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总是不注意安全怎么办?这个方法看似有效实则隐患很大

本文看点:安全问题一直是父母最关心的成长问题。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未知,可未知往往伴随着危险,那要怎么给孩子做安全教育,给孩子看车祸视频的方法是不是可取?孩子在安全问题中的自由和控制又如何平衡呢?请看今天的文章。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4082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在群里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总是在小区里疯跑,经常跑到小区机动车道还有停车场玩,现在还没有遇到危险,我跟孩子沟通不要去那边玩,他也同意了,但是有时候玩起来就忘了我之前说的话,该怎么做呢?”

还没来及回复这个提问,有人在群里支了个招,让她给孩子看一看车祸现场的视频,孩子害怕了,感觉到恐惧了,就会注意了。

我说千万不要这样做,但是回复晚了,她已经给孩子看过了真实现场车祸的视频,孩子当场看哭了,表示以后再也不要乱跑了。

这个方法看似立即生效,并且好像把安全意识深深的植入孩子的脑海中了,为什么我说千万不要呢?

真实的车祸现场的视频,对孩子来说,视觉冲击力太大了,恐怖的画面会对孩子大脑神经产生刺激,心理上更是难以消化和承受。即便是大人,看到很多血淋淋的现场车祸,都很难承受,更何况孩子呢?

如果视频太过惨烈,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甚至创伤,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全面和理性,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恐惧被放大,孩子无法自己消化,就会出现做噩梦、黏人、担心自己死掉等等行为。

我的一位朋友说,她小时候曾经亲眼目睹一些车祸的现场,现在过马路眼前就会浮现车祸的场景,还会感到害怕。

原本是想让孩子得到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效果达到了,但是又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后遗症,而且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会持续很久,实在是得不偿失。

后来这位读者也感到后悔,她说孩子现在看到车就害怕。她想弥补,问:如果我现在告诉孩子,我给他看的视频都是假的,能不能消除这种心理阴影呢?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视频的真假,电影里面的片段都是假的,但是同样有些恐怖、惨烈、过于刺激的片段是不能给孩子看的,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需要做分级。

就像小时候我们看过的鬼片,即便知道都是假的,但是有些到现在还会勾起我们的恐惧。所以告诉孩子视频是假的,于事无补,可能还会丧失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对孩子做安全教育,需要用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用视频恐吓。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以下是我的思考和实践,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用假装游戏做情景模拟

假装游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也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很多次了。大家可以戳这篇文章:我们都曾忽视了这个游戏的重要性

用假装游戏来做安全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各种安全知识,不会产生心理阴影,同时又会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我和我女儿会玩一些我和小汽车的游戏。我来做人肉小汽车,她做行人,我们一开始并肩走,一会我拐弯了,假装向她那里扑过去,她就会笑着躲开,不被我撞到。

有时候我们会加入一些道具,比如带滑轮的椅子,假装是小汽车,椅背朝前相当于挡风玻璃,我让她坐进去,然后在椅子一个轮子旁边放一只小兔子,在拐弯的时候,“司机”坐在车里是看不到小兔子的,但是小兔子被轮子压到了。这个小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和换位思考,什么是司机的盲区

在玩的过程中,我会渗透一些交通规则和基本的安全知识。比如,我会对孩子说:当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并且也要时刻注意观察汽车的走向,躲车,不能期待车绕着你走,因为有时候司机可能看不到你。

这个游戏玩多了,孩子心里会比较警惕一些。

也可以用一些小人小汽车摆出场景道具,设计交通规则,在给孩子讲安全知识的时候可以一边摆弄道具一遍演示,这种形式是很受低龄儿童欢迎的。

2.在生活场景中演绎和解释

有一次,我带两岁多的开心果去商场,她对一家商店的门产生了兴趣,还想拿手指放进门和门框连接处试探一下,当即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立刻阻止了她。她吓了一跳,但是同时脸上还是带着困惑。

显然,她还没有明白危险性在哪里。她当时专注于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要孩子对这件事情的好奇心一直存在,就会忍不住自己去探索、探究。这次你看到了,但是万一下次没看到,危险可能还是会发生。

比管教和禁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当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时候,一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会重复;二来,父母一味地禁止,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和逆反心理。

当时,为了让她更明白危险性,我从包里拿了个纸卷成了筒,告诉她,“这个纸筒假装是我们的手指,把她放进门缝里,每次门打开的时候,这个缝就会被挤压,最后直筒被压扁了。如果手指放进去,也会被压扁哦。”并且边说边演示了一下。

后来我们回到家里,也特意让她把手放到门缝哪里,稍微挤压一下,但不至于压伤。这样一来印象就更深刻了。

为了更好的帮助她探索,弄清门和门缝的关系,我把家里带门的小玩具也拿过来,让她继续研究和观察:你看门打开的时候,门和门框的连接处的缝隙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门关上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出门在外也可以观察不同的门,旋转门,自动开关门等不同的门,他们可能隐藏的风险会有哪些呢?我们在走过这些门的时候如何保护好自己呢?

可以把安全问题的场景拓展一下,举一反三。

对于大点的孩子,理解能力更强了,你也可以直接跟他分析讨论,为什么这样做有危险。不仅仅是家长单方面地灌输,也可以提问、假设和设想,让孩子来回答一下。经过孩子大脑思考的安全知识才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3.适当做点危险的事

如今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被保护的很好,在孩子所生活的环境中,每个棱角都被磨圆了,刀具从来不给孩子使用,甚至自由奔跑都不可以,因为怕摔到。

当我们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也是剥夺了他们自己学习安全知识、自己判断风险的机会,也把孩子自我探索的乐趣挡在了外面。

我从开心果从一岁半开始,就给她用儿童专用的小刀切菜切水果,中间也戳到过手,但是因为刀不锋利没有流血。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的调整自己拿刀的姿势,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刀才不会切到手,怎样的角度才能切得越快越好了。这些经验都是书本和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

所以,我也尽量在可控范围内,让她去做看似有点危险的事情。

有本书叫做《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里面介绍了50件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事情,总体分为四大类,并以相应的颜色做出了区分:

绿色对应活动,如钻入地下;

紫色对应技能,如投掷标枪;

黄色对应项目,如熔化玻璃;

蓝色对应实验,如舔一节9伏电池。

作者对每件事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告知了读者相应的操作步骤、所需材料、注意事项及补充资料等,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了警示。低龄儿童一定要在有父母看护的情况下一起做。

只有当孩子接触过危险,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安全,他们才知道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的理念我是十分赞同的:

“我们要给孩子机会去分辨,哪些是真正危险的事情、哪些是有风险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我们需要让他们暴露在有限的、可控的风险中,从而让他们了解风险;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安全地去探索,从而走上自主探索的道路”。

我们的孩子终究要学会独自去面对各种环境中所谓的危险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他们自己走出来,父母永远无法替代。

但是注意,这里所说的做一些危险的小事,一定要是可控的,并不是让三岁的孩子自己过马路,或者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停车场玩滑板车这种。

这中间的保护孩子的界限在哪里?哪些是可以让孩子做的,哪些不是呢?

关键词就是“是否可控”,或者说,做这件事情是否会有严重的后果,或者生命危险。这个要家长自己来评估。

比如,如果孩子在行车道上乱跑,是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那就一定不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自由奔跑了。但是如果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家用剪刀,最多只是把手戳破,并不会有生命威胁,那么在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尝试。

回到开头读者的问题,孩子总喜欢在小区里乱跑怎么办,在我们给孩子做了一系列安全教育之后,其实也并不能保证孩子100%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反应,毕竟孩子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最最重要的还是发挥父母的职责

因此过马路牵好孩子的手,不允许孩子在危险的地方玩耍跑跳等等,这些是父母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把这个责任完全转嫁给孩子。

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做得灵活有趣,多场景多演绎,随时随地在生活的细节中,用正确的方式给孩子做安全教育,传递安全意识,比起生硬的说教,和一味的禁止效果要好得多。这方面多花些心思是值得的,千万不要像开头的家长的做法,直接给孩子看视频恐吓了。

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了解,这个世界有善也有恶,有美好也有危险。要享受生命的美好,首先就要学会自我保护。当孩子必须走出我们的怀抱去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去规避那些危险,享受生命中的美的那一面。


再推荐一套我最近给开心果看的,关于安全教育的非常棒的绘本。

别和龙喝下午茶


《别和龙喝下午茶: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精选绘本》,就是聚焦在安全教育中的常见内容。

全套一共四本,主题分别如下——遇到火灾怎么办、被人欺负怎么办、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水边玩耍要注意

这套书的作者简·E. 潘兹沃尔是加拿大国内最大、最具声望的图书大奖“总督文学奖”和2014年度加拿大儿童文学奖的入围作家,她创作的这套书也是获奖无数。

书的主角是一只小龙和一个小女孩,他们是好朋友。在这本书中设置了很多生活化的小故事和场景,比如遇到陌生人给吃的,小龙立刻要去吃,小女孩拉着它说咱们一定不能去。读起来也非常有趣,在故事性和安全教育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并且在每一本的最后两页,详细地写了父母应该在给孩子的讲书过程中强调哪些知识,在阅读完成后,应该和孩子发散开来,讨论更多的哪些问题

还有一套名叫《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的绘本,评价也非常高。这套书把儿童可能会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用故事的情景描绘出来,从事件的发生到危机的解决都非常清晰明确。


最后,想聊一下安全教育中的自由和限制。

有人可能会问:一方面给孩子自由,让他做一些危险的小事情,和禁止他做危险的大事情,会不会两者是冲突的呢?孩子会不会自由惯了,就完全不听家长的了呢?

在一定程度上,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给孩子的安全教育,本质上就是生命教育,让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亲近自然、爱护花草动物。什么样的孩子能更好的爱自己、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呢?那一定是在爱和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

当我们愿意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自由尝试和探索,孩子能够很好的感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才明白危险是什么,边界是什么,他会认为父母的提醒是一种关心和爱,不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只有处处受限制、被包办的孩子,才会总是在一些事情上挑战规则,只为感受自己的力量。

我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视频,一个小男孩拼命挣脱妈妈的手要奔跑,挣扎了很久。最后妈妈没能抓住,他一跑到路上就被一辆飞驰而来的车撞飞了。他为什么一定要跟妈妈对抗挣脱呢?是年纪太小,不懂事,太淘气?还是只是为了挣脱束缚,享受自由?可能几方面因素都有。

因此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听,甚至对着干,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是否抹杀了孩子太多自由的空间,或者用错了方式,用责骂和恐吓,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和恐惧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不需要用生命来获取自由。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的长大。


互动话题

安全教育,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孩子是否有令你头疼的习惯?今天的文章又是否对你有所启发呢?欢迎给我们分享!





12



田小兔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正面管教讲师

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

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全第一,教育之重
安全教育:告诉孩子怎样避开危险,有用!
要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九种思想,这是很重要的!
孩子天真无邪电梯扒门,妈妈不闻不问,终酿大错后悔晚矣
危险无处不在!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别让孩子的彬彬有礼,成为他人犯罪的温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