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十来年的乱象!

进入汉安帝刘祜时代,用一个字可以代替:“乱”!

天灾与人祸并举,帝幼太后壮,臣弱外戚强,外加宦官郑众、蔡伦成为了邓太后的贤内助。

年轻的皇太后邓绥,凭心而论,在两汉太后中,是很有爱心和良知,且有一定执政能力的皇太后,邓太后的兄弟们也较收敛,但是对于王朝来说,皇权认为和官员、百姓认为原本就是阶层造成的意识形态差距,当权力达到顶峰,则会自认为是神,无所不能,皇权之错不可纠,宁可失去性命都不愿失去权力。

这种格局形成由来久。如果说天灾是神造的,人祸当然是人造成。

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对之前汉王朝皇帝一连数世失去权柄的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后认定,主要是由于朝廷中高官把持朝政所为,为了改变这一乱象,在制度上限制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权力,实际负责人则成为皇宫的宦官办事机构“尚书”,“三公”成为摆设。但是刘秀没有预见到王朝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圣德仁君”并不是权贵中长大后世王子所能做到。

刘秀之后,朝中重要大臣失权。当皇帝无能时,实权则转移到外戚,皇帝宠信的只能是身边的宦官。

外戚、宦官争相举荐“自己人”,形成利益集团,把向朝廷举荐人才变成了交易,结果造成打击贤良、贪污腐败、欺压百姓、逼反蛮夷。

两汉是阴阳学说的鼎盛时期。元气阴阳学说得以神学化进展,阴阳学说渗透到国家治理、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等重要领域内。官员、百姓则利用阴阳理论来解释各种天灾与人祸的关系。

按“天人感应”的理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天与人之间的阴阳之气可以同类感召,也就是说,天阳则人阳,人阴则天阴。“阳尊阴卑”成为不变的道理。从道德层面上来说,阳是“仁、善”,阴是“恶、暴”。

当汉军撤离西域那些年,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至元初四年(117年)十年间,看中原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天灾及人祸:

107年,皇后宫宦官郑众、蔡伦干政,位列九卿之首的太常周章,在殇帝夭折后,因群臣对立刘祜为帝不满,准备关闭宫门,杀外戚、诛宦官、劫尚书、废太后,立平原王刘胜为帝。计划泄露,自杀,死后家无余财。这一年,18个郡、封国地震,41个郡、封国大水成灾、28个郡、封国暴风、冰雹。

108年,西羌叛乱,前西域都护任尚受命平叛,大败。湟中粮价大涨,粟米每石一万钱,饿死无数;洛阳及40个郡、封国水灾、风灾、雹灾,12个郡、封国地震。

109年,帝都洛阳大饥荒,百姓相互残杀煮食尸体。南匈奴起兵反叛。乌桓部落、鲜卑部落联合南匈奴攻击五原郡,汉军大败。9个郡、封国地震。

110年,南匈奴单于挛提檀,围攻美稷、常山郡。西羌部落攻击褒中,田地荒芜,百姓无家可归。9个郡、封国地震、3个郡水灾。

111年,西羌先零部落攻击河东郡,兵锋直指河内郡。扶余国攻击乐浪郡,高句丽攻击玄菟郡,安定、北地、上郡官民内迁。不愿内迁的百姓被铲毁庄稼、拆毁房屋、焚毁存粮,百姓流离失所。河西走廊中断,9个州蝗灾、8个郡、封国暴雨水灾。

112年,寻找光武帝刘秀时代28功臣的后裔封爵;十个州蝗灾、豫章郡山崩。

113年,18个郡、封国地震、多地蝗灾。

114年,西羌攻击雍城、武都、汉中、巴郡,蛮夷攻蚕陵,日南郡地裂百余里;洛阳及五个郡、封国旱灾、蝗灾。15个郡、封国地震。

115年,西羌攻击益州,鲜卑攻击夫黎,澧中蛮夷叛乱;宫女李氏生下皇子刘保,皇后阎氏妒火中烧,毒死李氏。19个郡、封国蝗虫成灾。

116年,年初10个郡、封国地震、洛阳一带旱灾,年底9个郡、封国再次地震。武陵郡蛮夷叛乱。

…………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低,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天灾与人祸会在某个历史阶段叠加起来,这之后的数年中地震、蝗灾、旱灾、水灾不断,从科学的角度上说,那个时间段正处于中原地壳运动的活跃期,连年地震,也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气温逐年上升达到巅峰开始逐年下降造成蝗灾。

“灾异天谴”是天人感应理论的核心所在,源于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原本为了限制皇权,通过上天的灾异天象来告诫君王,国家治理出现了问题,且不应该推卸责任,而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但皇权至上,反而在发生天灾对无行政权的“三公”进行追责。

于是,在民间有了“飞蝗避境”的说法,大意是说,当一方官员德治,则蝗虫都会绕过德政的区域。大汉民族其实是一个独特思维方向的种族,当大难来临时,只要有德的官员振臂一挥,马上就可以聚集民众力量去做成一件事,天灾也好,人祸也罢,莫不如此。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提出灾害并不是上天的惩罚而是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对朝廷有利,采纳。

对于蝗灾,从禳灾祈祷到采用火烧深耕、轮作沤种的技术手段降灾。十来年中,没有黄河决口的记录,源于“明章之治”时,对黄河的治理。

那段历史,应该反思的是战乱。

中原大灾,汉奸出现,一个叫韩琮的中原人跟随南匈奴单于挛提檀到洛阳朝见,看到中原“人相食”的残状,建议乘中原饥荒,百姓无食,死亡无数,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发动攻击,于是,南匈奴起兵叛乱。

汉朝对南匈奴不薄,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时代,呼韩邪单于穷途末路。那时候,汉朝并未乘匈奴之危,给予致命的打击,而是每年花费一亿余万钱把他们供养了起来,一养就是几十年,缺食给米,缺衣赐布。这并不是中国富足,而是百姓从口中省出的钱,得到的回报则是,一旦发现中国衰弱,立即反扑过来,出手之狠,翻脸之快,令人扼腕叹息。

“国难思良将”,再瘦的骆驼比马大,攻击南匈奴单于挛提檀的主帅就有前西域都护府副校尉梁慬,时任度辽将军。当梁慬、耿种率骑步兵,军威雄壮的攻击南匈奴单于部时,挛提檀大惊失色,质问怂恿他起兵叛乱的汉人韩琮,你不是说中国人都已快死光了吗,现在来的这些将士是哪国人?于是,派出使节,请求投降。摘下官帽,赤着双脚,向汉军将领下跪求饶。归还掳掠的百姓一万余人。而朝廷也并未因此事诛杀挛提檀,仍象以往一样优待。同情弱者,这是汉文化基因之一。

汉人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并未因天灾人祸而改变,平定羌人、蛮夷的叛乱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将领。

屯驻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人马撤回中原后,西域各国与中原断绝关系。北匈奴汗国得到消息,纵兵南下,立即恢复宗主国地位,率同西域各国军队,攻击中国边塞。

这期间,疏勒王安国病故,安国有一个舅舅叫臣磐,因王权之争,逃到了贵霜王朝,在贵霜静心学习佛法。当时的贵霜王迦腻色迦一世对臣磐非常好!

得知外甥疏勒王安国病故,安国的母亲把持国政,与疏勒国人共立安国的表弟,贵族遗腹为疏勒王。在贵霜的臣磐就求见迦腻色迦一世,说:安国无子,疏勒国力又弱,现在立的是安国的娘家兄弟,我是遗腹的叔叔,要立也当立我呀,请帮助我回国。

贵霜王觉得臣磐潜心学佛,而当时疏勒人并没有信佛教,如果立臣磐为王,则佛教便可从疏勒国开始向西域传播。于是,派出军队护送臣磐回疏勒夺权。

疏勒人原本就拥戴臣磐,此时又畏惧贵霜月氏王的军队,随后,群起攻击遗腹,夺取印绶,尊臣磐成为疏勒王。

原归附于阗的莎车国见疏勒国有贵霜王朝的支持,背叛于阗,归附疏勒国。

之前,于阗国相继降伏精绝、拘弥、皮山、小宛、戎卢、渠勒、西夜、子合、德若、蒲犁等国,塔里木盆地南沿绝大地区为于阗所有。龟兹夺取姑墨、温宿,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北沿通向西方的通道。

在西域,疏勒、龟兹、于阗三国鼎立,成为西域三大强国。

西域都护撤离后,北匈奴势力重新进入。龟兹王白霸因为是汉朝所立,亲匈奴势力开始占上风,在北匈奴的支持下,白霸被罢黜,亲北匈奴的白英成为龟兹王。

重新据有西域的北匈奴,想借西域诸国之力联合西羌进攻中国。所以,一入西域,就迫使各国抽调军队,随其入侵。

北匈奴呼衍王常辗转于蒲类到河西郡之间。联合西羌、龟兹、疏勒数次攻击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百姓屡被劫掠。之后,又与车师入侵河西郡,汉朝无力反击,关闭玉门关、阳关。

河西四郡,城门常闭,以绝后患。

到了119年,平定了羌人叛乱,稳定了河西四郡及湟中地区,敦煌太守曹宗上奏折请求出兵反击匈奴。于是,敦煌长史索班率军千余人,进驻西域伊吾卢,作为先遣指挥部,与各国联系,车师前国、鄯善国马上归附。

鄯善、车师降汉,便可以直接控制盐泽(罗布泊)周边诸地,切断北匈奴与西域诸国的通道。数月,北匈奴汗国率车师后王“军就”,攻击伊吾卢,斩杀长史索班,驱逐车师前王及军队,进逼鄯善,力图恢复对西域的主要交通干线的控制,迫使汉军后撤。鄯善国被北匈奴所逼,求救于敦煌太守曹宗,曹宗请求朝廷出兵5000击匈奴,一是为长史索班报仇,二是请求收复西域。

中原连年灾荒战乱,水旱十年,四夷外侵,盗贼内起,国力虚弱,西域的重要性,朝廷非常清楚,放弃必为北匈奴所害,因此,仅作西征姿态暂不出兵。

朝堂之上,开始了关于西域的大争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烽烟再起:班超之后的东汉西域历史(八)
中国古代名将037:三星名将耿恭率数百人守城数月,最后只剩13人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 
052卷47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有多少人记得耿恭,记得十三勇士归玉门?
从历史背景、最终结局全面详述《大汉十三将》的真实历史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