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给准初中生的家长们(武汉水果湖二中一位班主任的建议)

写给准初中生的家长们

风万里

     作为一名长期在初中工作的老师,有许多的感慨。
     担任班主任十几年了,各个层次的班级都带过,各种孩子都接触过,各行各业的家长也都有过交流,对孩子在初中阶段的变化及面对的挑战有充分的了解。担任班主任这么多年,其中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会对孩子的初中生活及平稳地度过青春期起决定作用。不是说学校教育就不是那么重要,但再好的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就不会产生那么好的作用。再好的班集体,也会有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再不如意的环境中,也会有优秀的孩子。如果我们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孩子青春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预防,那么,孩子的青春期将不再是那么令人头痛了。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都可以归因到家庭教育方面,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不听话。细细分析“听话”。我们所谓的听话,其实就是接受老师及家长的教育。很多问题就是出在孩子不接受家长及老师的教育。我们并不是说要培养乖乖听话的孩子,但孩子不再听从家庭及学校的管教,教育又怎能产生作用呢?

       一个朋友的孩子上了华师一,去开家长会时,班主任说,要么你是极具权威的家长,孩子不敢不听家长的,要么你用你的柔情感化孩子,让他(她)被你感动的不能不听你的话。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了,核心还是如何让孩子听从父母的管教。

       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听从教导,从小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及师长、遵守规则是多么得重要,到了青春期才发现,孩子太叛逆,无法管教,胆子很大,无法无天。小时候,对孩子疼爱有加,很多家长一路辛苦、艰苦打拼过来,饱尝生活的艰难,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尽量少吃苦。还有家长,因为自己受过教育,懂得一些教育的理论,受到当代思潮的影响,给孩子提供很宽松的环境,觉得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不愿过多的束缚孩子,也把很多自己的言论加给孩子,以为是有个性。当我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所想所做离我们所期待的愈行愈远时,我们才发现,很多东西已来不及纠正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若干年前读到的一句话:没有养育过孩子,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感到很纳闷,不得其解。但养育了孩子之后,陪着孩子走到现在,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在这个帖子中,我的一些感受也来源于身为母亲的身份,但我更多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然而,正是母亲这个身份,让我更理解了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心情和巴心巴肝的做法。(要睡了,暂到这里)

       所以,其实,让孩子从小懂得谦谦有礼,文雅守纪,是最好不过的了。若孩子还未上初中,还未进入叛逆期,便时有顶嘴、不顺从的现象,家长要格外注意了,这样的孩子在叛逆期时会更叛逆,症状更强烈,若处理得不好,不仅学业上不去,违纪、早恋等情况很容易发生。

      那么,处于孩子小升初的家长们,抑或是更低年级的家长,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
 
建议一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了好的成长环境。夫妻双方的和谐相处,无疑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进入初中的孩子会更敏感,对情感的需求会更强烈。如果父母总是在家里争争吵吵,令孩子感到家里不温暖,那么,孩子挣脱家庭的愿望会更强烈,早恋的发生几率就会更高。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便会在朋友中尤其是异性中寻求,异性偶尔给予的一点温情便会让孩子感动不已。
     由此,我想到我的一位同学。她家境很好,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氛围相当不错,温暖、和谐、民主,她一直很恋家,对谈恋爱没有想法、没有感觉,谁知晃到现在还是单身一人。这是个反面的例子,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的温暖使她对爱情相对的麻木、晚熟。
      再回头看那些早恋或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大多数家庭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温暖,有的是父母表达感情方式传统、含蓄,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夫妻恩爱;有的是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的表达,很少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爱你,妈妈(爸爸)相信你,妈妈(爸爸)支持你,更不用说身体方面的亲密接触了;更甚的,单亲家庭,爸爸或妈妈一人带孩子;再甚的,单亲家庭,还经常不在家陪伴孩子;再再甚的,单亲家庭,经常不在家陪伴孩子,不是因为工作的辛劳,而是情绪不好发泄到孩子头上,或是外出玩耍,打牌、打麻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出问题才怪呢!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不方便多说。
        然而,家长会感到委屈:单亲,又不是我们愿意的,我们的苦恼又有谁理解呢?是啊,这些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既然让这个生命诞生了,便就应该为他(她)负责,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付出,让孩子感受到他(她)并不孤单。用轻松的情绪对待孩子,不要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为我们骄傲!
       良好的家庭氛围,必然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外出,公益性的活动,聚会,购物,运动。。。。。。哪怕是一起在家里看书、看电视。
       家庭,应给予孩子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挣脱感。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当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当孩子跟同学闹了矛盾,当孩子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当孩子考试受挫,回到家里,我们应该让他(她)感受到什么呢?当然是家庭的温暖。听孩子倾诉,让他(她)感到你是他(她)的同盟,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欣然接受了。
 
建议二爸爸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小学阶段,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庭会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为主。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是妈妈管得较多。进入中学后,爸爸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由于大多数母亲在家里承担家务及孩子日常的生活,与孩子的接触更多一些,再加上女性的特点——啰嗦一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经常的啰嗦会比较反感,母亲的一番好心反而不接受。这个阶段,较为理性的爸爸们来管教孩子效果会更好些——当然不排除有的爸爸比较啰嗦,而有的妈妈比较耐心、理性。通常,爸爸们会比较理性一些,考虑问题思路会更开阔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般爸爸威信也更高些。我校一位资深班主任,会在初中每届学生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跟家长说,以后尽量请爸爸们来参加家长会。到了中学阶段,父母的分工可以为:妈妈管生活,爸爸管教育。
      有女孩儿的家庭,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与孩子关系亲密,会很好的预防女孩儿的早恋倾向。
 另外,父母尽可能地减少出差,起码保证有一方在家陪伴孩子。
 建议三  家长应遵守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做家长的是否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原则一 交流、尊重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应该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我想这一点任何一位家长都会赞同。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会尊重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然而,回到家里,在孩子面前,我们有的只是威严,或是唠叨。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噼里啪啦地倒给孩子,或是匆匆忙忙地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在学校抓紧时间。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及渴望,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教育”而已。其实,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无时不在。水二板块的“你回家后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很好的帖子,就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一下,孩子回到家里,我们该说什么。
      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与孩子交流的习惯,到了青春期就麻烦了,孩子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孩子不愿你分享他(她)在学校的生活,孩子觉得你不是一个他(她)可以交心的人。
      往往我们的家长抱怨:孩子什么也不跟我们说。那么你想过没有,孩子为什么不愿跟你说呢?试想,如果孩子跟你说了什么,你立刻把孩子指责一番,孩子以后还会跟你心无芥蒂地交流吗?他(她)会想,我爸(妈)听了肯定会不高兴的,他们会说我尽关心些乱七八糟的事,说我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我又想起社区的帖子“开流水贴,记录初中的点点滴滴”,如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顺畅,该家长还能顺利记录班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及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和成长吗?倘若家长不充分的尊重孩子,交流会顺畅吗?
      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家长和老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对于他人对自己是否尊重特别敏感。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小事,谈论的话题仅限于此,让孩子觉得很无趣。其实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与你交流,“今天心情怎样?”孩子听了,就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家长应很有兴趣地听孩子说话,哪怕是你不感兴趣地话题。在孩子聊的过程中,你可以捕捉到很多东西——孩子今天跟谁在一起,孩子今天做了什么。或是问问:今天班上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啊?今天老师的心情怎样啊?等等,来引出孩子谈话的兴趣。孩子说得越多,我们对孩子就越了解,再加上适当的引导,教育便就蕴含于生活当中而水到渠成了。
      家长千万不可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就会像那些人一样,只能。。。。。。孩子已经开始懂得人格的尊严和平等,在他们纯洁的心灵里,你歧视社会上的靠体力劳动生活的人,当你歧视别人的时候,孩子怎么可能敬佩你,听从你的教育呢?他(她)会觉得:你的思想境界很低,不配教育我。
      作为一名家长,孩子在成长,而我们也在成长,孩子在学习在进步,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想要你的孩子信任你,请充分地尊重孩子吧,把他们看做是独立的人,具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你的附属物。
     也许更多的家长关心的是学习方面的建议。学习方面肯定要讲,但学习会放在最后讲——前面的都做到了,学习只是方法论的问题了。没有前面的做保障,学习无从谈起,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将无法贯彻、执行。
    1、 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2 、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 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
原则二 严格要求原则

      畅通的交流是防止问题出现的最佳渠道,畅通的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畅通的交流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鼓励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在交流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难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严格要求,在有的问题上把握原则,寸步不让。
    孩子是最会揣摩家长的心思了,也是最会跟家长讨价还价了。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一定要遵守原则,不可让步:游戏!沉迷游戏对于学生之危害,恐怕家长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因为孩子还未到沉迷的程度。但是,一旦到了沉迷的程度,再从中拉出来,就相当困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本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陷入了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家长没有足够的勇气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来达到我天天打他电话喊他起床也不来上学的程度,为了最后能让孩子拿到毕业证,到孩子家里去补课。几种极端措施提供给家长:
     1.搬家,这样就名正言顺地拆掉电脑;
     2.把孩子转到远离电脑的县里寄宿学校;
     3.爸爸与孩子呆一段时间(爸爸不在本省工作,常年在外)。家长没有下这个决心。孩子后来的学业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近听某位家长说,有成功把孩子从游戏中解救出来的例子,采取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措施。
      这是我接触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与孩子家长交流,得知孩子是一步步沉迷进去的,先是要求多玩十分钟的电脑,再逐步发展,时间要求越来越长,最后达到整晚不睡觉玩。
     电脑这个东西,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是个高科技的产品,看到孩子会电脑感到很欣慰。殊不知,运用不当,电脑会变成十足的恶魔。告诫家长,一定要在电脑方面把好关,严格遵守你跟孩子提的原则。另外,最好的防止孩子上瘾的方法,还是多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从小给孩子提供多样的活动,不要因为自己忙把孩子推给电脑。运动,是最好的活动。爱运动的孩子是阳光的,乐于与人交流的。其实,当孩子上小学时,我们都应有意识地预防孩子爱游戏——尤其是男孩子。到了小升初时,孩子已经喜欢游戏了,你若再不防范,到了初中逆反期,恐怕就难阻止了。
      严格要求,体现在生活上,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生活中尽量简朴。
      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饱尝生活的艰辛,对待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不愿孩子再吃苦受累。于是,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尽可能代替孩子做本来孩子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孩子麻木了,觉得一切都可以很容易的获得,没有了奋斗的意识,缺乏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或是爱玩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给孩子很多零花钱。我注意了,有的孩子身上带的钱较多,为人豪爽,于是,聚在身边的人也多,无非是冲着他的豪爽,随时可以“沾点光”,在其他的情况下给予补偿,比如作业、考试等等。由此,想到《所以,北大兄妹》这本书。该书的作者就有这样一个观点:决不能给孩子一分零花钱——世界上最容易令人腐败的就是钱。也许,作者的观点比较偏激,但的确很有道理。
     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概念,爸爸妈妈很有本事,什么事情都可以搞定。一旦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需要自己奋斗吗?有的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条件,于是,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我们不如别人,不要跟别人攀比。这些都不是健康的心态。
     我很欣赏那些有思想的家长。有个家长跟我谈到,其实家境很富裕,生意做得很大,但不愿孩子了解到这些,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是一般的职员。他跟我举了个例子,说到一个著名企业的老总,让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工程师,很低调的生活。这个家长也说道,很多家境很好的孩子比豪车,到处挥霍。
      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就没办法来引导孩子了。你为家境的不富裕而自卑吗?你为自己能呼风唤雨而自豪吗?我们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在生活的具体方面的严格要求包括:
    1. 让孩子不浪费,不挥霍。尽可能不买水喝,尽可能不喝饮料,尽可能自带杯子,喝开水。尽可能少带孩子进餐馆。孩子餐馆进多了,味觉也麻木了,挑食也就很自然了。
     2. 服装方面,尽可能穿校服。发型不要追求个性、时尚、成人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喜欢模仿成人。我们可以观察到,凡是问题少年,服装、发型,都会跟一般的学生不一样。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个性的张扬。张扬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孩子,不是培养外在与众不同的人。个性,有其丰富的内涵。女孩儿的家长,买衣服时,注意领子不要低,衣服不要露,以免给其他人造成错觉,带来想象。朴素的女孩儿,也会相对的令人放心一些。审美品味的培养,不是靠夺人、花哨而达到的。不要怕孩子大了不会打扮自己,爱打扮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天性。给他(她)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让孩子站在高一级的平台,他(她)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3.有关手机。如果您的孩子还没开始使用手机,那么,恭喜你,孩子目前还没有受到来自手机的不良诱惑。手机现在已经成为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了。大多数的孩子不是把手机作为同家长联系的工具了,而是派上了其他用途,看小说,上QQ,玩游戏。。。。。。等等。若真的出于跟孩子联系的目的,买个最简单的手机好了,具备通话、发短信的功能就行。有个华师一毕业的孩子的家长说道:不能让孩子拥有手机。她孩子上华一期间,有段时间成绩下滑厉害,手机费用很高,去查了孩子的电话记录,发现在寝室多晚还不睡觉,还在跟女生发短信。她把孩子的手机收了,孩子的成绩又立刻上来了。后来高考也考得很好。
      家长才开始为孩子配手机时,没有考虑到那么多,有时,是家里多余的高档手机,便给了孩子,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玩乐、分心的工具。也给孩子提供了跟别人攀比的机会。
      爱孩子,体现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上,而不是简单的提供物质和帮忙代劳。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许多事情都帮忙代做了,孩子失去了很多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可以锻炼孩子的机会。尝试把孩子当大人一样看,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责任,独立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做事的能力也培养了,思维也发展了,知道考虑问题的细致和全面了。比如,要外出旅游了,孩子的东西是谁准备呢?比如,老师布置的查找资料的作业,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吗?比如,让孩子独立地去买一次菜,完成整个烹饪过程。比如,孩子们一起策划活动。。。。。。
      在班级管理中,我喜欢让学生们都来为班级服务,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很多东西。
      不要担心这些事情会耽误学习。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为在家里做事或为班级服务而影响学习的,我所见到的,只有因玩乐、异性等因素而影响学习的。做事,只会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爱孩子,体现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上,而不是简单的提供物质和帮忙代劳。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许多事情都帮忙代做了,孩子失去了很多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可以锻炼孩子的机会。尝试把孩子当大人一样看,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责任,独立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做事的能力也培养了,思维也发展了,知道考虑问题的细致和全面了。比如,要外出旅游了,孩子的东西是谁准备呢?比如,老师布置的查找资料的作业,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吗?比如,让孩子独立地去买一次菜,完成整个烹饪过程。比如,孩子们一起策划活动。。。。。。
原则三 鼓励信任原则

     很少有人生来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信心可以来源于很多方面:与小朋友相处时发现自己某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的朋友夸赞孩子,但孩子的自信更多的来源于父母的鼓励与信任。本来学校教育应该是塑造孩子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大班教学,学生众多,教师难以时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更不用说采取相应的措施。父母伴随着孩子成长,最了解孩子的一定是父母——若你没有其他人更了解你的孩子,你一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真心的欣赏与鼓励——而不是安慰。
     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绝对可以追溯到父母时时的挑剔。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心理素质也不会好。内心总是处于对自己的不确定、怀疑上,考试也容易出现发挥不了水平的情况。其实,这也是一种分心,对目标实现的怀疑,注意力分散,去想一大堆的顾虑了,这样怎能安心做事而达成目标呢?
      想想你的言语,有多少让孩子感到是真心的欣赏呢?若孩子出现问题,是埋怨、责备,还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真心的关切——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多夸夸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认同。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下面这篇文章:
 
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回家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妈妈都很羡慕我呢,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晚,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而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个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可能智力上有点问题,最好去医院查查。”走出教室,她流了泪,回到家,她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蛮有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点,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说完,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光亮了起来,沮丧的脸也舒展了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名字,每次家长会,儿子名字总是在差生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意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点儿子名字。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儿子在门口等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一趟。她有种预感,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从学校回来,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然后,转身跑进自己房间大哭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句鼓励的话
   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句负面的话
    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
    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
    一句鼓励的话
    却是人类最吝啬的东西
      想起半个月前,一个家长跟我联系,孩子的英语学习状况不理想,期末考试总分595分,而英语只有105分。孩子妈妈说,孩子学习英语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很努力但却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好的成绩。她说,开家长会回来她跟孩子说,老师说了,你有很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其实我并没有说这句话。听了孩子妈妈的话,我说,您说的很对,这孩子学习语言的天赋的确很强,我绝不是安慰您。只是起点比别的孩子低,别的孩子在上初中前好几年的语言积累,你两年就赶超比较困难,你在努力的同时,别人也在努力。但只要孩子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最终会取得很优异的成绩。
     我很佩服那些用心的家长,在我关注不到的时候,考虑不周的时候,能借用老师的语言鼓励孩子,转而又跟老师交流。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期待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同步的,对于晚熟的孩子,家长的耐心与信任更为重要,不要过早地断言,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这孩子没指望了,这孩子不行。人的发展其实是一生的。孩子把握住了每个关键期,在学业上发展顺利,当然是我们的期待和最好的结果,但人的塑造太复杂,即使外部条件再好,孩子的心理年龄的成长没有到那一步也是不够的,但孩子给予你的希望和惊喜也许在更久远的未来。所以,给孩子信心,家长,您自己对于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吗?
     有个资深班主任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他教过一个孩子,而且是学校教工的孩子,中学阶段读书时不开窍,成绩很差,一直是班上的倒数。谁知,越长大越会读书了,竟然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人格、价值观、审美情趣、性格的塑造是最为重要的,让我们始终对孩子怀有坚定的信任和热切的希望,不因任何打击而变化,并让孩子感受到这种信心,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成长。
      鼓励孩子,不要经常性的把孩子跟其他孩子作比较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并怀疑父母爱的深度。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是我们家长最喜欢做的事,以为这样就可以激励孩子向别人的长处学习,其实,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会很厌烦,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缺乏了自信。能否提到别的孩子时,换一种方式:A的数学很好呀,其实我觉得你可以比他更好,他比你用功一些,你若跟他一样用功,会怎样?孩子会说,我肯定能学得更好。
      有个家长跟我说,孩子学习上接连几次打击之后,信心明显不足,她已经在心里认可了班上有几个同学她是无法超越的。最大的问题在这:她没有了信心,自己被自己打败了。
      所以,我们时时给孩子鼓励和信心,即使遭受挫折,冷静帮他(她)分析,不要指责、打击孩子。孩子的信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鼓励孩子,夸奖孩子,让他(她)充满阳光和自信,在低谷时亦坚信:我会取得进步的,爸妈说了,我一定可以做到的。夸奖孩子,即使他(她)身材矮小,也让她(他)相信,他(她)有领袖潜质;夸奖他(她),让他(她)知道,他很有男子汉的气概,她很漂亮,很有气质。
     我一直相信,民族有民族魂,人,有人的精神。我常跟学生说:即使没有人相信你,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即使别人不对你抱有希望,你一定要满怀希望。
     我有幸教过一个非常有天分的学生,中考满分位置值,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新加坡来福士女中,在那里她也是一名佼佼者。去年参加剑桥大学神学院举办的论文比赛,获得第一名,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华人(需用英语表达),剑桥邀请她去上大学,她没有接受。记得她在初三四月调考后,倍受打击,所有的光环聚集在调考成绩优秀的同学身上。接连几次的数学考试不如意,她觉得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很多人也认为她没有学习数学的天分,她也认可了大家的这种说法。我跟她谈了一次话,她后来说那次谈话对她影响很大,重新找回了信心和神采。
     可见,他人的说法会多大的影响到孩子,即使这么优秀的孩子也有不自信的时候,更何况其他学生呢?
 
建议四始终与孩子老师建立统一战线

     老师和家长怀有共同的希望和目的,老师与家长应是同一战壕里的亲密战友、同舟共济的朋友。除了家长,没有谁比老师更真心地盼望孩子茁壮成长了,家长与老师建立牢固的、坚不可摧的统一战线是最明智不过的了。
     与老师建立统一战线要注意:
     1、在孩子面前始终维护教师的威信。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学生,回家跟家长讲到老师所讲的一个知识,家长知道是老师讲错了。家长跟孩子说,老师想考考你,对这个问题你认真思考了没有。然后家长给老师单独写了一封信密封了让孩子带给老师,信中,家长将正确的答案告诉老师,由老师再跟学生更正。后来孩子回家后告诉家长,老师是在考他们是否动脑筋思考问题。
    也许有的家长对于这种处理方式不以为然,觉得谁不会出点错,让孩子盲目相信老师对吗?然而,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极具权威,若,过早的让孩子产生怀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觉得,老师的话还听吗?说这话,我绝对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在整个这一部分,我都会以“怎样促进孩子健康(尤其是心态健康)、阳光地成长”为出发点。
      我发现,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喜欢挑剔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思辨地看问题。
      若自己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那很难引导孩子的思想了。
      所以有教育者感叹,若家长没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会比自以为懂点教育的人强,起码不会对孩子有误导,他们会以辛苦的劳作和朴素的道理来影响孩子。
     又回到我最前面的话了。若孩子过于反叛,对一切怀疑,教育就会很苍白了。若我们家长能正确地引导孩子,长期在孩子面前树立教师的威信,相信孩子在叛逆期会接受老师也会犯错的事实了——尤其是知识上的错误。学海无涯,谁又能说,什么都知道都了解呢?
      2、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
     说得通俗一点,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老师也是人,具有一般人“好面子的”特点。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就不惧怕将要面对的一些人的责问了。
    与很多家长打交道,也了解到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要把老师想象成神。老师的素养千差万别,即使再优秀的老师,看是如何优秀,业务优秀,人品优秀,还是具有很强交流沟通能力。所谓优秀,也就是一大群人中的少数者。哪位家长敢担保,你所遇到的孩儿的老师这些方面都完全具备。
     聪明的家长会跟老师建立一种和谐信任的关系,让老师感到来自于家长的完全信任。家长要学会表达,表达你对该教师的认可。所以,不要片面地理解了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的意思。让老师感觉到,你与老师的心在一起,你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因为家长的可爱,老师也会觉得孩子更可爱了。
     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家长把事情搞复杂了,搞糟糕了。喜欢挑剔老师的毛病,老师书写不好看啦,老师过于严厉啦,老师喜欢拖堂啦,老师唠叨了,老师讲得太快啦,老师讲得太慢啦。。。。。。若你抱着挑毛病的心态,问题有的是。
     想想你自己,是否喜欢听赞美、听表扬,老师不是神,你喜欢听的,老师也喜欢。
     “老师,我们家孩子最喜欢听您的课了!”
     “老师,您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我们非常高兴!”
     “老师,孩子今天回来非常高兴,说您表扬他(她)了,今天学习特别认真!”——老师听了,知道对这个孩子一句很简单的表扬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下次会想办法再多表扬的。
    “老师,孩子说,我们老师着装品味很高,让我也学着点,像老师那样打扮!”
    “老师,由于您对孩子的帮助,孩子数学进步了,谢谢!”。。。。。。
    我经常可以听到身边的老师的家长这样表扬他们,有的是老师很高兴,聊天时告诉我的。
    3、帮班级做点事情。
    跟老师建立统一战线的其中方式之一就是为班级多服务点。当然,家长有家长的工作,很多家长年富力强,正是打拼的时候。若能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抽出点时间为班级做点事,老师会很感激。其实,为班级、学校服务,本身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教育本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为班级服务,还可以深入到班级管理中,更多地了解孩子所生活的班级环境及同学特点。认为帮老师做点事、为班级服点务、共同管理班集体就是给老师减轻负担,其实,意义远不止这。
     我班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家长值班制,家长们都非常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对孩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相信我们今后会更能体会到。这个举措在这里就不说了,不便于家长个人的操作,这是整个班级管理的一部分。除了这件事全班家长都可以参与外,班上有部分家长还不辞辛苦地做了很多事。比如,我们每个班级使用的家校通,作业布置就是由班上固定的A同学家长每天发送,方便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每天的下午放学时间由B同学家长每天发送,便于家长掌握孩子放学时间,以防孩子在外贪玩;每天中午在校进行午自习的名单、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勤由C同学的家长每天上传到班级的小众自留地。A、C同学家长在单位上也是骨干,很忙,有时还会出差,但他们都很认真地每天坚持做着,遇到出差情况,会请B同学家长帮忙。B同学家长因为孩子上初中,从他省到了武汉,辞去了工作,做了专职妈妈。她还经常帮忙将各科的测试成绩通过家校通短信发给每个孩子家长。“阳光少年”活动后,我班的大部分图片都是她帮忙上传的。班上孩子的午饭问题也是一个家长帮忙联系解决的。我班的班刊也是十来个家长在一名专业编辑的带领下共同完成的。班上出游,热心的D家长每次主动帮忙联系车。班上有个从事体育的家长,经常带着部分爱锻炼的学生运动。想想这些家长的付出,我总是很感动,更钦佩他们高出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他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且关注孩子所在的集体,团结在一起为这个共同的集体而不计回报地努力。如果,仅仅是关注一个小圈子,几个人抱成团,一个集体怎能搞好,没有一个团结、向上、和谐的集体,怎能谈得上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所知道的,我校还有很多优秀、热情、思想境界很高的家长,他们善于和老师沟通,将班级事务看做是自己的责任。每个班都会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很多是自愿、积极地做事。有的学生问题成堆,老师很伤脑筋,家长委员会开会讨论,派家长去做孩子的工作。一次大型考试结束了,家长为班级自制光荣榜,张贴在教室外面鼓励孩子们。还亲自去买奖品奖励孩子们。
     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老师当朋友,遇事多和老师商量,主动地提出为班级服务的愿望,与老师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为了孩子的成长,风雨同舟,共同谱写孩子美好未来的乐章。

建议五密切关注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业发展

      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业发展的重要的阶段,应该说初中阶段大部分孩子的学业情况已经决定了高考的结果。即使是开窍晚的孩子,如果初中阶段学业太差,到高中也很难上去,尤其是还有一个分流的问题。若孩子学业有个中等,到高中扭转乾坤的情况还大有可能。但若太差,很难听懂课,到了高中,即使再有本事的家长,把孩子“弄”到一所好的高中,孩子更难听懂课了,因为经过高中的分流,学业优秀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是以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为准。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想着自己有本事可以让孩子上个好高中,那只是空图虚名罢了。还是老老实实抓好孩子的初中学业吧。
      说到这里,想到小学的教育现状。现在的教育真是疯狂的可以,这种疯狂很大程度上讲是家长推波助澜的。中国的现状,生存不是个容易的事,社会福利和保障没有跟上,再加上中国父母受几千年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对孩子的读书非常重视。在城市里,前些年当工人还很吃香,有所谓的“铁饭碗”之称,父母退休子女可以顶职,也不会感到读书多与少有多大区别。可现在不同了,凡“进人”就考试,唯有考试才有相对的公平。我的一位家长生意做得很大,自己没怎么读书,却对读书很重视,说读书有用,现在他公司进人他都要看文凭。中国的父母都是极其负责任的,不像国外的父母,你愿意读大学就支持,你不想读书了不勉强,但不要怪父母。至于买房子之类的,父母更不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而中国的父母恨不得要为孩子的一生操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想法,正是这种想法,使整个的幼儿园、小学教育都开始疯狂起来,然后大家怨声载道:中国的教育体制太糟糕了,只会培养做题的机器。记得前段时间有个帖子控诉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可以上普通高中。其实,国家不愿那么多的学生去挤高考的独木桥,那是精英教育。国家需要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有多少家长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精英呢?说实话,我现在就很无奈: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获得高分才是对学生负责。家长在择校时,会考虑到学校的教育方针吗?家长是只认分数的,只认升学率的。没有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就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进入社会的身份证,没有这,哪谈得了素质。
      所以,学生学业发展在小升初就不一样了。很多孩子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始在外培优,一门数学一周还上几个不同的培优班。有的家长想着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尽情、尽性发展。小学的考试很人性话,一套卷子做几遍,考试时很多题目就在上面。孩子都考个95分以上,学校一般还不给分数:甲、甲加,家长觉得还不错嘛,谁知一到初中,一次大考下来,傻了眼,还跟老师说,我孩子在小学时都是多少多少分以上,成绩很优秀,怎么一到初中就不行了。初中老师一听:这不是埋怨我们把孩子教差了嘛。初中老师心里嘀咕:这家长心里真没得数。
      既然孩子之间已经有了这种差异,作为家长在给孩子择班时一定慎重。若孩子基础不错,尽管小学时没有进行过奥数和英语方面的培训,从初中努力也不晚,但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意志和家长的耐心都会有极大的挑战。若孩子基础不行,却硬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一个快班,那孩子肯定是要吃亏。家长往往这样想:就算成绩达不到班级前列,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对孩子有个好的熏陶。问题是:孩子连课都听不懂,哪来的学习兴趣?总在班上倒数,孩子的自信心接受的了考验吗?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没有进入快班但很优秀的孩子——因为小学时没有进行奥数的培训,在入学考试时被淘汰;也遇到家长费了很大力进入了快班,但孩子发展很不好,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转出来,还有的费尽心思去留级(九年义务教育不能留级)。我心说,折腾吧,都是家长对孩子不了解、不够耐心、图名声惹的祸。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小学基础不好,您又有点“小本事”的话,就不要往快班挤,不如挑个负责任、有爱心的班主任,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
      若孩子通过各种择校考试,成绩不错,说明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也不能自以为是。我现在感叹的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培”出来的,靠提前学习学到别人前面的,真正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创造力更是少得可怜,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是欠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很少,关爱他人更谈不上。很多孩子偏科。成绩优秀的男孩子家长普遍在小学时重视奥数的培训。我跟一个小升初的家长交流,问他孩子数学一周上了什么培优班,她给我数了三个(其中包括一个一对一的辅导),说英语就只上了一个。女孩子们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语言的发展,着重培养英语的兴趣。您瞧出名堂了吧。孩子上了初中后,尤其是女孩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数学上缺乏灵气,说在这方面女生就是不如男生。我承认,男女生的思维发展会有差异,但大多数区别不大。很多孩子的差异是心理暗示和小学时倾向性的培训造成的。
      1、 明确孩子的升学目标。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完全不同,从学科的数量到内容和难度都比小学跨了N台阶,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家长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孩子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走独木桥。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不走名牌大学的路,就不用那么紧张了。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期望是接受名牌大学的教育,孩子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的话,那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所以,在升初中前或刚升初中时,应该跟孩子聊一聊初中毕业的升学愿望了。跟孩子达成升学的大概目标(不一定是具体哪一所高中,可以是哪一类)。若将目标定位在优质高中,那就意味着做佼佼者——优于大多数学生,那就意味着比大多数学生更为努力。其实,我相信,每一个刚跨进初中大门的学生而言,都会将目标定得较高,这并不是坏事,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是,在学业上怀有较高的目标,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在行动中不一定都能落实,但至少,他们不会过多地抱怨和气馁。他们也就能接受比一般的同学更辛苦——因为,他们想成为不一般的人。
      2、不要过于心疼孩子。
      家长的心情都可以理解,“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希望孩子在学业方面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又怕孩子累着了。这两者恐怕很难兼得。将心疼放在心里,不要写在脸上。很多时候,孩子没感到累,是家长替孩子累。我的同事们也是当家长的,有时听到有的同事在孩子面前说:“太辛苦了!”其实,家长说任何话都是在教育,这样说,一定是一种消极的暗示。其实孩子很单纯,并没有去想辛苦不辛苦的问题,他们只是想着这是学生的天职,而家长这样说,孩子就会去想了,是呀,天天真的很辛苦,然后孩子就会心理不平衡,就会心生怨气。
      对于任何人而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都不会感到很累。在旁人看来,也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会很辛苦,但深入其中的人却乐此不疲。而且,孩子的精力恢复得很快,远超过成年人,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老年人。总有人说,连我们都会感到累,更何况孩子呢?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历过高考的人们,而不是文化大革命时的读书——辛苦吗?
      我的孩子前一段时间进行培训,早出晚归,七点多出去搭车上课,晚上九点多才回家。我故意逗他,“是不是很辛苦呀?”“一点都不辛苦!”他说。因为,他做的是他喜欢做的事。
     人不是被累坏的,很多时候是被烦恼事烦坏的。
      若孩子很单纯地去学,而不是天天烦恼,会很累吗?如果孩子学进去了,经历了最初的困难,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孩子会不开心吗?
     获得了一件礼物,吃得好穿得漂亮,这是快乐,浅层次的快乐。我们做家长的,怎样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去获得高一层次的快乐和幸福从而使人生更丰富更多彩呢?
     做理性的家长,做智慧的家长。
      3、培养孩子做计划的习惯。
      任何一个成大事者,都有着良好的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小孩子一般没有凡事做好计划、安排好的习惯,习惯于跟着感觉走。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逐渐养成规划、计划的习惯。从每天晚上回家后的安排做起。回到家后,首先就做计划,几点到几点吃饭,几点到几点做语文作业,几点到几点做数学。。。。。。有计划的安排做事,才能有时间观念,才能有意识地提高效率。效率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意味着一切: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预习、休息、运动、阅读、长个子。。。。。。这一点恐怕是孩子上中学后,家长能在学业上帮得上忙的少有的几件事之一了。
      准备一个专门做计划的本子,坚持天天写,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先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引导孩子如何把计划定得更合理。每天都跟孩子总结计划是否合理,执行计划是否坚决,明天可以如何改进。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再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计划。这样培养孩子,相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习惯于做计划之后,将来遇到事情,都会习惯性地周密安排了。
     不仅每天需做计划,放假更需要做计划。学生往往在双休日和假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如平时,就是因为没有时间概念,没做计划,以为时间很多,其实一晃就过去了,反而很被动。
     有个来自香港的交流生住到我们一个学生家里,给这个学生及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之一就是这个香港女孩儿很有理想,做事很有计划并很坚决,每天放个定时器在书桌上,按计划上的时间定时。说考香港大学,或是国外的大学。每天学习也很辛苦。说没有目标就不会辛苦,每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4、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热爱阅读、广泛涉猎的重要性。到了初中后,语文老师会在家长会上讲要让孩子大量阅读,但呐喊总是很苍白,时间有限,在做些题目就可以提高几分和大量的阅读还不知啥时有作用的对比下,很多家长和孩子自然而然就选择还是多做点题吧。
      其实,要培养真正的人才,不是仅仅做题就行的。
      浮躁而功利性的社会氛围让我们忘却了厚积薄发的道理。以为多做数学题多上数学课就能把数学学得很好了,以为多上语文培优语文就能得高分了。我从来不否认多训练的必要性,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是,任何学科,没有思维的厚度和广度,是进入不了最高境界的。如果让孩子成为一个仅学业优秀的人,这种训练方式尚可。但若把孩子培养成有思想、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必须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阅读素养、审美情趣、思想境界。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家长,我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这几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的。最初,我认为,阅读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再慢慢认识到,学习语言其实就是了解文化,语言只有渗透在文化中才有了实实在在的内涵。所以,想学好语文,除了阅读文学作品外,历史方面的阅读、时政方面的了解必不可少。为什么很多女孩子到了高中语文学习没有优势了呢?就是阅读面的限制。女孩子对情感、情节更感兴趣,阅读面比较单一,若家长不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就会发现,孩子的语文优势会越来越弱。现在,我的认识又有了改变:阅读不仅会带来语文学习的厚积薄发,而且对一个人整个的素养都会影响至深,包括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发展和一个人幸福快乐的厚度。
     我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的阅读倾向,这没有问题,问题是,这种阅读倾向是否得到有意识的引导和避免。比如,爱玩电脑游戏的人,就会爱看游戏书籍,而这往往会造成进一步对游戏的痴迷,而这是需要回避的。但是,热爱体育的男孩子们爱看体育方面的书籍杂志,这就需要引导:有的体育杂志关注明星的八卦,让孩子很肤浅地了解体育明星,而有的体育明星成长的传记写得非常好,可以励志,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体育这个视野。
     最近,在腾讯上阅读到这样一篇新闻报道:曝科比每天仅睡三个小时,不能训练他就看录像科比的攻守兼备源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腾讯体育讯 近日洛杉矶媒体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票选科比职业生涯的闪光点,结果飞侠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给球迷的印象最为深刻。没错,科比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真的令人佩服。北京时间8月27日,据《洛杉矶时报》透露,现在科比每天睡觉的时间仍然只有3个多小时——很多人都知道当健康的时候,科比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训练上。但是现在还处在养伤阶段的科比,虽然不能进行较大运动量的训练,但他仍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看比赛录像上,每天睡觉的时间和以前差不多——只有3个小时多一点。进行恢复性训练、接受任何必须的治疗,在渴望身体最快恢复的同时,科比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和训练有关的事情上。科比希望从录像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飞侠才一直能在比赛中占据统治力并显得那么完美。这是科比的一贯作风,也是他的标志之一。如果说科比取得了哪些成功?可以说当年的81分表现,也可以说5枚总冠军戒指。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科比的作风是不会改变的,他重来不惧伤病和疲劳,他总是通过调整让自己在比赛中成为一位完整的球员。科比不仅是在篮球方面才华横溢,他还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辛勤努力,让职业生涯尽可能的延长下去,并把自己的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想我的职业生涯要以怎样的方式结束。我想人们认为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我想尽量感到舒适。”科比曾经这样说过,“我想成为一名表现超过预期的人,那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那意味着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橙子里的果汁尽可能的挤出来。”科比三年8355万美元的合同正好在今年夏天生效,不能说这三年最能反映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是在他33岁生日一周之后,球迷投票结果显示,29.1%的球迷认为科比的工作热情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启示,科比的求胜欲望是公认的,这也清楚的证实了,无论一位天赋怎样的球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哪怕是拥有五枚总冠军戒指、两夺总决赛MVP、1次常规赛MVP、历史得分榜排名第六、同时还是湖人队史得分王的科比。
     相信学生看了这篇文章会对科比有新的认识和崇敬。
     我所带的班的图书就有《菲尔普斯自传水面之下》《勒布朗詹姆斯自传 我的兄弟,我的篮球》。当时,我看了这两本书的介绍,然后为班上添置,学生非常喜欢,立刻被抢借。相信书中所洋溢的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和浓厚的感情会给孩子们带来不一般的对体育的认识和情感。
     男孩子小的时候爱看科普类书籍,这对孩子阅读兴趣地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很大帮助。伴随着成长,他们开始关心社会,对时政类开始感兴趣,对关注心灵的成长的读物也会逐渐感兴趣,这与家长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可以在家里多放点这方面的书籍、杂志,茶几、餐桌、床边,随手可及,翻多了就开始阅读了。女孩子更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若不注意培养和引导,就会出现,男孩子爱看网络的魔幻书籍,女孩子偏爱爱情小说。另外,包括一些审美、哲学、心理、杂文等等各方面的阅读都需涉猎。但不能太杂,必须很清楚,这对孩子哪方面的成长有好处,而不是说,我的孩子爱看书呀。问题是,爱看什么书,或者,我的孩子书看得很杂——有点炫耀的味道,岂不知,这让孩子的思想很乱,无所适从。
     有关理科竞赛。
    有个大学教授说,竞赛不能不参加,但也不能只搞竞赛。有个学生跟我说,高中时参加竞赛,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因为要自学很多大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有帮助。
     十多年来,在与众多学业优秀的学生及他们的数学老师打交道过程中,帮他们作出以下的总结:
      参加数学竞赛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获奖,最大的意义是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思维会得到发展。
     有人总是质疑,我孩子不搞竞赛,只搞中考,所以,不用做什么竞赛题。尤其是众多女孩儿的家长。
     如果孩子的基础不好,去做什么竞赛题肯定不明智。但,如果孩子基础不错,为什么不去提高呢?想拿到优秀的分数,若只做一般性的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对付简单的题目尚可,题目难度一上去,那就应对不了了。众所周知,武汉市的中考题在难度较大,数学难度应该在全国排前列了。每年中考的最后两大题,24题25题,你请个大学生来做做试试。招考初中数学老师,数学知识这块儿,不考别的,就拿武汉市的最后两大题考,老师肯定要冒汗。
     孩子不打算考最顶级的高中,竞赛题可以考虑不做。但想获得高分,就另当别论。
     还有一个原因,当平时训练的难度超越考试的难度,学生在考试时就会游刃有余,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我的观点是,大多数学业优秀学生,适当地参加竞赛培训,对理科思维的培养及参加高一级的选拔考试是有好处的,不必去追求获奖,证书的意义已经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一班主任家长会发言稿
让爱牵起你我的手(七年级下学期家长会发言稿)
2021.5.10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杨校长在初一新生家长会上的发言
发挥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