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阅读理解那不可告人的“秘密”, 网友直呼太实用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又是考试的重点,大家一定要下定决定拿下它。”

下面就阅读理解的几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与大家一起聊聊。

一、阅读理解为什么难

  • 1.1 阅读理解的难首先是因为文章难。

阅读理解题中的文章都是作家写的,作家的人生阅历、学识水平、认识水平都远远高于做阅读理解题目的初中孩子;他们所写的、被用来阅读理解的文章,即便讲的都是普通的人情世故,但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讲,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他们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也并不是为孩子们而写的,而多是为成年人而写的;再加上作家与孩子们还有很大的年龄差异、生活地域的差异;这些都会增加文章的阅读难度。

  • 1.2 阅读理解的难也是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没跟上。

十三四岁的年龄,人生阅历确实不够丰富;虽然正处在快速变化的青春期,但毕竟智商与情商的发育还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沉淀;这些不足,都会叠加到孩子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上,使得阅读理解题难以得高分。

  • 1.3 阅读理解的难还因为阅读理解的题目难。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从字、词、句、段、篇等层面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每个层面所设计的题目都不是简单地理解字面含义或者表层含义就可以回答,而是要从字面含义到文中含义甚至还要到情感含义或者哲理含义等层次深入理解文章后才能答对题。

不仅如此,阅读理解的题目难还难在题目的答案似乎总是缺少权威性。标准答案看起来不太标准,好像你这样答也可以,他那样答也说得过去,甚至连作家本人都做不出标准答案。

二、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2.1 让心智快速成熟。

心智的成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根本。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晚年告诫他儿子作诗的道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做阅读理解题也是一个道理,表面上看,题目没做好,是因为答题技能掌握得不好,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心智不成熟。但要想心智成熟却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你得在中考前的这几年时间让心智达到甚至超过一般同学的水平。

  • 如何才能做到呢?方法只有三个:

  • 一是大量阅读文史哲类的作品

这类作品对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开拓视野、提升辩证思维水平都有直接的帮助。

  • 二是父母或者家中其他长辈要和孩子多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机会最多,在交流中可以将成年人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看问题的理念与孩子分享;可以将人情世故讲给孩子听;可以让孩子更早地理解家国情怀;可以让孩子更早地理解人际间的情感世界……这些东西看起来与做阅读理解题没有直接关系,但你仔细想想,文章中所讲的不就是这些吗。

我的小学5年级呆杲班上有一个孩子最近在读钱穆的《中国历史政治得失》,我觉得一个5年级的的孩子读这样的书多少是有些难度的,就带着好奇问他为什么读这样的书,他说他已经读过好几本类似的书了。这个孩子的阅读理解水平很不错,作文也写得相当棒。这些都是靠这样的积累才做到的。

  • 三是不要偏科

表面上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诉求,但这些学科都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即便是理科这些看起来与语文相距甚远的学科,其实也在拓展你的视野、培养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就是语文阅读理解所需要的能力。

以上这三点,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只要你愿意。

  • 2.2 让解题技能快速成熟

掌握解题技能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抓手。阅读理解的题目表面上看千差万别,答案也似乎各式各样,但还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

从形式上看,文章由字构成词,由词构成句,由句构成段,由段构成篇,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阅读理解题目也就出在这几个层面上。

从层次上看,文章表面是由一堆字词句段所构成,但往更深一层看,字词句段是在讲事情,再往深一层看,讲事情是为了塑造事情背后的人物。所以无论是理解字、词、句、段、还是篇,都要从表层逐步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即人物的情感、品德、性格等。

综合起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下列题型:

当然,死背这些题型和答题模式还是不够的,阅读理解的答题过程,其实是一个辨别题型→确定答题模式→根据文义整理答题语言的过程。

对于辨别题型,相对来讲并不难,只要头脑中有各种题型的汇总表,或者说就是上面这个表,并不难做出判断。这里比较难判断的就只有“理解句子”和“赏析句子”两种题型,难就难在它们都是关于句子的题目,似乎理解中也包含赏析,赏析中也包含理解。但在具体的题目中,两者还是可以辨别的。比如,“理解句子”之类的题目往往包含着“理解”或者相近的词语;而“赏析句子”之类的题目往往包含“赏析”或者相近的词语,而且就初中阶段来讲,“赏析句子”的题目往往是要从“修辞”或者“描写”的角度来赏析。

比如:

1、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这就是一个明显的“理解句子”的题型)

2、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老太太”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这个题目中虽然没有“理解”、也没有“赏析”,但出现了“描写”,因此,应该归类为“赏析句子”的题型。)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这题就很好判断,因为出现了“赏析”这个词,当然就是“赏析句子”这种题型。)

4、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本题中也出现了“理解”这个词,因此是一个“理解句子”的题型。)

5、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本题中没有出现“理解”和“赏析”,但从整个题目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来是要求对引号中的句子做出理解,因此,也是“理解句子”这种题型。)

对于答题模式,也不能只是记得,更要理解。每一种答题模式,都有其背后的道理。

比如“理解词语”这种题型,它的答题模式是“本义 文中义 情感义”。“本义”就是这个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它不依赖于语境,也可以理解是词语的基本含义或者静态含义;“文中义”是指这个词语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情感义”是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或者主人公的什么情感。

“本义”、“文中义”、“情感义”这三者之间是相关关联的一个整体:正是因为词语有这样的“本义”,它才可能被用在这样的语境中,因而才有了这样的“文中义”,“文中义”是在“本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引申含义;而文学作品表面上看是在写一件件不同的事,但根本上是在表达作者或者人物的情感,作者之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中用这个词语来写人记事,其实就表达了某种情感。

比如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捧”字的表达效果。“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分析:

其中用了“捧”字,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拧”等词语,因为,“拿”、“拧”体现不出“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那反过来说,用了“捧”字就能体现出“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因此,本题可以这样答:

  • 静态含义:用手心小心地托着。

  • 文中含义:我用两手托着奶奶做的粽子。

  • 情感含义: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又如“段落的作用”这种题型,它的答题模式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所谓“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个段落从字面上看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也就是用你自己的话将这个段落的内容归纳出来;所谓“结构上的作用”就是这个段落和文章中其它段落之间的联系,比如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等。

那为什么“段落的作用”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呢?因为文章就是用来写人记事的,写了什么人、记了哪些事,这些就是文章的内容;一个段落说不完,就可以用多个段落来说,每个段落都讲了一定的内容;因此,文章中的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内容,否则它就没有意义,也不会存在于这篇文章中,所以对于“段落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另外,文章又是一个整体,它虽然有多个不同的段落,但各个段落之间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对于“段落的作用”,还要分析这个段落与文中其它段落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比如第12讲中有一篇文章《远方寄来的干花》,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段落的作用”题,其答案如下:

交代了李姐的家境(内容上),为下文写李姐不得不向我借钱做铺垫(结构上)。

另外,还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即便知道了题型和答题模式,也不能很好答题。比如“理解句子”这种题型,即便知道了答题模式是“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情感作用”,但就是不知道表层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情感作用是什么。其实,对于一个句子而言,“表层含义”就是将这个句子字面上的含义用你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也就是将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短语换成另一种说法表达出来;“深层含义”就是针对“表层含义”问一个为什么,回答了这个为什么,就回答了深层含义;“情感作用”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哪些情感。

比如《奶奶的粽子》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道题: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为: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根据上面的分析,其“表层含义”就是将这句话字面上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那就是:奶奶认为“我”手小,干不了活,只能一辈子享福。

其“深层含义”就是针对“表层含义”问一个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奶奶觉得我干不了活儿,只能已被享福呢?”,难道奶奶不知道“我”的手是可以长大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奶奶疼爱“我”,希望“我”一辈子生活幸福,不要干那些苦活儿、累活儿。因此,“深层含义”可以表达为:奶奶疼爱“我”,希望“我”一辈子生活幸福,不要干那些苦活儿、累活儿。

至于“情感作用”,在刚才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已有所提及,就是奶奶对“我”的慈爱和疼惜之情,可以表达为:体现了奶奶对孙女的慈爱和疼惜之情,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技能层面的,对阅读理解的提分有直接的帮助,但唯有真正理解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对准题型,甚至对于没有出现过的题型,也能顺利答题。要真正理解,就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层面,而要透析各种题型及答题模式背后的逻辑。

这背后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上的逻辑,二是结构上的逻辑。

  • 先说内容上的逻辑。

就文学作品的内容而言,读者最先看到的都是字、词、句、段、篇,往深处看,这些字、词、句、段、篇是在讲事情,再往深处看,则事情的背后是人物的品德、性格、情感。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通过字、词、句、段、篇来写事,通过记事来写人。

不妨用下面一幅图来表示:

理解了这个图,就能理解为什么“赏析句子”的题型的答题模式是“指出手法 分析手法 情感作用”,因为“指出手法”是最外层的句子层面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分析手法”就是分析手法在记事方面的作用,或者说这种手法到底说了些什么,这就到了中间绿色的那一层,也就是“在事件中写人物”这一层;而“情感作用”则更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品德、情感,这是最内在的层次。

同样的道理,理解了这个图,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理解句子”的题型的答题模式是“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情感作用”;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理解词语”的题型的答题模式是“本义 文中义 情感义”;你也就能够理解在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其它题型,你甚至还可以出题目来考别人了。

只有将一个句子或者词语在这三个层面的含义都理解了,才算真正理解。难怪这些题型的答题模式要这样。

  • 再说结构上的逻辑。

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无论文章有多少个字、句、段落,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而展开;其二,正因为文章中的各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而展开,所以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可能这一段说了与中心思想有观点的这一部分内容,那一段说了与中心思想有关的那一部分内容……,不同的段落合起来,就构成了整篇文章。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段落的作用”这种题型的答题模式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段落本身就要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儿,就有内容上的作用;而每个段落又必然和其它的某些段落之间有关联,少了这个段落,可能就会导致其它段落断了线,因此任何一个段落也必然有结构上的作用。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标题的作用”这种题型的答题模式会是“内容上 结构上 情感上”;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分析文章线索”这类题型……

十位博士联名呼吁于丹下台, 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莫言: 语文老师是最厚颜无耻的一群人

张雨绮: 男人只幻想我衣服褪下的尺度

莫言: 为什么猪都可以教语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阅读总丢分,从基础知识到解题思路,这篇例题分析帮你搞定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常规题型梳理,为孩子收藏!
赵丽红发言稿
语文阅读常规题型梳理
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解题思路及技巧总体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