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伏羲女娲大图 左右概念

伏羲女娲图

(2010-08-03 13:32:40)
转载▼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吐鲁番遗画。

 

 

博主按:此图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其一。

 

神秘的双祖图

        伏羲与女娲俩位人类史祖,有一张合影像,人身蛇尾,而且蛇尾是相交在一起的。

这是什么含义呢?

         我查了不少资料,至今没发现满意的答案。

       1、  当我反复品味那个“蛇尾”的时候,我想起一个汉字:蛇。蛇,与圣人有何秘密联系呢?好长时间我一无所获。无非是局限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爬不出来!一旦从我对宇宙大爆炸过程的亲眼所见出发,问题就水落石出!

        男女性交,会形成新的生命。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可是。一般人是不知道精子与卵子的、也不知道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受精卵,因为这些小家伙我们肉眼直观是看不见的。只有造出了电子显微镜之后,才能得以看见。

        在电镜下,精子的形象,就是一大群小蝌蚪;也可以说是一大群小毒蛇。

        这就是说,伏羲时代,已经有了看见精子的高倍显微镜。

        2、伏羲女娲(wa 蛙)交尾图,下半部的形状,就是生物遗传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图。

        3、周围的小圆圈,就是宇宙星图。上面的一个大圆是太阳;下面一个大圆是月球,这是伏羲圣人开通八脉而得道时的天眼神通所见的情景。

 这就是神秘双祖图的万古之密。

(以上摘自八卦仙人博客)

 

 古墓拓片伏羲女娲图

 

另一种解释:

当初地球上造出的第一批人呢,他们是神模仿宇宙的结构造的。你们知道甚么人头蛇身的啊,为甚么是这种形像呢?其实,他的身体被造成蛇的样子,无时无刻都盘着呢,就不像我们用人的两条腿,还得盘上去炼,他不用,就整个盘着,保持通透。蛇呢,其实也是旧势力的某些神造的「人」,爬虫类在地球上可是很原始,尤其是蛇类,他们可是地球上的元老。那个盘古呢,他真实的形像是盘着的,因为他是宇宙啊,如果人放大自己的比例去看看盘古,他就是条蛇。人体内部的周天其实就是生命的流动能量,......,因为他是按照宇宙特性在炼,他一申一申的,你说他是蛇,某些人说他是宇宙。你们盘腿在那儿不动,神看了很高兴,可是人觉得很奇怪。因为,人不是那个状态。蛇呢,就是下边整个盘一块,上边立起来,整个定那儿。人盘腿时和蛇是同一个姿势的。


 再一说:
伏羲在传说中居于“三皇五帝”之首位。据《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即伏羲。又《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胥氏是踩雷神足印而感生伏羲,自然也就呈龙身人头的形体了。据《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说明伏羲女娲本为兄妹。故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在洛阳西汉卜千秋墓顶壁画和汉墓石刻画、湖南马王堆汉墓帛画中,都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画像。又据唐代李冗《独异志》载:宇宙初开辟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上。天下未有人民,兄妹商量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但他们又为兄妹结婚感到羞耻,于是二人就来到昆仑山顶,以两股烟交合验婚,结成了夫妻。据调查资料,中原地区至今还流传有许多关于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过后,经“龟鉴”、“抛石”、“烧烟”、“滚石磨”等验证成亲的故事。其中,流传于河南沈丘一带的《玄武、女娲、伏羲和黄帝》故事最具代表性:


二、图像描述

  绢本设色。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以红彩勾勒或涂绘衣服,衣袖飞扬,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代表天地方圆,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为同类绢画中交合最长的一幅,尾部粗长内勾,蛇尾以红、黑线勾边点线,内涂白彩。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象征整个天体在宇宙中不断运行。

编辑本段伏羲女娲图中的“大衍之数”含义

  伏羲女娲图中,有一副(如图)共有74颗圆点,见《乾坤谱》插图:
  

[1]

易传中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究竟有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明?《乾坤谱》给出一个参考思路,就是新疆出土文物《伏羲女娲图》中,包含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义。下面是《乾坤谱》节选:(图)
  《乾坤谱》节选:在图中,总共有74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颗星星,其中除了上面中央1点代表日,加周围11点共12点代表上天12月,下面中央1点代表月亮,加周围11点共12点代表12辰外。正好还剩50颗星星。
  这50颗星星里。其中有49颗是“实星”,还有一颗“虚星”,就是那颗流星所代表的意义。伏羲女娲图中的星数安排,一定有着“大衍之数五十”的寓意。“实星与“虚星”的巧妙安排,正是代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义。

编辑本段作品意义

作品形象描述

  此画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之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不仅有空间辽阔之感,更加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整体构图又似直入云霄的参天巨木,让人联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 大暤者,伏羲是也。

也代表的含义

  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丈”的含义。所谓“丈夫”注重这个“丈”字,“丈”说的不是长度,指的是拿着尺子的人在丈量,我们就叫他“丈夫”。为什么手里拿着尺子的人叫“丈夫”呢,丈夫指男人,那么我们就要说什么是“男人”。从字形可知,在田里干活的人叫“男人”,既然在田里干活,就要量量有几亩地,量地的人就是了,其实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所谓权杖嘛。 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这是女人拿的。在古代有一种“巫”,巫就是女的,是古代沟通天地的。当然男的也有“巫”,那也是后来跟女巫学的。话说回来,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中国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娲历”,也就是用来立法的。女娲补天又有一种说法叫“女娲补天”,不是说天露了。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在古代大巫们也知道。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女性正常月经为二十八天,算下来一年十三个月,13乘28为364天,少一天,多的那一天补在了二月。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 上面也是人首。“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 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 面。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 规矩的“矩”。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 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圆融, 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 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 用钱之道在 外要圆融,内要方正。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古代人在制作钱 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 的规范。 1953 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 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 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 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一、帛画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 199.6cm,右 175cm,横上 82cm,下 53.7cm。 吐鲁番遗画。 1959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 列中展出。《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 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 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 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 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 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阿斯塔娜古墓里的伏羲女娲像 新疆吐鲁番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古老而又奇特的人物画像:伏羲与女娲交尾像。画的 上半部是两人的上半身。左边是女娲,高绾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端庄的脸上点缀着胭脂, 眼中的神情显露出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左肩,右手执规高举头上,广袖裸至肘部,显出 臂和手的丰润。右边是伏羲,头上绾着方巾,外面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面 与女娲相对,两道长眉中间点着一记朱砂,圆圆的脸庞上漾着祥和的韵味,平添了一种神的 超然;他右手揽住女娲的右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两人的脖子犹如 蚕身,颀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对襟镶边的花上衣,至腰际两体相连,合穿 一件酷似现代流行的超短裙。裙裾之下,也就是画的下半部,是两道粗硕丰满、相互盘绕、 互缠三匝的蛇身。 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中论道,“中国自黄帝以上,伏羲、女娲、神农诸帝,其 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那些古老的神话中,伏羲氏姓风, 人头蛇身,在位 110 多年;女娲氏也姓风,同样蛇身人首,继承伏羲的制度当了女皇。画 像形象地再现了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神话,却让这两位相隔了一个多世纪的名人双臂相 拥、双身相交、双尾相绕,这是多么奇崛而又绮丽的想象呵。神奇的神交合图,让后人窥见 了先人们对性的崇拜和爱的遐想。 画面上没有人们常见的题跋和钤印,无从知道这般大气的作品出自于哪位方家的手 笔。看它的线条,是常见的国画的工笔描法。看它的结构,写意与写实结合,实中有意,意 中有实。伏羲与女娲的体交是那么自然和神圣,表情是那么庄严和空灵,他们所处的空间又 是那么的博大和永恒,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 闪闪, 太阳和月亮各有一圈卫星相拱, 浩瀚的星河分由各组七星线相连, 太阳像一只大火球, 娇小的月亮却漫画似的有着眼睛和口鼻, 正在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这一切, 与其说是对 神界的描摹,不如说是先人们生命崇拜和文化蕴涵的写照。 再看那画布,终于接触到了远古的信息。这是一幅画在麻布上的墓画。麻布的颜色虽 已变成土灰色, 但经纬依然分明, 一边展示着当时的纺织技术, 一边叙说着墓主的经济状况。 没有穿丝绢睡棺材,只能穿麻布衣服陪葬。麻布图画说明他生前并不富裕。然而,福兮祸所 倚,贫贱不能“移”而留存至今天,恰恰是贫穷造就了不朽。倘若进入棺椁,早就腐朽了,正 是平躺在墓坑里,以空穴为棺,在吐鲁番干燥的沙土和干热的气候中迅速脱水,遗体和随葬 品才能安度几千年,跨越时空来向我们诉说当时的故事。 追随华夏始祖神 展览卡片扼要简洁,注明该画出土于高昌古城郊的阿斯塔娜古墓地。阿斯塔娜,维吾 尔语是首都的意思。 高昌古城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州郡治所和地方割据的政权中心。 当高昌 古城毁于 14 世纪成吉思汗西征的战火后,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车师、匈奴、高车、突厥和九 个大姓的汉族人不愿游走他乡,移居到高昌城北,聚成一个新村落,取名阿斯塔娜,生活于 斯,归葬于斯。卡片注出的年代,是中原的两晋时代,内陆的文化习俗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 高昌,画风与葬俗也传到了阿斯塔娜。家人逝世后,头枕一种状如鸽子的鸡鸣枕,面部掩冥 巾,眼盖瞑目布,身着棉麻或丝绢,安卧于沙土为冢的墓穴里。逝者面对的戈壁土墓顶部, 大都用木钉钉着一幅绢丝或麻布的伏羲与女娲的交合图像,祈望逝者追随华夏子孙的始祖 神,融入宇宙苍穹,经历阴阳交合,走向希望的新生。 看来,这类伏羲女娲交合的图像,并非出自某个大家之手,而是各族居民中寻常画匠 的通常之作,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葬礼的必需。《左传》说伏羲制定了“嫁娶之礼”,于是 画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手拿规和矩,向国人展示着对偶婚之礼。墓室里设置这类装饰画,是源 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葬礼习俗。上古二皇风流事,绘藏西域百姓冢,汉晋时期各民族文化经 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可见一斑。伏羲与女娲交尾的画像,能够在东土和西域的民间广 为流传,可见秦时的焚书坑儒,焚不掉民间的文史传说;汉时的独尊儒术,罢不掉百工的奇 技异术,黜不掉百姓的生命图腾;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成果,终究会随着人们的生活产生、传 承和发展,任何统治和禁锢都是阻挡不住的。 显现东方文化魅力 伏羲女娲像不但在吐鲁番博物馆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博物馆里显 示着东方文化的魅力。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伏羲女娲像,是 1949 年前从中国盗走 的,1983 年忽然轰动起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以《化 生万物》 为题, 刊为试刊号的首页图, 原因不仅是两个中国古皇交合的图画是一种旷世奇观, 更是因为科学家发现的生物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 竟然与伏羲女 娲交合的螺旋式体态非常相似。报刊议论连篇,人们叹为观止,一时成为东方与西方、古代 与当代某种秘不可测的玄怪话题。直到现在,仍让我浮想联翩。 如果说,东方古代恋人梁山伯、祝英台殉情化蝶后的联体之态,东方古代小说梁山泊 英雄中的“双头蛇”、“两头蝎”的起名之由,能在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中看到延绵的文脉,是 因为中华地域人文的灵秀所致,那么,数千年后当代科学发现的 DNA 的分子结构图形,何 以也进入了双螺旋形的几何家族呢?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 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 是东 西方生命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生命本体中存在着未为人知的某种联 系……哦, 中古时代平凡的民间画匠给今人留下了多么深奥的课题, 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孕 含着多少斯芬司克的怪谜和哥德巴赫的奇想啊。 唐 伏羲女娲图-吐鲁番 二、汉画像石中的女娲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 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 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 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 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在 与伏羲、 西王母的构图中, 她在神系中的地位降低了。 这些变化, 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1.汉画像石中女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神话系统中。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 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始祖神,女娲造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化生人 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化生人类的神话产生得比较早,《楚辞?天问》中屈原问道:“女 娲有体,熟制匠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 之野,横道而处。”抟土作人的神话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字记载 较早的是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 《太平御览》卷 78 引《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 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孕育人类的神话是女娲造人三种主要方式中产生时间 较晚的一种,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古籍直到唐代才出现。 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是女娲孕育人类 的神话内容。 最早的汉画像石中女娲图像很少见。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北主室北壁刻有伏羲 女娲图像,女娲与伏羲作人面蛇身形。同一地区发掘的新莽时期的南阳唐河电厂画像石墓, 南壁西侧柱刻有伏羲女娲图像,与上一墓不同的是,这对人面蛇身神呈交尾状,这是一个很 大的变化,表明汉人已经明确地将伏羲引入了女娲造人的情节。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和人 面蛇身交尾都是女娲常见的图形。 东汉早期,女娲图像出现的次数增加,分布的范围也扩大至山东、江苏、陕西等地。 比如,江苏徐州铜山县东沿村出土的“永乐四年”(61)画像石祠.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形清晰可 辨。这时,女娲与西王母共同构图的图形也开始出现,山东长清孝堂山画像石祠,西壁山墙 的上部刻有女娲与西王母等仙人结合的图像。至此,女娲图像的基本图形都已经出现。 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 东汉中晚期。女娲图像普遍出现于各地画像石墓中,而且图像的表现也程式化了,即 以人面蛇身的身形, 或独自而立, 或与伏羲相对, 或与伏羲交尾, 或进入西王母的长生世界。 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女娲图像最为丰富,所有画像石大墓或今人发掘比较完整的画像 石墓,都有女娲的图像出现。四川画像石棺上的女娲很有地方特征,因为石棺的葬具特点, 女娲多与伏羲相对完成构图,而很少有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与西王母的共同构图。 女娲图像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墓中,但她出现的位置却不尽相同,不过有规律性,常 常是与构图的要素有关。女娲如果是单独构图或只是与伏羲构图,那一般是出现于门柱上, 河南、 陕西的画像石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种情况在山东, 女娲常常是出现在石阙上. 石 阙实际上也有门柱的功能。女娲如果是与西王母共同构图,出现的地方多是室壁。从墓室的 分布看,室壁是一室最重要的位置。当然,这样的位置表现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2.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构图情况 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基本图形是人面蛇身,这应当是汉人对女娲形象的基本认识。汉 赋名篇《鲁灵光殿赋》,是东汉赋家王延寿在看了西汉鲁恭王的灵光殿之后作的,他笔下的 伏羲女娲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表明西汉景帝时,人们已将女娲作人面蛇身看,汉画 像石沿用这个看法。在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的女娲一般以三类构图形式出现,一是单独出 现,一是和伏羲共同出现,一是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形式出现。 伏羲女娲 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 第一类是女娲单独出现的构图。这种构图,原始意义可能更多一些。安徽濉溪县古城 出土的女娲像,兽面蛇身,头上还带有胜饰,是一种比较古朴的造型。江苏沛县栖山出土的 神庙图,图中有一排人,自左向右的第一人是人面蛇身,后面是马首人身、鸡首人身、鸟首 人身和一个身高只有前面一半的佩带弓箭的人。 这样看, 汉画像石中有动物痕迹的人物造型 并不单一,人面蛇身似乎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将其区别的意识。单一出现的伏羲也比较多。 山东临沂市白庄出土的斗棋上,画面上部为单独构图的伏羲,其尾部上刻有一个日轮图,内 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旁边有羽人和玉兔捣药,画面下部是山形斗棋,奇妙的是其中有两个人 面蛇身的神人交尾于柱下, 而这正是伏羲女娲的常见造型。 一般说, 单独构图的女娲或伏羲, 他们的蛇尾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生育的认识,这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延续。这种构图,有 时会有一些相关的图案点缀其中,女娲点缀图案的图像比较少,伏羲相对多一些。汉代已经 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不及男性,这个背景应当对伏羲女娲单独构图有影响,所以伏羲的 引申义要多一些。 第二类是女娲与伏羲共同构图的造型。伏羲女娲下肢皆为蛇身,或相对而立,或蛇身 缠绵相交。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征集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两神人面蛇身,蛇尾大于人身而 交缠在一起。此图的下方还刻有两个小人,也是人面蛇身。这样的造型,动物的痕迹很重, 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十分明显。 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的画像石, 伏羲女娲围绕一朵莲 花做舞蹈状。莲花在民间有多子的寓意,伏羲女娲围绕着它而舞蹈,生育的特征非常明显。 原始先民认为,生育是阴阳相合的结果。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的四号石棺后挡,伏羲 女娲以对偶神的构图形式出现,女娲手中托着月,伏羲手中托着日,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 人形,两腿之外有蛇身,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 仰。当人们了解了一些生育知识后,就会及时地用艺术形式反映。重庆璧山县广普乡蛮洞坡 崖出土的一号石棺。 伏羲女娲也是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 比较特别的是在其生殖器处各自接 上一条蛇, 两蛇相交. 繁衍子孙愿望的表现直白而强烈。 中原地区也有表现非常直白的图像, 河南南阳市区出土的一块画像石, 伏羲女娲被赤身裸体的高禖神抱在一起。 高禖神是古代传 说中主司婚姻的神灵,他抱起伏羲女娲的意义再明白不过。因为伏羲女娲是生育神,是人类 的始祖,所以他们还有一种手执规矩的图像,比如山东费县垛庄镇出土的画像石,伏羲执规 女娲执矩。这种构图的寓意是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以象征地,应当是生育神的 一种延伸。 伏羲女娲 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出土 第三类是女娲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构图。这种构图直接参与了西王母信仰世界 的构图,包含的信息增加了许多。山东滕州市山亭区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画面有四层,自 下而上,第一层是冶铁作坊图.第二层是鸟兽图,第三层和第四层是西王母和宴饮图。西王 母端坐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中央, 两侧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 他们的人面和上半身在第四 层,相交的蛇尾在第三层,虽然三四层之间被一划线分割开,但西王母和伏羲女娲却处于三 四两层之间,打破了世俗的一般空间概念。这幅画带来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伏羲女娲自身的 生殖繁衍内容,而且还包括西王母的彼岸世界,以及西王母信仰之下的此岸世界。汉代、特 别是东汉中后期,西王母信仰流行。西王母信仰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这与生殖崇拜有所 区别。 伏羲女娲还可和东王公共同构图。 山东邹城市高庄乡金斗山出土的伏羲女娲与东王公 画像石,东王公拱手端坐,两侧为伏羲女娲,共同举着东王公头上的日轮,两尾交于东王公 身下, 再下面是三只鸟在啄鱼。 此图除了生殖繁衍情节之外, 还有手举日轮、 鸟啄鱼等情节。 汉画像石表现西王母,一般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景图,西王母之外还要有其他情节,比如 生育神伏羲女娲, 不过生育的主题要服从于长生主题, 画面的主要部分或突出部分是西王母, 而伏羲女娲只能是配角。 如果单纯从造型角度评价女娲三种类型的图像.女娲单独出现和女娲与伏羲共同出现 的图像显得更加生动一些。山东昌乐县三冢子村出土画像石,女娲在图上方,手拿执矩,肩 上生出翅膀,蛇尾中空。她的身后是一位女性侍者,此女与女娲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画面 的下半部为衔环铺首,铺首兽面,獠牙钩环,与上部的女娲有一个柔和硬的对照,使整个画 面平添几分生动。 山东临沂市独树头镇西张官庄出土的伏羲女娲像, 画面边上点缀有垂帐纹, 画面内伏羲女娲胸部相贴,大尾相交。整个画面人体的曲线和蛇尾的曲线协调一致,体现出 一种人体曲线特有的流动美,虽然是两位神话人物,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不经意中流 露出来的生动,在与西王母的构图中就比较少见了。 在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对偶神与伏羲女娲很相似,这就是羲和常羲。南阳唐河湖阳辛 店的羲和常羲像,羲和手捧日轮,常羲手捧月轮,两神皆人面蛇身并两尾相交,这是羲和常 羲的典型图像,与伏羲女娲的典型图像太相似了,所以学术界有“三羲混同”的说法。不过, 毕竟这两对神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伏羲女娲是生育神,而羲和常羲是日月神,所以学术界又 有一种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手举日月的就是羲和常羲,凡不举日月的就是伏羲女娲。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拓片 3.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意义 汉画像石中,女娲人面蛇身的造型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原始社会,女性的社会 地位主要来自于生育能力,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的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联想 和寄托。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不仅与女娲的造型相联系,而且也被移植于造物的神 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与蛇都有关系。在造物的神话人物中,烛龙就有着蛇的形态。《山海 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 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 海外北经》记:“钟山之神,名曰烛神,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 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袁珂先生认为,《山 海经》里的这两个神实为一神。这个神人面蛇身,且“身长千里”,是个典型的蛇造型。开天 辟地的盘古,也是蛇的造型。《广博物志》卷 9 引《五运历年记》曰:“盘古之君,龙首蛇 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是比较晚出的造物神,虽然有了龙 的头,但蛇身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女娲作为生育神,还保留着蛇的身型,这一造型突出了她生育神的特征,却给她带来 了神系地位的降低。在已有高度文明的汉代,仍然保留着动物的身型,这对她的宗教地位是 不利的。比如蛇身型的烛龙,就有这样的不济命运。袁珂先生认为:“论起烛龙的形貌和本 领,实在是很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但因为他还明显地残留着动物的形体,未能像其他有名 的天神那样地人化,所以虽然相貌奇伟,本领极大,到底没有人肯把他当作造物主看待,只 好退居为一山的山神,也可算得是遭际不幸了。”(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女娲的情况。与烛龙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在汉画像石里没有改变蛇的造型,这也说明 汉人的一个态度,就是并没有把她作为最高神看待的想法。另一个大神西王母,在先秦的古 籍记载中,她对人类的贡献肯定没有女娲大,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她的长生之道被世人所崇 拜,从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帝国君主,到社会基层的官员、财主,都对她礼拜不已,她的 形象也因此有了巨大改变。《山海经?西山经》这样描写:“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 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完全是一 个原始图腾的形象:虽然形状像人,却长着豹子尾巴,老虎般的牙齿,蓬蓬的头发,戴着首 饰。在汉画像石里,西王母则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形象,而是一个相貌端庄、高高在上而神态 安详的大神。所以,女娲蛇身的造型,本身就已透露出她“遭际不幸”的信息。 汉代,女娲的地位比之于秦以前是降低了,但这样的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类早 期受低下生产力的制约, 人们思想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联想得到的, 由蛇的卵生而联想到生 育神,赋予她在生育上的种种想象,所以女娲有了人面蛇身的造型。到了汉代,生育的压力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已经大大缓解, 对生育神的崇拜热情也随之降低, 所以女娲的蛇身造型也 就折射出她地位降低的原因。 影响女娲地位提高的因素还有一个,这就是她与伏羲的结合。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 女娲与伏羲没有什么联系,女娲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化生人类、制笙簧的等等贡献,都是 她一个人完成的,并没有伏羲的参与。再看伏羲,《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记他的身世 是:“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淮南子?时则训》记他的地位是:“东方之极,自 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暤、句芒之所 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暤,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作为东方之 帝,是“五帝”之一,在这个排序中并没有与女娲有什么联系。不过,“三皇”的排序中,许多 说法中有一种是伏羲、神农和女娲,这个排序联系了伏羲女娲,但他们是并列的关系。伏羲 早期也有许多贡献, 与当时的女娲一样也是他一人所为。 《周易?系辞传下》 “包牺氏…… 记: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王充《潜夫论?五德志》记:“(伏羲)结绳为纲以 渔。”在伏羲和女娲他们各自单独工作时,他们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而且如其他大神一样, 是很全面的。但是,当伏羲和女娲结合在一起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只与生育有关了,即使 有一些其他的贡献,也是由生育信仰而引申得到的。相对于女娲的其他生育传说,伏羲女娲 结合孕育人类是最为流行的传说, 她是以与伏羲共同、 并且是列于第二位而获得这个知名度 的,其地位自然不能与以往造人的女娲同日而语。 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 山东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石.中为西王母 由于女娲地位的降低,她在汉画像石的图像表现中也失去了如西王母那样的待遇。汉 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种构图. 是女娲与伏羲结合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在西王母身边。 山东微山 县两城镇出土的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像,是一幅比较典型的图像。西王母端坐正中上方,伏羲 女娲执便面,人面蛇身,蛇身作交尾状,蛇尾交盘于西王母之下,蛇尾末处为两只朱雀。这 样的构图中,以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女娲,在图像中显然是配角,至上神是西王母,造人的女 娲只能是西王母之下的一个生育神。 从生育的角度看, 女娲为西王母信仰增加了人类繁衍的 内容,但同时,她作为大神的地位不仅有所降低,而且还失去了部分独立神的内容。 伏羲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传说,到唐代才出现明确的文字记载。唐李冗《独异志》记: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这一记载在造人情节 上于女娲之外出现了一位男性,此人为谁,李冗《独异志》没有说明。不过根据相关的文献 记载和民间传说,兄应当为伏羲。唐代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是目前可 见的最早文字材料。其实,汉画像石早早就提供了答案。四川简阳东汉画像石棺上的交尾图 中有“伏希”、“女娃”的题榜,以此推断汉代就应当有关于伏羲女娲夫妇的说法了。关于伏羲 女娲的结合,虽然汉代的文字材料是如此匮乏,但是汉画像石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像。而 且,文字中的伏羲女娲已经是人的形象,而汉画像石中还是兽形,仍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 始意义。所以,虽然女娲神的地位降低了,可她在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对我国神话、宗教的 发展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汉实心画像砖-河南“伏羲女娲 三、其他 五盔坟五号墓高丽-伏羲女娲壁画 附:伏羲和女娲是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 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 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 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传说众神是在一 个名叫,都广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这就是《淮南子·墬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 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 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 《山海经·海 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 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 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 人之间。” 然而, 也正是伏羲能攀缘上下, 反映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伏羲, 只是一位“绝地天通”时代, 与神有着区别的人。 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 有着神力进行发明创造, 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 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华夏先民推崇为传说时代的神人,并以其所获 得的空前伟业,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殿堂上。 伏羲发明创造反映了父系农耕文明出现 事实上,伏羲和女娲时代,也正是华夏先民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 族社会的过渡时代。因而,华夏先民也就认为,自己跨入文明门槛的脚步,应始于父系始祖 伏羲。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所说伏羲:“师蜘蛛而结网。”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 世纪》也指出:伏羲:“取牺牲以充疱厨。”这些记述反映了伏羲之时的华夏先民,由于发明 结网罟“以教佃渔,”不仅使攫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及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明 显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的基础上,于是就有了 罗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说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为标志的,婚姻礼 仪上的变革。这就说明了伏羲时代的华夏先民,业已完成了由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 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所以,就要在*关系和社会家庭生活上,出现以父系为主导的,男 婚女嫁的迎娶礼仪。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 较早的汉文古籍《楚辞·大招》说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这是反映华夏先民 在农耕生产和农耕文化,获得了安定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农耕文明程度的提高,所必然产 生的音乐和乐器的出现。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 八卦。” 学者们历来认为,八卦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最初认识,华夏 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说明 伏羲时的父系农耕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此略微说明,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太昊伏羲的活动地域十分广泛。《淮南子·时则 训》记:“东方之极……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 德之帝也。”不仅这样的记述比比皆有。而在华夏先民传说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东方天 帝。然而,现今在华夏的东部,还有中原的河南淮阳,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肃天 水,也保存着“羲皇故里”。这种许多地方分布着伏羲的遗址,广泛流传着伏羲踪迹和业绩的 事实,真好说明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父系农耕文明起源上的多元。 所以,相对于以《圣经·旧约》的《创世记》,集中而完整地描述出世界起源、始祖活 动,以及先民早期迁徙活动等,清晰可寻的创世历史的西方民族来说。我们这个以传说中的 “龙”,作为祖先崇拜图腾的炎黄子孙,正好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世传说上,确实犹如 堕入疑云迷团似的,让人们感到疑惑难解。 女娲补天折射出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 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 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 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先民认定为兴 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 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 华夏先民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 要必需品。 所以, 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 (部) 族社会时的华夏先民, 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 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9:45 

连载: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作者:舒敏   出版社:中国书店

  大西北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生活的远古时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于是我们人类才学会了计数,产生了渔业和畜牧业。女娲以泥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千百年来,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表达了人们对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美好憧憬。

  另一种传说是,伏羲与女娲是兄妹。远古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吞没了所有的人,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后来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后代,人类才免于灭绝。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征祥瑞,表示夫妻和顺,至死不渝。伏羲女娲图虽然在色彩、人物造型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大的构图方面基本相同。二人同是上为人身,下为蛇尾。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布满星辰,仿佛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之间。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两人四目相交,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绕。大多数的图中,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象征着天圆地方。“规”和“矩”的出现,表明了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建筑房屋和做木制器具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准则。

  伏羲女娲图在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中也有少量发现,在敦煌莫高窟建于西魏时期的285号洞窟的壁画中,伏羲女娲的尾部是分开的,显然是受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形。

  伏羲女娲图自本世纪初出土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早在1953年,科学家就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伏羲女娲尾部相缠绕的造型非常相似。20世纪末,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我们人类的基本遗传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谙熟人类繁衍生存的奥秘?

  1983年,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图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为什么白虎在右边而伏羲也在右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博物馆 其他画像石
石铭史诗——星河舞千帆的汉画像石(三)
段友文 叶 蕾 | 陕北晋西汉画像神话的生命意识
学术 | 重论南阳西关汉画像石:不是嫦娥奔月,而是女娲捧月
张同胜: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符号意义阐释
伏羲、女娲图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