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庙与国子监

   在北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牌楼。这些牌楼多数都是在修建在大型古代建筑物前,做为一种装饰,或者是建在园林之中。历史上也有一些重要的街巷,也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随着城市的变迁,这种标志已经销蚀殆尽。现今北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成贤街)。横贯街巷共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严,也在向行人昭示着历史的威严。著名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就座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建宣圣庙,祭祀孔子。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孔庙,西邻国子监,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孔庙占地22千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一进门,矗立着一尊孔子塑像。整个建筑格局严格遵循中华民族传统。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在我这样一个人的眼里,这些建筑风格与常见的那些皇家宫殿差异不大,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只有仔细阅读门前的铭牌才能明白其中的作用、差异与奥妙。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院子的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如于谦之名在西侧后一排,东数第五座;袁崇焕之名在东侧东数第三碑;林则徐之名在西侧后二排西数第三碑。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沈钧儒一人而已。其名在西侧前一排东数第一碑。有意思的是,元代碑少的原因是,明代把元代进士名字磨去而刻上明代进士名字。而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朝廷资金匮乏,已经无力继续给进士们建碑留名了,但是旧制未改。于是进士们自己凑钱刻碑。成为历史上一个小小的笑谈。

我想这些石碑在当时起码能起到激励作用,“看!这些人多么荣耀,他们光宗耀祖,是我们的楷模。”这是当时“名闻天下”的最有效方式。当然,也是这也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在孔庙的最后面,由现代人设立了一个讲学的场所。周围挂着孔门72贤人的画象,当然是依照那种旧时的桌子,席地而坐。不时有游客座上去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比划一番。不知道是应当理解为亵渎还是敬仰。在出来的路上,看见一群十多岁的孩子,穿着那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汉服”(好在他们的头上没有古代的头饰),嘻嘻哈哈地边走边闹着。成为孔庙里一道新的风景线,是什么效果还真的一时不好评说。

孔庙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平面整体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由三进大型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国子监前院东侧由“持敬门”于孔庙相通。
   
在参观国子监的时候,敬一亭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国子监古代又称为太学,其历史其实更为久远,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便有了太学雏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才正式设立国子监,并开设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河。
  
随着历史的演变,元、明、清时期国子监成为是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部门,同时也是国家最高学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又肩负国家重点级教育的部门。
担负着如同现代北大、清华、中央党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职能。国子监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子监又是全国唯一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曾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为培养全国各族学生成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子监,元明清三朝最高的国家学府
北京胡同记忆--国子监街
祭拜先师访孔庙,文化传承国子监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 道统千载集大成
贺祖斌:感悟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和孔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