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_案例中心_教育信息化_中国教育先锋网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9-12 章献明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环节,资源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货”字其实不简单
在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学校的管理、办公和教学之中。尽管存在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和人与人的差异,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并且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学校信息化的推进上,我们通常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建路”、“买车”、“跑车装货”。所谓建路,当然是指建好校园网,包括校园局域网、广域网的建设和接入,也就是计算机网络建设;买车,则是指配备以计算机为主的终端使用设备;而跑车装货,则是指应用的问题了。
据了解,在沿海城市,大多数中小学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建路”和“买车”的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更多的学校是先有“车”,再有“路”的,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车”在不断地增多,“路”的建设则日趋规范和超前。“过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各自为政’等问题,已经开始得到初步解决”。那么,剩下的就是跑车装货的问题了。
在信息技术领域,就“路”和“车”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针对教育的专项设备,也就是说,我们用的都是通用产品。用好这些设备,使它们能在学校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不真的像我们想像的似开车一样简单,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解决“货”的问题,包括我们的车上要装什么货、怎么装、运到哪里去、送给谁用、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解决这些“货”的再处理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货”,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中的资源问题。
二、装在车里就是货?
(一)“我们现在有货”。
“货”在什么地方?在网络上,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教师们的计算机里,在学校购买或制作的一堆堆的光盘里……
谈起学校资源库的建设,我们往往会以拥有多少多少类、多少个“G”甚至“T”或多少钱的资源库总量而感到自豪。
这些“货”可能大多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它们却大多是“原包装”的,就像刚从油井里打上来的原油,什么都有,但要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却比较难。
当我们看到优秀的资源,总会想尽办法通过拷贝、下载、购买等方法去努力获得,把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藏货”,于是,不少学校的资源库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却普遍存在“重藏轻用、重源轻流”现象。
(二)“我们现在没货”。
当我们需要某一个类型的某种资源时,我们应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可惜的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缺少素材,我们缺少资源,没有适合我们用的资源。
所谓的“没货”,除了找不到资源,再就是能找到资源但没有适合我们使用的,这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就是有资源但使用者也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好好地去运用,让资源长时间躺在“仓库”里。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应用上的一个“瓶颈”问题,上面是大量可用的资源,下面是大量需要资源的教师,而我们却往往被卡在这个瓶颈里。
三、资源需要校本化
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中,我们还可把应用概括为另外三个关键词,即“硬件”、“培训”、“资源”。其中硬件建设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剩下的两个则是最关键的问题,即教师的运用意识和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问题很可能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长期要研究的问题,而资源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所说的“有货”与“没货”的问题,事实上就是资源没有被“校本化”,更没有被“人本化”。没有被“校本化”的资源,很难被我们的教师“消化”,故此,“资源校本化”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
(一)什么叫资源校本化?
所谓资源校本化,就是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包括格式的处理、目录整理归类、存档与发布处理等),转化为能适用于本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开展学校管理、办公、教育、教学、通讯、学习、辅导、查询、交流、娱乐等活动的资源。
其中,最关键的词是“适用”,适合学校使用的,能被学校使用的,一定是最好的资源。
这里所说的适用,包括三个含义:一是资源内容的适合,二是资源文件格式的适合,三是应用方式的适合。
资源内容的适合,指的是我们收集和管理的资源应该是与学校工作相关的资源,而不是无关资源。比如,关于学科教学的内容是我们需要的资源,而不是所有的学科资源都是我们需要的,有些看上去是有用的,但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教学需要,尤其是新课程实施后,很多原来的资源需要重新调整甚至删去。
资源文件的适合,指的是在资源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将文件转换成终端能使用的格式,有些文件格式在终端不能打开应用,或有些虽然能使用但需要比较复杂或专门技能才能打开使用,这就是文件格式的不适合。一般情况下,除专用的一些资料(比如一些专用数据库资源等),我们提供的资源都应该是终端上常用软件都能打开的,或者提供专门的软件附件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
比如图片资源,一般我们都使用JPG格式,如果是BMP或其他格式,建议改成JPG格式,因为尽管像TIF文件格式比较能保持原来图片的像素,但在教学中使用的图片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用JPG来保存,既方便教师的使用(一般情况下什么图片软件都能打开使用),又大大节省了服务器空间。
再比如同样是图片,有的图片资源文件非常大(一张图片几十甚至几百M),我们在保存这些图片资源时,需要调整图片大小以适合教师使用。否则,不仅需要很多时间下载,还会对终端机的要求特别高。
资源应用方式的适合,指的是资源以一种什么方式提供使用。有的资源只适合网络在线使用(比如大部分综合资源库一定要通过服务器发布来在线使用),有的可以在线交互应用,还有的可以提供下载使用。
资源,只有当它们被“校本化”后,才能真正被用起来,只有它们真正被大规模、高频率地使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资源。
(二)如何使资源实现“校本化”?
要使资源真正做到校本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尽管现在成品资源库很多,但它们都是被产品化和商品化的资源,是被用来成批生产的,并不适合每个不同的学校。有的资源库甚至本身设计就有问题,教师们在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在索引和目录里找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有时却完全不是自己需要的;有的资源库,文件没有具体的注释,文件名也只是用简单的数字或分类来进行标识,导致教师们在使用时非要一个个打开或下载才知道它是什么格式、什么内容的文件,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怎样才能让资源真正实现“校本化”?
1.订规划。
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资源建设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规划。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资源建设没有规划不仅会导致资金浪费,还会造成放置混乱、使用不便,更不用说使用效率了。
资源建设规划包括:资源建设目标、管理人员分工、资源类型、内容分项、存储格式与介质规定、空间容量(硬件)保证、使用标准与要求、分年度或学期建设目标及考核或检测标准等。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建设更规范、更科学,既杜绝浪费,使已有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使用,又能进一步使资源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资源建设的规划是需要一个相对的时间来论证的,并且要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使得规划能符合时代的需求。决不能一个规划几年不变,这样就有可能使规划失去意义。
在资源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分类建设。比如学校教学类的资源,我们可按格式的不同用中文文件名分类存储在服务器上,这样查找教学资源时就很容易查到。入库的资源应及时地列表发布,便于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使用。
2.立制度。
要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建设与使用制度,一定的制度保证不仅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建设过程中来,而且它可以使资源建设得到充分的保证,为更好地应用资源提供基础。
首先是明确资源建设管理员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在中小学不会有那么细的分工,但资源建设管理员的任务一定要有一个人具体负责),要让到了学校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安置”,学校的各级管理员(我们提倡学校管理员实行分级管理)有责任将每一种资源进行“校本化”处理。
其次是在有了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并确立应用制度,促使老师们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成使用习惯。
3.组队伍。
要让人人成为资源的建设者,不能让学校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一个或几个人的事,这样,不仅那几个人会干得很累,而且不利于资源的推广使用。只有大家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才能实现“人人皆知,人人皆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资源建设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资源可能看来是好东西,但实际用起来并不是我们最初想像的那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资源只有真正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使用需要。
(三)校本化了的资源如何应用?
如何让资源在学校中得到更好地应用,这是很多学校管理者和网络管理员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实践经验来看,我们可以把资源校本化应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人人知晓。
学校中的资源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每当新资源加入到学校资源库中时,应该及时通过一定的方式通知到所有人。学校应该建一份所有资源的目录索引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布(最好是通过具有搜索功能的网络发布),这就像卡拉OK厅里的歌单一样,只有人人皆知,才有可能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另外,要及时地进行有关资源应用的调查,提供优秀资源的信息(比如点击率排行之类的),及时地删除不合适或错误的资源,使资源库保证为大家提供正确、有用的资源。
2.资源人人会用。
优秀的资源不仅内容本身应该适合,更应该在技术支持上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在应用上教师不需要掌握特别的专门技术,就像备课人人必须会一样,每个人都应该会用所有的资源。这就需要学校适时地开展必要的培训。
3.资源人人会建。
除了一些成品资源库提供的资源外,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的“本土化”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
比如“照片资源库”,每一位教师可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拍下来的照片资源,通过网络系统按日期上传发布在学校主页上,并由管理员负责审核筛检,通过网络缩略图的方式发布,这样,当老师们需要这些照片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
4.资源人人共享。
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及时公布给全体成员,这不仅是一种校园精神的体现,也是资源建设的一种境界,还是一个学校教师协作品质的体现。当每一位教师都乐意及时地把自己获得或制作的资源让全体成员共享时,我们建设资源的目的才得以真正体现。
学校资源建设是一个直接涉及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工程,学校应该把资源建设的瓶颈消除在日常的工作中,使资源真正校本化,并且使校本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浅谈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 参考论文
校本教学资源库平台与后台管理设计
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
信息化发展诊断与建设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