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画如何写生?附几位国画大师几十幅写生珍贵手稿

中国画对于写生即需要又要有自己的方式,在真正实际写生时,应该注意什么,采用怎样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这些对于每个画家应该都会有的坚守与技巧,自己觉得还是应该先看看李可染先生的。

(图片穿插很多国画大师的写生手稿,或是创作手稿,有李可染,吴作人,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黄宾虹等,希望对国画爱好者有所帮助,最后还列出很多,纯干货自己觉得挺珍贵,建议收藏慢慢琢磨。)

关于“写生”,我国自古就这个传统,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北宋画家赵昌、易元吉等,他们都有写生之法,但极少有作品传世,而且未达到现代视觉意义上所谓的真实再现。李可染开创了以“写生方法形成实景美”的创作手法,这也是他用艺术实践对民族虚无主义的第一次回应。

一、写生方法形成实境美

所谓“写生方法形成实境美”,就是把实景生动地呈现在画面中,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20世纪以后中国画家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艺术史发展阶段出现的风貌。在50年代初期,国内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画不能写实,而当时的政治正需要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工农兵的题材。在这个议论声中,李可染先生说,我要用实践证明中国画也能反应真实的景色。

二、深入宋元的传统与借鉴西洋的画法

李可染先生在图式上更倾向于学宋人,他曾提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先生对宋元的推崇超过明清,在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中都所取谛,与他的写生共同架构起了自我的山水纪念碑图式——一种壮美而又崇高的图式,能自成丘壑,又有一种肃穆的美。

在纪念碑图式的绘画之间,李可染也曾有如《桂林小东江》这样的清淡、秀美山水之作。借鉴西洋绘画的方法,但李可染先生并无直接融入西法,而是巧妙地将逆光留白,产生黑白对比、阴阳互动的气脉,这种新样式给中国画开了一个生面。

三、重视书法的坚守笔墨美,完成现代的水墨转型

李可染先生绘画中的造型感、整体感、团块感、纪念碑式、对比开合感、大黑大白感、线条凝重金石感、雕造感,都与他在书法领域的探索密不可分。李可染先生的画相距一段距离欣赏,会产生真实的距离感,他的画像金石刻造,把书法与金石气灌注在画中,近乎极致,如《人在万点梅花中》画的无锡梅园,跟他的书法有同一趣味。

大约在60年代初,在李可染先生等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实践之后,将这种写生的方法应用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创作实践,这种写生方法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并在当下广泛采用,成为山水画教学最基本的课和山水画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山水画写生是用毛笔在大自然中对景直接写生,并在现场完成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转化,写生方法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由于写生的方法是相对直观和如实地感受和描绘对象,因此写生的方法的引入使山水画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文人画家远离现实,无人间烟火的意境追求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它改变了山水画的内容,形态和创作方法。

潘天寿先生的记忆写生法

潘先生认为:中国画到了高度的时候完全由记忆去写生。这点很重要,我们现在带本科、研究生去写生,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但造型能力、布局取舍等各方面比较欠缺,通过课堂临摹,学习了宋元明清各种笔法特征。

在写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现实中的对象用线条概括出来,并重新转化成中国画的线条;其次,还有章法布局的问题,因为看每个地方都是很清楚的,先要迁想到前人画过的画是用怎样的线条去概括对象,用怎样的疏密关系、点画结构去勾勒造型、处理画面,然后尝试用前人的眼光去消化对象、寻找笔墨语言;

其三,待个人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要去思考前人,如顾坤伯、张大千等先生画小龙湫等雁荡景致时的视角、笔墨语言概括的方式有何不同,并将自己当下的独特感受融入进去,形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新的笔墨结构,这样的写生更有价值。

为什么要用记忆来写生?“用记忆来写生,必须对对象或临摹的画本有纯熟默写的训练,才能同样地抓住对象与临本上的形神动态气势等等,在创作笔墨时就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这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一关。”(《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潘先生这段话对目前教学和写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训练了熟记的能力,到现场就能想起前人曾经画过类似的角度,迁想以后也能同样抓住对象的某种神态和气息。现在大家都提倡写生,但不理解写生的真实意义,有些人很写实,前辈大师们写生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消化,形成具体的个性的笔墨结构语言,这是最难的,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之一。

当然中国画与西方画写生会有很多不同,但也肯定会有一些相通,比如风景写生中取景构图能力的培养。

在初学者的风景画中,经常出现的毛病是平、散、乱。造成“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没有分清主次、远近,没有主体意识,缺乏视觉中心的考虑与安排;造成“散”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进行整体的观察,而孤立地表现细节,使物与物之间缺乏有机地联系;造成“乱”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会取舍,没有主次地罗列景物,看见什么画什么。这便体现出风景写生中,取景构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构图的英语composition,源自拉丁文compo-nere,意为组合、构成。它是各门造型艺术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通常是指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造型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用特定方式安排和处理人物乃至各种形态要素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局部的形象和形态要素,组成艺术的整体。

它是以反映内容意趣为依据的一种“情势”布陈。顾凯之曾就构图的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论述:“临见妙哉”、“置陈布势”。由此可见,构图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取象和布势中,即取景与布局。构图不仅要做到取象有立意,就画面所布陈的格局形式而言,也要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与表现的内容意境相和谐的情绪或气氛。

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一个如何选择景象的问题。也即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眼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客观景象,无处不有。虽说什么景象都可画,但有所选择地去画,与不作选择地去画,其结果,无论是从效果上还是从意义上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便体现出取景构图能力的培养在风景写生中的重要性。

一.深入观察,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画中,有时是以建筑物为主体,人物、交通工具、自然环境为客体;有时又以风景为主,建筑起了“点景”作用。前者多强调建筑物自身的性质,以周围特定环境衬托其功能;后者强调对山水、河谷、树丛、天云的描绘,以求气韵、意境的表现。

这便要求我们在风景写生构图之前要深入观察,而观察的结果要达到以下两点目标:

1.形成总体影响

天地时节,世间万物会使人产生各种感受,感受来自客观景象的刺激与主观心态的契合。最初的感受十分重要,但并不一定深刻。欲使视觉重新回到感觉的第一阶段,除了进一步的审视体味之外,应该对景物的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作些调查研究,联系当前的实物进行分析。这时,便可认定风景的内容特征,初步找到风景画的构图焦点和表现形式。

2.发现典型形象

绘画之区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是作画人把自己的构思、立意从心象变为物象的逐步明朗化、逐步确定化和逐步完善化的过程。一幅好的风景画,是作者对繁冗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找出典型形象,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

二.加强构思训练,培养绘画灵感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俄国文艺批评家В.Г.别林斯基最早使用了“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来表述这种认识活动的特点。中国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的“神思”这个概念也是想象的意思。

想像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创造形象的一种心理能力,是艺术区别于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艺术家打破直接经验局限的重要手段。在造型艺术中,想像还可以促使艺术家在观念上对一切造型的、色彩的等手段的效果做到胸有成竹。

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突发的心理现象──灵感。在形态上,它表现为猛然醒悟、豁然贯通,它的降临虽难以捉摸,但仍是植根于艺术家的生活与实践中。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思与构图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是先有构思,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构图。但是并不排除在构图过程中对原先构思中的预想效果和审美形象不断予以修正,有时甚至会因此而萌发出新的构思。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构思与构图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

三.掌握构图法则,整体经营画面

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起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一幅画,包含着诸多的相互间对立的关系,如:形和意,主和次,虚和实,动和静,疏和密,大和小,曲和直,前和后,高和底等。这些关系,无一不是一对对的矛盾。

构图的过程,就是处理矛盾、利用矛盾和统一矛盾的过程。这些对立的关系,一经被构组于画面里,就成了形意相依,主次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疏密相间,大小相成,前后相随,高低相倾的互相作用、相依相存的关系。

可以说,构图的过程,也就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在绘画实践中具体运用的过程。而在同一个画面中,对景物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距离,所得的作品效果是不同的,其意境也是绝对不一样的。

完成后的作品应能体现自己风格、特点、思想、意境。从而看出画面不是盲目地将一些形象和形态要素随便的进行胡乱地摆放,七拼八凑地弄到一起就算完事。这里要明确几个问题:

1.一幅画中必须有主体(但并不是指一个物体),围绕主体的部分形成画面的中心。画面只能有一个中心,但它不是以占据画面地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以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而定。

2.一般来说主体安置在画面中景,这样更易于主体突出、平稳。但有时为了某种需要,也可以在远或近景中安置主体,这是按需要而定,没有一定的公式。

3.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远景虚朦,近景可细微深入也可简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主体明确,必须有宾主之分。4.面对繁多的自然景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必须选择重点纳入画面,合理地取舍、挪移某些部分,目的是使画面更能集中、简练和明确。

5.画面要有均衡感,而均衡不是天平式的平衡,它是我们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感官作用,是视觉心理上的平衡,犹如秤盘与秤砣的平衡关系。

以上几点便是整体经营画面的体现。

四.改变思维定式,培养构图的创新意识

当然,我们学习构图要注意自觉性,要加强平时的修养和训练。虽然构图法则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还有如何灵活运用和如何创新的问题。

就要用“形式美的眼睛”去看,用审美的头脑去理解、去思索可能的表现方式。切忌以固定模式去生搬硬套,而要讲究具体处理的创新。也就是就要改变思维定式。

绘画中的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的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的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

譬如:在素描构图中,平常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构图要靠左或靠右、头朝的那边五官旁要空一点等观念的影响,也就是画面的四平八稳。

当那些幸运者做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构图及习作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一种灵感的发掘,这就是作画者的乐趣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譬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著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是种创新,使得他流芳百世。

现今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画者背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框式作为风景写生的手段,而是怎样让他们清楚构图的理念——创新精神。从而使他们处于“无思维定式”状态。

然而作为构图的最终结果却有相对固定的衡量标准:

1.景物的结构要有一定的个性特征;

2.景物的组合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3.景象中蕴涵着一定的情趣或内容。

五.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积极自由创作

我们在学习风景写生构图的过程中,往往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限定于传授者所给予的范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在风景写生中,强调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时期名作及风格的欣赏。

我国古代山水画中,“南宗”的“虚和萧瑟”与“北宗”的“气势磅礴”的构图形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可以积累我们多元化的构图知识,为我们的构图能力的提高打下深刻基础。

风景写生的构图很难,要画出新、奇就更难了,而教科书中关于各种取景构图的技巧理论说明有很多。但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取景构图的目的是使我们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吸取营养,提高绘画表现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加强艺术修养,进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都离不开实践。

中国画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但要记住,更要仔细体会,写生是对我们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各种写生训练同时,我们的绘画意识与创造意识也能得以培养,这才是中国画写生的真正内涵。

图片多用很多国画大师的写生手稿,或是创作手稿,有李可染,吴作人,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黄宾虹等,希望对国画爱好者有所帮助,下面再列举一些,纯干货建议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简介 中国画写生的性质 】
李可染山水画写生与作品构图关系研究
经营位置 寸画寸金中国画对于构图,李可染先生有极为精辟的见解 “
【国画】李可染绘画作品欣赏
李可染:论山水画的构图
唯一一件李可染收藏的黄宾虹画作《黄山云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