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世稀陵台,钟山巍阙

千年古城风华茂,百岁皇都锦绣丰。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建城2600多年的江南古城,是一座建都500多年的六朝古都。南京,虎踞龙盘,大江奔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最独特最著名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风景名胜区。明孝陵,营造方式独特,设计规制独特,建筑规模宏大,堪称明清第一皇陵。明孝陵,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2018年入选“十大最受欢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景区”。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于1368年—1398年在位。幼年时,朱元璋家境贫寒,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但两年后濠州闹灾害,他的乡亲家人被饿死。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反元斗争生涯。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元斗争战功卓著,打败封建割踞势力,于1364年称吴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行北伐,攻占元朝大都,消灭肃清残余,统一中国。于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成为明太祖,年号洪武,开创明朝天下。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实施“卫所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施政措施,重视经济、文化、教育,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大兴文字狱,限制了言论自由,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庙号为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朝最大的皇帝陵寝。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皇陵的营造工程。刚刚开工一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即于9月葬入尚未完成的陵墓,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此定名“孝陵”。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驾崩,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但整个明孝陵仍然尚未完成。从明洪武十四年开工营造,至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先后调用10万军工,总计历时25年,明孝陵终于基本完成。至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全部完成,总计历时33年。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形制参照唐宋而又有增益。明孝陵的风水墙高约3.5米,从朝阳门至孝陵卫,一直建到陵墓西北,依山就势,长达45华里,护陵驻军5000多人。南朝七十座寺庙有一大半被围入禁苑之中。宝顶是一个直径达400米的圜丘,周围用大块条石砌筑石壁。明孝陵几乎占踞整个钟山,纵深达2.62公里,享殿巍峨,楼宇壮丽,亭阁相接,松涛林海,鹿鸣其间,石像碑刻林立,种植万株松柏,养长生鹿千只,陵寝宏大,气势如虹。明孝陵,将人文地理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杰作典范,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个朝代500余年20多座皇帝陵寝的形制。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明清各朝皇陵基本上都是遵循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


神道蜿蜒入云霄,陵台巍峨凝古韵。游客从明孝陵景区的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非常气派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是明孝陵标志性建筑。过了石牌坊就是号称南京最美的800米长的明孝陵神道,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这条神道,如今被称为“石像路”和“翁仲路”。秋天的时候,这800米神道最漂亮,神道被茂盛的乌桕树、榉树、银杏树、枫树装扮一新,树上地面到处都是金叶、红叶,简直就是一条黄金大道。明孝陵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下马坊是一座两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位于下马坊东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立的“神烈山碑”,正面阴文浅刻“神烈山”三字。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卧碑,为“禁约碑”。明孝陵的神道与前朝皇陵的神道有明显的不同,前朝皇陵神道差不多都是短且直,而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围绕着建有三国时期吴孙权陵墓的梅花山转了大半圈,形成了北斗七星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梅花山是一条龙脉,神道不直接穿过梅花山,既保护了龙脉又保留了吴蒋陵孙权墓,可以体现皇恩浩荡,皇威至上。神道蜿蜒曲折,形似北斗七星,正合风水学说和朱元璋的人生奋斗经历。


神道的东段称为“石像路”,过虹桥就可以看到,路两侧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跪立各一对,共6种12对24座。狮子为百兽之王,像征着皇权至上,显示帝王之威严;獬豸为忠诚勇猛的神兽,刚直不阿,明辨是非;骆驼是沙漠之舟,彰显了大明疆域辽阔,皇权威震八方;大象为大力巨兽,力拔山兮气盖世,坚如磐石,代表着江山稳固,万代千年;麒麟为“四灵神兽”,像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是帝王南征北战,打江山、守江山的重要坐骑。孝陵的石兽各有寓意,礼仪迎侍护卫,比明清其他皇陵石兽都大,大象最大,重约80吨。石像路长约615米,尽头处有一对巨大的石望柱,高6.25米。神道在此由东西向变为南北向,路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得名为“翁仲路”。翁仲四对八尊,相对而立。还有一对两尊武将石像,相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金盾。还有一对两尊文臣石像,相对而立,头戴朝冠,手持朝笏。有诗云,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明孝陵神道顺应自然,曲折深幽;石像浑厚古朴,凝神洗练;循风顺水,遵礼守孝,自创形制,彰显了独特的气派和宏大的气势。石兽石像都是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粗犷大气,圆润华美,宏大壮观,充分彰显了明洪武时期的盛世国力。

神道的尽头,位于下马坊西北750米处,建有“五龙桥”,为石构单曲拱桥。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五座石桥与正北方200米处的五孔陵宫门一一对应。过棂星门便进入明孝陵的主体部分。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称为“大金门”。大金门为石造须弥座,重檐式建筑,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中间高两边低三洞券门。


进了大金门之后,有一座碑亭,就是著名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面阔进深都是27米,四面开券门,门高5米,门洞采用五券五伏制,顶部为重檐歇山顶,为明清帝陵中同样建筑之最。因亭顶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战火,只存有亭身殿墙,俗称“四方城”。后重修加顶。碑亭内置放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此碑为南京地区最大的一通古碑。碑高6.7米,龟趺底座高2.08米,总高8.78米。碑额雕刻九条神龙,正面碑文楷书阴刻,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

自大金门至崇丘为明孝陵陵寝主体建筑,在正对独龙阜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金水桥、文武方门、碑殿、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筑有围墙。文武方门是明孝陵的正门,三大二小五个门洞,中间大门额上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黄瓦朱门红墙。文武方门东侧有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所立警示碑,用六国文字书写的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碑殿,原为孝陵享殿的中门。清朝时,改建为碑殿,为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碑殿南北正中各开一门,殿内置立五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下有驮碑龟趺,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的短。正中的石碑雕刻“治隆唐宋”四个大金字,为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御笔亲书,赞扬朱元璋治国理政胜过唐宋,称为“治隆唐宋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碑两侧各有一通乾隆皇帝拜谒明孝陵时所立的诗碑。碑殿后面东西两侧各有一通卧碑,东侧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宁拜谒明孝陵纪事碑,西侧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宁第三次拜谒明孝陵纪事碑。康熙皇帝第三次拜谒明孝陵御笔亲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命江宁织造曹寅制“治隆唐宋”匾悬挂于孝陵的享殿。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大礼。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重要的祭祀建筑,殿内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神牌。享殿,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规模宏大,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但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只遗存56个直径1米的石柱础。现存的享殿,是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的,规模与明洪武年间建的享殿相比小了很多,但仍然是非常壮观的建筑,为江南地区传统的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形制,庑顶敷设黑色小青瓦。

内红门,又称为“阴阳门”,是位于享殿正北的一道过门,是通往陵寝的唯一入口。内红门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楼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标志着从阳间到阴间的界限。过了内红门,就是“升仙桥”,俗称“大石桥”。

南京地区雨量充沛,钟山主峰一带的山水主要经独龙阜明孝陵区域排泄。明孝陵建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这三条河,在规划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三条河将陵区划分为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通过三组御河桥将四个区连成一个整体,使整座孝陵更为完美,更加生机勃勃。第一组御河桥,位于神道前端,今称“虹桥”,霹雳之水经桥下西流;第二组御河桥位于神道尽头,一字排列五座桥,直通陵宫,称为“五龙桥”;第三组御河桥位于方城前面,石构单券拱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设石栏杆、螭首、望柱,体量宏大,工艺精湛,为明清桥梁建筑之杰作。过了这座桥,便是明太祖朱元璋长眠之地,故称此桥为“升仙桥”。


方城明楼,位于宝城之前,是明孝陵开创性的建筑形制。方城,用大石条砌筑而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须弥座高2.4米。束腰部雕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正中辟有一座高大的券顶拱门,拱门内有一幽深的隧道,内筑54级台阶,两侧为石刻须弥座,前后有门。方城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高7米,长20.66米,上覆琉璃瓦,下为两层砖雕须弥座。方城上建有长方形城楼,名为“明楼”,俗称“马娘娘的梳妆台”。明楼,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米,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孔券门,正面南门开三孔券门,前面和左右均有短垣围护。明楼,墁地方砖,雕梁画栋,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顶覆黄色琉璃瓦。在宝城宝顶前面建筑一座高大的方城明楼,开辟深邃的隧道式券门,更增添了明孝陵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彰显了帝王的至高无上和无比威严。


方城明楼后面有一座不规则圆形山包,直径约400米,底周边围筑大条石座砖墙,墙高约7米,就是陵宫宝顶。围绕着宝顶的城垣式建筑,就是陵宫宝城。宝城正对方城的石壁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宝城宝顶,也是明孝陵的创新形制。宝顶是利用独龙阜自然山体筑就的,古木参天。1998年,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运用地球物理磁法勘探技术,进行了一次明孝陵地宫考古勘探。探明,明孝陵地宫就在宝顶地下50米处,地下玄宫建筑面积约4100平方米,保存完好,没有被盗掘的痕迹。探明,建筑明孝陵采用了三个防盗措施,第一,横凿山体建造地宫。明孝陵是从独龙阜山体外围横向凿洞,然后在洞穴内建造地宫。第二,偏离南北中轴线建墓道。墓道不在南北中轴线上,而是向宝城的西南方向偏移22米,呈曲线状。第三,运用“流石流沙法”。明孝陵的封土下面有大量的巨型鹅卵石,呈现人工堆积结构,类似于“积石积沙墓”。有专家说,出殡运用了障眼法。十三座城门同时大开抬棺出殡,但一口棂柩都没有抬到孝陵。朱元璋的棺材,早在正式出殡前,就通过皇宫密道,抬到了孝陵地宫。

龙蟠神烈藏王气,钟山巍阙耀乾坤。明孝陵,遵循风水理论,依照封建礼制,精心选址,精心施工,将数量众多的巨大建筑巧妙地建筑于坚固的山体之下,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伟大工程,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艺术,阐释了封建中国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规制最高的丧葬制度。明清第一皇陵明孝陵,世稀陵台,钟山巍阙,国之瑰宝,世界遗产,中外游客旅游观光胜地。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美明孝陵:我和秋天有个约会!
福安人从外地传回的游记:徒步紫金山!
南京|孝陵守望:去明孝陵究竟看什么?
揭秘大明孝陵之谜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2023
南京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