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贝的征程与归途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经史纵论-No.27

西贝的征程与归途

作者:黄主任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今年8月,我应西贝餐饮集团邀请,参加了他们在内蒙古正蓝旗柴达木嘎查夏营盘花费千万元打造的“西贝那达慕·草原美食节”。当然我们也帮大家争取到了福利,详情见文末。

作为蒙古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我不仅欣赏了精彩刺激的蒙古族摔跤博克大赛,还品尝了2019年西贝主打的明星菜蒙古牛大骨等十道新菜品,大饱眼福、也大饱口福。

西贝那达慕·草原美食节现场

成书北宋年间的《梦溪笔谈》说:“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是说当年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北方倒喜欢甜口,流行用香油煎东西吃,跟现在反过来。

只有更北边游牧民族吃的糙,牲畜难以保质,冬春会掉膘,杀了之后又会迅速腐烂,为了保存,就要用盐腌起来。

茫茫草原经历百年战火洗礼,军旅生活里高热多盐的饮食习惯固定了下来,一代又一代草原汉子南征北战,每每见到肠粉盐水鸭阳春面这些南方玩意,一股“挂面也配叫面条”的北方骄傲便油然而生。

传言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便定下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成了日后那达慕大会的起源。

后来,草场褪去了金戈铁马的苍凉景象,只留下了粗犷与热情,那达慕便成了庆祝丰收的仪式留存下来。这一回的“西贝那达慕·草原美食节”,贾国龙干脆掏了上千万宴请2000多名宾客品尝内蒙传统的流水席,一同发布了十道内蒙古特色新菜,让大家别一提内蒙菜就只知道烤全羊。

“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这句话支撑西贝走出内蒙古,走到了全中国。”贾国龙说。

过去的30年里,贾国龙开过咖啡馆、开过西餐厅,经营过海鲜大酒楼。现在他知道了,草原孕育了西贝,西贝象征着草原,这个品牌承载的文化也越来越丰满,是时候回归草原了。

走南闯北30年,贾国龙总算明白,牛筋羊腿、驼掌莜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永远是每个套马的汉子逃不出的宿命。

01 你们的海鲜有股羊肉味

西贝合起来是个“贾”,原本是个酒吧的名字。

那是1988年,不想上学的贾国龙从大连水产学院退学,回到老家临河。临河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富饶的湖泊”,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南边是河套平原,北边就是茫茫草地,自古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冲突的前线。

母亲拿出了全部的存款3800元,支持儿子开酒吧。要是贾国龙不退学,这钱本是用来娶媳妇。母亲告诉他,“钱给你做生意了,媳妇自己解决吧。”

塞上漠北,酒吧是绝对的时髦玩意。装饰材料全是贾国龙在王府井工艺美术大楼搞来的进口货,仿木地板是香港生产,发泡壁纸、迪卡墙画洋酒和酒杯也是从北京买回来的。按照贾国龙的意思,就是要“搞成洋气的东西”。

1989年初,西贝酒吧开业,客人们看着花花绿绿的柜台问贾国龙,“为什么没有二锅头?”

按照草原上的习惯,喝酒要吃凉菜,有了凉菜就得吃点饭。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一年之后,西贝酒吧的主打成了二锅头、凉菜和砂锅面片。

贾国龙一心要走高端洋气路线,他又以两万一年的价格,承包下了当地的“爱丽格斯西餐厅”,生意火爆一时。可惜人们只是尝尝外国月亮的鲜,扭头又就着二锅头吃砂锅面片。

后来,贾国龙悄悄把餐厅招牌上的“西”字取下来,变成“爱丽格斯餐厅”,川菜为主、粤菜为辅,象征性留下几样西餐寓意不忘高端初心,生意再度火爆。

贾国龙

25岁的时候,临河已经关不住贾国龙了。这里的年轻人外出闯荡,要么是南边的银川、要么是东边的呼和浩特,贾国龙眼里最高端洋气的就是呼和浩特的昭君酒店。但这次朋友告诉他,管他银川还是呼和浩特,都只是大号的临河,要闯就去北京、上海、深圳,一步到位。

1996年,贾国龙带着从昭君酒店请来的厨师来到深圳,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让贾国龙大开眼界,他带着厨师在罗湖的各大海鲜餐厅吃了一圈,算是筛干净了身上的羊肉味,准备大干一场。

贾国龙在深圳经营的“园丁酒楼”

结果等自己的餐厅营业,来消费的几乎全是内蒙老乡,偶尔有几个本地客户,也是来尝内蒙的羊肉、驼掌和莜面。贾国龙搞不懂为什么,后来听餐桌上的广东人说,“你们的海鲜有股羊肉味。”

再往后,就只剩下来尝内蒙驼掌的香港人,本地人都没影了。贾国龙一打听,才知道内蒙老乡把这当成了聚会的地方:草原人民好喝酒、喝酒好喝醉,吃早茶长大的广东人哪里见过这阵势。洗手间里,一个眼神的交集,就把广东人吓跑了。久而久之,海鲜酒楼里回荡着驼掌羊肉,内蒙乡音。

九个多月,亏损100万,贾国龙从深圳撤了。

在大连念书的一次寒假,贾国龙带了些海产品回家。80年代的临河,蚬子干和鱿鱼片就算得上海鲜了。短暂的大学生涯让贾国龙亲眼见到了比呼和浩特还繁华的地方,在那之前,他只和母亲去过一次呼和浩特,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呼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和新闻里的纽约伦敦像是一个档次。

当年把“爱丽格斯西餐厅”的“西”字抠下来的时候,贾国龙还激励自己的厨师,“我们做中餐,也一定是高端的、洋气的。”在呼和浩特,贾国龙只记住了两个洋名的啤酒城,一个兴登堡、一个维纳斯。

离开深圳前,他给一家海鲜酒楼的老板送去6万块钱,为的是能留下6个人拜师学艺,等着有朝一日,做出一道没有羊肉味的海鲜出来。

1999年,借着临河政府去北京成立办事处的机会,贾国龙又承包了北京金翠宫海鲜大酒楼,还是卖海鲜。世纪之交流行的是商务宴请,贾国龙总觉得内蒙菜上不了台面;市领导也告诉他,接待外人没点海鲜多没面子。结果这次的100万,只用了四个月就亏完了。

那是贾国龙搞餐饮的第十一年,也是他最迷茫的一年。十一年里,他走出了那片草原,却没找到自己的心安之处。这是贾国龙第一次接受现实:自己就是个草原上的糙汉子,能干好的还是河套草场上的那些东西。

他搬走了大酒楼门口的海鲜池,把“北京金翠宫海鲜大酒楼”换成了“金翠宫莜面美食村”,卖莜面、羊肉、内蒙土菜——土就土吧,干什么不是吃饭?

接下来的3个月,贾国龙先后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电视台投放广告。他也不再按临河的消费水平,给大城市的消费者定价:内蒙古白送的酸黄瓜,在北京卖6元;在内蒙古卖2块的一笼莜面,在北京卖18元。

他也没想到这个让自己有点憋屈的决定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没过多久,餐厅的单日营业额从2万元一路涨到4.5万元。贾国龙又想起开酒吧那段时间,大家就着二锅头吃砂锅面片的日子,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许大家喜欢的就是这口西北味道。

“也别叫什么金翠宫了,就是个村子。”贾国龙大手一挥,“西贝莜面村”的招牌挂了上去。

02 西贝是什么

“西贝莜面村”的名字,一用就是十年。

十年之前,贾国龙漫无目的的横冲直撞,四处寻找着自己的心之所属,最终决定妥协,但这种妥协却让他尝到了土生土长的土地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与机会,成了西贝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

那时,贾国龙只想开一个像昭君酒店那样名震呼和浩特的餐厅,并没有意识到“西贝莜面村”有天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餐品牌。

直到2010年,贾国龙才发现这个名字有点问题。比如很多顾客路过西贝莜面村,会指着招牌问,“这个字念啥?”

比起顾客老是把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莜面”叫成“筱面”,贾国龙的心里有了新的问题:西贝是什么?。”

那年4月,贾国龙上了一堂品牌战略定位课,这堂课让他意识到, “定位”已经成了西贝走向全国的掣肘。贾国龙一直觉得自己做的是西北菜,但这个游离于传统八大菜系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东西,贾国龙自己也说不上来。

没有半点犹豫,在付给特劳特咨询公司400万首期咨询费用后,贾国龙听从专家的建议,拿掉了“莜面村”三个字,改成了更容易理解的“西贝西北民间菜”,在食材和原料上打健康牌,强调“90%的原料来自于西北的乡野与草原”。

这400万咨询费让北方人贾国龙第一次找着了北,第二年便一口气开出了17家店。但喜欢较真儿的贾国龙,发现按“90%”的标准,真执行起来就太难受了:“比如这花椒,四川产的比较好,但为了达到90%的采购比例要来自西北,就不能用了。”

什么又叫“民间西北菜”,西北人贾国龙自己也搞不明白。小时候他觉得临河的算是民间的,呼和浩特昭君饭店的菜,大抵能算是高端的、“官方的”。等自己来了北京,又觉得昭君饭店也有点民间,现在自己成了西北菜的代表,但是不是名副其实,贾国龙心里也没底。

这是贾国龙第二次在招牌上动刀,拿掉了词不达意的“民间”二字,换成了“西贝西北菜”。逼死强迫症的“90%”也顺势一并拿下,只强调“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这一食材特色。这下贾国龙可以说到做到了:在河套草原,有3000多户牧民给西贝养牛羊,1万多农户提供莜面,另外还有1万多农户提供杂粮。

只用了一年的“西贝西北菜”

贾国龙还规定,烹饪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味精鸡精,调味用的酱油不允许含提鲜剂,全部使用自然发酵的酱油品种。看着肉夹馍、凉皮、大盘鸡等200多道菜,每道原料都去大西北找,新的疑问又涌上心头:什么才是西北菜?

他想到的办法还是“请高人给定定位“,只不过专家从特劳特换成了里斯咨询,选了半天,还是觉得羊肉能代表西北菜。贾国龙也认同:“在微博发个纯素的菜,没人理,效果也不好。发个带肉的就立马转发起来了”。就这样,“西贝西北菜“在2012年变成了“西贝烹羊专家”。

那一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陕北绥德黄国盛老汉的黄馍馍名声大震,被“什么是西北菜“搞得正闹心的贾国龙看完节目直奔陕北,邀请黄国盛夫妇加入西贝,还在绥德当地建立了五谷杂粮原料基地。2012年一年,西贝卖出去1000万个黄馍馍。 

黄国盛夫妇与黄馍馍

与之伴随是的餐厅和菜单上的减法:将每家店控制在300到600平米之间,装修风格全统一“散台+中央厨房+红台布配白餐具”。菜单原本60多菜被删到仅剩一半,代以烩、焖、炖等西北特色的烹饪方法,羊肉泡馍、西北凉皮、肉夹馍、大盘鸡等西北传统名菜增加。

2013年8月,是贾国龙最后一次给西贝“找定位“,但这一次他决定不再依靠别人认识自己,而是相信自己的感觉。

先是花了上千万,将所有门店的招牌换回了1999年定下的“西贝莜面村”。而解决贾国龙横跨14年困扰的是一个超级符号“I ❤莜”,由华与华设计的品牌形象正好可以取英文“I love you”谐音:“莜”字从此再也没有被读错过。

同一时期,贾国龙意识到了购物中心的飞速崛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城镇化,一座座大型商圈拔地而起。为了配合购物中心招商,西贝莜面村也对门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大店改小店,撤除包间,店铺控制在500平米以内。装修风格也开始走轻快时尚路线,放在任何一家商圈都不显得违和。

弃用特劳特“西贝西北菜”和里斯“烹羊专家”定位后,西贝莜面村的门店从40多家飞速增长到2016年上半年的130余家,营业额狂收近20亿元,不知不觉成了西北菜的代表。

四次改名,来来回回交了几千万学费,圈内朋友发微博说“老贾又折腾回去了“。贾国龙没理会,他觉得花几千万,弄清自己是谁,也算没白折腾,就像是做完一堆检查,听医生来了那么一句,”您身体好着呢,什么毛病都没有。“

03 好吃才是硬道理

折腾了快20年,改了四次名字,贾国龙觉得自己像是回家了。

他先是追逐了十年的高端洋气,追过咖啡馆、追过酒吧、追过海鲜大酒楼,如同年少时流连呼和浩特的车水马龙那般仓促张望一样。

等到做起了中餐,他又陷入了十年的摸索和迷茫,试图搞清楚西贝呈现给大众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999年,莜面村的招牌刚立起来时,贾国龙的亲戚说可以帮忙联系歌唱家德德玛,“至于人家捧不捧场,就看你自己了”。贾国龙反应快,不到20天就组建了一支蒙古歌舞表演团队,德德玛进店一看,便说贾国龙是“内蒙古人的骄傲”。

那时他还没觉得,从小吃到大的莜面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毕竟来吃饭的十个人里有九个能把“莜面“叫成”筱面“,内蒙人大多是把揉好的面先搓成长条状,然后截下来一搓,变成一个纺锤形,长得像鱼一样,唤作”莜面鱼鱼“。草原上的民族多少讲究排场,摆的上桌的大抵是牛羊驼掌,莜面充其量算是个家常菜。

现在,西贝的莜面单品销量占整体销售额的15%-20%。每年仅凭莜面就能轻松卖到10个亿。从民间西北菜、到西北菜、再到烹羊专家,后来又换回了西贝莜面村,看似是折腾了一番又折回原点,但对贾国龙来说,前一个“莜面村”,不过是餐厅一道招牌菜,后一个“莜面村”,已然成了一个鲜明的符号。

所以后来有人问,西贝的招牌是不是莜面时,贾国龙会说不是。

他觉得自己在2014年才彻底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名字叫什么并不重要,说到底还是好吃。那年他告诉西贝的员工,我们的战略就是“好吃战略”,让大家“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提出“好吃战略”的那个月,西贝宣布以600万买断《舌尖2》里“挂面爷爷”张世新家未来三年内生产的所有手工挂面,推出空心挂面一周内,全国的店面平均每天卖出1万碗。

而“好吃战略”跟深层的意味在于,贾国龙把重新更多的放在了公司的内在,集中精力进行标准化与供应链的升级。

西贝的研发总部设有专门的标准化导师,什么都不干,专门负责把星级大厨研发的新菜品进行配料量化和流程化,然后由门店的工匠厨师落地。

作为西贝门店厨师,每人只负责做那么几道菜,重复做,充分熟练后就能将口味做到极致。菜单上的每一道菜,都拥有一份详细的“作业指导书”,相应的操作台配有定时器、温度计、刻度勺等工具。大到浇汤,小到调味,每个步骤所用到的勺子,其勺柄上都标有精确的容量刻度,厨师要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提前将刻度勺放入相应的容器中,在操作时才能做到从容不迫。

西贝在全国布局开店,其多数食材得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和陕北进行供应,草原牛羊肉应该在什么季节采购,如何进行采购量预测,具体采购哪些细分品种,采购之后如何储存并运输到全国各地的终端店面?比起外界热衷讨论的改名字找定位,这些艰难过程鲜为人知。

后来,外界把西贝和另一个中餐巨头海底捞相提并论,但贾国龙还是自谦地说“因为有海底捞,西贝从不敢骄傲。”

别人问贾国龙给自己怎么定位,他说“我就是一个开饭馆的”。这本来是1988年顾客来西贝酒吧点二锅头时就可以搞明白的东西,他现在可算清楚了,顾客不会关心你的供应链溯源、设备提升、人员培训,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结果,吃顿好的。

顾客对餐厅的认同不在于名字、招牌、管理还是别的什么,只有健康和美味而已。所以别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好吃就行了。

04 征途与归途

有一段时间,贾国龙喜欢跟着五、六个朋友开上越野吉普,直奔库布齐、乌兰布大沙漠,要么就是去鄂尔多斯吃阿尔巴斯山羊肉,他觉得这就是家的感觉,玉靶角弓珠勒马,风吹草低现牛羊。

媒体上对他最多的评价是“折腾”,从早年走南闯北,到后面来回改名。离上一次给西贝定位已经过了5年,贾国龙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定位:草原是孕育西贝的地方,也是他们孕育美食灵感的地方,西贝和贾国龙一样,终究是属于草原的。

这一次的转型,贾国龙有一些私心:他对草原有种特殊的感情,他愿意用这种方式有恃无恐的表达出来。

“西贝的根还是在草原,把内蒙古美食做好,让更多人享受到内蒙古的草原美食,这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事情。”为这场草原美食节开幕致辞的时候,贾国龙说,带着种“豆腐脑怎么能放糖”的自豪。

活动当晚,贾国龙拿出了2019年西贝主打的明星菜蒙古牛大骨,28个月长大的西门塔尔牛种,进餐时,刀子、叉子、锤子、勺子、吸管、筷子等一应俱全。

数千名牧民身着节日盛装参加了本次那达慕大会,有的牧民还带着牧区土特产、手工艺品、牧区美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56名博克手参加的博克大赛,西贝则在现场推出“2000人流水宴”,10道新菜敞开供应,大杯喝酒,大口吃肉,像是当了回成吉思汗。

西贝那达慕·草原美食节现场荧光海

一同推出的还有草原奶食系列、有机莜面系列、封缸肉系列,贾国龙希望这一次的定位,能让西贝回归蒙古文化母体,专注内蒙菜系。

正如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所言,人的一生是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所谓征途,往往也是归途。

折腾了30年,贾国龙又回到了草原,西贝也回到了故乡。


感谢您读完本文,饭统戴老板联合西贝为粉丝准备了100元西贝储值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板必读:贾国龙 用激情做餐饮的男人
西贝莜面村:把家常菜卖到10个亿
做餐饮超过20年,开酒楼赔了几百万,他仅靠做土菜一年营收20亿
他靠蒙古菜杀出重围,从一间小饭馆做到年入35亿餐饮连锁企业
西贝老板贾国龙:卖海鲜巨亏200万卖莜面年入60亿,今迎至暗时刻
[致富经]为一碗面花400万元买了25个字之后(201309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