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稿】客体关系公开课


王峘

今天的课程内容正式开始

课程安排

前40分钟介绍客体关系的框架

后20分钟我们进行讨论


今天我们来讲客体关系会和平时的了解有所不同。

我会把它放在和分析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比较的框架下面,来对客体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来做一些介绍。因为我本人最初的时候是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出生,现在也在伦敦继续学习分析心理学。但我们知道,在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实际上,英国伦敦的发展学派和其他学派不一样的是,它会更多地致力于把客体关系和分析心理学结合起来


如果看课程资料中也有一段可以了解,如果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更多地从进化,文化,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心灵。当他讲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更多是说作为人这个物种,在集体层面经由人类物种的进化是怎样影响人的心灵的。他更多地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去了解人的心灵的发展。它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大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心理。


与之相不一样的,就是克莱因发展出来的客体关系。它不大考量大的社会环境,也不会讲人作为一个物种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它更多聚焦于人类的家庭生活,比较私密的,个人的发展,甚至立足于最早年的母婴关系。从分娩开始,到哺乳期,到生命的前一两年,也就是个体的身边的环境是怎样影响他心理生理的发展的,所以它是完全不一样的角度。


那我想在我们的临床工作当中,其实这两个角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个人经验,我接触过很多沙盘游戏治疗师和以荣格取向为治疗取向的治疗师,他们对意向,对人类的心理,对文化情结对于个人的影响有很深的感悟。但他们往往可能不大注重在个人生活层面,在原生家庭中,最早的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怎样影响这个人,是怎样形成症状,形成和他人打交道的模式的。他们往往不大注重这一点。


而很多的客体关系取向的治疗师,又太过关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认为人一切的问题都是他妈妈造成的。如果一个人现在没有安全感,就是和妈妈的淡漠或焦虑有关。那就会形成一种指责母亲的倾向。这时候可能忽略了母亲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集体共同性的心灵的产物。这时候可能会过于强调母亲的重要性,让母亲成为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挫折的主要负责人,这也是不全面的。


不管在临床或日常生活中,要像发展学派所做的,要继续从宏观的层面,从人类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心灵的发生和发展,也要从家庭的,个人的,私密的层面去理解。这样才会有更完整的图景来帮助我们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他在治疗室中是如何和治疗师互动的,在这样更完整的理解的基础上和来访者去工作。


我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心理学和物理学,数学,化学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主观性的学科。所以任何一个人建立心理学的理论,或者说选择倾向于什么理论和我们的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鼻祖。他的文集中很重要的概念是俄狄浦斯情结。那我们了解佛洛依德的生平,他是年轻貌美的母亲和上了年纪的父亲所生的第一个孩子。


佛洛依德自己的妈妈在自己出生和进入青春期后,依然是年轻的,漂亮的。作为他母亲的第一个儿子(而非父亲的第一个儿子),他与自己的母亲有着非常紧密的母子联系。因此弑父娶母在佛洛依德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深刻的个人烙印。因此他会强调父亲,孩子,和妈妈的三角关系是怎样引起孩子的强烈冲突,并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症状的发展。


而荣格强调宗教,人类学,文化,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牧师。他母亲的父亲也是一个牧师,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宗教家庭中。文化在荣格成长的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荣格自己的妈妈是有精神病史的。在他小时候,妈妈有要去住疗养院的经验。他的妈妈是个胖胖的,脾气有点怪的农村妇女。


荣格自己的经验中,很难想象孩子会爱上(有性的欲望)这样的妈妈。他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又是正统的精神科的医生,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原初的幻想,加上在中年后和佛洛依德决裂之后,也曾经经历过被幻想幻觉吞没的情况。


所以对荣格自己来说的话,更多去探讨集体无意识,原型层面的人类意识也是植根于他自己的个人经验。


克莱因与他们最本质的区别是,她是一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性的克莱因,她非常注重母婴关系,是因为她自己有母亲,她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对于母亲的孩子的互动有非常深刻的体验。这是荣格和弗洛伊德不能体验到的。早年她与父亲的关系比较好,与自己的母亲关系不大好。她觉得她和母亲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后来她结婚后,从资料看,可能也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母亲。她给自己的儿子做分析,好像她有一个儿子自杀了。她与女儿陷入矛盾焦灼的关系中,她的女儿很恨她。这种恨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她的认同。她的女儿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但却与她站在对立的阵营。精神分析史上有大论战,两个阵营,克莱因与安娜佛洛依德。而克莱因的女儿坚定地站在了安娜佛洛依德的阵营中,反对她的母亲。这种反对在一定程度上是饱含情绪的:我妈说什么都是错的。因此,作为一个母亲,克莱因是深受母婴关系困扰的。这种既作为女儿,没办法和母亲发展好的关系,又作为一个母亲,没办法和孩子发展好的关系的深刻的个人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克莱因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母婴关系作为一个主题,其意义比荣格和佛洛依德深刻得多。使她耗费一生的心血去研究,因为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命题。


男性的分析师去研究母亲时,更多地站在爱的角度去研究。比如说,佛洛依德认为儿子爱母亲,恨父亲。荣格认为孩子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是因为母亲原型中既有爱的,滋养的一面,又有吞噬的,占有的一面。这都是站在抽象的,单项的层面去强调母子关系。


克莱因的天才之处在于,强调了母婴关系中双向的爱恨纠结。比如说在她的概念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孩子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它提供最初的滋养,只有有了乳房和乳汁,婴儿才能活下来,这是最基本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感。


我们知道,母亲可能很难在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一旦饿了就给孩子喂奶。克莱因认为,如果孩子饿了,能够立刻被乳房满足,在婴儿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好乳房的概念。这个好乳房能够满足他,喂养他,给他温暖和爱的乳房。婴儿对早期对乳房的满足不仅仅是喂饱肚子,在此基础上还会连接一系列正向的感受。


可能没有母亲能够坚持半年,一年,无时无刻都陪伴孩子身边。母亲也有自己的需求,不能每时每刻都只以婴儿为世界的核心。那么所以当孩子饿了,哭了,却没有及时得到满足时,在婴儿的意向中就会形成一种坏乳房,它故意虐待他,不满足他,让他煎熬,痛苦。一个不能满足他的乳房的意向出现后,他甚至会怀疑,曾经的乳汁是有毒的,要来害他的,又无情地抛弃他的乳房。这时候形成了一种分裂的意向:一个是全好的,满足他的好乳房,一个是要害他的,充满毒液的坏乳房。对于好乳房他的情感时爱,对于坏乳房他的情感是愤怒。他会形成一种偏执的状态,认为坏乳房是来加害于他的。这时候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受害者。这个阶段,婴儿活在一种被迫害的偏执的分裂状态之中。随着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要学着慢慢认识到,原来好乳房和坏乳房实际上是同一个乳房。能喂养他的乳房和让他挨饿的乳房实际上是同一个。这时候在情感层面上来说一旦整合出现了,就会进入到一种抑郁心位之中。即孩子对世界的感官中体验到的是好和坏共存在一样事物上。内心充满着曾经对坏乳房的愤怒的内疚,也存在着好乳房会抛弃他的恐惧。一旦整合出现,即好妈妈坏妈妈是同一个妈妈,他进入一种抑郁状态中,主要的情感时内疚和恐惧,和之前的愤怒就是对立的情感了。


这个是克莱因对于母婴之间复杂情感的天才的论述。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嫉羡。如果你有了一个好的乳房,我知道好的乳房会滋养我喂养我,但婴儿对它还是有恨意的。这种恨意即:这个乳房时妈妈有的,不是我有的。因此也会有攻击性,因为它是属于别人的,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佛洛依德曾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负性治疗反应。明明来访者的治疗取得了好的进展,病情却又突然的恶化了。那么用克莱因的嫉羡理论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负性治疗反应。就好像治疗师是好的乳房,当来访者真正接受治疗师带来的帮助治愈时,就好像婴儿面对好乳房时,也会激起他自身的挫折感,脆弱感,无助感。他认为这个好是属于客体的,是属于妈妈和治疗师的,而不是属于我的。这时候嫉羡的感觉就产生,他要去拒绝或破坏好的乳房,以获得自我控制感或全能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母婴关系或者治疗关系都有可能会遇到挫折。不是只要妈妈去做一个好的妈妈,她和孩子就会其乐融融,好的乳房也可能会激起婴儿的嫉羡。并不是一个好的治疗师尽力去帮助来访者,来访者就会心甘情愿心满意足地被帮助,来访者可能也会嫉羡治疗师拥有治愈的能力,通过负性治疗反应,让治疗师在治疗中受挫。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不管是母婴关系或是治疗关系都会停滞,或者给主要的照顾着带来巨大的挫折感。这样子复杂矛盾但又生动的描述在佛洛依德和荣格的文集中都找不到,这是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儿的克莱因的一个非常细腻的,有洞见的发现。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学派中另一个非常生活的概念是移情,佛洛依德和荣格也讲移情。可是只有克莱因把移情讲得非常具体而临床。


那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最早的观念是他认为移情可能是一个问题,他认为治疗师的反移情是不必要的,是会限制治疗的,那么荣格出版了《移情心理学》。他认为移情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来访者对治疗师有移情,治疗师对来访者也有移情。那么治疗的过程就好像是在一个移情的浴缸里。在一个情感的浸润的过程当中共同发生的。那么疗愈的结果是来访者发生了转换,治疗师也发生了转换。这个听起来很美好,但非常抽象。包括后荣格学者发展了共移情这个概念。在治疗室里的一切事情,来访者的感受,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受,甚至包括治疗室的位置,治疗室的布置,治疗师穿的衣服,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一系列外表行为,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移情。


共移情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对于很多直觉型不是那么好的治疗师或者对于很多进入治疗领域没有太多治疗经验的治疗师来说,这些概念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用起来不知道该怎么用的概念。而客体关系学派会对移情反移情这些概念首先区分得非常清晰。在移情和反移情基础上又提出投射性认同。这个不仅发生在治疗室,实际上更多我们会看到在所有日常人际关系当中,都常见的现象。通过这样一些现象,让治疗师,让初学者,或者是你可能是一个思维型的人,你更希望所有的概念是清晰的有条理的,不是抽象的,那么在学习中更能把握的概念。克莱因的概念或者客体关系概念可能更适合这一类的治疗师。克莱因对移情和反移情做了很好的区别。他会讲到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


什么叫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

来访者把自己早年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母婴关系。那么再发展到后期一点时候,也会出现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早年间的亲子关系。把这一部分重现在治疗情境当中。他会把自己早年时候,可能拒绝,可能淡漠,可能严苛的母亲或父亲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这时候和治疗师真实是什么样的人是没有关系的。你可能是个女性治疗师,但是来访者会把早年严厉批评的父亲投射给女性治疗师。你可能是个男性治疗师,但是来访者可能会把他自己早年淡漠,忽视,不把自己放心里的无情的母亲投射给治疗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移情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说在治疗室中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和治疗师本人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没有太显著的关系。那么来访者把治疗师投射成自己早年亲密关系的重要客体。并且他认为你就像他的妈妈或爸爸对待他的方式那样对待他。


这在临床关系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你有机会和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工作时,可能会在治疗初期来访者出现很强烈的移情。来访者做父亲或母亲,并且相应有情感在治疗中出现,那么,治疗师对来访者移情反移情,在客体关系中描写得很清楚的。什么叫做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治疗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有可能把自己生命中一些早起的经验投射到他和来访者的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和治疗师本人生活经验,和治疗师是什么样的人是有关系的。


什么是反移情?

是治疗师因收到来访者的投射,而产生对于来访者的情感,这个情感不是和治疗师个人的经验有关,而是由来访者激发起来的。它是来访者移情在前,治疗师反移情反应在后的过程。比如说来访者把治疗师投射成严厉的虐待他的父亲或母亲,来访者会经常表现出对治疗师的愤怒和攻击,治疗师也会被激怒。你想一个来访者经常批评责备治疗师,治疗师也会生气。治疗师的反移情通常是非常有用的线索。可以帮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症状和困难。因为很多时候精神分析强调人的早期成长。但临床工作过程中,通常有一个困难。


有些治疗师会比较生硬地想去问来访者的童年。

但很多来访者会说我来见你是为了讲夫妻关系的问题,但你老是问我我爸我妈是怎么养我的?这是怎么回事?或者我现在困扰我的是失眠,是我和我领导之间的关系。你干嘛问我爸爸是怎么对待我的。如果我们很生硬地在治疗过程中去问来访者的童年史,可能会让来访者困惑不解甚至抗拒。另一方面,即便来访者抱着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跟你讲他的童年,或者他现实生活当中幼年的记忆。但是我们知道有时候他是会防御的,这个防御是基于他并没有开始时候信赖治疗师,他不知道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这是意识层面的。那么在无意识层面,即便在意识层面来访者很清楚他是来做治疗的,应对治疗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在无意识层面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的防御。比如说,我们的文化里面不太允许我们去说父母的坏话。有可能变成来访者说到他的童年没有问题,我爸我妈对我挺好的。我爸我妈都是那种很善良很有爱心的人。他们也在尽心尽力地养我。可是当来访者和治疗师工作时,来访者非常小心翼翼,他用一种讨好的态度去面对咨询师,那你可能就会想父母像来访者说的这么好,他是不是也会这样小心翼翼的对待父母就像对待咨询师呢?


有的时候来访者会说我从来就不是那个会麻烦别人的人。从小到大我父母都教育我不要去麻烦别人,可是在咨询过程当中,他会一而再再二三的去希望我给他调整时间。会给他加时间,或者是会为了他做一些额外的事情。在我和他的治疗关系中,他千真万确的在麻烦我,而且会让我觉得不耐烦。这是我的反移情。我可能也会基于这个反移情去理解这个来访者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也是不知不觉在意识层面没有去麻烦别人,却总是在给别人添麻烦。那么我们可能去想象虽然这个来访者虽然在叙事层面他觉得父母对他挺好的,挺爱他和关心他。恐怕在养育的过程中,他总需要做一些额外的举动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也就是如果这个孩子正常的长大,他可能是被父母忽略的,他必须像对待我一样,不断的去调时间啊,不断的让我去为他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来获得我对他的关注。可能在他被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对他是忽视的,他也要不断的用额外的举动来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所以你看到克莱因在讲移情时,将来访者的移情时什么,治疗师的移情是什么,治疗师的反移情是什么,这几个概念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他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观察来访者,以及观察治疗师自身的一些反应去形成一些线索。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在治疗的这个场域当中发生了什么。


基于你和我的治疗关系中发生的事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来访者人格和症状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在这样关系的变化当中,让来访者习得一种新的关系的模式。而这种新的模式建立会影响到来访者在正常的生活当中和别人去如何建立关系的。所以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立足于母婴关系的互动。在这个临床的世界里面,又聚焦在来访者和治疗师当下的互动,你和我此时此刻在发生什么。通过两人之间的互动来对来访者形成理解,并进行临床上的干预的。我想这一部分就是在临床操作上克莱因的客体关系比分析心理学或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具体清晰。


在临床中可能客体关系是一个比较基础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并且针对那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来访者,这个客体关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来访者的问题形成具体的理论层面的假设,并且基于这样的假设和来访者工作。这也是我们讲客体关系和分析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分析心理学聚焦于人的后半生。人的自我功能已经发展得不错。或者治疗的后半程,来访者基本症状已经解决,他已经过上不错的生活。我们可能在分析的层面去讨论一些集体的,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在治疗的早期,人生的前半段,特别是人的婴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可能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更直接,大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有时当我们和来访者工作时,可能面对年级比较小的,在人生前半段的来访者,他们的自我功能,社会功能还没有发展得很好。或者他的症状比较严重,提示他们是早期发展得不足的时候,那么客体关系可能是更合适的工具和这一部分的来访者工作。今天时间比较有限,我可能用比较的角度,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对客体关系做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因为关于客体关系还有其他深入的概念,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些书籍去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分钟精神分析:嫉羡和感恩,一个人最早关系的原型
嫉羡,与治疗中的负反应
徐钧自体心理学徐
“情感的呼叫转移”—精神分析各学派对移情的认识和发展|一起学习精神分析
你是如何掉进传统精神分析的坑?--小明案例督导《扪心问诊》
文字稿 录音:对联结的攻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