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籍这种“冗长低效”的知识承载方式是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Zpuzzle

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


2023.3.28

就像问问大家,在信息快餐时代,书籍这种“冗长低效”的知识承载方式是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本《白鹿原》大约是50万字,若按照每分钟200字的朗读速度,那么读完整本书大约需要2500分钟,也就是大约41.6个小时。姑且不说你能不能在这40多个小时里全神贯注听完所有的文字,就算能,但对于一个达到一定阅读量的普通人来说,50万字的小说最多一天也就看完了。

再比如说,一部1000章、300万字左右的网文小说,一个老网文读者可能三五天就看完了。但如果读出来的话,则要250个小时左右,约合10天半的时间。

这就是视频自身最大的问题。阅读能力稍强的人,从文字中接受信息的速度一定远远超过视频,反而是视频更为冗长低效。而且,这里说的还只是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对于专业性稍强一点的内容,也只有文字才能更准确的输出信息。

比如,一份企业财报,里面涉及的数据可能成百上千。如果拿到的是纸质文档或者电子文档,阅读者可以很方便在上面对重点数据进行标注,而后整理出自己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但如果是换成视频,一份几万字的财报可能要读上大半天,等读到最后的时候,也早就忘了前面说了什么了。

视频的优势是“详细”、“精准”和“直观”。比如说某一种颜色,如果用语言描述,你无论如何都描述不清楚这个颜色具体是什么——单单一个红色、蓝色、绿色都可以分出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颜色,但在视频里可以一眼就知道。一些机械运动的模型,靠书里的描述很难想象运动过程,现实中你也不可能把机械剖开展示运动过程,但换成视频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再比如一些运动项目,在视频里进行直接示范也要比靠文字来描述好得多。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算视频真的比书籍信息含量高,也不见得书籍就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任何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都有自己适合的传播场景。广播应该是一种过时的传播方式了吧?可很多司机还是会听,因为在开车的时候,这是最好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我在做饭、做家务的时候,也会打开喜马拉雅听一些节目。而如果是在喧闹的公交车、地铁上,周围太吵,你看视频也听不清里面说了什么,还不如打开阅读App看几本电子书方便。

哪怕是到了今天,短视频极为方便,我在看新闻或其他一些信息的时候,还会选择文字。如前面所说,一个500字的新闻,读出来怎么也要两三分钟。但是换成文字,我半分钟内就可以看完并且提炼出大致有用的信息,如果有漏的地方可以重读一两遍,算下来一分多钟是绝对够了。这还是要比看视频省时间。

而在信息的传播方面,视频远远比不过书籍的地方在于视频内容的地方在于内容的逻辑性。一般来说,好的视频内容是要“牵着”观众走的,而书籍则更像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所以,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电视在破坏传统的教育体系,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视频内容会在某种程度上强迫你“停止”思考,并且不允许你“变速”,但文字不会,一段文字摆在你面前,能理解的部分你就看快点,不理解的部分多读几遍,这反而要比视频方便得多。

所以,当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学术界争论来争论去,搞出来了一个“新媒体”的说法,但这个“新媒体”的“新”不是说它是一种没出现的东西,而是说它可以在一个空间(页面)内对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整合。而大家讨论的核心,也只是“新媒体会不会取代纸媒”、“新媒体会不会取代电视台”之类的内容,并没有人说“新媒体会不会取代书籍”,因为想想就能明白文字的传播有优势有劣势,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冗长低效”就能概括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信息快餐时代,书籍这种「冗长低效」的知识承载方式是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文字视频 #此处省略一万字
第五十三课 如何破解低效的宣传迷局
李菁 | 写给我的32岁:普通女性实现富足人生的秘密
洪文旭:我的从医感悟
一本书有没有字数限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