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勇敢长大啊女孩们|如何在压抑下活出真实自我?

 
我一度,经营着「乖乖女」的人设。
 
这不是什么好事,想到其中的深意,我内心就翻江倒海。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女孩该有女孩的样子”,不要疯跑,不要喜欢赛车;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理科班,因为男孩的脑子才更适合数理化。
 
再到长大后,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该准备结婚了,该生孩子了,该生二胎了(即将该生三胎了)。
 
这让我意识到,「乖乖女」的标签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不像乖乖女”所带来的一系列压抑——你不能做真实的自己。

这种压抑,远不止感受层面上的“普遍”。
 
早在两百多年前,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就已经描绘了当代女性所经历的各种困顿,和命运。
 
小美人鱼是海底川顿国王最小的女儿,人鱼王国的规则禁止她接触人类。然而在一次暴风雨中,她还是义无反顾救了一位王子,并爱上了他。
 
为了上岸走进人类的世界,小美人鱼听信了巫婆的话,用美妙的声音交换了人类的双腿。

小美人鱼的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详,但故事背后的隐喻却很少被讨论。
 
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里,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来自个体的经验,而且源自全人类遥远的过去。童话这种非常古老的文本,蕴含着跨越时间、跨越民族的象征性。
 
因此,“女性如何在压抑中解脱,并找到真实自我的力量?”
 
——这个看似只有在当今时代被普遍追问的话题,或许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海的女儿》中找到一些答案。
 
 

失去的声音,意味着什么?
 
童话中的小美人鱼因为巫婆的计谋失去了声音,而生活中的女性,何尝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被“限制了表达”?
 
为了变成真正的人类,小美人鱼找到了海底的巫婆寻求帮助,巫婆是这样说的:
 
“我要给你煮一服药,喝了以后你的尾巴便会消失,变成人类称之为腿的东西,那时你将感到剧痛,就像一把剑插进你的身体。你的动作将依旧像游水一样优美,但是每走一步都感到像踩在尖刀上。”

而且,巫婆要小美人鱼用最珍贵的东西(声音)来交换,在一些童话版本中,巫婆唱了这样一首歌:
 
“上面的人不喜欢唠叨,
他们认为爱说长道短的女孩很无聊。
所以在陆地上,女士们最好什么都不说。
毕竟亲爱的,胡言乱语有什么用?
只有沉默寡言的女人才能得到心上人。

这个口吻是否非常熟悉,甚至像一位母亲在向女孩传达生存的奥秘?
 
很多学者在研究童话时都关注了这个情节。
 
Medium上的一篇文章写道:“声音是内心或者灵魂的象征,是小美人鱼真实的部分。”
 
《小美人鱼:安徒生的女性身份认同》一书中,Robert认为,用“说话的声音”换取成为人类的“权利”,象征着“女性放弃了言说和被理解的权力、丧失创造性以及被阉割”。
 
而这种阉割,最初是由“恶毒的母亲”所完成的,也就是童话中那个巫婆。


巫婆,是一个嫉妒心强、冷漠无情的女人,也许没有人留意过她的故事,她在年轻时失去了真爱的机会,这让她愤愤不平。
 
“海底的世界”(海洋在童话中常有“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禁锢了她的人生,她厌恶这个“海洋”,也厌恶向“海洋”屈服的自己,于是她将这种痛恨和绝望,投射在了小美人鱼(她的女儿)身上。
 
她剥夺了小美人鱼的声音,不愿让她拥有自由美好的人生,她通过这种“恶意”来向自己证明:这个“海底世界”对女性就是这样残酷。
 
可以说,小美人鱼成长的第一次“扼杀”正是来自她的母亲,而她接受了这种“扼杀”吗?
 
故事发展上,她接受了,她献出了自己甜美的嗓音。
 
但在另外一种个体发展上,她实现了一种“拒绝”和“反叛”,她离开了海底世界,同时离开了她专横的父亲(国王)和怨愤的母亲(巫婆)
 

心理学家Galinsky认为,子女的成年,其实是发展出分立自我的过程,他们会远离父母,尝试主宰自己的选择。
 
而只有在这种分立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慢慢形成“真实自我的感受”:我的意志能够决定我的行为,我可以为我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种分离和反叛,对成长而言,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必须的,且需要勇气。
 


不再期待一个“完美的王子”
 
2019年,社交媒体上曾有过一次对《海的女儿》的讨论。
 
起因是有一位母亲在微博上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给女儿讲过《海的女儿》。

“就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需要用姐妹的资源(美丽的长发)、自我的阉割(无法说话)和终身痛苦的代价(直立行走如刀割)换一个所谓的爱情?”


其实,从故事本身来看,很多人的确会下意识地判断,童话是对女性的歧视,安徒生童话中的女性角色,似乎也的确“永远无法进入成年状态”。
 
但事实上,当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开始重新解构童话文本,她们发现:
 
“童话中的女性,其实在压制之下,从永恒的少女成长为了具备力量的坚强女性。”
 
在《海的女儿》这个故事中,小美人鱼对王子一见倾心,这不是一种“成熟之爱”,只是小美人鱼将自己“完美情人的理想”投射了王子的身上。


这个时候的小美人鱼,是没有觉醒的。

正如她被教育的那样,她相信“只有获得王子的爱情,我才能拥有不灭的灵魂”。

但上岸之后,“理想化情人”的破灭必然发生。
 
王子并不“完美”,他会因为自己错误的辨识力,而认不出拯救他的小美人鱼,甚至有些“愚蠢”地要娶另外一个女孩为妻。


小美人鱼在经历了盲目的迎合牺牲,以及对“完美情人”的失望之后,终于意识到,我们无法寄希望在爱情中找到灵魂(自我的价值)。
 
这是在离开“海底”之后,小美人鱼实现的第二次力量的成长。


所以,在一些女性作家看来,小美人鱼最后的选择和结局尽管充满了悲剧性,但同时充满了“自我力量”。
 
她没有利用姐姐们的匕首杀掉王子,而是主动选择化成了海里的泡沫。
 
在象征意义上,她终于做回了“真实的自己”,也终于找到了“不朽的灵魂”
  


如何抵达真实的自我?
 
我们聊完了小美人鱼的童话故事,不知道当下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Marie-Louise von Franz是童话心理解读的权威学者,她认为,解读童话的过程,也是女性“自查自醒”的过程。
 

“当女性能辨识自己内心运作的隐匿本质并顺其而行,其威力相当于英雄屠龙、建立城镇或是将人民自恐惧中释放。”
 
也就是说,不仅是童话本身的隐喻,解读童话的过程也能够帮助女性看到真实的自我,从而成长出抵抗压制的力量。
 
国内外有很多团体,借由童话进行疗愈。
 
例如韩国学者Hee-jeong Ryu就曾经利用沙盘中的“小美人鱼”形象,帮助一位中年女性从无意识中发展她的女性气质。
 
德国Galli戏剧借由童话的戏剧表演,用角色觉察自我,并且练习我们平时不敢使用的力量,如“反叛”和“愤怒”。
 

那么,回到今天的《海的女儿》,结合 von Franz的理论,我尝试着总结了一些抵达真实自我的答案(相信你也有自己的答案):
 
1)自我觉察(或者觉醒)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反抗压制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会自己的想法。
 
2)专注于自身的需求和真正看重的东西,拒绝外界信息的干扰,即使这些信息来自你最亲近的家人或朋友。
 
3)放弃对“完美”的期待,不要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某一种关系之上。
 
4)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并承担相应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动选择”让我们成为了真实的自己。

我明白,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构建“真实的自我”更是一生的议题。
 
但是,只有当我们“脱离了母亲的裙兜和父亲的指令”,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自我思考和感受的能力”,我们才具备抵抗压制、以及说“不”的力量。
 
小美人鱼没有看到的结局,或许你我可以看到。

本文图片来自1976年捷克电影《海的女儿》


👇

Medium:The Little Mermaid Explained

[瑞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黃璧惠 (译),《童話中的女性》,2018年7月,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瑞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徐碧貞(译),《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2016年11月,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舒伟/丁素萍/樊高月(译),《童话的魅力》,2015年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三大毒童话,《白雪公主》排第一:你还打算用这一套毒害女儿?
童话故事《美人鱼》
聆听《海的女儿》真的催人泪下
美人鱼和王子
《海的女儿》读后感600字
海的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