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茯苓四逆汤——心衰水肿,少阴虚寒,亡阳欲脱
userphoto

2024.04.21 河南

关注

22水肿(风心痛心衰)——聂惠民医案

姚某某,女,53岁,1998年5月初诊。患风心病多年,近日心慌,胸闷加重,气短乏力,心烦不安,下肢呈凹陷性浮肿,小便量少,大便稀薄,手足清冷,脉沉略弱,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证属心肾阴阳两虚而致,治以回阳益阴,化气行水,取茯苓四逆汤化裁。

处方:茯苓15克 猪苓15克党参15克附片5克炙草3克泽泻12克干姜6克炒白术10克桂枝6克。七剂,水煎服。

药后证减,守方调治,服药十余剂,水消肿愈。(聂惠民,聂氏伤寒学.第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87~188)

医案解要:本案患者手足清冷,脉沉略弱,舌质淡,有齿痕,可知病属阳虚,伴有心慌,胸闷,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稀薄,又知病及少阴心肾。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久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伤,水火失济,故又见心烦不安。治当以苓四逆汤加味,方中酌加猪苓、炒白术、泽泻、桂枝,有合五苓散之意,全方共奏回阳益阴,化气行水之功。由于方证相符,故药后皆减,药至十余剂,水消肿愈。

论:下肢水肿,是为水气,气逆不降,则上闷烦悸,舌质淡者,火衰也。茯茯泻水,四逆补火,典型的泻水补火,扶阳抑阴。

  少阴五: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坛,以为天下万世祸。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大部人看到了黄师骂人,却看不透黄师的医理,更看不透黄师对庸医理论杀人的一种愤怒,对千百年来众多枉死的生命的一种叹息。都体会不到圣人那种看着生人之术变成杀人凶器的一种绝望。这也正是古代有中医,为什么人的平均寿命却不长的原因之一吧。看《伤寒》太阳中下二篇,全是坏病。说明以前中医连个感冒都治不好。更说明古时,伤寒不系统,之后又没普及,再看今天的各大《伤寒》注解本,连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病理都没有一家能注解清楚,就连章次公这样所谓的大家,都说不清楚桂枝汤的定义,中医怎么治病的,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足四十岁,可见中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可想而知中医系统理论的发展,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当理论体系发展畸形的时候,就出现了各种所谓的门派,当治病疗效不行,发展出现了诸多瓶颈的时候,就把诸多问题,推给西医,推给西化,甚至推给西方,只要带西的都得背锅,最后看起来合情合理,跟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好象连中医分门派这事,都是他妈的西方干的,他们故意把中医给分成门派,然后一个一个的打倒消灭,最后亡我国家,亡我文化,就连有的中医大家,都有这种思维倾向,而那个顽固的,就更难开化了,可见江河日下,不可挽也这句话,多么有远见。

23少阴虚寒——郑重光医案

魏某,王申秋,得伤寒似疟。诸医皆以柴葛解肌,枳朴化滞,或作疟治,而寒热无定期,且无汗解,因热不退,又进大黄丸下之而不便。至十八日,召予诊视,脉来弦细而紧,三脉皆阴,苔黑而滑,干哕不休,频与汤饮,不待咽即呕吐,而水倍之,当胸结硬,腹亦微痛。告之日,予治法不类诸医,恐不相信也。此证已转虚寒,非温剂不效,苔黑而滑,肾水凌心,饮汤即吐,引水自救,皆属少阴,况已汗已下,而邪扰不解,反增呕哕,阴躁不眠,乃亡阳之机,常药不效,用茯苓四逆汤,令其多迎高明参议,未敢奉药,唯弘春首允,他皆不然。至暮乞药于予,服两剂躁定,4剂黑苔退,6剂热除,8剂呕止,能进谷汤,照此药再加半夏,八九日后,粥食渐进,而大便冷秘,兼服半硫丸,五日大便方通而病解,计服温药一月,方能离床。(《郑重光医案》)《经方研习》

论:疟病,就是寒热往来的一种病。太阳病桂麻各半汤,有寒热往来,少阳病柴胡汤证,有寒热往来,太阳坏病旋覆花汤证,以致少阳经也不降,也有寒热往来。少阴虚寒木陷,营卫失根,也有寒热往来,这是虚寒虚热(如妊娠子脏开)。都有寒热,都有疟病之象。此得伤寒似疟,以柴葛解表,仍见寒热,又下之,脉来弦细而紧,皆为阴脉,此寒热者,当属阳陷之虚寒虚热。


论:太阳病之寒热区别于内虚之寒热

脉法五十五;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脉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以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以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黄师注解请看《伤寒悬解》在此就不转载了)

注解: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此是太阳之病。也就是此寒热者,皆在表之意。但此寒热者,不是太阳外感病。而病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寒热病在太阳皮毛,实为内伤也。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此是阴中之清阳下陷,清阳不升,陷于阴中,则见发热,此为虚。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此是经阳不足,卫气不出,即为阴气乘之,则洒淅恶寒,此为虚寒。何以阳不足,此寸口脉微而不浮也,何以阴不足,此尺脉弱而过沉也。此是虚寒与虚热之别。此虚寒与虚热者,寒热之证在太阳,区别于外感太阳病的恶寒发热。对接太阳提纲三,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进,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黄师注解,申明寒热,恐人略内而详外,故发此章。营弱卫陷,所以发热,卫气不出,所以恶寒,此寒热者,皆在皮毛,营卫易位,所以为太阳病,而实为里气虚。经阳外发者,根于里脏之阴藏也。

  营卫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不能单行。营血虚涩,经脉不通,则卫不独行。阳脉不足者,卫阳虚而不出,则表虚洒淅而恶寒,阴脉不足者,营血虚而卫阳陷,则表复发热也。此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都是在表,所以黄师解为太阳之病。但此发热恶寒的太阳病,区别外感的太阳病,这两点一定分清。此阳微阴弱而发寒热的太阳病,是为内虚之义。真若有外感之证,则参考对接太阳六,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证。

24坏病救逆——刑锡波医案

吴某,男,52岁,干部。病史:患伤寒病已近月余,迭换数医,连续发汗,而病不解。后腹满便燥,六七日不更衣,医复用承气汤下之。连服二三剂,腹满虽减,而现烦躁不宁脉细数,舌赤无苔,而光泽少津,神倦体疲,饮食少思,不能入寐。因思汗后亡阳,脉象不虚细数,又兼无下利、肢厥之亡阳证,舌赤唇燥,确诊为阴伤无以维阳,而成茯苓四逆汤证。遂以茯苓四逆汤加减予之。

辨证:阴阳两虚,虚阳上扰。治法:补气生津,扶阳止烦法。处方:茯苓18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附子6克,干姜6克,阿胶6克,人参3克(研末分两次冲服)。

连服2剂,烦躁已平,渐能入睡。然仍不思食,口干舌燥,因于原方中,增益和胃进食之品,如生山药、鲜石斛、鸡内金之类。连服3剂,食欲渐展,精神恢复。后以扶脾益阴之剂,调理而愈。《刑锡波医案集》

论:这个病虽然治愈了,但按语好多错误理论,就不转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2014.9.24刘师讲关于经方“五证病机”内容_汉传经方家刘志杰
学习中医并不难 刘文澄
学习六经辨证
学习中医并不难---六经阴阳辩证
不谦真人谈伤寒之六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