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入门第二讲A B

阴阳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水)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火)就是阳气(能量)。
寒热分阴阳辨。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真寒属阳虚(阴证),真热属阳盛(阴虚,阳证),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饮水、寒、淤,阳是热。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回阳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辛甘化阳,酸、苦甘化阴。
阴阳辩证金口诀
总纲领
阴阳辩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阳辩证真假杂病决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
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三阴三阳开合枢阐释
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太阳宜开,主外,开则阳气敷布体表,阴阳合一,气血周流,四肢强健;开之太过属太阳伤风,自汗、瑟瑟恶风、淅淅恶寒。太阳不开,少阴气化不升,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开则太阳阳明合病,下利清谷。"阳明为合"。合是指它聚合阳气(少阴与厥阴之气)于胃肠道,这样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传导化物,化生精气,把水谷之气转化、合成为人体的阳气与津液,并以阳气为主。胃肠道这种转化的能力,就是阳明之气的功能体现。
少阴化气与少阳相火是阳明之火的根本,起着产生与调节阳明之火的作用,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这四腑的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
少阳为枢,少阳为厥阴之余气,枢转阳明、太阳,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阴(开)、厥阴(合)、少阴(枢)。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阴、囊缩,男女四肢厥冷色青。
少阴为枢,转枢太阴厥阴之气,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所谓少阴的机能就是心肾的若干主要机能的体现。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阴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着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总论六经阴阳
六经辨证并非只治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说:“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化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有手足三阴,三阳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四支青冷,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会出现排病反映,《内经》说 “药不瞑眩,厥疾不除”。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湿、痰、饮宜温化。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太阴饮邪 表现为舌苔青滑。亏虚不重者甘遂半夏汤,中焦虚寒饮停胃肠,肠鸣漉漉理中汤可用。
少阴饮邪表现为舌质青,心慌、胸闷,短气、乏力,手足肿胀。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
厥阴少阳饮 两胁胀满疼痛,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妇人少腹胀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据证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属于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亦治寒饮停肺、膀胱;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阳乃三阳枢机之所在,不得寒热,寒热则胆汁不得疏泄,三焦气化不利,小便清浊不分,法宜和解。视其寒热轻重,分阴阳辩证而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阳明包括手足阳明,饮停胃肠,己椒苈黄丸或遇仙丹痰瘀同下。
郑重申明经方之剂量应参考阴阳辩证而下药,阳证苦甘寒,阴证辛甘淡温热。配伍之后偏寒则治阴证,偏热则治阳证。寒热同用则治阴阳驳杂之病。
人身是水火气化而成,气有余是火,真阴不足者属阳证,小便短赤、灼热,大便干结,此属阴虚火旺,苦甘、酸甘化阴,甘寒养阴可治。玄府(汗毛孔)闭塞者,阳气不能外达,阳气盛者发热,此属火郁,火郁发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小便淡黄,大便如常,发热重、恶寒轻则可用麻黄汤调理;
气不足是水,也是寒,属阴证。
大便稀溏或者不成形是太阴寒湿、湿困,也就是脏腑辩证的脾阳虚;
小便清长而频者,属于少阴虚寒,也叫坎阳不足,也叫肾阳不足;
四肢清冷,男子茎中寒,女子阴冷,男女少腹拘挛冷痛,属厥阴阳虚,也叫肝阳不足;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凡此阴证是寒、湿、痰、饮、淤血久凝而成。阴证在临床中占的比例最大。
寒邪从阳经而入内,气足者寒邪容易化为热邪,轻浅者如上所述麻黄汤可愈病;热甚则伤阴,轻者,仲景有人参白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假使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同类,物以类聚,阴盛则伤阳,轻浅者,仲景有大、小建中、理中之类以扶阳,最重者,仲景有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此即仲景治外邪入内之指南。
阳气足者,外寒不入,内寒不生。内寒之形成,由于阳气不足,阳气一亏阴寒内生。经书说:气不足便是寒。考究阳气不足的原因:房劳者,伤精之后肾阳也损;因饮食无常者,则脾阳受伤,大便稀溏;因用心思虑过度者,则损伤心阳,导致心气不足。阳者气也,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于何处,积阴日久,元阳便为阴邪所伤,阴盛则阳浮游于外,疮疡之病发作。

阳气损于上者,仲景用桂枝汤以扶心阳;损于中者,仲景用建中、理中以扶脾阳;损于下者,仲景用四逆、白通以救肾阳。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液日亏,积之日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法宜甘寒养阴,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牡蛎汤、甘草炮姜汤之法,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此乃仲景治内伤之指南。
阳损不能化阴,阴液枯竭,肌肤枯搞,神气短少,吐痰胶粘,有火形可验者,按照仲景炙甘草、龙骨炮姜汤之法治之,阴虚门方,亦可择取。又要识得外邪从阳经入内,以致热伤血者,亦可称谓阴虚,若此而论者,是谓之真阴虚。从外而致者,苦寒、清凉、升解俱可治之,若此论者,只宜甘温微寒,从阳养阴以调之,内外之法,至此详矣。
辛甘化阳,苦甘、酸甘化阴,乃用药之指南;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是一元盈亏之详征。
六经病证
六经脉之厥状病态
厥分寒热,热分真假,分阴阳论治。
太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目旬)仆;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六经脉症如上,以阴阳辩证分别治疗。
若饮冷内伤,虽先损胃,察色脉可知病在何经。
凡伤于寒,阳气足者,不传经,若两感于寒(表寒内传少阴)而病者,急急回阳可不免于死。
六经分论
一 太阳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浮者,太阳伤寒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一身之藩篱,少阴气足则太阳气足,阳气敷布,寒邪难以入侵,太阳为开,即便入侵,也是郁而化热(太阳不开),在外者发而越之,麻黄汤主之。
太阳不开,少阴气化不升,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太阳开之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鼻鸣干呕,瑟瑟恶风、淅淅恶寒。桂枝汤主之。
太阳为六经之首,一身阳气聚集于此,太阳为三阳,阳气敷布体表,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也为一身之藩篱。因为阳极,所以阴寒最易生,伤寒占大多数。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所以喘促,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伤寒直中少阴,少阴坎阳被寒邪所侵不能化气入膀胱,膀胱为之不利,小便难下,这在常人看来就是瘀阻膀胱,哪知这是太阳不开!这时麻黄开太阳,附子入肾助肾阳,细辛直搜寒邪,再配合四逆汤助少阴化气,血得热而行,湿得温而化,膀胱病变如癃闭(西医属于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只要药量足效如桴鼓。
太阳为寒邪所伤,玄府不开,水道闭塞,小便全无,则水走大肠,大便为之泄泻,此病夏天见之太多,而西医认为是什么细菌病毒感染,妄用抗菌素、抗毒素,而在中医治法仅三个字:开太阳。视轻重用麻黄汤,葛根汤立竿见影。
营血素虚之人,感受风邪(太阳伤风),自汗、乏力。此为太阳开之太过,应合之,桂枝汤之类可用。
在此说说麻黄,麻黄用药取其茎,中空而多节,按照象数理论,物以类聚,所以走皮肤窍道,因此体表病变、关节病变,用之捷效,又因为其中空与膀胱同象,所以也可治疗膀胱病变。时人只知见瘀血即活血化淤,不知玄府宜开,开则气血畅达,不知阳气虚则血行迟缓,助阳则血行无阻。
太阳病证治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病人恶寒轻发热重、头项脊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苔薄白,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宜开太阳,麻黄汤类,穴取大杼肺俞太渊列缺合谷偏历大椎后溪等,针灸并用,泻法。
太阳伤风证(开之太过):则有头痛、身痛、发热、出汗、恶风,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治宜温经解肌、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穴取风门大杼肺俞风府风池大椎列缺合谷等,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蓄水证(阴证饮停膀胱):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腹胀满
小便不通畅,脉浮。治宜化气行水,兼解表邪。方用五苓散,穴取肺俞肾俞膀胱
俞委中中极合谷内关三阴交等,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太阳少阴合病:太阳不开,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口不渴,水停膀胱,少腹胀满,小便难下。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蓄血证:少腹急结或硬满、狂躁、小便自利、脉沉涩、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泄热通阳、活血化瘀。方用桃仁承气汤,穴取大椎膈俞委中委阳中极关元下巨虚三阴交等,多针少灸,以泻为主。
尿血:太阳病(太阳不开)失治,气陷少阴,少阴清气不升,尿血不止,宜开太
阳助少阴气化。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内经·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脉“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这是仲景组建太阳病的根据。属于足太阳经的经脉病候。太阳腑证中的少腹急满、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之故。
太阳病证八卦解
太阳主开,开则气机敷布,背部阳气充足,耐寒。太阳病就是太阳(乾)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乾为头、颈肩、背,骨节,凡太阳经所过均包含在内。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病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兑为秋,瑟瑟秋风,习习凉气),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发散风寒(开太阳)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伤风证(太阳开之太过):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太阳腑证
少阴虚寒,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处方:五苓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处方四逆汤。
归纳如下:
1、蓄水证:寒邪伤阳,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现: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五苓散主之。
2、蓄血证:寒邪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蓄于膀胱少腹。
表现: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桃核承气汤。
3、尿血: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处方麻黄四逆汤加辛汤。
太阳温病
实际上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内经》叫:冬伤于寒春生温病。此附仲景先师温病辨证及春温治法。
温病辨证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以为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春温辨证与治法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再说说桂枝,桂枝其用全在皮,而诸书说去皮,是传写之误,桂枝气轻善走上肢,故上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二 阳明病
寸关尺三部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合之不及,也就是开则大便溏泻,又分阴阳。
阴证太阳病不解邪陷阳明太阳阳明合病,无汗、发热、大便稀,葛根汤主之。
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证。
开则太阳阳明合病,下利清谷。"阳明为合"。合是指它聚合阳气(少阴与厥阴之气)于胃肠道,这样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传导化物,化生精气,把水谷之气转化、合成为人体的阳气与津液,并以阳气为主。胃肠道这种转化的能力,就是阳明之气的功能体现。
少阴化气与少阳相火是阳明之火的根本,起着产生火种与调节阳明之火的作用,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
阳明病证治
(1)阳明病经证的主要证候(阳证实热):身热、出汗,口渴喜喝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治宜泄热存津。方用白虎汤,穴取合谷曲池颊车内庭足三里大椎、阴郄、廉泉、金津玉液等,只针不灸,泻法。
(2)阴明腑证
主要证候(阳证阴虚)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穴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曲池合谷内关支沟等。只针不灸,泻法。
(3)阳明阳虚 与太阴虚寒同治,以其表里相通,表寒则传里。
《素问·热论篇》“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灵枢·经脉篇》足阳明之脉“腹胀......狂、疟、温淫、汗出”。手阳明之脉“口干”。这是组建阳明病的依据。阳明在手经属大肠,在足经属胃。《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在生理上,胃与大肠相连,在病理上也息息相关。故阳明经感受热邪,极易产生胃肠腑气不通的病变。

阳明病证八卦解
二阳合明为阳明,阳明主合,合则五谷得以腐熟,二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卦象为兑,兑为口,宜合,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热一团的。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阳明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上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处方:白虎汤类。
阳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处方:承气汤类。
阳明阳虚
阳明阳虚与太阴虚寒同病,同样治法。


少阳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阳为枢,少阳为厥阴之余气,枢转太阴、阳明、太阳,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阳病;或厥阴病的阳气来复,也可能转属少阳病。总之少阳病阳气转枢不灵。以疏解邪气、调和阳气为基本治法,简称和法。
少阳主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证治
少阳病阳证湿热:胸胁胀满而疼,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黄脉弦。治宜疏调气机,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穴取阳池外关支沟、内关、期门、太冲、丘墟、阳陵泉等,只针不灸,泻法。
少阳病阴证痰饮: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两边有齿痕,或水滑质青,脉多弦象。柴胡桂枝干姜汤
兼证
1.兼太阳证,主证伴发热、微恶寒、肢体疼痛。治宜和解少阳、调理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风门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2.兼阳明证,主证伴日晡潮热、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治宜和解少阳,通调腑气。
 方用大柴胡汤;取穴同本证,酌情加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庭等,只针不灸,泻法。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口苦......心胁疼......汗出振寒、疟”。这是组建少阳病的依据。主要由于手足少阳经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布于胸胁之故。
(一)枢机不转
少阳经气沟通联系着躯体两侧胸胁,是人体的表里通道。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助阳热郁于里则发热,换言之,邪凑少阳,阳气不能助太阳阳气之开则寒,反入里益阳明阳热之合则成热。邪留于此阳气游离阵专枢之处,不能全塞,又时不通,正邪分争,时而能枢泄阳热,热泄则身凉,邪气不爽而复作恶寒,因而寒热往来。这是阳气转枢在表与里、开与合之间的障碍。太阳主阳气敷布于外为开,开之不利大阳病则发热重、恶寒轻。阳明主聚合阳气于内,阳明病恶热,是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二)气液不枢
由于邪阻少阳,津液不能敷布转枢,反成饮邪郁阻于胆,胆气上逆,故见口苦、咽干、目眩。柯琴氏说:"口、目、咽不可谓表,又不可谓里,为半表半里也。""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邪阻经络,结于胁下、或郁于胸中,三焦失于枢转,故胸胁苦满。本病尚可出现经脉所过的各种症候,这些征候就是我们临床辩证的依据。
(三)少阳病兼证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阳气转枢不利的小柴胡汤证。若兼表寒未解,是柴胡桂枝汤证;若少阳病迁延、表寒未解,邪气滞留、气液不枢、痰饮结于胸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少阳病气液不枢,痰热扰心而兼胸闷烦惊、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龙骨牡蝎汤证;若少阳邪热耗伤阳明之阴液,兼见潮热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若少阳邪传阳明致胃家传导阻滞者,是大柴胡汤证;若热邪下迫大肠致下利腹痈,是黄芩汤证;若邪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凉血之剂,随证治之。柴胡气香能开太阴,味苦能助少阳枢转经气体液。
少阳病证卦象
少阳为枢,枢转太阴阳明之气机。
二阳在上一阴在下为少阳,阳藏肌腠,温里而实肌腠,卦象巽,外阴内阳,内藏精汁(胆汁)。太阳病不解,一者邪热内传少阳(病态兑卦下实上虚),精汁被灼不得下传小肠上泛于口,故出现口苦,胸胁苦满,胆汁(精汁)不能顺利下传小肠,小肠分清别浊之功被伤。方药:小柴胡汤。
二者太阴湿困(病理卦象坤),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舌两边有齿痕,舌苔水滑,脉弦等,处方:大黄附子汤,苍术薏苡仁半夏等燥湿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泽泻白术饮或加四逆汤。

中医入门第二讲B
2010-01-28 11:58 P.M.

太阴病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或沉濡者,面黄洁,太阴受病也,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舌淡苔白,脉迟缓而弱)。太阴是三阴之首,其病证的部位在,性质属寒、多虚。治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方用理中汤,穴取太白血海三阴交脾俞中脘足三里丰隆等,针灸并用,补法。
  《素问·热论篇》“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疼而嗌干”。《灵枢·经脉篇》足太阴之脉“食则呕,胃脘疼,腹胀善噫......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疼、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这是组建太阴病证的依据。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系于咽喉。足太阴经脉上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太阴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证为主。


太阴病证治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不下(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太阴阴证:
1阴结便秘(阴证):
腹满、便秘、口不渴、食不下,脉迟或缓。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
2阴证腹泻:
大便溏泻,小便清冷而长,口不渴,舌苔白,脉迟。理中汤。
3阴证黄疸:
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小便自利或不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4阳证黄疸:
太阴病湿热黄疸,小便黄赤,口渴引饮喜冷饮,面目黄,大便秘结,腹满身热,茵陈汤主之。

少阴病
总论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
少阴为枢,转枢太阴、厥阴,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所谓少阴的机能就是心肾的若干主要机能的体现。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着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寒化证
  四肢厥冷、恶寒、神疲欲寐、蜷卧、下利清、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欲绝。治宜温肾逐寒、扶脉回阳。方用四逆汤,穴取太溪复溜肾俞命门气海关元三阴交等,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热化证
  心烦不眠、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小便发黄、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壮水制火、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穴取太溪涌泉然谷照海复溜列缺神门内关三阴交等,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素问·热论篇》“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灵枢·经脉篇》足少阴之脉“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疼、烦心、心疼、黄疸、肠澼 ”,手少阴之脉“嗌干心疼”。这是组建少阴病的依据。手少阴经脉挟咽,舌乃心之苗窍,足少阴经脉挟舌本,络于心。心为君火,肾属寒水,水火相济,则心肾协调,水不制火,使阴虚火旺,虚火随经上冲,则生下虚上实之证。

少阴病证治
少阴病主要表现寒化与热化。
(一)寒化证(阴证):恶寒,不发热、身倦,想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通畅,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四逆汤类。
(二)热化证(阳证阴虚):心烦、失眠,脉沉细数。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证八卦解
少阴为枢,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同时它能使太阳肤表有足够的感觉保护作用,又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于上则扁桃肿大不变色,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也是其原因;
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燥,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一)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
(二)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厥阴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俱弦微弱者,面青黑,肢青冷,伤在厥阴也;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阴、囊缩,男女四肢厥冷。
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舌黄而干、脉弦或沉伏。治宜清热温寒、安蛔降逆。方用乌梅丸汤类审视阴阳之盛衰而用药,穴取章门期门太冲阳陵泉中脘巨阙内关足三里等,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按∶《素问·热论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脉“胸满、呕逆、飧泄”,手厥阴之脉“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烦心、心疼”。这是组建厥阴病的依据。除了反应手足厥阴经脉的病理变化外,还与脾胃虚寒有关。

厥阴病证治
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太阴误治则出现腹冷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证型分类
厥阴阴虚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一贯煎化裁。
厥阴阳虚
少腹冷痛,男子茎中寒,阴冷、囊下湿,囊缩,精少不育;女子阴寒宫冷不孕,带下清稀,经血色暗,崩漏。
当归四逆汤或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四逆汤。
厥阴头痛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厥阴下利
与太阴病同治。
厥阴病证八卦解
厥阴:足厥阴一阳托二阴(生理卦象震),手厥阴二阴托一阳,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寒入厥阴伤一阳,震变坤卦太阴乡,厥阴太阴为乡邻,阳伤脾职失健运,大便稀溏,小便长。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清长。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泽泻白术饮化裁。
热入厥阴伤一阴(病理卦象离,震卦上爻被邪热填实),口渴、烦躁、谵语因。处方可用一贯煎,去掉川楝子,长期慢性胆囊炎属于厥阴阴虚者此方化裁效灵验。
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另解厥阴二阴藏精血(卦象震),一阳鼓动四肢健,厥阴如若伤一阴(变成病态离卦精津受伤,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卦象兑,震卦中爻被邪热填实),如若一阳再有伤(病态坤卦),下利不止胃肠伤(厥阴下利)。
六经综合
总之,六经辨证不越阴阳二字,就在阴阳上下功夫。六经分之为十二,辨清阴阳治疗就会易如反掌,当今的大多数疑难病参合六经辨证就会迎刃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3
临证六经阴阳辨证
龙砂薪火传承:六经串解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三阴三阳开合枢阐释 - xinxiucun - xinxiucun - 和讯博客
刘力红:论开合枢机理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