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律诗的基本要素
浅谈律诗的基本要素

    大家熟知,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创作它,从中不但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且对一个人的思想熏陶和人生的修养等方面,也起着一种桥梁和促进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在当今诗词创作实践中,我们却又常常看到,许多标成律诗、绝句的诗,从内容和意境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可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随意而写,随心所言,拉郎硬配的现象出现。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格律诗应由哪些要素所构成。下面就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展开一些简略的阐述,希望能够对初学律诗创作者有所帮助。
   1、律诗的含义
   律诗,指的是具有格律的近体诗,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韵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2、律诗的基本格式
   近体诗,从体例上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正例律诗最基本格式就是:
  (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此五言律诗基础上,再按照格律变化的要求,在每一句的前面加上相应两字,就变成了七言律诗。
  3、律诗的基本结构。 
  律诗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由此可见,起承转合,就是一首律绝诗的基本布局结构。
  起承转合,又叫起承转结。律诗的起承转合是: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4、律诗的格律要求及语句结构
  律诗的格律要求,也即律诗诗句语言的平仄变化要求。毛泽东曾经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在此,我们必须懂得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平仄声调。平仄声调是指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来区分的。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如今的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仄声分为上声与去声。这“四声”构成如今的普通话的读音标准。如“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在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就会对格律书中所列出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许会让一些初学者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是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是对律诗的一种误解。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
  一般来说,在七言律诗的句子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律诗相当于七言律诗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律诗的平仄交替,五言律诗的平仄交替情况也就了然于心了。
  律诗的语句结构,指的是语言的节奏点。五言律诗,除每句必须是五个字外,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1)(2-1-2),而不是(1-2-2)。如杜甫的《五律·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东岳云峰起(2-2-1),溶溶满太虚(2-1-2)。
  震雷翻幕燕(2-1-2),骤雨落河鱼(2-1-2)。
  座对贤人酒(2-2-1),门听长者车(2-2-1)。
  相邀愧泥泞(2-1-2),骑马到阶除(2-1-2)。
  又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2-1-2),白水绕东城(2-1-2)。
  此地一为别(2-2-1),孤蓬万里征(2-2-1)。
  浮云游子意(2-2-1),落日故人情(2-2-1)。
  挥手自兹去(2-2-1),萧萧班马鸣(2-2-1)。
  七言律诗,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3)(2-2-2-1)(2-2-1-2),而不是(3-2-2)(1-2-2-2)。例如: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2-2-2-1),凤去台空江自流(2-2-1-2)。
  吴宫花草埋幽径(2-2-1-2),晋代衣冠成古丘(2-2-1-2)。
  三山半落青天外(2-2-2-1),二水中分白鹭洲(2-2-3)。
  总为浮云能蔽日(2-2-1-2),长安不见使人愁(2-2-1-2)。
  上述所举的这三个例子,是符合平仄要求的语言结构句子。但是不是说只要是符合平仄的五个字或七个字就可以入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例如:
  白鹭洲-云遮-雾罩,(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黄花岭-水秀-山青。(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瀑布云—铺天—盖地;(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蘑菇石—斗雪—熬霜。(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两例,平仄非常符合律诗的平仄交替变化的要求,但它却不是律诗的诗句,其原因就是语言结构不符合律诗诗句语言结构的要求,故不能作为律诗的句子来入诗。这对一个初学律诗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请大家务必记住为要。
  我们是不是要死记硬背这些格式呢,其实不然,只要想容易一点,单纯的记住(2-2-3)这个格式就可以的,灵活的掌握和变通,把其它两类归结为这一类就会更加地简捷便利,但必须避开(3-2-2)这种格式词语结构的句子。
  5、律诗的对仗
  什么叫对仗?王力先生有如下说法:“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我们知道,以八句完篇的律诗为例,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而我们现在所要说的对仗,主要是指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这里所说的颔联与颈联,就是律诗中间的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在律诗的创作中,举足轻重。两联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篇律诗的质量。现代诗家熊东遨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律诗中的两联(颔联与颈联),就像我们建设一幢房子一样,它就是我们这所房子的顶梁柱,如果有一根或几根柱子弱了,房子虽然暂时不会倒塌,那也会经不起长期的风雨侵蚀,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房屋结构的美观和牢固性。”
  颔联和颈联在律诗中不但重要,而且在创作时也有特别有所讲究。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对仗的形式来展现。律诗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也即是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之间两两相对。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如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颔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再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也都是对仗句。颔联中:“映阶”和“隔叶”是动词性词组对动词性词组;“碧草”和“黄鹂”是色彩性词组对色彩性词组;“自”和“空”,是动词对动词,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是一种特殊;“春色”和“好音”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颈联中:“二顾”和“两朝”,是数量词性词组相对;“频烦”和“开济”,是动词性词组相对;“天下计”和“老臣心”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这里的“天下”和“老臣”,都均有特有所指,前者是指以刘备为首统治的蜀汉政权,后者则是指为前者服务的诸葛亮,二者在中华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再如笔者的:
  《悼师母翁淑芝女士》
  噩耗惊闻夜已深,坐啼行哭剑穿心。
  恨无羽翼凌空驾,唯有悲思伴枕噙。
  昔育凤鲲登虎榜,今归天府化甘霖。
  情同萱草春秋颂,德善操行逾古今。
  诗中的两联,只要细心的阅读,其对仗性也是很明显的,在此也就不再作详细的赘述了。
  以上我们所说的词性分类,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了解,如果严格的说起来,词性的分类就还有很多,特别是在词性的结构上更为复杂。例如: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等。
  有关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要求,对于一个初学律诗创作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应坚持和掌握。正如俗话所说的:“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写诗也是这样,如果偏离了其本规矩,那就得另当别论了。这也就是说,对仗在律诗的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位置,而且缺一不可。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外。这种特殊的例外,我们一般不主张,不提倡,在此也不再作赘述。只有当诗词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摆脱一些规律的束缚,但也并不是信马由缰,任意而作。
  6、律诗中有关的“相粘”问题
  所谓的“相粘”,是指在律诗中联与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是为诗家大忌。如在上述杜甫先生的《蜀相》一诗中,首联对句中的“锦官”与颔联出句中的“映阶”;颔联对句中的“隔叶”与颈联出句中的“三顾”;颈联对句中的“两朝”与尾联中的“出师”等等,均为律诗的“相粘”。
  7、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一般限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1)押韵规则是,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除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外,偶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律诗的体例来说,假如押仄声韵会感到比较拗口,但不是没有。故我们一般不提倡、不鼓励押仄声韵。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体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首正例的律诗创作,我们不但要掌握其基本格式、基本结构外,律诗的格律要求及语句结构、对仗、“相粘”、押韵等几个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必须要求掌握的。否则,就创作不出合格的律诗来。另外,绝句除对仗之外,其余要素,也与之相同。(源于国粹论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律诗一定得转承起合吗?
律诗写作九忌
《格律新解》下
请问怎样才能写好七律和五律?
《诗词格律简述》转抄
巧用格律排诗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