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三讲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
第三讲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
一、中国古建筑的台基的类型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系列:一、方形台基:二、须弥座。前一种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台基,后一种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无论是方形台基或须弥座均由两部分构成,即基身和台阶。基身直接承托屋身,台阶供人上下。
台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须弥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自须弥座使用于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时,它就成了台基中最高等级的符号。因此,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只能使用于高等级的宫殿、寺院、道观等以及一些纪念性建筑上。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被打上了深深的等级烙印。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天坛祈年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台基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对台基的使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亦十分广泛.上白宫殿.下至民宅,都可见到它的存在。这现象自然与使用台基的种种好处相关。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台基的一大功能是防潮隔湿:高于室外地坪的基身,其主要部分是用多层夯土或夯土层与碎砖瓦石块层交互重叠、夯筑而成.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的上升。基身与室外地坪间的落差减少了地面水侵入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建筑的室内有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既适合于人们的居住和使用.同时也保护了台基上的木构架,使木构架不会因水的侵蚀而腐烂。
台基在结构上有承重作用。用上述方式筑成的基身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块状基础。它较原来的自然地坪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更好地承担上部的重荷.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另外,中国古建筑在台基的使用上还有积极的美学意义,因为这显然可以避免大屋顶建筑在视觉上易产生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
由于台基的建造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一件工程量很大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工作,所以有无台基和台基的高矮很自然地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统治阶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尽可能地发掘台基在建筑造型上的意义。《周礼考工记》记载: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而周人的明堂.则是“堂崇一筵”。一筵等于九尺,这种台基高度的变化显示出人们对台基造型的象征意义的重视,使用九尺高的台基,所考虑的当然不仅是防潮隔湿的作用了。
三.台基的装饰
明清两代须弥座的上下枋厚度一致,上下枋上雕饰的往往是细碎的夔纹或西番莲等。在束腰的转角部分基本使用梳花结带做装饰。一些仅做高台用的须弥座因上无建筑覆盖,故在上枋周沿围有一圈“螭首”,须弥座面上的雨水经由螭口排出。
丹陛石,又称“御路石”是一块雕有龙纹浮雕图案的长方形厚石板,安置在宫殿前三出陛踏朵的中路,斜放在须弥座高台上,两侧留有窄台阶。丹陛石是皇权的象征,其上的浮雕图案,上部是宝珠和双龙,下有海水和山石,其中宝珠是皇权的象征,两龙中一龙象征天帝,一龙象征皇帝,意谓皇权神授;海水和山石纹则是江山永固的象征。北京故宫保和殿后面有一块全国最大最宏伟的丹陛石,长16.0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达200吨,雕刻九条龙飞腾在大海和流云之中,象征着真命天子一统山河。
四.踏朵
无论是方形台基或须弥座均由两部分构成,即基身和踏朵。基身直接承托屋身,踏朵供人上下。踏朵,现代叫台阶,是指位于石台基中部用长石材砌成的阶石,有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僵碴石等形式。
① 垂带踏跺
垂带踏跺是一种很工整的台阶,两边各有一条斜放的条石,叫“垂带石”。垂带石之下有一块堵头用的一角形石头,叫“象眼石”。垂带踏跺之下还铺有一层石板,叫“土衬石”。垂带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阶下。但宋代以前,建有两座垂带踏跺,东边的叫东阶,供主人行走;西边的叫西阶,供客人行走。
垂带踏跺
三出陛
高级形式的垂带踏跺称为三出陛。在古代,高台式建筑是重要的皇家建筑,为了便于上下高台,也要修筑台阶,这种高台所用石台阶就是“陛”。为了分尊卑,上下高台的石台阶要有三路,按左、中、右排列,叫“三出陛”。正中之陛,较宽,路中有带雕刻的丹陛石,两侧设有窄台阶;左石两路陛等宽,但都比中路陛窄一些,供官员行走。
② 如意踏跺
如意踏跺是每层石板的长度和宽度都逐层缩小的台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上下,故名。这种石台阶较为小巧,多用丁园林建筑。
天然如意踏跺用天然形状的石板材叠成。由于这种台阶只有,三层,不规则的台阶并没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却有山林之趣,故多用于园林建筑的台基之前。
如意踏跺
天然如意踏跺
③硬碴石
硬碴石一种不砌台阶而用有板或砖头铺成的斜面。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凿刻出水平的模纹,犹如搓衣板。
④龙尾道
龙尾道是一种用于高台建筑前面的长坡道。唐代大明官的正殿是含元殿,殿前有向南伸出的三条并行阶道,用砖石砌成的阶梯和斜坡,中间一道宽25.5米,两侧各宽4.5米,称为“龙尾道”。中间路,是皇帝专用的御路,左、右两路是臣僚上下殿的通道。龙尾道的特点是把坡道修成一个个平台与几步踏跺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平台叫一折,平台之间用踏跺相连。
⑤慢道
慢道是较缓的斜坡道或阶级道,常建于山坡上的寺庙或高台式宫殿的前面,两侧砌有矮墙。
⑥丹陛桥
在重要的宫廷高台式建筑之间修建一条高于地面的旱桥。如天坛回音壁之北,修了一条宽阔的丹陛桥,长达360米,直通皇乾殿和祈年殿,供皇帝祭天时行走。路面中间用石板铺
路,两侧是用砖铺路。
“龙尾道”
硬碴石
慢道
丹陛桥
台阶的级数,受到我国阴阳观念的影响,多以奇数为准。按清代的规制:公侯至三品官宅第之台基高二尺,有三级台阶;四品以下至庶民者则高一尺,有一级台阶。但民间建筑的台基高度,常因实际需要而调整,倘若不巧出现偶数,则将台面加入计算,于是级数又恢复成奇数。
三、古建筑的地面
古建筑的地面可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周朝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西周晚期时已出现铺地砖。东汉墓中已出现了磨砖对缝的地砖。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条砖有用席纹或四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
太和殿内陆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该砖"其材质取自太湖;尤其是为避太湖周边死虾腐鱼渣骸,须取湖心澄泥---湖心澄泥,淤积天然,亿年陈腐,质细如脂。经晾干后,酒除腥臊,秘方配制,再用上等糯米和红糖熬汁掺合,成坯入窑;由于"该砖"密度极高,为确保质量,只能依靠燃烧草木灰焙烤,仅烧成一说,须历时一百四十日余,再入"桐油"浸泡百日方果。这样的处理可以防止因冬夏温别,差殊极端,造成的"地裂",力避凶兆所以然。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六道工序,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谓的“土性”,制好的砖坯也要阴干7个月以上,入窑后要用十万斤稻壳烧炼2个月。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烧制好的这种砖,为什么被叫做金砖呢?一种说法时它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被叫做金砖。
铺于室外的地砖为了防滑。表面多做成各种花纹,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文字砖等。明、清在住宅园林庭院中多利用各种废料铺地.如碎砖片、碎陶瓷、卵石等。构图有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可用一种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铺地形式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
四、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
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所处的位置是在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及台基面之间,可说是上顶着柱子.下立于台基。柱础的功能作用主要是为木构架进一步防潮和防止立柱底端遭硬物碰擦,以延长木构架的使用年限。
由于其位置容易引入注目,故造型美的要求亦自然派生。各朝各代在柱础上雕雕刻刻,留下了他们各自的审美见解和历史印记。明清两代的柱础基本一致。与建筑发展的其他部分相比,明清时的柱础似乎更显简朴。在一些高等级的建筑中,北方用扁平状的古镜式柱础,南方则用较高的鼓状柱础,北方与南方柱础形状的变化完全是气候条件使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石台阶竟然还有这么多知识,你知道吗?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台基
看点设计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古建筑知识 | 台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