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团团圆圆,浠水年夜饭!

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吃上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更幸福!

屋外烟花爆竹燃, 相道莫忘年夜饭。祝愿家人皆团聚, 今夜除夕阖家欢。

冬日的清晨,看着二叔踏上去往南京的长途汽车后,一丝惆怅似路旁薄薄冰面透出的寒气悄然滑入心间。随着长辈们一一锁上生活了几十年的家门,拎着大包小包的莲藕、糍粑、山药……将家乡的味道恨不能全部打包带给远方的儿孙们,我心中的年味也随他们一一飘去了远方。唯有儿时年前还福的画面,几十年来在心中愈来愈清晰。

还福,是对年饭的俗称,多在腊月二十六到除夕夜这几天内,挑选一天清晨或是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吃的一顿团年饭。自记事起,听惯了奶奶每年说吃年饭为还福,还福二字便早已种植在记忆里,以至于去夫家说起,常被他们问起:“还福是什么?”

早年,老家的左邻右舍还福多定在清晨,说是清晨还福吃得越早来年全家人就会越平安发达。而我家还福的日子多定在除夕夜,只因等待在外工作的爷爷、二叔和姑姑他们从城里带回更多的年货,做一顿最为丰盛的年夜饭。

儿时的我们最盼着爷爷他们从城里回家过年,不光可以吃到一年当中最为丰盛的年夜饭,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每年的腊月,奶奶和父亲、母亲在乡邻的相互帮助下,早准备好了糍粑、粘米粑、豆糕……到了腊月廿八这一天,一家老小站在视野开阔的大门前向远处对面的小山头望去。待到山间小路出现一小队人影,我们几个孩子首先欢呼起来:“爷爷他们回来了!”此时,奶奶总会半信半疑地抬起手搭在眉间,半眯着眼仔细瞅着远处的身影。直到一旁的父亲确认是爷爷他们,奶奶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在奶奶温柔的叮嘱声中,我们早跑向远处去迎接归家的亲人们。

两天时间,奶奶在厨房不停歇地忙碌;母亲在灶间添柴加火;父亲忙着挑水打杂;爷爷坐在凳上默默地看着一道道半成品摆到桌前;年青貌美的姑姑被乡邻惊称为仙女,眨眼间早随她的闺蜜一起不见了踪影。我们几个孩子则围着尾随二叔二娘的堂弟和他的表兄们,不多时,他们便大方的与我们一起随村里的小伙伴们到一旁玩耍。

大年三十的黄昏,堂屋的饭桌上整齐摆好了八个荤菜,父亲庄重地在桌上东西北三方摆好八双筷子,每双筷子的右侧整齐划一地放一个小酒盅,空的南方位放上烛台上香点烛。这便是家乡的习俗,还福前要先庄严地祭拜祖先。

祭拜也是有讲究的,按辈份的长次先后虔诚地跪拜。临到我们小孩时,总免不了对这种庄重觉得分外有趣,边学着大人的模样下跪,边偷偷发笑。奶奶便叮嘱我们嗑头时不许发笑,否则就是对桌上祖先的大不敬。跪地的我们听了直觉得后背阵阵发凉,仿佛桌旁真有无数双眼睛正严厉地盯着我们,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收敛起顽劣,快速拜完后一溜烟躲到各自的母亲身后。这种惧怕感一直到年饭开始才慢慢淡去。

祭完祖先,父亲和二叔早拼好了两张大桌,宽敞的堂屋因两张大桌与四周摆满的凳子而变得略显拥挤。先前被邀请的二爷爷、三爷爷各自携带自己的家眷,来到堂屋。单身的五爷爷也如约而至。懂事后,听奶奶说,五爷爷是个苦命人,他并不是爷爷的弟弟,年幼时随他父母从外地来到村里,后来五爷爷父母早逝,他便成了孤儿,爷爷的父母视他为已出。从此,五爷爷成了我们大家族的一份子。不知为何,当年乐观的五爷爷到终老一直都是单身。大概是有了曾祖父母对五爷爷视同亲人的缘故,我们全家老小与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直到他离世后的多年,如今每年清明节我们回老家上坟,依然会去他的坟前祭祀。

待几家人到齐,依然按辈份的长次上桌,坐在首席的是爷爷,他的三兄弟紧邻他左侧,其次是父亲这辈的男子;爷爷右侧的主位是奶奶,奶奶旁则是她几位妯娌;往下便是母亲、二娘、姑姑及几位爷爷的儿媳等;剩余的下位即是我们几个孩子的方位。安排好坐席后,奶奶妯娌间早在厨房各自分工,谁负责从蒸笼里取出蒸菜,谁负责出炒菜,谁负责端卤、炸菜。厨房内的蒸汽渐渐由淡变浓,将忙碌的身影笼罩其中,以至于一旁的我们也忍不住穿插其中,那情境与当时热播的《西游记》中天庭办喜宴的情形极其相似。

堂屋里,父亲则关好大门,随手准备好了吃完年饭后开门用的大鞭炮。二叔取出从城里带回的白酒、香槟,开启后一一斟满杯。一向威严的爷爷此时露出少有的微笑,默默地看着一旁兄弟们的畅谈。少顷,两张大桌上便摆满了平日一整年都少见的美味佳肴,儿时的我们往往等不及爷爷发出开席的话来,弟弟们总有人会偷偷拿起筷子,快速地夹起一块自己眼前的美味,来不及细嚼,囫囵吞下。一旁的小姐弟偷偷向爷爷望去,并没看见他平日里极其严厉的眼神,也小心翼翼各自拿起了筷子。

等到女性长辈们上好了所有菜盘,各自落座,奶奶总是最后一个入席。尽管疲惫,但奶奶脸上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世间最温柔、最美丽的微笑。事隔多年后,待到某一天当年饭的重任落到自己身上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当年的奶奶为了每年一度的年饭,付出了多少艰辛,而娇小、温和的她却从没一句怨言。

年饭开始了,当爷爷带头拿起筷子,一句温和、低沉的“都动筷子吧!”所有的男女老少拿起筷子,矜持地伸向了堆满桌的菜肴。年饭的菜也是有讲究的,三丸(谐音圆,鱼丸、炸肉丸、苕粉丸或藕粉丸)必不可少,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蒸膀、卤牛肉、炖鸡、炸鱼块……鸡鸭鱼肉一定得全有,最后拿上桌的是一盘能看却不能吃的“听话鱼”。听奶奶说,这鱼自年饭时做好(做的时候鱼皮不能有破损)后,得来回热半月之余,一直要过正月十五祭完祖先后才能吃。至于其中的原因,奶奶未说,我也不得而知。

年饭席上,调动气氛的总是一向未语先闻笑声的三爷爷,爽朗的笑声中,三爷爷举杯向爷爷奶奶敬酒,祝酒词中的停顿时常被连绵不断的笑声牵连着一气呵成,总会引得大家笑声不断。顽劲十足的五爷爷一句“三哥,慢着点,莫噎着了!”又一阵哄堂大笑。席间,二位如说相声中的捧哏、逗哏,你来我往。遇玩笑过火,众人免不了都望向首席的爷爷,一旁的奶奶来上一句:“年饭就投热闹,只要不说不吉利的话,其他的不讲究!”见爷爷依旧没露出平日的严肃,大家伙儿又变得肆无忌惮。平素少言寡语、憨厚的二爷爷随着酒劲,也参与到五爷爷的逗哏中。孩提的我们,无法抵抗平日不曾见过的一桌美味,各自站起来寻找自己最心仪的菜盘直接下手,不多时便撑得肚儿圆。

桌上二三十人说着、笑着、吃着、喝着,桌下两个烧得正旺的火盆,火红的火焰闪烁着淡蓝色的火苗。寒冷的冬日早被紧闭的大门关在门外,堂屋内温暖如春,每个人红红的脸上洋溢着过年还福的喜悦。

那些年的团年饭,紧闭的大门总要过很久很久,一大家子热闹够了才被打开。父亲拿出长长的鞭炮,一片刺耳不间断的炮竹声响,一阵闪亮的火光预示着大家族来年的好兆头。响声过后,一片蓝色烟雾中,几家人才逐渐高兴地离去。

这种大家族间的团年饭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爷爷带着父亲及我们后辈举家搬迁到城里,才得以结束。

城里的年饭,曾经并排的两张大桌变成了一张大圆桌。席间,尽管多了热闹的姑爷调动气氛,但没有了三爷爷和五爷爷的相互调侃,欢笑声依然不似往年来得多。那些年,一向无比威严、不苟言笑的爷爷,变得愈来愈慈祥。来城后的年饭有了爷爷更精心的准备,总是带给我们后辈一片祥和;有了贤惠、勤劳的奶奶多日操劳,更多了一份大家庭的温馨,席间虽少了早年的欢笑声,却更多了一份大家庭的安宁与祥和。

九十年代中期,一场突然而至的疾病带走了爷爷。每年的年饭,没了爷爷的采买和操持,年岁渐高的奶奶也无心主事,便由父亲、二叔和姑姑三家象征性地操办,奶奶住在哪家就团聚在哪里。还福时,没有了曾经的欢声笑语,一种难言的思念更浓地沉浸席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弟姐妹们相继成家,奶奶也于八年前离我们而去。年前的团年饭,如一湖平静的浮萍被突然而至的小船轻轻荡开,各自分离。曾经的大圆桌早被换成了日常普通的餐桌,父母、二叔、姑姑几位长辈轮流操办着年饭,而我们兄弟姐妹们终难坐在一起吃顿团团圆圆的年饭。

近年来,身在外地的弟弟们因忙于工作,孩子无人看管,二叔、姑姑几位长辈也相继被接走。年饭桌上只剩下父母及我们姐弟两家稀稀落落几人,最普通的餐桌都无法坐满席。奶奶曾坚持了多年的“三圆”依然被我继承着。

欢笑满堂大家族的团年饭,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文章来源浠河文学社)


推 荐 阅 读

 今天,人民日报向世界推介浠水!

 毛主席接见过的浠水老兵:回乡任村支书35年!

 打糍粑,飘来的是浠水家乡过年的气息!


编辑:方俊      编审:郭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洞庭作家】黄建芳/家乡年夜蔸火旺
【散文】临沂作家 / 冯云香《搜寻那些遗失的年味》
难忘儿时年(邱梦)
年三十的盖浇饭 by 栗啾
过年啦过年啦过年啦
年是乡愁,年是遗产【暖暖新年征文选登】(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