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淮八艳枉多情
第四章  秦淮八艳枉多情
古来红颜,命运坎坷。一群辗转风尘的女子,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风月传奇。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吟唱出一曲曲壮丽的人格和操守的赞歌。
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在“秦淮八艳”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青楼女子身上,都有着一段爱生梦死的传奇。虽然她们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但在国家存亡的时刻所表现出的气节令男子也为之失色。在山河破碎的乱世,一群辗转风尘的女子演绎着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风月传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些被后人强加上的炫目光环背后,是怎样一幕绝望而挣扎的人生底色?“秦淮八艳”虽然轰动一时,但大都因位卑气傲及对爱情的执著而注定了她们悲剧性的一生。
马湘兰——诗画双绝,钟灵蕴秀
生平简介
马湘兰,明“秦淮八艳”之一,是唯一一位不在明末年代的美人。她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此,人们渐渐都称其为湘兰,真名反而没有几人知道。马湘兰并不美,但她很有才气,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常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
马湘兰最善长画兰,她的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她的画作没有女性的柔美,反而多了些飘逸和野趣,与“吴门画派”中文征明等人的花卉画作尤其相近,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七十二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而在北京故宫还有许多外国博物馆里都珍藏有她的画作,且一直被视为珍品,可见其地位之高。除此之外,她的文字造诣也很高,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湘兰多才多艺,通晓韵律,擅长歌舞技艺,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一腔爱情照沟渠
马湘兰尤其擅长画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后世也有众多人不断地仿造她的作品,这对于一个青楼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这尊崇的背后,她本人却也像这兰花一样,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情终成恨,在等待中换来了一生的悲凉。
映水兰花雨发香
马湘兰在同胞姐妹四人中排行最末,故人称“四娘”。她不但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还能自编自导戏剧,撰有《三生传》等剧本。马湘兰的出身如何,没有人知道。人们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后来不幸沦落风尘,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
说到马湘兰的“奇”,不能不提她的容貌。据说马湘兰长得并不是出众的美艳,但她独有的气质和言语让人觉得魅力无穷。她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她的魅力体现在容颜之外,得到了很多文人的青睐。时人称“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正是“寻芳不识马湘兰,自夸*也枉然”。虽说自古以来秦楼楚馆中不乏“才女”、“侠女”、“色艺双绝”者,但青楼中人首重一个“色”字,这是无可争议的。一个“姿首如常”的青楼女子竟能名冠一时、流芳后世,成为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到底凭借的是什么?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怎能在秦淮河畔站得住脚?这不得不让后人称奇。
据说马湘兰还是一双大脚,当时还有人做诗嘲笑马湘兰:“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此人笑话马湘兰用新样式的长裙遮住两只大脚。但即便是这样,马湘兰的“幽兰馆”前却是车马始终不断,每天都有很多人士前来造访。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乐妓,为什么会名列轰动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中呢?虽然论及相貌、气质、爱情、婚姻,马湘兰不如其他七位倾城名花,但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尤其是当谈到她的绘画才能时,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绝对是第一名。这也正是她能在佳丽如云的秦淮河畔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马湘兰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歌喉婉丽,舞姿曼妙,却也相当有个性。她用平时积蓄下来的钱财在秦淮河边盖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个性鲜明,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而且她乐于助人,待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她所结交的大多是一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人雅士,那些庸俗之辈,像满身铜臭气的大盐商、绸缎商等类人,马湘兰拒不接待。
马湘兰的这种做法难免会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有人就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就借机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马湘兰,马湘兰只好以钱财来赎自己。据说当时马湘兰被勒索了好多银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还是不肯罢休,把马湘兰逼到了“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地步。就在这时马湘兰认识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马湘兰才得以脱离困境,因此马湘兰对王稚登从此一生倾心,开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情归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长洲(江阴)人。《明史》称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被推为文征明第二;且他广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难,时人呼其为“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连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稚登来到马湘兰的住处“幽兰馆”,结识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马湘兰。在与马湘兰言谈之中两人颇为投缘,互叹相见太晚。从此以后,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以后两个人便经常来往。一日,王稚登向马湘兰求画,马湘兰答应了。她画了一幅《叶兰图》,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死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她以叶兰的幽寂自喻,诉说心曲,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心意。因马湘兰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将其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诉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却顾虑重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却壮志不灭,在这动荡的年代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卖命拼搏一番,这样一来,就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幸福。同时,他也知道马湘兰是个痴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给她带来伤害、甚至毁灭,所以尽管他深爱着马湘兰,却不能对马湘兰做些什么承诺。而马湘兰以为王稚登对自己无意,暗自伤心,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因此,两人都将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像好朋友一样继续交往着。
终身痴恋意中人
后来,王稚登被京都大学士赵志皋推荐去参加编修国史。王稚登以为人生的转机来了,便立即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悄悄地闭门谢客,以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王稚登临走之际,透露出了些许想与她结缘的意思。所以马湘兰既得意又欢喜。她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经常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虽然在进京后做了编史,却受到了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受不了气,便毅然南归。他因不得意而归,便觉得无颜面对马湘兰,于是他没有再去找马湘兰,而是定居在姑苏,也因此打消了与马湘兰终生相守的念头。马湘兰得知王稚登失意南归姑苏,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姑苏住几天,同王畅叙心曲,但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十年,马湘兰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马湘兰把对王稚登的痴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幽兰一样暗自吐芳,暗自饮泣。她填下一阕《鹊桥仙》词,可以看作当时生活的写照:“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时间飞逝而过,马湘兰也逐渐老去,而陪伴她的却只有孤独和凄怆。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迎来他的七十寿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荣辱大抵已是过眼云烟。此时的王稚登分外怀念与马湘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忍不住写信邀马湘兰来了结那段尘封的旧约。于是,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专程赶到了苏州为王稚登祝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马湘兰的这种做法难免会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有人就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就借机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马湘兰,马湘兰只好以钱财来赎自己。据说当时马湘兰被勒索了好多银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还是不肯罢休,把马湘兰逼到了“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地步。就在这时马湘兰认识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马湘兰才得以脱离困境,因此马湘兰对王稚登从此一生倾心,开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情归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长洲(江阴)人。《明史》称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被推为文征明第二;且他广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难,时人呼其为“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连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稚登来到马湘兰的住处“幽兰馆”,结识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马湘兰。在与马湘兰言谈之中两人颇为投缘,互叹相见太晚。从此以后,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以后两个人便经常来往。一日,王稚登向马湘兰求画,马湘兰答应了。她画了一幅《叶兰图》,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死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她以叶兰的幽寂自喻,诉说心曲,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心意。因马湘兰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将其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诉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却顾虑重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却壮志不灭,在这动荡的年代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卖命拼搏一番,这样一来,就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幸福。同时,他也知道马湘兰是个痴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给她带来伤害、甚至毁灭,所以尽管他深爱着马湘兰,却不能对马湘兰做些什么承诺。而马湘兰以为王稚登对自己无意,暗自伤心,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因此,两人都将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像好朋友一样继续交往着。
终身痴恋意中人
后来,王稚登被京都大学士赵志皋推荐去参加编修国史。王稚登以为人生的转机来了,便立即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悄悄地闭门谢客,以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王稚登临走之际,透露出了些许想与她结缘的意思。所以马湘兰既得意又欢喜。她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经常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虽然在进京后做了编史,却受到了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受不了气,便毅然南归。他因不得意而归,便觉得无颜面对马湘兰,于是他没有再去找马湘兰,而是定居在姑苏,也因此打消了与马湘兰终生相守的念头。马湘兰得知王稚登失意南归姑苏,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姑苏住几天,同王畅叙心曲,但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十年,马湘兰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马湘兰把对王稚登的痴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幽兰一样暗自吐芳,暗自饮泣。她填下一阕《鹊桥仙》词,可以看作当时生活的写照:“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时间飞逝而过,马湘兰也逐渐老去,而陪伴她的却只有孤独和凄怆。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迎来他的七十寿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荣辱大抵已是过眼云烟。此时的王稚登分外怀念与马湘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忍不住写信邀马湘兰来了结那段尘封的旧约。于是,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专程赶到了苏州为王稚登祝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董小宛——艳艳风尘,多情名姬
生平简介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本名董白,字小宛,号青莲,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有“针神曲圣”的称号,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朝灭亡后,小宛也随夫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千百年来,关于她的故事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版本,成为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美艳传奇。另有人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且顺治出家也是因为她。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十四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十四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几经周折终相遇
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董小宛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因其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小宛母亲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托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小宛不仅模样俊秀,而且脑子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在母亲的教导下,小宛出落成了一个才德俱全的姑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她十三岁那年,不幸父亲暴病身亡。又过两年,已至明末,天下*,乱象迫近苏州,小宛和母亲也打算逃难。这时却发现家里已无分文,并且还欠了上千两银子的账。她的母亲知道是伙计从中捣鬼,因气急过度而病倒了。生活重担一下落到了年仅十五的董小宛身上。庞大的债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一向性格孤傲的小宛,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董小宛不得不使出下策,通过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以此来维持生计。
董小宛虽是风尘之人,但性如铁火金石,质似冰壶玉月。在其从艺过程中,因其极富才气,聪明灵秀,赢得了不少人的爱慕之情,很快便在秦淮河畔出了名。但她对于那些玉箸举馔、金炉飘香的豪门权贵,斗鸡走狗、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生性厌恶,对他们都冷眼相待,更不想和这些豪门子弟来往。但是,她却对当时聚汇南京,评议朝政,愤世忧国,傲啸文坛的复社名流文士的态度截然不同。她还常与他们一起品茗清谈,评文论画,温酒吟诗,填词谱曲,无所拘泥,尽得其乐。因此得到了文人雅客的赏识。不久,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期间,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年少而才色双绝的董小宛,他的朋友侯方域等人也向辟疆称道小宛。因此冒辟疆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赌气离开了秦淮河。之后,冒辟疆仍对董小宛念念不忘。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老天好像是故意捉弄这对有情人,这次冒辟疆又在失望中悻悻地回去了。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后,冒辟疆终与董小宛初会,由于小宛喝醉辟疆不便多加逗留,告辞而去。
几经周折,崇祯十五年春冒辟疆和小宛再次相聚。当时小宛因母亲去世,又受到惊吓,所以得了重病,在家闭门不出。后来冒辟疆好不容易找到她时,人已奄奄一息。冒辟疆告诉小宛,自己是三年前与她醉中在曲栏相见的那个人。小宛勉强地支撑着起身审视辟疆,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宛如梦中。今天一见到你,便觉得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置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这是二人的第二次交往。后来在交往中,二人互生情谊,互许终身。
于是冒辟疆来到苏州为董小宛赎身,但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虽然当时他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解,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几经周折后,董小宛由钱谦益做媒嫁给冒辟疆做偏室,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飘逝的红颜
婚后,董小婉更是处处体现出一种为*、为人媳、为人母的良好风范。董小宛并未因地位偏低而抱怨什么,而是把日常琐碎的生活过得很有情致。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苏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悉心照料苏氏所生二男一女。在以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而闻名于乡里的同时,她对丈夫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宛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冒辟疆的爱恋。他们二人有许多共同的嗜好,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平时,小宛也喜欢练字,每天写几千字,还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后来逃难途中,小宛宁肯丢弃胭脂水粉,也要把书画藏品捆扎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不仅是一个才色双绝的美人,同时还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小宛经常研究一些食谱,烧得一手好菜,其名列于“历代十大名厨”之列。小宛自己生性淡泊,每次吃饭只要一小壶茶泡饭,加上几根青菜几粒豆豉就行了。但是当她听说哪里有奇珍异味时,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据说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发明的。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除此之外,她还能把甘甜的食物酿成香露,中间加上盐和酸梅,将色香俱全的花朵采下来腌渍。一年后颜色、香味不变,入口香味扑鼻,奇香异艳,不是寻常食品可比。
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之余,小宛更喜爱夏夜纳凉,闻香赏月。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这种夫唱妇随的日子,也是董小宛一生梦想的生活。
可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小宛在过了数年安乐日子后,国破家亡、战乱流离的苦难接连落到这个弱女子身上。战乱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瞬间时局动荡,兵荒马乱。冒辟疆举家逃避战乱,辗转深林僻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在他们途经安徽马鞍山时,行李和财物遭乱兵抢劫,家丁奴仆二十余人被杀,董小宛回到水绘园时,冒家已一落千丈。经不起逃难艰辛的生活,冒辟疆终于病倒了,下痢兼疟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了方便照顾他,董小宛不离不弃,与丈夫同睡一张破草席。只要丈夫半夜一有动静,她便马上起来察看,为他清洗污物,毫无怨言。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在小宛的悉心照料下,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然而,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时时守在他的身边,整整伺候了六十个日日夜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而她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病愈后,小宛却已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由此可见,董小宛对冒辟疆的爱真是海枯石烂、至死不渝。
在逃难艰辛的生活下,小宛经常食不果腹。本来虚弱的身体,再加上对冒辟疆的悉心照顾、操劳过度,使得小宛的身体垮了下来。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七岁。四十一岁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含泪写下了《亡妾董小宛辞》和《影梅庵忆语》,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看历史,评“胭脂”
在男权主义凛冽肆虐的时代,女性如同鲜花一样无法逃避憔悴凋零的命运。男性社会按照他们的需要,野蛮地肢解了女人的天性,这是一种目的和手段都极其野蛮的手术。生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董小宛虽嫁得冒辟疆,挣得了一个三贞九烈之名,却也是灯枯油尽而死,这真是一个令人可悲的结局。小宛的一生郁结着很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痴情。在她身上也有爱国的情怀,却不似李香君那般彰显,她更多地保留着一颗多情的女儿心,更多的是为爱寻觅,并坚定地守候一生。
冒辟疆历尽千险万苦纳青楼女子董小宛为妾,看似又是一段有名的才子佳人组合,可实际上呢?董小宛在冒辟疆眼里,也不过就是任打任骂之物而已。李自成进京后,在清兵入关的战乱中冒家举家逃难,冒辟疆搀母扶妻,却斥骂董小宛拖他后腿,就是一个明证。小宛生来苦命伴随,眼里含悲,心里藏卑,风尘娇艳命薄微。她心地善良,厌恶权势,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却是串串心酸与怀念的泪水,是一个重情有义的哀怨女。
“红颜自古皆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宛悲苦的命运。而她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能得到她期望的幸福吗?在董小宛活着的时候,冒辟疆对她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在《影梅庵忆语》中写得那么动人。温婉如玉的董小宛,风神俊秀的冒辟疆,在他拥有她的时候,他忽略了她的深情,辜负了她的爱意,而她却默默地用一生的守候来回报。当有一天,他终于在回眸间明白了她的好,无涯的人生却如一把锐利的刀,只在瞬间就让她清丽绝伦的笑容永远地停滞。一个女子一生的痴爱以及伴随而来的苦难,换来的不过是一些微薄的记忆。她为自己的爱而付出了自己一生的代价,
并且她对爱情是那么的坚定执著,就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她也从没有动摇过,这对于一个风尘女子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啊。
董小宛时为天下名妓,然而她的处境和结局却是如此的凄凉。她从名妓到贤妾,仍没能改变自己悲苦的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虽然是浪漫的,但这种浪漫的爱情却无法在国破家亡的现实中生根,被国变、兵变、疾病折磨的董小宛和她的爱情,最后只能陷入“冷月葬花魂”的悲剧。
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
生平简介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因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其善歌舞,名列“江南八艳”之一。后来被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掳走了陈圆圆。吴三桂为此“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后清军攻陷北京,陈圆圆又回到了吴三桂身边,从至云南。晚年在五华山华国寺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直到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红颜祸水非本愿
美人,永远是历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或是乱世中的点缀,或是万绿丛中的那一抹粉红;她们或是被众人吹捧上天,或是被人万分羡慕,可谁又曾了解红颜的悲哀?在战乱的历史发展中,做个女人已是不幸,而做个美丽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陈圆圆,这个乱世中的美丽女子,注定要遭受命运的蹂躏。
辗转飘零的身世
陈圆圆原名邢沅,是常州奔牛镇人。她的父母早亡,陈圆圆是与祖母相依长大的。在陈圆圆十四岁那年,祖母卧病不起,家中没有了收入。为给祖母治病邢沅左借右贷,终致负债累累。有一个商贩找到陈圆圆,表示愿意帮助她。年幼无知的她信以为真,于是跟随着商贩去了苏州。但是,到了那儿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被商贩卖到了教坊中做歌伎。虽然万般不愿,但是已经没有挣扎的余地,陈圆圆只能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在教坊,由于陈圆圆非常聪慧,不久歌舞琴画就在教坊中占了魁首。鸨母将其艺名取名为陈圆圆,高张艳帜,招揽贵客。由于陈圆圆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也很娴熟,不久就艳冠群芳,成了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倾倒了无数王孙公子。
但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明朝末年,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更是心神俱疲。而在后宫之中,嫔妃之间的争斗也很激烈,当时最得圣上青睐的乃是田贵妃。田妃自幼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兼之为人聪慧,善于揣摩圣意,因此得到了崇祯帝的宠爱。而且她的地位日盛,不免恃宠而骄,大有取代周后之意。周后虽生性大度,然她执掌凤印,号令六宫,因为曾对田妃的逾越之举大加干涉,所以二人渐生芥蒂。周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请国丈周奎想一个主意来转移皇帝对田妃的宠爱。于是周奎便盘算着趁回苏州办丧事的机会,找一位才貌俱佳的美女安插到皇帝身边,作为周皇后的心腹与田贵妃一争高低。他听说陈圆圆艳冠群芳,于是便花重金将她买来,欲送宫中听命于周后以迷惑皇帝。
崇祯十五年春天,陈圆圆随周奎北上京城。周奎先将陈圆圆收为义女,经过悉心调教之后,伺机送入了周皇后的宫中。周后见了貌美的陈圆圆后十分满意,遂将她送往后宫。有一天,陈圆圆在周后旁边侍候时被皇帝看见了,就问:“这姑娘是哪里来的?”周后回答:“服侍我的没有一个南方人,都不合心意。圆圆是苏州来的,昆曲唱得好,我就让她来侍候我了。”但此时的明朝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咄咄逼人,地方官员又剿办不力,以致祸患愈演愈烈,赤地千里;而外有清兵的铁蹄已经踏入了明朝的国土,明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崇祯终日忙于政事,克勤克俭、自律甚严,后宫风气也清静朴素,丝毫没有临近亡国的那种醉生梦死的颓废情景。因此,虽然陈圆圆的美色引起了崇祯帝的注意,却始终没有再进一步发展关系。当田妃知道周后找来一绝*子以分己之圣宠时,也不失时机地说陈圆圆乃是红颜祸水。从此“越女如花看不足”的陈圆圆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道路,她在宫中盘桓了两三个月,终于没有得到皇帝的青睐,周皇后只好打发她返回了周府。
本来对陈圆圆满怀希望的周奎看到陈圆圆一无所获地回来了,心中自然不快,陈圆圆在周府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贬到歌舞班中充当了歌舞伎。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朝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李自成的势力已越过宁武关、居庸关,直逼京师;满清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危急关头,崇祯帝下令让吴三桂以总兵的身份镇守明朝的门户山海关。周奎也对明朝的内忧外患忧心忡忡,于是想为自己找一个有力的靠山。他选中了吴三桂,在吴三桂去山海关之前设盛筵为其饯行,并命陈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一见陈圆圆,疑为天仙,又惊叹她的才艺便向周奎索要,并对周国舅允下:“倘以圆圆相送,战乱之时,定会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并亲自带着千两黄金去提亲。周奎想要依靠吴三桂的势力来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便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喜得陈圆圆,无奈前方军情紧急,他只好先将陈圆圆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进了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也自缢于煤山。吴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满清都看上了吴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不仅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列土封侯。面对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吴三桂决定投降。但是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自成进京后斩杀了吴家三十八口人,陈圆圆也被李闯王的部下刘宗敏夺进府中。当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也被人掳走时,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随后吴三桂斩掉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的决定严重威胁到了李自成的统治,于是他决定亲征吴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力敌李自成。于是在无奈之下,决定投降满清。
吴三桂为了夺回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拱手让出大明江山。后来,吴三桂昼夜追杀李自成的农民军,誓要报杀父夺妻之仇。当得知陈圆圆在京城时,又命人昼夜不停地接其赶到绛州相会。吴三桂亲自戎装骑马出迎,在大营前搭起五彩牌楼,旌旗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军入关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陕进川入滇为云南藩镇,奉命肃清朱明残余势力。吴三桂征战的十余年里,陈圆圆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与陈圆圆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吴三桂进昆明后,在昆明五华山大修宝殿,围九龙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吴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为自己祈福,还重金网罗天下勇士,到处选美享乐,如声色艳压群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天下人对他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决定远离尘世,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吴三桂镇守关东。关东是不毛之地,吴三桂不从,而且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了。行前告知陈圆圆说带她北还,陈圆圆不愿随他而去,宁愿留在昆明莲花池畔了此残生。后来,吴三桂失败的消息传来,总督蔡毓荣带兵查抄吴氏财产,陈圆圆在诵经声中安详地跳进了昆明莲花池。
也许,当时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的只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他打开山海关,引领清军进北京,致使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而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并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圆圆的确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看历史,评“胭脂”
陈圆圆,一个推动了历史,却又被历史批判湮没的苦情女子。众所周知,陈圆圆凭借她绝美的姿色与技艺,成了享誉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和骚人墨客。其实,陈圆圆只是个低调而圆滑的美女,却不想一个不小心竟让自己成为了改朝换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虽然薄命,但她无时无刻不在跟命运搏斗。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穷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卿本佳人,却偏偏蹚了这池祸水,以致背负上千古怨名。
在历史上,对于如陈圆圆之流的红颜似乎从未留下正面的评说。一个出生青楼的女子,在其命运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定是低贱的了。她们根本无法掌握命运,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艳丽却带着股宿命的悲哀。说她是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痛哭六军,那实在太抬举她了,乱世中的一个弱女子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禅尚且背负着复国乱君的使命,而陈圆圆却只是完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论是高贵的将军夫人还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从一个人手里转给另一个人,从来没有人问过她真正的意愿。她随波逐流,只因为被时代巨浪裹胁着,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吴三桂兵败,陈圆圆才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择:自沉莲花池。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
抛却古人的偏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陈圆圆固然是吴三桂为清兵大开城门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帮好色之徒推到了历史的浪尖上。陈圆圆的爱情已经不再单纯,她站在三个男人的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她的爱情决定苍生社稷的命运,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其实,陈圆圆也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层层地包裹了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她的真颜。
陈圆圆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拥有爱情,而不是如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据说,在陈圆圆受宠时吴三桂一度想将她扶为正妻,但都被她拒绝了。后来吴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载,陈圆圆渐渐老去,美颜不在、渐不得宠,于是她审时度势,出家为尼自保。不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总之,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结尾,任她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历史实在不该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们即使再聪明也只是一颗任人摆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会造成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站在历史变革的岔口,引来了几个男人代表的一场关于政治的纷争,这该是陈圆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管她是否一直处于被动,是否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背着“祸水”的罪名被岁月碾过。当政治的纷争得出了结果,她却没有了结局。或者说,这就是结局,纵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争得江河震动,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帘后……的确,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己的臆想与揣测。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向前推进。家仇国恨,怎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淮河——秦淮八艳
倾国名姬陈圆圆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秦淮八艳”是哪八艳?
她是明末清初第一美女,究竟被多少人霸占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古代papi酱”秦淮八艳の朋友圈居然长这样!
世间尤物难留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