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自学掌握流利英语的具体方法(3)

  “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  



本文将解释为什么“多听”对学好一门语言如此重要,并分享与“听”有关的学习方法。


正确发音不是说出来的,是“听”出来的

 

先给大家讲一个轻松的玩笑 -- 话说有一帮朋友去露营,大家扎好帐篷之后决定分工负责不同任务。有一个日本人被分配的任务是去找supplies(供应),然后大家就分头走了。随着暮色降临,大伙儿都回来了,发现日本人不见了。就在这时,日本人跳出来,大喊一声“surprise!”。。。

 

如果过几秒种后,你还是一脸茫然的话,让我告诉你这个故事的笑点在哪儿 – 日语里面没有“L”和“R”的区分;日语里“R”的发音相当于英语里“L”和“R”之间,但又两不像。因此,很多日本人听英语的时候,分辨不出“L”和“R”这两个音,因此也不能准确发音。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两个音的差别挺大的嘛,日本人怎么会听不出来?其实所有的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曾经好几次给老外表演“妈麻马骂”的普通话四声 -- 这四声对我们来说挺明显的,但老外们就是听不出有啥区别。


再举一个例子,阿拉伯语里的辅音发音比较微妙:譬如说 “s” (?) 跟 “S” (?) 是不一样的, “h” (?) 和 “H”(?)也不一样 – “大写”比“小写”的发音要更重。我问我一位阿拉伯朋友(他名叫“ElmoSalHy”),你们阿拉伯人能听出来其中的区别吗?他说,你不觉得“Elmosalhy” 听起来很不一样吗?

 

很多同学们都很重视英语发音,因此会特别花时间去模仿 native speaker 的口音。但我告诉各位:其实标准英语口音是靠“听”出来的,而不是靠“说”出来的。为什么日本人英语发音那么糟?原因很简单:你连 “L” 和 “R” 的区别都听不出来,又怎么可能正确发音呢?


同样的,我们中国人英语发音不准,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分辨不出英语里的一些(中文里不存在的)微妙的音 – 大家最熟知的例子莫过于“三克油”的“三”。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多听。



 

有语言学家做过实验,如果把一群日本人当做正在学说话的小孩儿,找一个标准英语口音的老师对着他们以“母语”方式发音(就是妈妈跟孩子说话那样 – 清楚发音,拖长声调),久而久之日本人的大脑就可以慢慢分辨出“L”和“R”的区别了。同样的,老外们在中国生活时间长了,他们的大脑不断被中文语言环境刺激,慢慢地就能分辨出普通话四声,从而不需要刻意练,发音也自然会提高。再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到北美留学的中国人说英语带有北美口音,到英国留学就会有英国口音 – 还是因为:发音是“听”出来的。

 

有一位同学跟我诉苦,“我英语阅读基本上都没问题,但盲听同一篇文章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啊。” 后来我听他说了几句英文,就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以下这种情况有同感(我本人刚出国前感觉特明显) 就是听中国人讲英语比老外讲英语更容易听懂。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我要说一个观点你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 – 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不应该太早说。

 

我看过一位小学英语老师的教学视频,她带着一群孩子们在朗读英语。虽然我非常尊敬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也看得出来这位老师教书很用心,但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位老师的英语发音连我都听不懂。那么大家可想而知,在台下跟着这位老师朗读的学生们,由于有听觉的误差,离英语的标准发音就相去更远了。

 

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是:先学会如何发音,然后再练听力。但我要告诉各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过来:先大量地听,再学习发音以上那位同学之所以“听力”有困难,跟他没有学好英语发音是息息相关的。就像我第一次去纽约的时候,碰到一个华人大叔问路时,提到纽约的皇后区(Queens)。我用比较标准的英语说“Queens”发现这位大叔没反应,然后我说“哭因喜”,大叔恍然大悟。。。

 

我有一个更激进的观点:英语初学者不单只不需要,甚至应该避免“多说”。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本人就是“多说”的受害者 — 初中的时候我参加英语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要用复读机把朗读的课文录下来。我当时的英语发音并不准确,但我却这样“强化训练”不正确的发音,使我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英语摆脱不了一口广东腔。

 

为什么印度人英语说得溜,但口音却是这么重,就是因为他们长期习惯这样说,以至于想改也改不了。相比于中国人“三克油”的“三”,印地语里也没有英语里的“th” 这个音,所以他们会说“坦克你”。而日本人之所以英语口音让人抓狂,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日语里有太多的英语外来词。因此日本人一看到英语单词(如:Christmas),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式发音“kurisumasu”。

 





即便我的英语已经到了母语水平,有时候听日本人讲英语还会略感吃力。但日本人跟日本人之间讲英语,他们完全不会觉得吃力(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标准就是标准)– 就像我们中国人跟中国人说英语感觉更舒服一样。我们之所以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太强调从一开始就“多说”了,以至于我们养成了中式发音的习惯,越到后面就越是难改。

 

最后再来回答一个常见问题:学英语是否应该先学音标?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是否需要买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一样,答案是不需要在智能手机时代,一本厚厚的词典除了能给你一种“学术感”之外,并没有实用的意义。以前学英语的人之所以需要学音标,为的无非就是查字典之后,知道怎么对单词发音。但现在当你碰到不认识的单词,直接到“百度翻译”一搜,然后听APP里提供的发音就行了。

 

即便你查了百度翻译后忘了新学单词的发音也没关系 因为你会不断地听。你只需要对单词的拼写留个印象,等你以后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碰到,你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个单词的发音。再说了,由于我们中国人在初学时把握不了英语发音的微妙之处,学了音标也不见得能准确发音。还是那一句:正确的发音是“听”出来的。

 

中国人“哑巴英语”的核心问题不是“不敢说”,更不是口音问题,而是“不会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哑巴英语”这个问题,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英语思维,而不是靠治标不治本的“多说”。

 

语感也不是说出来的,也是“听”出来的

 

曾经有一位老板跟我谈商业哲学,他说:“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嘛”。这句话听来有道理,但实际上“机”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时刻”,并不是“机会”。同样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说:“语感语感,要‘语’才有‘感’嘛” 因为语感实际上是“听”出来的。

 

传统英语学习理念是:通过大声读,来培养语感。我不是说这种方法完全无效,只是我认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 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自己读给自己听”,其实你直接放了录音听就行了,省事不累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失败的另一原因:我们错误地把“读”来代替“听”。

 

所谓“好语感”,其实就是“正确语法”。我认为语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语法(譬如“过去式”,“复数”等硬性规则),另一种是广义语法(即表达是否得体,没有硬性规则)。中国学生们经过反复训练,其实狭义语法并没有问题,甚至有时候比很多老外还要好。但真正能体现外语水平的,是看你能多好地掌握“广义语法”。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广义语法”— 譬如我们中文会说“做功课”,但不会说“干功课”。其实“做”跟“干”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家不要想歪了!),“干功课”并没有违反狭义语法的规则,但却不符合“广义语法”的规则。就像在英语里,我们会讲“in the morning”和“at noon”。其实 “in” 和 “at” 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我们不会说 “at the morning” 或者 “in noon” – 这就是“广义语法”,就是习惯用语,不需要逻辑原因。

 

中国学生们之所以英语说不好,更多是因为没有掌握广义语法(而非狭义语法),因为广义语法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是无法通过做习题学来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的“听”(还有“阅读”)为什么你不会说“干功课”,就是因为你没听过这么说的。还是那句话 语感是“听”出来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是2004年中考落榜后,来加拿大上中学的。当时我每次下课都会跟老师讲“Ms./Mr. X, I am go now”(我想说的是“老师,我走啦”)。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语法(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为什么我中考落榜了)。但有意思的是:我越是这么说,就越觉得这么说是对的。不信大家试试 – 当你把“干功课”这个词组重复说十遍,你慢慢地就觉得“干功课”这个说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你语感的好坏是由你“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大脑本身并不能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语法,而我因为本身语法不正确,然后自己说给自己听,大脑就会慢慢接受错误的语法了。所以为什么在黑人英语里边“it don’t matter”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们都学过应该是“it doesn’t matter”),就是因为他们听周围的人有这么说的。

 


(注:以上例句取自 MJ “Black or White” 的歌词。。。当然,这是拿 MJ 的肤色开玩笑的恶搞啦)


那后来我是怎么改过来的呢?很简单 – 因为我周围的人都是说“I am going”。因此:如果你想多说英语,你必须同时进行大量的听 – 因为在你达到较高英语水平之前,你会犯很多语法错误,但你是完全不会意识的。你只有通过大量地听标准的英语,才能规避出现像我这样“自己说给自己听”而对错误语法强化的情况。如果你听得少却坚持“多说”,你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在听不正确的英语。

 

结合 “单词、阅读、听”

 

前几篇文章我说过“要先阅读,再学单词”。现在我们谈到“听”了,我需要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做一个补充:你应该先“阅读”和“听”,然后再学习“单词”(语法)。当你的单词量增加了,也会反过来加强你的阅读跟听力,“单词,阅读,听”三者形成良性循环。(还记得以下的这个自学框架吗?)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把“语法”放在“单词”之后的括弧里呢?我的回应是:因为语法其实只是变相的单词。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们学习欧洲语言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学习各种时态(现在式,过去式,等等)。我们之所以觉得难,就是因为有些词的变形太多了,而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我们要一个个地去背各种不规范的变形。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 不用刻意学。我拿我学习西班牙语的例子来举例。

 

西语的语法比英语要复杂得多。譬如英语“to be”的现在式只有三种变形“am, is, are”。在西语里,有两种说“to be”的方式,每种有6个主语形式,因此光是现在式就有12种变形。英语的动词的现在式变形无非就是“后面加个s”,但在西语里,不但每个动词都有6种说法,而且有相当多的“不规范”动词。(如下图)

 



虽然这看上去挺可怕的,但其实你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因为它们虽然变了形,但意思还是一样,而且你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 – 它们普遍都很容易被认出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常用的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因此,你只需要不断地阅读,你的大脑会很自然地对其进行分类(即哪个变形分别对应“我,你,他/她/您,我们,你们,他/她/您们”),并完全不费劲地记住这些词的拼写。

 

当我在前几篇文章中提过“语法不重要”的时候,收到过这样的批评:你不学语法,你怎么进行阅读?我的回应是:还真的是这样 – 你并不需要语法,也可以进行阅读。虽然西语的动词变形比英语更多,但这种所谓“精准”对你理解阅读其实是不重要的。就像“to be”在中文里只有“是”这一形式(我是、他是、他们是、等等),但咱们阅读中文时会因为中文的“不精准”而理解不了意思吗?

 

可能又有人批评:如果你不去记这些变形,你怎么能正确地说和写呢?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强调 – 要大量地听。为什么说英语的人不会说“we is”?就是因为他们没听过这么说的。反正“to be”只有“am, is, are”这三种形式,就从里面挑一个最顺口的呗,所以就“we are”呗。跟你会说“穿袜子”而不是“戴袜子”,说“戴帽子”而不是“穿帽子”是同样的道理。学会这些语法规则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做大量的习题(我本人学西语就没有做过任何一道语法题),而是多听

 

可能有人还会说:语法除了动词变形之外,还有句子结构顺序,你不学习句子结构怎能正确理句子意思呢?我的回应是:其实你并不需要知道句子结构,也能进行阅读。我用以下这个德语句子来举例,看大家是否能读得懂。

 

Ich will einen Arzt werden, weil ich m?chte den Menschen helfen.


单词:

 

Ich                  我

Will                 想

Einen              一(数字)

Arzt                医生

Werden          成为

Weil                因为

M?chte          喜欢

Menschen      人(复数)

Helfen            帮助

 

我相信在座各位大部分都没有学过德语,但所有的人只要稍微动一下脑,都能读懂上面的那句话的意思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我乐于助人”。虽然德语的语序跟中文不一样,但你只要知道所有的单词是什么意思,你的大脑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句子的意思。

 

你的大脑是个神奇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讲:你是被你大脑控制的,因为大部分的脑部活动集中在潜意识,而潜意识实际上是不受你明意识控制的。就像你控制不住你的好奇心一样,当大脑看到它处理不了的信息,它会想方设法去对其进行分析,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以上只是一句例句而已,但大家可以想象:当你不断阅读,你的大脑就会更快摸索出规律,最后你自然就掌握德语思维了– 其实这就是小孩学习语言的思维方式。

 

小孩为什么学习语言快?就是因为他们把大脑的这种潜能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只需要不断地听,好奇的本能就会驱使他们通过观察总结语言的规律。可是当我们成年了,基于种种原因,我们变得宁愿相信书本里现成的东西,而不是通过自己观察去寻找答案。因为我们害怕“不确定性”,与生俱来的“语言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也自然学不好一门新的语言。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公众号里发的《何老师文化讲堂》的视频都是英文字幕 – 就是我想训练大家以一种更接近小孩学语言的方式学习。我们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我们并不需要立刻听懂,因为“听不懂”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不断地听,最终就能听懂。我们要学会不依靠“别人告诉我们”的方式学习,很多问题自己稍微动一下脑筋就悟出来了(就像以上的德语句子),而且学得好记得牢。

 

不同的人都可以用一种方法学好外语

 

其实学习英语非常简单,就是我说的“多读、多听,学习过程中积累单词”,坚持下去就行。但由于我们太迫切想学好英语,一时学不会就急,一急就“病急乱投医”,从而催生了各种所谓的“学习方法”。

 

说句不好听的,我认为绝大部分的这些所谓方法(可能对“应试”来讲还有点用),就相当于古时候人们因为不懂科学而发明的“占星术”。虽然占星术也有他的一套严谨的学问体系,可以当你整个大方向是错的,再怎么注重细节也是错的。大家这样想好了:会讲英语的人有多少是通过这些杂七杂八的方法学会的?即便有人通过这些方法学会了英语,那也是因为花了大量不必要时间。

 

不要跟我说“不同人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如果你说“应试方法”,那我还能接受)。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一门科学,是顺应大脑的自然规律的。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构造其实都差不多,特别是语言这个东西,再复杂的语言,也有“脑残”的人可以流利地讲 -- 这证明了的确存在一条路,是所有人(包括傻子)也能走得通的,我要教会大家的就是这种方法。

 

学习语言到底为什么要多听?科学根据是什么?

 

“多听”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以下这三个目标:A. 锻炼对英语发音分辨力,B. 熟悉学过的单词,C. 形成英语思维。这三个目标呈持续渐进趋势 – 即,当你初学时,A占的比重最大,而到了后期,C占的比重最大。

 

A. 锻炼对英语发音分辨力

 

有人问我:如果我单词、语法懂得不够,听英语跟听天书有什么区别呢?我的回应是:就像阅读一样,谁说你必须读/听懂才有学习效果的?小孩之所以能学会任何一种语言,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听不懂就不听 – 其实小孩听不懂的时候,跟你听不懂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你听不懂就不想听了,但小孩不会,所以学外语比你好。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一个单词都不会,你也要多听,因为这样你的大脑才能慢慢熟悉英语的发音,你以后说英语的发音才会更接近标准。但如果你问:要听多少个小时才会让我的发音足够标准呢?我只能说:因人而异,越多越好。但我认为1000个小时是起点。

 

我到了加拿大后的第三年,听英语积累的小时数已远不止1000小时了。有一次我问一个本地同学“你觉得我的英语口音怎么样?”他说“广东话口音挺重的” 我当时还不相信,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模仿得挺像的了。但有一天上语文课时,老师放了一段课文录音,里面有一个角色说话时带有“纽约口音” 班里很多同学都觉得挺逗的,但我却听不出来跟标准英语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有一次我跟一帮中学同学们出去玩。晚上大家在房间里聊天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即便都是从小在温哥华出生长大的孩子(华裔、菲律宾裔、本地白人),由于家里说的语言不一样,他们互相是能听出来对方口音的不一样的。就好像佛山跟广州虽然靠得如此之近(两个城市的地铁都连上了),但佛山话跟广州话还是有区别的。但除非你深谙粤语发音,否则你是听不出来区别的。


但话说到这儿,我认为大家的英语发音只要OK就行,因为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装逼。中国人英语短板的痛点真正在于没有掌握英语思维,而不是发音。在日益多元的英语世界(特别是北美),人们越来越不把“口音”当一回事了。谷歌和微软的 CEO 都是印度人,他们说英语时仍然有很明显的印度口音。就连土生土长的美国精英 – “人渣”特朗普(纽约口音),前总统小布什(南方口音),甚至奥巴马(黑人口音)说的也不是所谓的标准英语,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听不出来而已。



(左:谷歌总裁 Sundar Pichai,右:微软总裁 Satya Nadella)


因为“听”是占你学习时间最大一部分,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你绝大部分“听”的时间要在“除了听英语干不了其他事情”的碎片时间里进行 – 如走路、等车、坐车等。如何最有效利用有限时间是让你最短时间内学会一门语言的关键。而也因为这样,在智能手机时代,我认为你没有任何的理由学不会英语 – 因为学习英语最花时间的就是“听”,但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你就可以理论上不花任何额外时间完成大部分“听”的语言输入量。

 

B. 熟悉学过的单词

 

我在上一篇文章讲过,中国学生英语听力差就是因为学过的单词听得远远不够,导致大脑缺乏“阅历”,碰到了也认不出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一个单词你需要在不同场合听20次,你才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听到这个单词立刻能反应过来。这里要强调的是“不同场合”— 就是说,如果你仅把课文录音听20遍,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我学习葡语的经历就非常好地说明了这点。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都是属于拉丁语系,葡语是我最后学的一个。当时我以为懂了法、西语之后,学会葡语就是3个月的事儿 – 因为我葡语几乎不用学,我都能看懂不少了(当然阅读速度很慢)。但后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从“看懂”到“听懂”,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 – 我听葡语积累了大概有500个小时后,才能基本上听懂标准的葡语新闻。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我学习葡语的状态跟广大为英语听力发愁的同学们是一样的 – 就是阅读、甚至说都没问题,但就是听不懂。我读MBA上“商务谈判”课程的时候,我都是找巴西的同学们来做我的“谈判对手”以便我可以练习葡语口语。由于我是知道葡语的思维和发音的,因此说出来完全可以给对方一种流利葡语的感觉,但我却对他们讲“你们对我得讲英语,不然的话我听不懂”。

 

那怎么解决“听不懂”这个问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无他,唯熟尔。你不断地多听就行了。那可能有人会问,该怎么听呢?是精听、还是泛听呢?我告诉大家:我也是过去这一个月通过接触大家的提问,才知道原来有“精听”和“泛听”之分。我认为精听泛听就是我上面说的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的“占星术”方法 – 我还是一贯地反问:我们学中文的时候会有精听泛听之分吗?其实你多听就行,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学问。

 

由于我西语的功底不错,所以我只要花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把葡语的“单词、阅读”这两方面掌握好。但葡语的发音规则跟西语仍然有很大不同,因此我的短板是“听”。我学习葡语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把我所有会的单词都能听出来,我就可以达到基本流利程度了。同样的,其实中国人如果都能把已经学过的英语单词都听出来,我认为你高中毕业后掌握的单词量,就已经足够达到基本流利程度了。

 

根据我个人经验,只要你英语基础不太差(高中水平或以上),即便你不做任何阅读,只要你每天(利用走路、等车等碎片时间)听英语一个小时,每过两个月你都会明显感觉“能听懂更多了”。我之所以说“即便不做任何阅读”,是因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听”实在是缺太多了,因此一开始光是补短板就可以看到效果。但长远来讲,“单词、阅读”肯定也需要跟上才行。

 

至于“听”的学习工具,我这里强烈向大家手机APP“播客”(苹果iPhone自带,安卓需要下载)。此APP上面有大量的频道资源,你总能搜到合适自己的。但作为起点,我建议大家搜一下“NHK World English”。此频道的优点是:语速较慢,发音清晰、而且更新频繁。

 



 C. 掌握英语思维

 

当你不断地听,以至于可以把大部分的单词都听出来,你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 就是虽然每个词都听懂了,但你好像还是没能理解意思。当你达到这一阶段,那么恭喜你,你离流利英语就只差最后一道门槛了– 那就是英语思维。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当你阅读一篇英语文章,里面所有的单词你都认识,但是你阅读的速度会比较慢 如果同样的内容用中文写成的话,你扫一眼就大概理解意思了,但如果是英语,你扫一眼只会感觉一头雾水。又或者你会发现,要用英文去记一串数字或者一首歌的歌词,要比用中文去记难多了。。。出现以上这些情况,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你还没掌握英语思维。

 

当你达到这一阶段,你已经进入“冲刺范围”了。接下来我要跟你分享的,可能是最“烧脑”的但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 当你在听的过程中,尝试重复说出来你听到的每一个词。某种程度上,这跟“听写”有点类似– 但我是强烈反对“听写”这种学习方法的。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写下来完全是多余的。

 

当你重复说的时候,你练的不是发音,而是思维方式。你之所以听到一堆认识的英语词,但却不了解意思,是因为你的英语思维还没建立起来。因此当你“听着跟读”时,你实际上是逼着你的大脑去组织这个语言思维。当你坚持久了,你就会最终达到“不留神也能听懂”的地步了。

 

其实让你感觉听力难的,很多时候并不是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反政教分离运动)这类的单词,而是一串很短单词组成的词组(“as good as it is”,“as far as I can tell”)。虽然这些单词你都认识,但由于都揉在一起,你的大脑一下子分离不开来。当你尝试重复你听到的语音,会帮助你的大脑对词组进行分离,然后随着你“阅历”的增加,你也会逐渐“不留神也能听懂”了。


结语

 

虽然我说过“学习语法不重要”,但我需要澄清一点:真正能体现你英语水平,最终还是要看你的语法的水平程度。我敢向大家保证:我本人的语法(英、法、西、葡)是过硬的;而大家如果通过我的方法学习,最终也一定会掌握正确语法。

 

我说的“语法不重要”,这就像Facebook刚成立的前几年说“盈利不重要”一样 – 虽然盈利对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重要,但如果Facebook从一开始就准求盈利,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同样的,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追求完全正确的语法,你就很难学好英语(难道中国英语教育的失败还不具备足够说服力吗?)。

 

我能想到的英语学习理念,基本上已经跟大家分享完了。我知道除了理念之外,大家还会有不少具体如何落实的问题。我打算在未来以篇幅更短的文章,来统一回答从大家那儿收集到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句子绝对比单词更重要
自学英语该看什么书?听说读写,这5本书全有了
看美剧学英语到底靠谱吗?
整理:《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老杨经验谈
英语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