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清焦虑,认识障碍
停止焦虑,告别强迫症
有一天,我的咨询室来了一个身材健硕的……肌肉男。作为一个适龄女青年,我咽了咽口水,问他,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肌肉男说他在健身,他的健身教练给了他一盘录影带,让他回家跟着练习。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个状况:他跟着录影带训练的时候,每当他脑袋里面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他就必须立即停下来,把录影带倒到最开始,从头再来。我问他,什么样“不好”的想法出现,他会这么做呢?他说,比如忽然想起来今天上午在公司,一个文档没有归置好;或者忽然想到隔壁办公桌的小美女,有些跟性有关的想法,诸如此类。这原本是一个小时的录影带。无论这个“不好”的想法出现在第5分钟,还是第59分钟,他都像被虐一般,必须倒回去从头开始。所以他每次训练,都像有饿狼追赶,至少要做4个小时。这个过程让他痛苦不堪。他说:“你知道吗?我的生活好像失控了。”这句话几乎是所有我遇到的“强迫症”来访者都会重复的一句话。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强迫症”,比如反复锁门,反复洗手,走路一定要踩格子线,或者一定不踩格子线。(我老爹也曾经干过,在北京开会期间,专门从南三环溜出来打车一个多小时跑到我住的北四环,检查了一下门锁好没……自然是锁了!他又慌忙打车一个多小时回到会场,结果会议已结束。这样的事情,我会到处乱说吗?)那究竟什么是“强迫症”呢?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诊断标准是: 1. 你有挥之不去的,让你很焦虑的念头。2. 你有大量的、重复的、无意义的、跟解决实际问题无关的行为。3. 你知道这些念头是自己的,而非别人强加于你的。4. 你一点儿也不享受这个过程,你很痛苦。5. 你每天花费在这些无意义行为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 在我过去几年的咨询经验中,能够被诊断为“强迫症”的来访者,没有一个是欢天喜地地来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我有强迫症欸!”他们都重复着同一句话,说,我不知道我怎么了,我的生活和身体好像不受我自己控制,我没有办法停下来(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举一个常见的、关于锁门的例子。 在锁门的时候,强迫症的来访者心里面有一组数字,比如说3、5、7、9这样有规律的数列是一组,一共要做10组。所以你看见他锁门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数数的,1、2、3;1、2、3、4、5;1、2、3、4、5、6、7……在数到第10组之前的所有“锁门”的行为,其实都不算数。这个强迫的行为,跟门是否已经锁好毫无关系。而他难道不知道这么数数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吗?他当然知道。可是他无法停下来,边着急,边数数。这期间如果你跑过去,一拍他肩膀,说嘿哥们你干吗呢,他准跟你急,因为他本来可能快要数完了,你这么一拍,他又得重数一遍。 那回到开头的那个肌肉男,我们怎么帮助他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强迫症。强迫症的英文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英文比较形象,把这个病症的原理全写出来了。这个的意思是,一个人先有大量的obsessive thoughts(不可自拔的想法、念头),因此你会很焦虑。为了缓解你的焦虑感,你发展出来一套compulsive behavior(强迫行为)。所以,咱们的肌肉男,开始是不允许自己有“不好的想法”,一旦这些想法出现,就觉得无比焦虑。然后他就用“把录影带倒回去,重新开始训练”这个行为,缓解自己的焦虑。这听起来似乎也说得通。如果你有想法,觉得焦虑,然后你做了些事情,不觉得焦虑了,这有什么问题呢?打个不恰当但是形象的比方,强迫症和吸毒很像。你的身体需要快感,你的身体很焦虑,于是你就去“吸毒”。只是你依赖的不是毒品,而是你的“强迫行为”。所以,反复锁门、反复洗手、反复锻炼身体……这些都是“强迫行为”,是你发展出来拯救自己的手段。真正在作祟的,是你的焦虑感。国际上将“强迫症”归类为“焦虑障碍”。所以在治疗强迫症的时候,治疗的是你的焦虑感,教你如何和你的焦虑感相处,如何用更舒服的方式来面对焦虑。治疗强迫症症状(注意,不是强迫症)的方法,在一开始,跟戒毒亦很相像。目的是打破obsessive thoughts和compulsive behavior之间的联结。换句话说,当你再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不再用这些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所以,回到开头说的肌肉男身上,我和他一起制订了一个治疗计划。我让他在接下来一周训练时,每当出现不好的想法,就停下来,看表30秒,再返回去重新做。他说不行不行我受不了,5秒吧,我说25秒,他说10秒,我说好吧20秒。然后慢慢20秒会逐渐延长为1分钟、5分钟、10分钟;录影带倒带会逐渐从“倒回开头”,逐渐缩短为倒回20分钟、10分钟、1分钟。当然,我告诉肌肉男,在这个过程里面他会体验到“异常的焦虑感”和“生不如死的焦虑感”。但是人的焦虑感是个奇妙的东西。焦虑的时候,你如果什么都不做,会觉得越来越焦虑、异常焦虑、焦虑到生不如死;但好消息是,人的焦虑感是有一个峰值的。当达到这个峰值的时候,你即便仍然什么都不做,也会忽然觉得,呵呵,太阳照常升起,日子依旧甜美。 所以,在心理治疗的框架下,在这个难熬的阶段,咨询师给予来访者好的心理支持,鼓励来访者在生活中寻求好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肌肉男,有一个温柔贤良,非常支持他的女朋友)。我自己的经验是,一般进行4~6周的好的治疗,来访者的强迫症状都会有大的改善。肌肉男是在第6周的时候,症状得到改善。讲到这儿,其实我讲的这些治疗(制订行动计划等等),都非常“认知行为”,而我本身是个忠实的精神分析爱好者。但我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强迫症”的来访者,如果一开始坐下来,你用精神分析法询问他的家庭、他的感受、他的人际关系,他们都会讲出看起来非常有治疗意义的故事。然后你觉得哇,应当会有些效果吧?结果治疗三个月之后,来访者还是会说,你知道吗,我的生活还是像脱了缰的野马,完全失控。所以,对于强迫症的来访者,要先用认知行为的方法来治疗他的症状。当来访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正常,如果“焦虑”仍然在影响来访者的生活,那么可以坐下来,做进一步、背后的治疗。(这个个体差异就非常大了,按下不表啦。) 讲了这么多严肃的东西,最后我想讲个自己的小故事。我前段时间新约会了一个男孩子,有一次我说,我想吃水果。他就自告奋勇,说你等着,我去给你切。然后他在厨房里半天没出来。我着急去看怎么回事,就看到他把水果排列组合成了下面这个样子:我当时就很紧张,问他,我是该从左边吃,还是从右边吃?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强迫行为”。比如一定要站在别人左边,走路一定要踩格子线……我还有个叔叔,每次吃完饭都一定要绕着饭桌转一圈,顿顿如此。你有没有觉得,他们其实……很可爱!“强迫行为”并不是“强迫症”。相反,有强迫行为的这些人,除了有趣又可爱之外,他们往往认真、仔细、谨慎。如果你是个老板,找了这样的员工,你大可放心地将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大多做事认真、仔细、踏实;如果你和我一样,找了这样一个伴侣,恭喜你!他们体贴、周到、富有责任心。那……如果你找了这样一个老板,嚯嚯,自求多福吧!

不积极,没关系

(一)我妈看到我要在网易公开课上分享抑郁症,打电话给我说,你能不能讲些更积极的东西啊……比如说,怎样更高兴、更积极之类的。我妈总觉得,如果我看起来更积极一些,或者表现得更积极一些,最好是跟“积极心理学”有点儿关系,比整天跟“病人”打交道,更让她觉得踏实。我身边的家人朋友,总对我有类似这样的担心。每当我(因为各种奇葩原因)神情憔悴的时候,都有人冒出来跟我说,你别做心理咨询了,我好担心你有一天会跟那些做心理什么什么的一样,最后自己崩溃了。于是为了让我这个职业看起来足够“专业”,我都不敢在亲朋好友面前正常地表现难过、悲伤、涕泪滂沱(……就这样在通往崩溃的路上越奔越远)。(二)以前总是有人问我: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自己都有点儿毛病?我总是很愤愤,于是狡辩之,狡辩之,再狡辩之。现在做咨询越来越多,渐渐坦然。因为不管我愿意不愿意,终究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是啊,我当然也是病人。如果我不“病”,我怎么来理解我的“病人”;如果我不会难过,我怎么来理解来访者的难过;如果我不面对自己是个普通人(而且常常脑残)的事实,难不成让我的来访者付费来我这儿自取其辱么?谁愿意跟圣人在一起,被挫败之?所以做“思想工作”的,就很难做治疗师。因为前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打击对方的自恋;后者要和来访者一起沉下去,再浮上来。(三)我在学习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个特别珍贵的收获,是慢慢意识到,不失真地传递信息,这是人类的本能。打个比方,人跟喜欢自己的人待在一起就会觉得高兴,跟自觉乏味的人相处就会觉得无聊。人本身就会被情绪或者情感投射,无论你愿意与否。哪怕你没听到具体信息,对方的非语言信息(情绪),你的身体也都能接收得到(被投射),并对其做出反应(反移情)。人和人,根本上是这样沟通的啊。也因此,在心理治疗里面,治疗师要先成为病人 ,“共情”才能发生,而所谓治疗才有发生的基础。换句话说,治疗师要有成为病人的能力。若治疗师总是显得坚强乐观、无往不胜、积极向上,这对来访者而言是个巨大的灾难。而治疗师其实也无法刻意去成为病人(比如你明明觉得“要积极向上”、“抑郁是错的”,你就没办法允许自己感受抑郁)。当治疗师修通自己的“自恋”(而不会使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干扰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个“成为”病人的过程自然发生,也无可抵挡。所以我喜欢的治疗师做治疗或督导的时候,你不太看得到他的存在。来访者主导整个治疗。(四)回过头来,我还是想说,所谓的每一种“心理疾病”,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倾向。压力大的时候,有人偏执冒出来多一些,有人躁狂冒出来多一些,有人抑郁冒出来多一些;压力没有的时候,有人不知道会冒出些什么,有人就什么都不冒。不要紧。偏执、躁狂、不积极又不是坏事,何必恐惧和否认自己的感受。别要求自己是“全能”或是“圣人”。“接近全能感的人只有两种,一是婴儿,一是上帝。”

那些不可说的障碍

这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图:不用来测量,切勿对号入座。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为OCD) 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归根到底是脑袋里面有挥之不去的、让人觉得很焦虑的念头,于是人就发展出大量重复的、无意义的“强迫行为或思维”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实际上,越来越焦虑。“强迫”的孩子看见这个歪了的小格子,即便接下来要去见客户,或是给编辑交稿,或是有一万个订单要谈,也无法控制地想要把这个小格子扳正、扳正、扳正。而且……边想边不要自己想,陷入万劫不复。 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广场恐惧症亦是焦虑障碍的一种。不同于其字面意思,“广场恐惧”并不单指恐惧广场、公开场合或人多的地方,而是说人担心自己在某种情境或场合出现惊恐的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因此产生过度焦虑。比如自己外出、去人多拥挤的地方、过桥、坐火车,诸如此类。所以你拼命地避免这些场合,一想到这些就充满焦虑感。 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我一个美国的督导师说,如果现在你没有接待很多有进食障碍的来访者,作为咨询师,你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未来10~20年,中国会出现大量的进食障碍人群,其中就包含“厌食症”。有人做过调查,当一个区域面向西方文化开放,媒体上大量出现模特、美女,一段时间之后,在这些“非理性”的媒体渲染下,大量的“厌食症”随之被催生。Anorexia Nervosa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神经性的食欲丧失,这多少有些不恰当。实际上厌食症的人并非丧失食欲,而更像是对“戒食”成瘾,欲罢不能。这种现象多出现于青年或青少年时期 。和这幅图画一样,厌食症的来访者很难对自己的身材做出“合理”的评价。她有着一尺四寸的小腰,可你若让她用手来画一个和她腰围一样大的圈,她会画出两尺四寸来。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不认同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生错了身体,对自己的性别极度不适,又极度渴望成为另一种性别,或期望按照另一种性别的方式被对待。在诊断上,孩子和成年人有所区别。 “性别认同障碍”是否归属于心理障碍领域备受争议。Dr. Darryl Hill(达利尔·希尔博士)说,所谓“性别认同障碍”,不过反映了当自己的孩子对性别有不同看法的时候,父母产生的巨大焦虑。 2009年旧金山举办的心理学年会上,场内外都有抗议者示威,呼吁将“性别认同障碍”从心理障碍领域剔除。我自己也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对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从我有记忆起,就觉得自己长错了身体。” 多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算是临床诊断上最富有争议的一个心理障碍了,从起因、诊断标准到治疗,都存在无数争议。 一个人身上显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点,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他们”轮番出来主导一个人的行为。“角色”之间相互并不认识,我们亦无法用“忘记”来解释。 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更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直译为:不相关的身份认同障碍),意在强调不同角色之间意识、身份认同的区别,而弱化人格的不同。1646年帕罗斯尔瑟斯(Paracelsus)医院报告了全球最早的案例。经过漫长的争论、发展、研究,自1970年之后,对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报告出来,而个案身上显示出的“角色”数量,也从平均两三个升至16个。有人认为这些角色数量的增多是受一些“催眠”治疗师诱导所致,亦有人认为是由于治疗师们诊断标准不一所致 。 嗜睡症(Narcolepsy)白天无法控制地昏睡过去,这种现象持续超过三个月。嗜睡症的人会出现短时间的肌肉丧失张力,发生猝倒;亦会进入短时间的快速眼动状态。一般人需要半小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而嗜睡症只需一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老实说,我觉得这个倒下去的小女孩儿很像我。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喜禾是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爸爸是喜禾的爸爸。我读研的时候,机缘巧合,去参加一个为期几天的自闭症治疗培训,培训举办的地方在城市的另一端。依稀记得我一个人坐在特别大的教室的最后一排,啃着三明治看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书的第一页是写给父母的,大意是说,如果您的孩子不幸被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建议您先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很抱歉,您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您的孩子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我记得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异常震惊。父母要多么绝望地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孩子永远都不能和你有情感的来往,甚至连“恼人”的孩子的天性和顽皮,也都全变成奢望。而你并未做错任何事情。你没有打骂他,没有让他经历糟糕的童年,你甚至都还没有机会做一个糟糕的家长,他生来就是这样一个只能生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孩子。这个“永远”,让人如何接纳?!那次培训之后,我申请去做义工,为自闭症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机构安排我去的家庭有个11岁左右的男孩儿,我的初衷是协助他们做一些康复训练。这是个印度家庭,住在伦敦的城郊。下了火车,是伦敦郊区常有的马路、树木和联排的别墅。我拿着地址一栋栋地对门牌号,走过长长的街道。来开门的是妈妈。家里是简单的、古典的装饰,有大大的客厅,通向后面的花园。这是个单身母亲。她招呼我坐在她家的沙发上,细细地讲她的经历,讲她丈夫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婚姻破裂;讲她儿子日复一日长大,她的盼望、失望、盼望。细节我其实都已记不清楚了,但是在那个下午,我记得她说,尽管生活不易,孩子是上帝给她的礼物,她爱他,仍心怀感激。其实后来我也并没有能够真的帮助到她。因为她11岁的儿子已经长得高大,时常会伤到他的看护者。从前一直照顾他的小姑娘,和为他做康复训练的助理,都已无法保护自己不受皮肉之苦,更别提去保护他。我这个只接受了几天培训的“小朋友”,既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也无法在体能上协助治疗师,只好推荐了些其他渠道给这个妈妈,让她试试是否能够寻找到合适的训练师。临走之前,我去房间里面见了那个男孩子。他高高瘦瘦,偶尔会尖叫,随手便打翻桌上的瓶子,撞裂卧室的椅子。我记忆里面,他眼睛明亮,脸上还挂着笑。那个妈妈不断地跟我说,你们每一个都是上帝派来给我信心和力量的天使,感谢上帝,谢谢你们,也祝福你们都有好的生活。我就觉得心疼。后来我专门去找了很多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来看,也似乎一直对“自闭症”有着超出一般的躁动情绪。以至于到如今,无论在哪样的场合,有人开玩笑提起“自闭”的时候,我即便觉得不合时宜,也总是按捺不住冲动,絮絮叨叨地说“自闭症”是怎样的神经系统异常,这个群体是怎样的没有被支持和理解。我希望能够做些什么,似乎又觉得一切都好像徒劳无用。特别高兴看到《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尽管生活不易,仍然可以调侃;尽管喜禾从未真正喊出“爸爸”,可仍然那么盼望孩子对自己有哪怕一丁点儿的依恋;尽管喜禾尚未显示出,也许未来也不会显示出那些神乎其神的“天才”特征;尽管似乎对他的付出的爱一直单向…… Life sucks.(生活糟透了。)可更更更重要的是,尽管发生这一切,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强迫症?其实是你生病了!
图解七大常见心理障碍
5种容易被误诊为自闭症的疾病,家长有必要了解
宠物也会深陷其中的八种精神障碍
强迫症:我没有办法停下来!
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与强迫症是一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