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道德经》四十二


早上好!醒来了,就要觉知。知道自己每一个当下,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天地是畅通的,我也是畅通的,我们都是畅通的。所有的不通,只存在于心里,现实中没有任何不通的。觉知当下体验思想的谬误。

塞上曲 音乐: 吕培原 - 琵琶类-梅花三弄

我们继续用"觉知发生,回到当下"来对质《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 生 一 ,一 生 二,二 生 三,三 生 万 物。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冲 气 以 为 和。

人 之 所 恶,唯 孤、寡、不 谷,而 王 公 以 为 称。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或 益 之 而 损。

人 之 所 教,我 亦 教 之。

强 梁 者,不 得 其 死,吾 将 以 为 教 父。


本章节感悟:道,在人对一切内外的认识上,最初只是一视同仁的“觉性”;在此“觉性”之下,因为有了“我”的意识,而形成与“非我”二元对立的假设认识;在以上的基础上,产生了趋利避害的第三层意识:“如何为利?如何是害?怎么趋利避害?”。而具体的趋利避害的方式,则随各自心的习惯,对应各自的业习兴趣,发展呈现出世间万物万事的不同样子。

凡是世间可以存在的万物,都因为能承受负面遭遇,化解负面影响,从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找到值得庆幸的因素,抱定一个积极的心态,认定无论怎样的磨难冲突,都是自己成就的必须。

人们所厌恶的无非是“孤独,守寡,不合群”。但是,那些在高位的人,成大事的人却以“孤家,寡人”作为自己的称呼!


所以,事物发展或者是因为受损而后得益,或者是先得益后受损。别人所呈现出的各种生命现象,就是对我生命状态的反省对象。凡是不服天时,地利,人和,发展趋势的人,都是只讲“我理”,迷于自己理所当然的认识和想象,是死认道理忽略事实存在的人!我把这些人物,当成调教自己的师父。


后评:道,就是天地,对于万事万物都是一种态度没有分别;人的“觉性”,也和天地对万物的态度一样没有分别。

但是意念一动,私心起处,就把自己和其他万事万物分开了。就因为各怀鬼胎,所以产生了世间不同的万事万物。

人生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有“我”,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受得了各种误解、打击、磨难、伤害的人,能承担这些负面遭遇,是因为有一个阳光的目标,这个阳光的目标,会化解所有负面遭遇带来的伤害,成为达到人生目标的无形动力。

人不明白理都是要给自己讲的,是为了让自己舒服的面对人生不同遭遇。迷人却时常给他人讲理,他人不认同,还生一肚子气,觉得人家不对!

看透了任何事情,无非是“因损失而受益,或因想受益而受损失”,又何必在乎名义上的得失呢?看清世间万物得失变化的过程,着眼于自己人生的理想,从他人的得失之间寻找经验,不要逞强,不要着急,把所有因急功近利,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事物,当成警示自己、教育自己的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间万物,有得必有失。过度在意得失,想要...
道德经中的天人之学
我读《道德经》(8)——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眇解》| 那些得道守一的人、事、物都具有什么特征?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道德经第2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