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山文化研究(下部)

梅山文化研究(下部)

..

(四)

    前面说过,梅山文化是从汉人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热爱和平、崇尚和睦共处、愿意过着和平、宁静生活、而躲避战争的普普通通的楚国人所奠定创造,应该是一种文明的、温和的文化,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却一直悉称梅山人为“梅山蛮”。“蛮”与文明是矛盾的,且这个“蛮”字,还不是一朝一时的称谓,而是历朝历代都这么称呼,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们还是只能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考证这个“蛮”字了;

    最早的记载只怕要数秦朝了;秦朝末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农民起义,当时,秦朝的军队可说是一支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庞大军事力量,可这些军队由于征战岭南漠北,都调到外面去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爆发后,中央政府紧急召回在广西灵渠守卫的四十万精锐部队保卫咸阳,这支军队接到命令后,为赶时间,便抄近路急速赶往咸阳,可这支踏遍两广、统一了云南、统一了福建,平定交趾的标准化部队,不想因为抄近路,却闯进了梅山地区的山地,秦朝军队路过自然是骄横跋扈,何况还是赶急路?当然,也就不会按礼貌的礼节去尊重梅山的居民,可这下却激怒了梅山热爱和平的居民,马上组织起来对这群入侵者进行抵抗,而抵抗的方式自然也不是按华夏战争的规则出牌,而是他们独特的征服自然环境的方式;蜂、蛇,烟、毒,甚至还有窝弓、地弩和陷阱,这支征战四方无敌手的军队岂见过这种阵势?才交上手便吃尽了苦头,并且有大量的士兵被蜂蛰蛇咬,中毒的更是无数,哪里还有战斗力?等到丢盔卸甲逃到咸阳,已经成了一支重灾民队伍,哪还是有战斗力的军队?因此,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秦朝灭亡虽是必然,但在时间的速度上却与梅山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当时这支军队能顺利地通过梅山地区,也许秦朝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历史对于这种不到六万居民打败四十万秦军的事件怎么记载评价?自然不能作为一次成功的军事经验积累而记录入史,只能用一个“蛮”字而作为它的全部解释和注脚,所谓“蛮”,就是用我们常用的文化观念说不清、解释不明道理的事情。

   “梅山蛮”这可能就是最早最具体的历史记载了。

   “梅山蛮”在秦朝开了这个最早的记录以后,以后的汉朝基本上采取的是对梅山地区的居民不管也不惹的方法对待,即河井二水,互不相犯,这样,对梅山文化独立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时间,我们看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镬的故事,这之中虽有大量对诸葛亮美化歌颂的情节,但我们也看得出,这时的汉文化对梅山文化已经不是一味的动蛮镇压,而是进入了一个讲理的、且要心服口服的阶段,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梅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然而,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汉文化却犯了一个比秦朝还要严重的对待梅山文化的错误;唐僖宗光启年间,朝廷认为,梅山这块地区未归王化,应该对其实行封锁,并强行规定;“禁不得与汉民通”,“其他不得耕”。除进一步划小了梅山居民的活动范围外,还规定他们不得和汉人进行贸易交流,更具体一点来讲,就是对梅山人实行“盐”和“铁”的封锁,这也是封建专制体制长期控制的两个重要生活必须物质,这一下,就等于掐了梅山人的咽喉,没有盐,浑身无力,而没有铁,怎么生产?于是,这也惹恼了梅山人,从不出山侵犯别人的梅山人,为了生活必须品计,也不得不频频下山攻州掠府的打劫了,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天成四年(929),梅山瑶民攻入邵州,获大批给养胜利归山。乾佑二年(949),梅山瑶民攻陷潭州,在长沙屯兵三日,获大批盐巴,布匹和铁器归山。这里,还应顺便说一句的是;梅山人这个时期的频频下山打劫,还谈不上对国家政权的侵犯和干扰,因这时正处在各地方政权割据的五代时期。

    但也就是这种打劫骚扰,却惹恼了当时的楚国王马殷,于是,他命令指挥使王仝率兵大举围剿梅山。王仝是湘乡县人,武艺超群,猛勇无比,是马殷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于公元950年冬,他率万余精兵,杀气腾腾地向梅山杀来。当时,梅王扶汉阳率众与王仝会战于司徒岭,双方激战了数日。扶汉阳见敌来势正锐,敌众我寡,不可强敌,守了几日,即佯装撤退。王仝不知是计,穷追不舍。瑶兵且战且退,诱敌来至一条峡谷,名曰“九关十八锁”。谷中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鸟语清音,悦耳动听,两旁高山峡谷,峭壁悬崖,林深路险,九曲十八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小溪而伸,因险而得名。

   王仝自以为扶汉阳败退,率兵长驱直入。扶汉阳见敌中计,忙令伏兵将峡谷进出口堵住,一时间,滚木乱石,从两边山上滚下来,敌兵躲闪不能,只砸得魂飞胆丧,鬼哭狼嚎,而可攀越的地方又泼满了桐油,扶汉阳又放出三千蜂兵,三千蛇兵,敌军死的死,伤的伤,死伤不计其数。王仝被困谷中,率兵奋力突围也无济于事,成了瓮中之鳖。扶汉阳则指挥瑶兵以逸待劳,只围不战。

   王仝被困月余,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加上风雪交加,士气不振,饥寒交迫,最后不得不自刎于军帐之中,扶汉阳见此惨状,也于心不忍,见主帅已亡,便打开峡谷,遣散残兵败将,梅山人是人道的,也是善良的。从此,朝廷和政府再也不敢提围剿和封锁的事情了,而梅王扶汉阳也成为梅山人一千多年来崇拜的英雄,目前,立在安化梅城的梅王铜象,就是这次朝廷围剿后的产物。但这次朝廷兵败写入历史时,又只好用“蛮”字作概括和注脚。

   也正因为历史上有这几处“蛮”的记载,在宋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觉得用武力征服不了梅山居民,便改用怀柔政策。他认为:“重湖之间,蛮瑶错处,不能用武力,一教化同风俗,宜开拓而统领之。” 于是,便命大臣章墩进山招纳。其邀宁乡沩山长老颖诠,化装同入梅山,进行和谈,达成协议:一、梅山同意纳士,归顺朝廷;二、朝廷驰禁释罪,不再用武力征剿、追捕瑶酋,使瑶民安居乐业;三、朝廷支援梅山发展生产,给牛贷种,帮助瑶民开田垦土,植桑种稻;四、朝廷支持资金,发放民钱,帮助梅山开辟道路,发展交通。当年11月,朝廷批准将梅山分置二县,以上梅山为新化县,下梅山为安化县。所谓现在的两“化”,即用王法教化的意思。

   按理说,梅山从此就应该归附到中原的汉文化中来了,但这种消除政治歧视后的好景却不长,因宋朝自身难保,不久,中原便被蒙古军占领,而失去依附主体的梅山文化又回到了从前那种自生自灭,自我保护的原始状态,这也是梅山文化得以继续独立保存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里还应该顺便提带两句的是;蒙古人在北方扩张时,曾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难民南逃,这些许多南逃的少数民族和难民都是通过穿越梅山地区而逃难成功的,象今天我们所说的鸬鸪湖,摩挲人、以及许多广西云南居民,都是通过这条线路而顺利脱险的,但是,追赶他们的蒙古大军却在这里受到了阻拦,曾有部分不知深浅的蒙古军队也试图闯越梅山南下追逃,但都在梅山区域内吃尽了苦头,大概蒙古的最高决策者们也知道“梅山蛮”的历史记载,也估量了一下;他们的马蹄和弯刀虽然可以踏遍欧亚大陆,但却闯不过腹地的这块梅山,于是,便放弃了用大部队攻打的意图。

   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虽然对“南蛮”实行了严格残酷的控制管理,并在政治上公开予以歧视,但对梅山人却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也没搞什么物质封锁,在这一点上,蒙古人本来就比汉人开放,自然,蒙古统治者也就少了许多麻烦,也就是说,相比之下,蒙古人对“梅山蛮”还是很宽厚的。但梅山人却无这种殊荣和感恩,虽然他们不问也不管梅山境外的事情,但对朝廷和外族人的统治,他们还是爱憎分明、深知亡国恨的,他们一改千年以来的戒例,许多人都参加了反元复汉的秘密民间组织,我们今天在金镛武打小说里看到的“五毒教”“魔教”,这其中的大部分成员就是梅山人,梅山人是有民族感,也是爱国的。

   明朝时代,梅山纳入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制,并且,梅山人还可说是有功之臣,但朱氏汉人政府的那种特有狭隘文化心理,却使他们采取了一种比北宋还要冷漠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自然也不存在帮助梅山发展生产,给牛贷种,帮助瑶民开田垦土,植桑种稻等扶助措施,而梅山人反正也过惯了长期无政府状态的独立生活,有无政府对他们都一样,只要不封锁和勒索他们就行了,他们对政府根本就没有要求。因此,在明朝时期,这个地方是平静的,几乎没有什么大事记载。

   这种冷漠的状况直到清朝时期才得到一定的改善,大概清朝人的祖先也和梅山人有着某种相同的经历,所以,政府一直对这个地方比较关注和扶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梅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大概也都是兴建于清朝时期,当然,清朝最关注的还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素质的转换和培养,在这个地区办学堂,启蒙汉文化,这种举措,使梅山文化迅速归位到汉文化中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现在知道的安化名人;陶澍(两江总督)、黄自原(大书法家),就曾经是清王朝中兴的领头羊,清朝中兴的四大名家;曾、左、彭、胡可说都是陶澍的学生,自然,也带动了整个湖南湘军的崛起,从而使整个湖南的地位在近代史上迅速提高(以前是“南蛮”和“番”,长期被北方政权歧视)。陶澍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地位,标志着梅山文化已彻底回归到华夏文化的大家族中来,同时,也说明;梅山文化,不仅不是“蛮”,而且是一种很有人文潜力的文化,梅山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有着聪明才智的人,只是更吃得苦罢了。


(五)

   前面说了梅山文化的起因和“梅山蛮”的来历,但一个基本的构成条件和特征却还没有介绍,即为何叫“梅山”?梅山具体指哪些地方?

   查看中国南方各省的地名,几乎南方各省都有叫“梅山”的地名和大山,却唯独湖南没有梅山。但是不是我们就象苏东坡写赤壁怀古一样,将地点弄错了呢?这到是不存在疑问的,因《宋文·梅山蛮传》记载得明明白白,具体讲,就是今天我们湖南的新化和安化两县。但没有梅山的地方却叫梅山,这又是一回什么事呢?

   眼下研究梅山文化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聚居地,楚首都枝江 今湖北秭归、后迁郢都,今湖北江陵,楚姓芈 首任国王芈熊通,芈:音(mi),楚人居住地称芈地,芈梅谐音,芈山即梅山。第二种说法是:秦末长沙王吴芮部将梅, 助汉高祖刘邦灭秦有功,故封候,所封之地为湘中地区今安化、新化一带,其所居地因梅而得名梅山。这恰好与当地芈音吻合,后世遂称这片地域为梅山。

   但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有牵强附会之嫌,且无依据考查论证,楚王首任国王芈熊通,即使芈梅谐音,怎么会拿偏远山区的荒山野岭去命名?史无此先例和续例。再者,即使命名也只会拿人口集中地区命名,这样才有意义。更有现实说服力的是;安化、新化一带虽然“鸟语难懂”“十里不同音”,但惟独一个字都读音比较标准,那就是“梅”,和“芈”谐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这种解释是没有说服力的。至于第二种解释那就更与历史不符了,即使是“长沙王吴芮部将梅, 助汉高祖刘邦灭秦有功,故封候,所封之地为湘中地区今安化、新化一带”,那么,梅就应该是益阳侯了,因汉史地理图上和益阳县志上都标记的明明白白,益阳不但辖今天的安化、新化,而且还辖高平、冷水江、涟源、新阳等地,如果认定这种说法 癫涣 泄 睦 返乩碇径家 匦赂男矗恳虼耍 耆 乔G扛交幔 蛔阄 尽?/P>

    那么,“梅山”是因何而来呢?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前面的两种解释都是把问题弄复杂了,反而成了蛇足。梅山,就是产“梅”的山,在《汉书地理志》和益阳县志上是有梅山标记的,不过,不是一座山,而是安化和新化之间的一大片山区。这里,应该着重解释一点的就是;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军事战略物质,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经常可以看到“梅”的出现,“青梅煮酒”,“前有梅林”等等,梅,根据不同的成熟程度分别作不同的用途,青梅,主要酿酒所用,军队打仗是离不开酒的,比如成立敢死队,突击队等,都是以酒壮胆,“醉卧沙场君莫笑”“关羽杯酒斩华雄”,因此,青梅便成了重要的提高士气,壮行色的军事物质。白梅,是接近成熟的梅,做成盐梅子,除士兵行军解渴外,主要是给马含,夜行军或偷袭时,为了防止马打响鼻暴露目标,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马口里含上一粒盐梅子,所谓“人轻装便衣,马裹蹄含梅”就是指这种夜袭的需要。乌梅,就是将黄、红梅通过与几种药物混合制成,这是军队重要的医药物质,战士负伤后,主要就是靠乌梅消炎生肌,另外,乌梅还有辟邪驱瘴的功用。因此,就梅的三种功用来看,已成为古时军队不可缺少的重要军事物质,为此,当时在战国时期,就专门在现在的安化设置了一个各种梅的收购,制作加工机构,这就是现在的“梅城”。这一点,我相信从二十一世纪出土的里耶古井中的竹简里可得到证实,但我们现实中的证实就更多了;一是现在这块土地上还有许多梅树,虽梅的用途已远没有古时的那种军事需要,人们已逐步将梅树改良成桃树(这里以桃命名的地方很多,桃花江、桃花仑。桃谷山,桃花源等),但人们还是对梅树有独特的偏爱。二是这里还独特的保持着一种制作紫苏梅子的习惯,不但安化、新化有这习惯,就是下游的益阳、沅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都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习俗,并把这种习俗巧妙的和五月初五的单阳节糅合在一起。

   那么,说到这里,梅山的来历也就简单明了;就是户外产梅的山,是一个比较泛指的地名,但具体形成这个地名的时间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同时也说明;过去益阳这一带是中国产梅的集中地,现在节气中的所谓“梅雨”,就是指梅开花到结果的这一段时间,可见这个“梅”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多大的份量。再至于“青梅竹马”的典故,我想,也应该出自于这里,因这里同时又是竹乡,不过,这是题外话,不必细谈。

   但这样一来,梅山的具体地理概念便模糊了。其实,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今常德)”。同时又云;“梅山之地素有“三峒”之别,上峒梅山新化,中峒梅山安化,下峒梅山益阳”。以后的有关县志和学术专著又进一步说明;梅山地区分为上峒、中峒、下峒三个部分,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

   这样看来,所谓梅山的地理概念,就是一个产梅的产品概念,这个概念,倒是很符合目前这一带人文地理现实的,因这一带遍地巫风,庙多菩萨多,老百姓为人厚道,民风淳朴。但遇外人侵犯时又表现出剽悍尚义、宁死不屈的倔强。

   可遗憾的是;历史上所谓的“梅山蛮”,其实并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老百姓难以驯化统治的政治概念,如果以这个概念来研究的话,那么这个范围就比较具体和小了,准确的讲,就是今天的安化、新化,这是北宋章墩开梅山以来所定的一个具体概念。然而,这个基本的大体的疆界也不是稳定的,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强盛而扩大,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消弱而缩小,并且,还随着政治,经济和气候的原因游动转移,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一直认为;这一带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对梅山地区的居民不是冷漠隔离,就是鄙夷镇压,他们对梅山地区的老百姓是从来就没有同情心的,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梅山居民是难以长期居住稳定的,因此,这种迁徙和转移也就是随时的和经常的。另一个就是经济和气候原因,按理说,天下的田土为天下人所耕,但在灌溉农耕时代,梅山人可耕种的几乎全部都是无法灌溉的山地,他们所占据和使用的是最茶的生产资源,也就是说,是无法保障的靠天吃饭的土地,一旦气候恶化,比如旱灾,虫灾,他们便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居住地点向它处迁徙,因“一年虫灾三年无收”(这是虫越冬保存了虫卵的缘故),因此,即使是这个准确一点的政治概念,“梅山蛮”的概念也不能具体框定,在这些不但迁徙转移的过程中,他们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贵州,广西、四川、云南和湘西的大部分山区。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迁徙流动,但有一条根本的环境不变,那就是山,并且是大山,因此,我们今天框定梅山文化的范围时,即中国中部的西南山区,这是一个比地理和政治概念更大的概念。

(六)
                                           

   生活习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便是这个地方的宗教了。

   从宗教信仰来看,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梅山教”,由于梅山文化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今天对它的考查,便具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只能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传说以及所流传下来的历史痕迹以及加上我们今天的逻辑推理组合而判断了;从总的范围来讲。梅山教应属于道教的范畴,是道教在中国西南部普及的两种简单形式之一——茅山教和梅山教。它也应该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但由于梅山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极不稳定,所以,它的存在形式就更加简化,具体讲,经常的表现形式就是巫师掌握的,包括法器、面具和符咒等,当然,由于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规模也略有不同,但总的开山教祖却是一个共同的,那就是无论上、中、下峒都是尊奉张五郎(再一次佐证了梅山祖先主流是楚国汉人的说法),又叫开山五郎,既是梅山祖师,又是梅山教的祖师。传说他是狩猎能手,又是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双手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听他的调令。在过去,许多户人家曾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都要祭祀一番,且此习俗历千年不变,然而,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位祖神的雕像,居然是一件雕刻极粗陋的、不足三十公分高的花岗岩石像,当看到这个梅山始祖神像的时候,我对梅山教的崇拜和神秘感也减少了许多,然而,当我想到;梅山所处的恶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允许他们有肃穆的庙宇,高大的神像和正规的祭祀仪式,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实实在在就在他们的心中,是一樽比偶像高大得多、无处不在、和他们每一个人如影相随、并时刻保护着他们的神时,心中也就坦然了。他们出门时,要默默祈祷张五郎的名字,保佑他们不碰到山鬼猛兽,种上庄稼(主要是红薯和玉米),默默祷告张五郎,保佑不被野兽糟蹋,出远门更是要祈祷,保佑不碰到土匪和地痞,总之,他们把张五郎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

   但在梅山人心目中有这等份量的张五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呢?说穿了,可能会令我们大失所望,具体象征着梅山文化、至高无上的神,居然是一只猎狗,张五郎倒立行走,就是因为狗是前脚先落地的,这在我们的观念中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梅山文化中却是很现实和适用的精神象征,我们之所以认为狗是低贱的代名词,是因为我们汉文化的等级尊卑观念所致,这是我们文化中不健康的毒素,其实,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生命平等这应该是起码的科学概念,况在大山之中,狗的作用和本事确实要比人大得多和起作用,这种对猎狗的崇拜,本身就是山文化的象征和境界。因此,他们平时对张五郎猎神的祭祀,大多是一家一户单独的祭祀,尽管各自的规格和仪式不大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家家户户的正堂左边都供奉“梅城助福正神张五郎”的牌位,右边其次才是祖宗的牌位,如;刘姓曰彭城(亦有称中山之说),李姓曰陇西,张姓曰清河,邓姓曰南阳,王姓曰太原(这里也再一次证明N梅山祖先是汉人隐居的说法)。而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饭必须是先喂狗,平时节气的祭祀也是先给狗吃。


   如果说,张五郎是男人征服外面世界的神,那么,妇女、家庭、子女包括平时梅山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教育,梅山文化中信奉得更多的则还是女神,梅山人信奉的女神有很多,流传较为广泛的就有白氏仙娘(主管住家、相夫教子和家庭礼仪)、梅婆蒂主(主管接生、指导性和女子种蛊)、猎神梅嫦(医药神和毒神)。这三位梅山女神似乎来自遥远的自然时代,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这里,我们从梅山供奉的诸多女神来看,再一次可看到梅山文化倡导人性、热爱生命和喜爱宁静的内涵。因此,也再一次从本质上证明了梅山人不是一个好斗和野蛮的民族。

   但这种从事宗教的形式极其简单,几乎完全接近巫术,比如小孩患病,如果一旦认为是撞了邪或被专门的鬼附了身,那就要请猎神梅嫦了,所谓“猎神梅嫦”,是保佑梅山人的一个女神,是任何人都可以请的,请者可以是小孩的亲戚或父母,但一般还是要请一个稍懂一点药理知识的人,请“猎神梅嫦”的仪式简单得就象过家常日子一样,即酉时过后,吃晚饭时比平常多两个荤腥,在全家吃饭之前,在桌上点上香烛,并在桌上放上一幅空碗筷,然后由小孩的母亲跪下,向留在桌上空座位和碗筷的地方禀明小孩的病因和病情,并说些感激和请求的话,留猎神梅嫦进餐,之后,再用半碗冷水泡上半碗白饭,里面泡上一坨黑火炭,再在门口烧上一刀纸钱,望空洒上水饭,意即打发猎神梅嫦的侍从和外面的野鬼,事毕,全家恭送猎神梅嫦起驾归府。在送出门的时候,放三个铳,并在每一声铳的后面喊一句口号;一送梅嫦仙姑归仙府,二送病灾家祸出梅山,三送孤魂野鬼落灵位,从此相安无事保平安。而猎神梅嫦所吃过的饭菜,自然是小孩和全家享用,然后,小孩再吃些他们常用的草药,这样,在精神和医药的治疗下一般的疾病都可痊愈。用这种极其简单而有经济的方式驱邪治病,不但适用于小孩,可说是适用任何人,即使医不好,梅山人也没怀疑过这种形式,那是因为猎神梅嫦只医得了病,医不了命。

   然而,在婚嫁的问题上却弄得比较烦琐和复杂了,据考查记载,古梅山人婚嫁有六礼:一是纳彩、征婚;二是问名、索庚;三是纳吉定亲;四是送聘定婚;五是请亲,即送礼定结婚日期;六是迎亲。还有四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新娘要有红绸“盖头”,用以遮羞;二是迎亲时男方一定要送一对大鹅,雄雌各一只,以示夫妻永不分离;三是新娘一定要“胁带雨伞”,以示家人团结和睦;四是新娘儿胸前(或花轿一角)一定要悬一面铜镜,谓之驱邪除怪。这些习俗现在在农村有的地方还可见踪迹。 那么,喜欢经济简单的梅山人为何要把婚嫁弄得如此烦琐复杂呢?经考查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婚姻大问题上,男女双方各自所请的神不同,男方所请的神是“白氏仙娘”,是主管治家撑门楣的神,而女方则是请的“梅婆蒂主”,是是指导女人性与生殖的神,并且,这中间重要的仪式,那就是须立牌位和问卦。所谓立牌位,就是某家女大有人问亲时,这时,女方家就要把“梅婆蒂主”请到家中来了,神龛上的牌位上正书“梅山正德梅婆蒂主神位”,并将牌位用红布罩着,前面放上香炉,烛台,罄。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女儿由娘带领在梅婆蒂主神位前烧香礼拜,烧香打罄后,便开始打卦问事,所谓打卦,就是将一个竹篼劈成两边,问完事后,将卦望空一抛,落地是一阴一阳谓“吉卦”,但不是吉卦也不要紧,以三次为准,只要有一次吉卦就算可以,如果三次都不是,那就要重新考虑了。但这样的神示也有矛盾;因少男方供奉的则是“白氏仙娘”,也是同样的礼拜问卦,如一方问的是不同意,而另一方问的则是可以,那么,双方则要在一起同时请神问卦了,其结果自然是既有人愿又有神意,这也是为什么梅山人的婚嫁有如此多繁杂礼节的缘故。

   但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女方在出嫁的这一段时间内,是一段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所学的除了性的知识外,还有女红和持家待客,据传说,还有神秘的“种蛊”,“种蛊”这种神秘的习俗,据说还不是对付梅山本地的小伙子,而是为了对付外地的男人,在过去上千年的日子里,经常有外面的商贾来梅山收购药材和皮货,这些从外面进山的商贾代表了文明和财富,自然能够引起梅山姑娘的好感,但梅山姑娘由于在大山里长大,“深山出俊鸟”,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把待嫁的姑娘出落的格外漂亮,这也很容易引起外地商贾的好逑,这种好逑即有真心实意,也有一时的性冲动,有的还有勾引出去后买给老鸨做妓女的邪想,梅山人是很热情待客的,尤其是主家的主妇,面对这外面商人真假难辩的情感,梅山姑娘却有自己的防范保护措施,那就是“种蛊”,“蛊”是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去的,如果该男人是真心,那么,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但如果是欺骗,甚至是拐卖到山外做妓女,那么,也就怪不得梅山姑娘“心狠手毒”了,在古时奇闻和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现在还有“蛊惑人心”的成语,但据现代的医学考察;现代的化学似乎都还无法使用这样一种定期发作的药物和毒,古老的梅山文化中不应该有这种神奇诡秘的东西,但我觉得,这种否定似乎不是科学的态度,“蛊”,也许并不是一种什么药物和毒,就象其字一样,应该是一种类似血吸虫一样的寄生虫,它有一个定期繁殖的周期,而在繁殖之前是可以用药物控制的。因此,在没有彻底弄清答案之前我们最好不要否定,因梅山文化的神秘性,对今天还是过去的社会,对人性的抑恶扬善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女子出嫁之后,主要供奉的便是“白氏仙娘”了,“白氏仙娘”是主管日常生活俗事的女神,由于日常生活就是每日须过的日子,因此,“白氏仙娘” 便成了居家的家神,对家神是不需要讲礼节客气的,敬奉 “白氏仙娘”的仪式就更加简单,只须主人(主要是女主人)默默的在心中喊上一句“白氏仙娘”的名字,然后念上几句固定的咒语,或化上一碗水,或烧上一个符,仪式便告结束了,但这样的近巫的仪式却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治病方面的“驱邪赶鬼”、“收魂收吓”,“止血水”、“蛇法水”,“卡水”、“铁牛水”、“强盗水”等,这些都是将水化给人喝。对待牲畜方面有“驱瘟符”,“锁喉符”,“驱虫符”等,这些都是将符烧给牲口吃,而针对庄稼和蔬菜的则有炒虫俗和喂烟俗,所谓“炒虫”,即防止庄稼被外来的虫灾侵害,在播种的土地上抓把土在锅里炒作而举行的简单仪式。而“喂烟”,则是防止种子把去年的虫卵带到今年来,把种子在火塘的轻烟上薰的一种巫事仪式,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总的来说,对待庄稼和蔬菜保护的巫事,都是用火燎的形式完成的。

   我们从梅山这些近道近巫,且又千奇百怪的生活习俗中,似乎并不能感觉出科学和先进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也能置身于那种环境,那种完全不能依赖外部力量、且外部力量成为伤害他们的环境时,那么,这些近道近巫、千奇百怪的生活习俗不但是自强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不乏科学性,只是自以为是的中原文化不屑一顾,没有仔细研究挖掘罢了。

         作者:邓衙龙 来源: 红网论坛

梅山文化研究(下部)

.

.

家乡益阳专栏文章(第一部)

.

家乡益阳专栏文章(第二部)

.

家乡益阳专栏文章(第三部)

.

家乡益阳专栏文章(第四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山文化真相
安化城文武庙
论湘中梅山枫树习俗的成因、表现与价值
蚩尤故里,民间文化遗存考|苗族文化网|民族的 世界的
梅山文化园~湖南安化
初识新化,感怀梅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