的机智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灵动的教学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主体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师生间有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飞扬着生命的诗意,应该让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创造的乐园。但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如此,融集体智慧的教案改了又改,试教一而再再而三。可结果呢,表面是课堂活跃、繁荣,甚至是天衣无缝。事实呢,学生机械的走流程,一无所获,还培养了学生造假的习惯,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却无影无踪。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只有“人”“文”合一了,才能让和谐的课堂迸发出生命之绿。

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像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课堂。当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和谐”中不断地发现“不和谐”之音,并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和谐课堂”越来越近。

不以教材拘束孩子的思维,不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让孩子敢于对教材说“不”,让孩子敢于向教师说“不”,在学生的“学”中教,在教师的“教”中学,“教”与“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创造灵动、诗意的教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不断发展的人,我们的课堂才是和谐的生命课堂。

(三)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习虽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集体行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的活动,只有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才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调适师生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对有优越感的学生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另一方面,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教师更要多关心,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容易,循序渐进,让他们时刻能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乐于参加教学活动。

学生间的和谐是合作与竞争的和谐,课堂中有了学生间的合作,才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了竞争才可促使学习者刻苦努力、奋力拼搏,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但要防止不良竞争意识,提倡作合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优生在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自觉主动地发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欣赏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协调的课堂内外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决不仅仅局限课堂的40或45分钟,课堂教学从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学生课外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同起来,从形式上说,应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从内容上说,应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承;从时间上说,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了,学生才能有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可能,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培育自己优势素质的可能。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拓宽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为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有力的保证。

总之,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感情,使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障碍”,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均衡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保持情感、认知和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灵动、诗意的课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才能够构建有活力、高效益的和谐课堂。

 

 

 

推广四重五环模式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建设路小学     孙 殿镔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谐应是其主旋律,高效应是其主目标。我们学校之所以取得较为迅猛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探索、总结、推广了“四重五环”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四重五环教学法?

所谓四重,就是重自主、重引导、重情趣、重发展;所谓五环,就是(1)强化预习(2)激趣定向(3)自主探究(4)交流发展(5)拓展延伸。

1.强化预习

预习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我们重视预习,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自己能弄懂哪些学习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都要做好记录,并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习惯的培养。

2.激趣定向

上课了,首先结合检查预习,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质疑,进而以学定教,确定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帮助确定要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学习的主导方向,避免注意力的过度分散和时间的过度耗费。面对学生的提出问题的种种情况,在肯定其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迅速分析判断,区别对待:

(1)和学习主题联系紧密的问题,当即肯定,确定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的用语可以是“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你真有眼光,那么会思考,我们就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2)和教学内容有关但十分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其答案,也可以让其他同学现场解答,对该生应予以委婉的批评。教师的用语可以是“这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我相信如果你课前如果认真预习,自己会弄清楚的。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3)和教学内容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教师不好处理的问题,予以搁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探究,不要浪费过多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的用语可以是“哦,你的目光很独特,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真不错。相信你课下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的。现在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问题好吗?”

(4)学生没有说出或者没有说全指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自己提出。教师的用语可以是“大家都善于开动脑筋,提了那么多问题,老师也向你们学习,我来提一个问题好不好?”

3.自主探究

问题提出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做所谓的“精彩”讲解和演示。这时的学习,强调自主和独立,对个人的发展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讲解和同伴合作所不能代替的。教师要予以情感和方法两方面的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使学生敢于、善于、乐于自主学习,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1)情感帮助:教师用语:“同学们你们自己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来解决好吗?相信你们一定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快乐。你们一定能行!”

(2)方法帮助:在自主探究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帮助其确定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的用语:“同学们先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回答后,可相机引导,教师用语可以是“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好注意”“哦,你是这样想的。我提一个建议,大家看怎么样?”

在学生各自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了解学情,便于指导和帮助。

4.交流发展

有了的理解和体验,就有了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和愿望。交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和体验,二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桌间、小组内、全班上,视问题的难易、对问题理解和体验的多元化和独特性的情况而定。无论哪种交流,我们都强调参与的全面性。通过民主平等气氛的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打动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展,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学会表达和展示的同时,也学会倾听与思考、调整和发展。

教师的认知和观点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去点拨、指导,只是要注意时机和方式。时机最好是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有片面、错误、争议、不足、偏颇之时;方式要灵活委婉,幽默明确。那种对学生讲究平等和民主,而不对自己平等和民主的做法,是对民主和平等的误解。我们反对教师对学生的放手无限制地演变成放纵,这是对教师职责的放弃,对学生正确发展的不作为。“老好人”般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唯唯诺诺,一味廉价地赞同,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些问题的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大多则是有区别的,作为教师就应该负责地告诉孩子们更好的存在,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5.巩固拓展

这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价值的一个环节。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所得和发展结果,利用富有学科特点的形式去检验、运用或者表达,加以巩固。同时,有意识进行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如: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引导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相关的现实生活,提倡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提倡学以致用。

“四重五环”教学法,五环是实施框架,四重则是理念追求。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灵活引导,互相结合,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和谐辨证的统一。有情有趣的课堂,改善学生上课的体验,学习成为一项快乐的活动。重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保证了课堂教学不但有情有趣,而且有益有效。这一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深化理解市区教育局关于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精神要求,克服盲目,避免极端,慢慢摸索出的一条务实求真的中间路线。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宽泛的模式,学校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四重五环”教学法的个性化运用,鼓励对它的调整、完善和创新。

二、如何做好推广工作的主体工程?

1.学习理解,统一思路。

【发现最好的自己 成为最好的自己 先做天使再做天才  教师宜语  教师忌语 校本培训教材】

2.样板引路,循序渐进。

【名师观摩课 名师模仿课 主题讲座  专题研究课  交流重复课】

3.达标过关,全面推广。

4.专业分级,主动提升。

原则:权利与义务并重,要求随级别同高。【评选标准  专业要求】

级别:合格教师  教坛新秀  骨干教师  校级名师

目的:(1)帮助教师进行准确而清晰的专业水平定位;

(2)帮助教师树立明确而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

5.校本资源,开发利用。

指导思想: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相关类型: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

三、怎样做好推广工作的辅助工程?

1. 课前准备——强化两项集体教研

【学生的参与: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  让孩子的感受改变教学】

2.课堂实践——树立六个思想意识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为师三境  为师三省】

(2)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条件【信任度 参与度  自由度 “每一个”】

(3)畅通的多方对话是渠道

(4)求实的科学态度是保障

【用"问号"代替"句号"  用"对话"完善"提问”  用"生成"精彩"预设"  用"包容"弥补"苛求"】

【勤奋学习永远不过时 不过分】

(5)成功的学习体验是动力

(6)丰富的课堂资源是源泉【用教材教 同事资源 家长资源】

3.课后巩固——实施一种常规改革

主题:分层次多形式布置作业

要求: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

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

机制:校长——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教研组

类型:搜集整理型   调查访问型  观察体验型  朗读演说型  手工绘画型   表演模拟型  信息网络型

4.全面配合——开展五类特色活动

(1)三大工程  (2)参与式体验性学习活动

(2)百师讲坛  (4)一线工作经验交流会  (5)TONG趣俱乐部

四重五环教学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的实施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有全国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学科专家1名,全国百佳人物2人,全国优秀学员5名,全国苏教版课改先进个人2名,省教学能手及优质课获得者10名,市课堂教学“十佳教师” 1名,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及优质课获得者18名,区十大杰出青年1名,东昌英才1名,东昌名师3名,区级教学能手22名,区课堂教学“十佳教师” 3名。本学期,我校有10名青年教师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有5名参加市级教学能手评选,均有望取得佳绩。

和谐,是生命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高效,是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与引领。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建设路小学需要做得还有很多很多,我的介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让我们在上级领导、专家的领导和指引下,团结奋进,实践创新,努力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希望的田野,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幸福的成长!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江苏省昆山中学    赵  姬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因此,如何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构建 和谐课堂

从2004年秋季开始,已经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等五省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师与生的和谐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 “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现在这种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而发展自尊、自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当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对话,我们就会发现师生之间也是可以弹奏出和谐的音符的。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教师要充当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体者。

再次,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当然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终点。俗语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就会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就会将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那么充满生机、兴趣的课堂不就是和谐的课堂吗?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如: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去塑造学生。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格魅力,才能使我们课堂面向全体,才能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智力紧张,情绪轻松,”才能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我们要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的课堂迈出重要一步。

二、构建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生物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生物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1.变“封闭”为“开放”

首先是教学内容要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其次是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2.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3. 变“句号”为“问号”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

 4.变“发问”为“对话”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发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发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三、构建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文本,是指教学文本,凡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都可视为文本。人本,即指人原有的文化知识、生活积累、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构建和谐的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教材步入和谐。新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与完善整合。如在“细胞膜结构”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l、展示:不同生物不同形态的细胞结构图片→设置情景,导入主题;2、呈现:细胞膜结构模型建构的科学史料→学生阅读、思考,感知科学探究过程;3、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引导探究→学生分组讨论;4、出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型→学生总结,加深理解。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媒体展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知识、用知识。

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文本”注入了“人本”的新活力,以教材为脚本,师生共谱新乐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中、生活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生物知识,实践证明也如此。如人教版必修3第1页中,课本在介绍“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相互转化”时,常以“营养不良”、“斑氏丝虫堵塞毛细淋巴管”等例子解释组织水肿的原因。但许多学生缺乏这些生活体验,反而会对例子的结果提出“为什么”,无法起到直观验证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改用“因食用市场上的劣质奶粉,安徽阜阳所出现的‘大头娃娃’”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婴儿的头为什么会比较大”,“劣质奶粉中主要是缺乏什么成分”,“婴儿血浆的渗透压是升高还是降低了”。运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直观理解生物知识,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好的“文本”是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所以,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就是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起着参照物的作用。即使是十分完善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施教育再加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生物教师的教学思想接受了新的冲击和洗礼。于是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是人们关注并形成共识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一个“新”字,在课堂中追求时髦,大搞教学包装,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虽花哨多了,却无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实践表明:精彩的课堂应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愉悦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使教学精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论和谐课堂的构建

 

摘要:课堂是实现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的主要阵地,和谐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和谐课堂的概念入手,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课堂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建构和谐课堂的几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课堂;和谐课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得以提高,以人为本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这里不只是一个新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我国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目标。胡锦涛在今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问题,并对如何建设“和谐世界”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这些都表明: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新主题,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种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和谐发展同样也应该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众所周知,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虽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并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形态、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不断的完善,但是纵观今天基础教育的课堂,不难发现许多课堂依然是一种“霸权课堂”、“盲从课堂”或“一言堂”,它们都是一些“假和谐”或“不和谐”的课堂。因此,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创设“和谐环境”,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和谐发展”,就应该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应解决的新的问题。本文就针对构建和谐课堂的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和谐课堂”的相关概念界说

(一)什么是“课堂”?

什么是“课堂(classroom)”?这样的问题,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也许都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一提起课堂,大家都心领神会非常熟悉,但是,很少人去问究竟什么是“课堂”?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问题不需要问,也不值得问。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我们在许多教育类的工具书以及教科书上都没有关于“课堂”的明确界定和相应解释,课堂在英文中叫“classroom”是指“a room in a school, in which a class meets for a lesson ”[1]笔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它的解释“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2]。也就是说,“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课堂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它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固定的,还可以是流动的等等,只要是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称作“课堂”;狭义上的课堂专指学校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固定场所。本文所研究的课堂是指狭义上的课堂。

(二)什么是“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harmonious classroom)”的关键和基点在于“和谐(harmony)”二字。自古以来,“和谐”常常被用作对人和事的相互关系的描述,有协调一致、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之意,也常常被用于对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描述。《现代汉语词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3],《教育大辞典》对“和谐” 的解释是“事物或现象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4],在教育大辞典中对和谐的解释更多是指美学层面上的意思。那么,何谓“和谐课堂”,这个问题,在众多教育类的工具书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记载、解释和界定,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和谐课堂”的含义,必须从“和谐课堂”的本质入手。

(三)“和谐课堂” 的本质是什么?

由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一系列智力活动、情感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不断得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从宏观上看,和谐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微观上说,和谐课堂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课堂体现出一种“共同发展(common development)”的理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共同发展应该是和谐课堂的主要特点,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并不是像以前比喻的那样“教师像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同样可以像学生一样在教学互动中吸取营养,获得发展;和谐课堂中的学生也并不是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一味地吸取”,他们在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所创造有所生成。

2.和谐课堂是一种“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一样受到尊重和关爱,每个人一样有学习、探索、创新的条件和机会,每个人一样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3.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发展(harmonious development)” 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协调发展。”[5] 师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4.和谐课堂是一种“环境宽松、气氛活跃”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情意的投入度和智力活动的紧张度适宜。

二、课堂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堂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依然存在“霸权”的现象

案例一:××小学三年级×班,上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两个同学。问:“下课了,他们怎么不去玩,站在后面做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老插嘴,老师叫他们靠墙站着,不许去玩”。

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明文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教学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是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中小学课堂中依然随处可见,根据笔者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依然存在“霸权”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问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彻底改变,霸权意识比较突出,总想捍卫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以此强制“控制”课堂;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问题,他们在今天倡导个性张扬的开放课堂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既然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那么就只好“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依然存在“盲从”的现象

案例二:××小学二年级×班数学课,在整堂课中师生频繁互动非常热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学?”,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你们说是不是?”,“……,你们同意不同意?”,“……,你们想对不对?”等等,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想”“是”“同意”“对”等等,震耳欲聋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内外,有时坐在这间教室里都可以清晰地听见隔壁班学生震耳欲聋的回答。在听课过程中,笔者随机询问了周围的学生,“你为什么想知道……” “你为什么想学……”,学生答“不知道”,再问“那你刚才怎么跟人家一起说想呢?”,学生答“不想还来学校干么?”;接着问“你知道王老师为什么讲……,你理解这里面的道理吗?”学生答:“不知道。”问“那你为什么还跟着说‘对’呢?”学生答“大家都这么说,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啊”。

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从众”现象也不难看见,在这种表面上看来非常热闹的课堂中,已经找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哪里,学生个性的培养、思维的训练等更是无从谈起。从以上案例分析,学生这种从众行为,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的误导,主要表现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方式上,这是主要原因,在这里,“想不想”“对不对”“同意不同意”“是不是”等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也不科学,学生完全可以不经思考就能对答,其次是由于来自社会或者群体的压力,致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要求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从而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差,喜欢随波逐流和随声附和。

(三)课堂中师生的交往行为依然存在“单向、静化”的现象

这里的“单向”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上存在单一方向的现象,常常表现为“一言堂”,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尤为突出,在这里,教师完全占有、主宰和控制了整个课堂,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继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这里的“静化”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交往和互动探究的现象,通常只满足于固定化了的知识的学习,极少涉及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缺少关注知识的创造和生成,呈现出“静态化”的倾向。案例二中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也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是一种“假互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课堂师生交往依然存在的“单向、静化”现象,根据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反映,主要原因有:一是互动以后课堂不容易控制,二是互动以后稍有不慎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三是班级规模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互动,四是教师认为互动创生的东西又不考试,没有这个必要。

(四)课堂中学生竞争存在“失当”的现象

案例三:××中学高二年×班,一名女生伤心哭泣,询问原因,周围同学讥笑说“她活该!老想争第一,臭美!”“不就是一本参考书吗?还当什么宝贝似的!”“这下好了,小偷有眼,活该!”。

在课堂中存在竞争是正常的,这种竞争往往是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相互攀比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学习上你追我赶、友谊竞争,努力学习,争取超过别人,这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竞争,我们应该提倡,然而,案例三所反映的却是一种失当的消极的竞争,一方面,该女生生怕别人会超过自己,不愿将参考书借给其他同学,另一方面,该当女生由于参考书被偷而伤心哭泣时,周围同学却幸灾乐祸,没有惋惜和怜悯之心,这就是课堂竞争严重失当的一种表现。在这里不仅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而且更主要的是学校和教师的原因,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津津乐道于公布学生考试的成绩,包括小测验,将全班同学的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队,并在学生家长会上散发考试(测验)排名顺序表,对所谓名列前茅的大加赞赏和宣扬,对名落孙山的则冷嘲热讽、横眉冷对甚至责令其家长,学校和教师的这种做法,直接激化了学生之间失当的竞争,这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课堂中空间环境存在“失衡”的现象

案例四:城市××小学,教室里学生第一排课桌贴讲台,讲台与黑板之间只有一人之距,仅供教师转身,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紧贴墙而坐,学生进座位时,必须抬腿跨进座位,无法直接走进座位。班级人数60左右,座位分成3行10或11排,由前向后整齐排列。

农村××小学和××小学,教室里只有20多人和30多人,教室显得非常宽敞,有关部门认为教育成本太高,强令要求校校合并,重新建新校区,重新取新校名,重新编新班级,新班级也开始达到50-60人的拥挤状态。

一般的,学校的教室都是按照45人左右的标准进行设计的,然而许多学校实际容纳的却为60人左右,有的甚至是70多人,这种臃肿的课堂必然造成增加班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学生感到烦躁和郁闷,影响教学的效果。

这种臃肿的课堂在城市的“名牌”小学中非常普遍,随处可见,然而农村小学难得宽敞的教室随着“校校合并工程”的推进也开始显得臃肿。造成目前这种课堂空间环境严重失衡并呈现臃肿的现象,应该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总结原因,其中城市名牌小学班级的失衡和臃肿现象,主要在于人们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合并以后的农村小学也开始呈现失衡和臃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强调降低教育成本,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外来民工涌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就给当地学校增加了许多压力,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建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6]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得以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得以不断建构与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7]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维度以及这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中寻找突破口和答案,笔者认为要判断一个课堂是否和谐或者评判一个课堂和谐的程度如何,应该以“达到共同和谐发展的程度”为主要价值判断取向,下面给出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一)积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教师“霸权”的倾向,而致力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建构和谐课堂,就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情感关系,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和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师生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它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应该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进行看待,把它作为自己追求人生价值得以提升的载体,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其次是教师应该真情付出,理解、接纳、关心、爱护每一位富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施展个人特有的魅力,不断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用自己优秀的品质感化学生,用自己特有的魅力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二)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学生“盲从”的倾向,倡导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此来引导和改变学生盲目从众的学习行为。只有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释放,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和才气才能得到最好的提升与发展。

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自觉的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三)积极搭建一种“多维互动”的和谐交往形式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师生交往“单向静化”的倾向,倡导教师积极搭建一种多维互动的交往形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和教师的文化以及师生文化的交融与整合,不仅关注固化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已有知识的创造与生成,尽量缩小教师与学生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独有的文化得以提升,产生变化和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交往形式,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形式,而且还包括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形式,同时还包括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小组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等。这种多种维度不同类型的互动形式,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群体和层面上的交往,不但可以缩小文化之间的距离,促成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而且可以达成文化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四)努力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和谐竞争方式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当”的竞争,反对“非理智”的竞争,反对“消极”的竞争,重视在课堂中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竞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产生自信和自尊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促使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饶和勤奋刻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在学习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教师必须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真正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当的做法,尽量减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使课堂中健康理智竞争方式的形成。

(五)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和谐学习环境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衡”的课堂,反对“臃肿”的课堂,倡导在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和谐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和谐学习环境的创造中,首先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因为“宽松” 的学习空间容易使人的精神得以释放,使人的思维得以活跃,“压抑”的学习空间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和郁闷的心理,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次,由于不同教学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将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要求,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和谐的学习中心,尽量为学生的交往、学习和探索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秧田型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适合于大班教学,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表现出许多不足,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其他的编排方式,积极为和谐课堂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物质环境,比如:马蹄形、新月型、方形、圆形、模块型等等。

 

 

 

以人为本——和谐课堂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堂上,人——我们的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应该时时、处处、事事关注其发展,尊重其个性,挖掘其潜能,切实做到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事积极主动去做,努力做好一切无利于学生的事不做,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呼唤,这是创建和谐课堂的要求。以人为本,应成为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高效、紧张、有序——和谐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其主要原因就是旧课堂不和谐,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旧课堂教学“少、慢、差、费”之事倍功半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改变此现象,新课程改革便应运而生了。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人说,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有人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让其自由发展,自我成长;还有人说,就是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不一而足。我以为,这些都不是新改的目标。新课改的目标应该是:改变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和谐起来,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

何谓“高效”?“高效”不是“有效”,它包括四层意思:1、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效,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业成绩有很大的提高;2、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即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真正体现“课堂素质化”、“素质课堂化”的目标;3、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发展、进步,切实做一“一个不能少”;4、每一分钟的高效,即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能强抓每一分钟,能把每一分钟都用到刀刃上,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做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切实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做到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

——和谐课堂必然是高效的,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

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竭尽全力,学生纹丝不动,教师尽情表演,学生无意观赏,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主动,不积极,欠自觉,不发自内心求索,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没有方法的指点,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如果课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也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习高度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也就是要创设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真正“紧张”的课堂才能“高效”。

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即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这样,学业才精,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烦闷的,痛苦的。但,事实上,如果不“紧张”,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没有紧张的劳作,哪能享受到生活的战斗的乐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说明紧张的作用。现在提出要让学生轻松,我们认为,“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人们常说:“劳逸结合。”如果没有课堂的紧张的“劳”,哪有课后“轻松”的“逸”?

课堂紧张到什么程度为佳呢?我们认为要能像一个基教徒信奉上帝那样虔诚与执著,要像对待中考、高考那样认真与谨慎,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信仰,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与命运,自然要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自然会取得很大的成效。所以,我们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应从学习的主体方面来分析,看学生在学习中是否高度投入,是否积极努力,即是否紧张,是否紧张到像考试一样,如此,效果自然就好。

有人说,对学生来说,“考试”终究不是件愉快事,让学生像考试那样地学,这样的课会愉快吗?我们认为,我们的同学通过课堂上紧张地学,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他的内心是最快乐的,他有战斗的快乐,有成功的喜悦。就像下象棋,下象棋最紧张的时候,家里喊他吃饭都不会回去,这是最高兴的时候。看小说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课堂上让学生紧张地学,这才是真正的愉快。同时,每堂课都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学生当场做作业,课外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就可以正常开展。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怎么会觉得不愉快呢?

——和谐课堂必然是紧张的,紧张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如何使我们的课堂紧张起来呢?新课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实践,必须改变教与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要有三维目标的体现。但有些人实践下来,效果不佳,其原因是什么?是这些人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我们认为,学习是有责任的,是有目标的,是求方法的,只有充分体现“学生至上”、“效果第一”的理念,必须切实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才能使我们的新课堂“紧张”起来。而要体现此思想,就必须做到“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即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必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即由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即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我们要从“学情”出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暴露真问题,让老师发现真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运用真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只有做到“有序”,我们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人积极起来,紧张起来,高效起来。

有序不是次序,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序。不是“先—再—接着—最后”,不是一般的次序,而是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谁先出场,谁先回答,谁先干什么,都需要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的序,这种教学次序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就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就是一切听“老师”的,就是“唯师独尊”,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就是让学生做听众,做看客,可动脑可不动脑,就是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而不是为达成目标而教学,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的序列是有悖于夫们认识规律的,必须改变。

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序是科学的序,这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序,是经过实践证明高效的序。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

先学的实质就是先让学生实践,最大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教师最准确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二次课堂备课,三次课堂备课;后教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由实践能正确上升为认识,最大的好处就是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打一场人民战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会学,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当堂训练实质就是让学生再次实践,从而进一步地暴露问题,实践问题的最大限度地解决,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实践”:这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是符合科学认识规律的序。

实践证明,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至少有以下七大好处:(1)暴露的学生的真问题,解决的是学生的真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2)所有学生都必须认真、积极、努力,面向每一个学生施教,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3)学生全过程都非常紧张,都高度投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素质;(4)对学生充满了信任,期待,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5)由于全过程放手,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优生和学差生),因此有利于“水涨船高”“培尖补差”;(6)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都“竭尽全力”学习,非常紧张,自然课后就不再有精力去搞打,有力地促进了纪律的好转;(7)由于课堂学习高效了,课后不布置预习,少布置或不布置复习性作业,这就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真正做到了还课后自主权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实践。

——和谐课堂必然是有序的,有序是紧张课堂的保证。

教师——和谐课堂的构建者、责任人

那么,谁是和谐课堂构建者和责任人呢?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教师。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处处、时时想到自己学生的发展,想到自己的责任,就会主动自觉地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做好指导工作,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就会以学生利益为最大利益,切实还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快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要真正做到此,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素质,真心更新观念,真正转变角色,充分引领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一种自身的内存需要,积极地、愉悦地、紧张地、努力地投入其中认真地学,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角色一:毛泽东

在作战过程中,毛泽东他在干什么?他没去拿枪、开炮,而是精心策划、指挥、组织。拿枪、开炮的是谁?与敌人面对面进行斗争的是谁?是我们的战士。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就是毛泽东的战场,老师在课堂上就是带领学生来打仗的。是打仗,就要取得胜利。在打仗中,老师只是课堂学生与问题作斗争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而学生就是与问题进行肉搏的战士。要使课堂“高效”“成功”,教师在课前就要切实把握好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好自学指导题、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好当堂训练题;课堂上,充分有效的组织,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与问题作斗争。我们认为,一场战役的成与败,其功与过主要不在于战士们,而在于指挥者。一个校长救活一个学校,一个能人救活一个单位。街守失守,责任是谁的?不是士兵的,而是马谡的,是马谡指挥不当,是他将军队囤在了山上,决不是他的士兵们不勇敢。同样,一堂课如果不成功,不和谐,不高效,责任在于充当指挥者、组织者、策划者角色的我们的老师。

角色二:张艺谋

在拍戏过程中,张艺谋在干什么?他没有去演戏,而是放手让演员去演戏,发现谁演错了,不是代替演,不是一脚踢开,而是给演员说戏、导戏、析戏,最终仍由演员去演戏。张艺谋很好的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导而不演。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就是张艺谋的演场,我们的教师要像张艺谋一样,做好导演,而不是做演员;应该全过程让学生演戏,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不应该代替学生演戏,不该剥夺学生的表演权:在学生自学和互教之时,全面放手,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合作去解决问题。而对于学生通过合作研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达到了“愤”和“悱”的地步之时,教师才出场,要做琵琶女,要“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导解决。这才能体现教师的地位,这才是导演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教师没有必要解决,教师只引导学生解决不会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的、普遍的、不能深入的问题,这样,我们教学才有价值。教师要做好导演,导什么呢?——导规律,导方法,导知识,导能力,导情感,导注意点,导联系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好导的工作,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精彩的点评。

教师是导演,实际上这就变传统的死板、僵化、静态的、不动脑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动态的、灵活的、发展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教案不再是课前一次成型的教案,而是要从学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的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求教师要有教学机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随机应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水平与能力,这正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我们一定要变“教师”为“导师”。

《一堂课教师只讲四分钟》这篇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许多人都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全过程让学生考试了,考试了,学生学习时间增多了,教师讲的时间就自然少了,“先学”是学生学,“后教”是兵教兵,也是学生学,“当堂训练”还是学生学,只有在学生出现“学”的问题时,才出场,才进行“导”。所以,我们认为,不是一堂课只讲四分钟的问题,“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教师越是不讲,学生就学得更多。老师全过程在导,学生在全过程学,自然讲的时间就少,内容就精,学生实践的机会就越多,能力自然就越强。

角色三:袁伟民

袁伟民:他在担任中国女排教练期间,取得了七连冠的佳绩。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佳绩,主要办法就是把队员们带到赛场上,让队员们去比赛,在比赛中激发队员,促进队员上进,提高本领,让队员们的最大潜力给发挥出来。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就是袁伟民的赛场,我们的教师就是教练。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应该充分引导、激发学生,使其能以积极的心态、向上的精神积极参与比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课堂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形成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氛围。 “先学”中比谁审题正确,做题认真、积极、迅速、独特;“后教”中比谁能帮助更正,谁分析有道理,谁能找到方法,形成规律;“当堂训练”中,比谁能够应用,比谁做得既快又好。在比赛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保证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在“比”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做学习学习的激发者,激励者,实际上就是说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参加比赛。“比”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用教者自己的中气十足精神抖擞的激情感染发动;用比赛的方式保证发动;用及时褒贬的评价刺激发动;用规定的任务与时间来落实发动,用主持人的语言、气势去煽动,动员,让大家都在你的鼓动之下提升、发展。一个“比”,就实现了课堂真正的“动”。我们认为,一个真“动”的课堂,必然经历四个阶段:教师精彩的发动、学生积极的心动、满腔热情的行动、取得成效后的激动。

我们说变换教师角色,实质上是真正还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做好打仗的勇士、演戏的演员、比赛的运动员,即是让学生全过程学,全过程思,全过程实践,如此,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就会采取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手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困难。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管,而是说,教师要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权而不是不要权,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挥者、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发现者、启发者,课堂教学的激励者、促进者、提升者。这样,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才会是动态、实在、高效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得到思想熏陶,求得自身的真正发展,新课程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可以变为现实,构建和谐课堂的愿望才能变为现实

 

 

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认识

“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根据 “和谐”的概念,我们对“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作如下的界定:

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学生主体论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新时代对学生素质的多方面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的发展目标,而提供一个包容度较大的教学操作框架。利用教学活动的情境性,主体发展的能动性,认识活动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教师活动的针对性、启发性以及学生“跳一跳,便摘到”的可能性,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情与知的和谐统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既是和谐教育的本质,也是和谐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质的规定性。

二、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共性特点。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如果僵硬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的课型,是不科学也是不实际的。在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共性特点,以此来作为构建的标准。

1.自主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会学、爱学、乐学、善学。

2.互动

“互动”,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词。这里,“互动”强调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和对等性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应该把“互动”理解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理解为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多种主动实践与相互激励活动。

3.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4.公平

“公平”即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个体不同发展程度,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优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操作。

1.探究式

古语有曰“学贵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这里的疑即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仔细探究,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习的进步。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提问,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疑而问,并以问题作为载体,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基本的操作程序是:

(1)引入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明确学习方向。这一阶段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2)探究阶段。即学生研究问题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易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方式获得解决,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构建阶段。也是一个规范认知的阶段。自主探索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为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帮助学生扩展构建新的意义,获取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在学生广泛研讨的基础上,把学生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最后抽象概括揭示本质。

(4)运用阶段。这是一个联系实际、巩固深化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浅入深,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得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巩固内化、深化提高的目的,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新知阶段。

师:同学们这里有六根小棒,你能用这些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小棒,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师:你能向大家解释“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

生3:“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不管哪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最终目的,她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获取某项知识的结果,它“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重视自我发现,自我体验的过程,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二十一世纪的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

2.体验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情知教学论、现代学习观和现代教学论;其实现条件是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情感的作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提高教师的素质。

 

 

实施“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阳光自主高效课堂。

 

 

静宁一中实施新课改的做法

 

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关键。从暑假国家新课改远程培训开始,全校上下就积极行动,深刻领会新课改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的目标和方向。学校在继承静宁一中多年总结形成的教育教学思想基础上,对洋思经验和杜郎口模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提炼,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全体教师明确新课改关键是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改精神贯彻落实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因此学校新课改的目标重点就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上,确定了“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的模式,高一年级全面展开,其他各级广泛参与。

“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的模式内涵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定教,以教定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课堂状态应该是: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学习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每个学生学会关注和关怀,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有活气、有志气、有灵气,又大气的生命体。

一、“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三个 阶段       六个环节

第一阶段:自学指导 : 定向示标

自学指导

第二阶段: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

自我展示

第三阶段:巩固训练:  巩固练习

当堂测试

理论上讲,就是通过学案进行导学,利用六个环节将三个阶段集中在一节课完成。同时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如果学科教材的内容有难度,不易突破时,根据实际情况,三个阶段可以单独成课,即:自学指导课 ——探究展示课——巩固训练课,用以突破难点。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完整的三个阶段更符合我们的学情。

二、“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把握点及释义

1.六个环节要灵活处理。六个环节的基本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一节课上体现全部环节,也可以只突出一个或几个环节。同时要注意到环节间的融合。

定向示标:一定要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实施教与学的始终导向。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具体明确地在学案上呈示清楚,情感目标教师要牢记在心。

自学指导(自主学习过程):以学案明示学生自学的时间、方法、内容及达到的学习程度。这一环节在开始时一定要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清晰的学习流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初步的自学。切忌以标准化的要求统一学生,框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各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可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组成员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明确找出属于自己的疑难问题或任务,通过交流互帮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兵教兵、兵帮兵的作用。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组内有疑难的问题要标记好,或通过老师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自我展示:各组展示学习结果或发现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学生展示的方式和时间,力争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兵教兵”“师帮兵”的有效机制。教师要注重学生差异,把握优、中、学困生展现的机会。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疑难问题纠偏、点评、追问、总结、释难。教师要在问题的关键点、易错点、切入点上进行追问,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而形成技能。

巩固练习:学生互评,教师抽查、点评。对没有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指导。

当堂检测:教师事先设计好当堂训练试题,限定时间,课上完成。

2.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与环节的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也是体现阳光自主高效课堂的载体。

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六个环节:引发、投入、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六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创设情境、展示目标,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渴望,进入学习角色,开始引起内在兴奋。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运转状态, 教师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行为,根据学习提纲,教师要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知识为目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强化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发展互动——强化、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全体学生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实施“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引导探究、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做法与具体措施

(一)从狠抓改变观念入手,力促两个方式的转变。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自主高效的课堂,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力促两个方式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的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把习惯扮演的传授者、监控者、主宰者,转换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发挥好“四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改开始时,学校订购有关新课改的资料,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写心得、写反思。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安排部署领导班子成员以讲座的形式实施培训。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地接受、自我封闭、等老师教,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要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被点燃的火把。

通过多次会议,课改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不改革当前课堂教学就是死水一潭,课改对路就会无限光明”。

(二)立足于校本,强化课改意识,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努力构建和优化三段六环节导学法,在活动中立典型,树标杆,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培育阳光教师。为打造阳光自主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我校的教研课改工作一直以“学习、实践、反思”为基本框架,以“巩固、发展、创新、提高”为基本思路,以多种形式的课例研究为主体,以课改的理念引领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促进课改的深入和完善,研教一体,研教结合。

1.利用开学初两天进行课改的理论讲座培训,邀请山东省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上示范课,邀请兰州一中的校长介绍他们学校新课改的做法。然后全校分年级分学科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思路。

2.领导带头,人人参与,积极开展“讲、听、说、评”一体化形式,在评课中要求教师做到“三三二”即有理有据说出至少三条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至少三条缺点和不足,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避免了活动的形式化,教研活动重点突出三段六环节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人人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总结和提升。这是历练教师的层推课的学标阶段。

3.每个教研组推出二位能代表本教研组目前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的教师参加全校的“教研组课堂教学献课竞赛活动”,在备、讲、说、评过程中侧重的是教研组长对活动进行讲座,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和下一步的打算。这是献课竞赛的达标阶段。

4.组织全校性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内容包括:英语教师的演讲比赛;青年教师的演讲比赛;专任教师的文化知识测试和新课改理念知识的测试。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加速教师的成长进程。

5.强化集体备课,突出了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研究,同时组织各年级骨干教师精心编选各学科学案,实现了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

实践证明,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力促课改的学期常规,优化了三段六环节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阳光教师,为打造阳光自主高效的课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立足深化新课改。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创新,在落实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和课改教研活动中做有益的探索。

2.组织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择机到杜郎口和东庐、洋思等名校进行考察学习,不仅要从理论上研究名校经验,更要从实践中和形式上感受名校的模式及其内涵,进一步体验名校返璞归真的教学理念。

3.着力研究和提炼“三段六环节导学法”下的适合学科特点的学科流程的科学设计,例如:语文学科:现代文教学流程与思路,古诗文教学流程与思路,数学学科:概念教学的流程与思路,性质推理课教学流程与思路等。英语、理化生、政史地学科均研究和提炼相应的教学流程与思路。开展特色教学,形成百花竞放的局面。

4.继续在培养阳光教师,培养阳光学生,创建阳光校园下功夫。有阳光的教师,才有阳光的学生,学生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办学宗旨,是实施阳光教育的关键。为了全力培养阳光学生,学校将通过各项活动(如:劳动、远足、比赛、竞选等),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喜欢、热爱学校生活,形成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进而创建阳光校园,这是教育对未来学校的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读教学】少教多学??精讲多练(关于“好课”及其评价的学习思考)
创设愉悦和谐氛围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生态课堂让教育回归本真(一)
学做“懒”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