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时代风格特征

 中国古建筑体系自形成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虽然建筑体系和风格上整体变化不很显著,但随着漫长历史中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中国古建筑仍具有较明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从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至明、清大量建筑,可明显对比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历史时代风格特征。

无论从建筑整体艺术风格到细部做法,从营造工艺到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木结构构造的变化等,都能反映中国古建筑的时代特征。

以下从几个较明显特征及建筑艺术风格上简述,使人们对中国古建筑历史时代风格特征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对以后深入学习,掌握中国古建筑的时代特征起到提示,引导作用。(简述以官式建筑为依据)

一大木构件尺度和截面外形的时代特征

大木构件反映古建筑时代特征,较为明显之处是构件尺度变化和构件截面外形的变化,尤其当历史跨度较大时更为明显。

1.大木构件尺度变化时代特征

(1)柱高比例的变化。施用斗栱的建筑,其柱高因斗栱尺度的变化给柱高尺度比例也带来变化,早期建筑斗栱尺度较大,柱高尺度相对较小,如元代以前的古建筑。明清以来,斗栱尺度渐小,建筑的柱高尺度加大。其柱高尺度的时代特征规律是:柱高尺度随斗栱尺度变化,早期建筑柱高尺度相对较小,宋、元以后柱高尺度渐大。如下图:


斗栱与柱高尺度变化

斗栱与柱高尺度变化

(二)梁类构件截面的高、宽(厚)比例。早期建筑梁类构件较“高瘦”,受力合理,更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元代以前建筑的梁类构件高度比一般约为2:1-3:2,晚期建筑梁类构件较“肥胖”,尤其清代建筑的梁类构件近似方形。其高宽比约为5:4-6:5,从力学原理角度上讲极不经济。如下图:


2.大木构件截面外形的时代特征

(1)柱子,元代以前建筑的柱子柱头部分大都施“卷杀”。宋代多将柱子外形做成“梭柱”,而明清建筑的柱子柱头部分不施“卷杀”,只将柱子施以“收分”,柱头端部的柱楞施以局部“卷杀”或作“压楞”处理。如下图:


(2)梁类构件截面高宽比例。如上所述,早期较“高瘦”,明清较“肥胖”,而梁类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外形也具有时代特征,像宋、元时期的梁栿有时对梁身施以“卷杀”,有的梁身向上“起拱”,呈规则曲线状。而元代建筑梁栿多利用原木的形状,灵活运用在梁架体系中,尤其梁背多保留原木形状。明清建筑的梁、枋截面形状棱角平直规整,形状较僵化。如下图:


梁类构件高宽比例变化

柱、梁、枋等木构件的外形和截面的高度比,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营造特征和工艺技术。


宋元时期梁类构件外形及截面特征


宋元时期梁类构件外形特征

二斗栱的时代特征

斗栱是反映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古建筑鉴别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斗栱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斗栱的体量尺度大小、斗栱的构造组成、斗栱的施用部位、斗栱施用的疏密、斗栱构件外形的细部构造做法等。

1.斗栱体量大小

斗栱体量尺度的大小包含两个尺度含义,一是整组斗栱占建筑正立面(柱身部分)的尺度比例大小,二是斗栱构件的体量大小,二者基本是统一的。斗栱体量大小的时代特征,其基本規律是从汉唐至明清.越“早期”的建筑,斗栱体量越大,越“晚期”的建筑,斗栱体量越小。早期斗栱体量较大,斗栱健硕、苍劲。而晚期的明清斗栱快变得纤巧、玲珑。如下图:


唐代斗栱


宋代斗栱


辽代斗栱


明清斗栱

2.斗栱施用的疏密

斗栱施用的疏密是斗栱最易观察到的时代特征之一.与斗栱体量大小的时代特征规律基本相同。早期建筑斗栱施用较稀疏,一般只施以柱头科(柱头铺作)和角科(转角铺作),较少施用平身科(补间铺作),或施用攒数(每一组斗栱单位)极少的平身科。自宋代以后,建筑上施用平身科斗栱的攒数逐渐增多,到明清时期,平身科斗栱施用非常丛密。因此斗栱施用的多少反映了建筑营造的历史时期,更体现古建筑时代风格。如下图:


梁思成先生对历代古建筑造型所绘制的一个发展流程图

3.斗栱的施用部位

斗栱施用部位的变化,也是斗栱和古建筑时代特征的重重要依据。斗栱施用部位主要是梁架部分起到结构功能的斗栱和藻井等装饰部位施用的装饰性斗栱。更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是施用在结构部分的斗栱,结构部分施用的斗栱分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斗栱,外檐斗栱施于各层檐柱之上,这是中国古建筑施用斗栱的固定部位,不是判别斗栱施用部位的时代特征依据。内檐斗栱施用于室内梁架间或梁架节点处,内檐是否施用斗栱或施用斗栱多少,是体现斗栱施用的时代特征。斗栱施用部位的一段规律是:早期建筑内檐梁架上施用斗栱较多,元代以后内檐梁架上斗栱施用渐少,大约清中期后内檐梁架上斗栱已基本不再施用。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间架结构


宋《营造法式》厅堂间架结构


外檐斗栱施用部位示意图

4.斗栱构件外形的细部构造做法

斗栱外形细部,可从斗栱构件的外形做法观察判别,如斗栱的昂嘴外形做法,大斗及散斗斗底细部外形等。斗栱构件外形的细部做法和斗栱构造组成特征,要想深入了解掌握,需要掌握一定的斗栱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日后在学习和实践中长期积累,才能对斗栱的时代特征有更准确的把握。


举例:溜金斗栱

三木装修的时代特征

木装修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主要体现在门、窗、天花、藻井的做法和形式,仔屉棂条花心的繁简,雕刻的运用等方面,既有较直观的特征又有很多细微特征不易察觉,相对而言门窗上的棂条条花心形式,藻井的造型做法,天花做法风格的变化等,对了解木装修的时代

特征较为直观。

木装修从早期到明清的时代特征规律是:由简到繁,从实用质朴到实用兼顾装饰,并越发精美或华丽。

1.门窗仔屉棂条的变化及时代特征

唐代门窗棂条以直棂条为主(直根窗),条相对较粗。宋代以后仔屉花心的棂条组合渐丰富,除直棂棂条外,仔屉棂条出现了“四斜球纹”、“古钱纹”等多种花纹的棂条组合。而且在一些复杂花纹组合的根条上运用雕刻技术。明、清时期,仔屉棂条的纹样组合更加丰富精美,在一些精美复杂的花纹棂条上使用大量雕刻手法。明清时期直棂窗棂条比唐代时期要纤细,并增多了横向棂条(称码三箭)。明清时期的仔屉花心形式,有简洁的直棂条,正或斜方格,以及更富装饰性的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等等,还有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门窗使用的高等级仔屉花心,其根条组合为菱花图案。


唐代南禅寺直棂窗


金代: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直棂窗


明代直棂窗


清正方格窗


清三交六椀菱花窗

2.藻井造型做法的时代特征

藻井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造型特征和构造做法上,现存木构藻井仍有宋、辽至明清时期的实物。辽、金时期藻井有直接在方井之上安装斗八井,如独乐寺观音阁及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斗八藻井。更多的是在方井与斗八井之间施以斗栱,如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佛宫寺释迦塔及永乐宫三清殿。也有在方井斗栱之上做天宫楼阁承托上部的八角井,如山西应县净土寺。辽、金时期藻井的方井变八角井所形成的三角部分较小,只有四个“角蝉”,而且不施斗栱。而明清时期的藻井方井与八角井间的“角蝉”部分面积较大,由三角形和菱形木格组成,其内四周施用小斗栱并在天花板上雕刻龙风等图案。如北京的智化寺、故宫太和和殿等。明清以前的藻井八角井上多施斗栱,明清时期八角井渐不施斗栱(智化寺),也有把八角井与斗八内并为一体,全部做成层层叠落的斗栱,如景县开福寺。早期宋式藻井的斗八做成八瓣,背板做菱形或其他形式的网格状,之后藻井斗八多变为圆形称圆井,其圆井内多用斗栱叠落(善化寺、景县开福寺等)。到明明清时期圆井满雕云龙。

藻井顶部施明境,早期多绘云龙,之后渐施云龙饰。从元以后到明清时期、藻井日趋精巧,营造中运用雕刻工艺渐多。


故宫藻井


佛宫寺释迦塔斗八藻井方井与八角井之间施用斗栱

3.天花做法的时代特征

天花在装修中也是颇有时代特征的部分,而且从外观形式上较易察觉,不同时期的风格特证。古建筑常用的天花有平暗、平棋(明清称支条天花)、木顶格,还有海墁天花和与木顶格类似的棚顶用纸裱糊的天花。


故宫角楼内天花


太庙贴金天花

四屋顶脊饰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在造型和纹饰上随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上图一:南禅寺唐代鸱尾

图二:唐代时期脊饰、鸱吻

图三:宋代脊饰 、吻兽


上图一:宋代正脊脊饰、吻兽

图二:辽金时期鸱吻

图三:元代脊饰、吻兽


五柱基、彩画、墙体时代特征

(1)柱础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造型和有无刻及雕刻纹饰的变化上。

(2)彩画主要时代特征反映在彩画形式、色彩和纹饰特征方面,现存实物中明清彩画保留较多。

(3)砖砌墙体时代特征相对不易觉察,其时代特征主要是砌筑做法和砖的组砌形式有所变化。明代以前很多较重要建筑的墙体不全部用砖砌筑,而是用砖和土坯或夯土的合做法筑墙。明代及清早期官式建筑墙体的组砌形式常采用“一顺一丁”,即“梅花丁”形式。

 

1.柱础的时代特征

柱础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造型和有无刻及雕刻纹饰的变化上。






柱基样式




本图6张图片,上为:宋代柱础;中间左一为辽代柱础;中间右为金代柱础;最下2图为元代柱础

2.彩画主要时代特征

彩画主要时代特征反映在彩画形式、色彩和纹饰特征方面,现存实物中明清彩画保留较多。


唐彩画


宋彩画


明彩画


清彩画

3.砖砌墙体时代特征

砖砌墙体时代特征相对不易觉察,其时代特征主要是砌筑做法和砖的组砌形式有所变化。明代以前很多较重要建筑的墙体不全部用砖砌筑,而是用砖和土坯或夯土的合做法筑墙。明代及清早期官式建筑墙体的组砌形式常采用“一顺一丁”,即“梅花丁”形式。

六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时代变化

建筑材料和营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这是人类营造建筑的发展规律,中国古建筑也离不开这一客观发展规律,所以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也应认识到,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采用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时代变化。

1.夯土材料和技术

商朝已有版筑墙和夯土地基,夯土技术已应用,以后各朝代夯土技术逐步发展,夯土技术采用灰土工艺到明代有较多应用,而将灰土工艺用于建筑基础部分是从清代开始大量使用的。

2.柱础石,石材的使用及工艺技术

商朝时期采用天然卵石为柱础石,这是以后演变为柱础石的锥形,到汉代已出现柱石,柱础石的形式已有覆盆式,也有莲瓣带雕刻形式。隋、唐时柱础与前代覆盆和莲瓣雕刻形式大体相同,只是造型较矮平。此时期石制栏杆已用在重要建筑台基上。在石结构技术上,隋代已能够全部用石材构建桥梁。宋代石构技术发发展显著。建造了多座体量巨大的石结构桥梁。宋、辽、金时期除建筑台基、桥染外,砖塔塔身也采用部分石材,有些塔则全部用石材建造。宋、辽、金时期柱础形式和雕刻更多样化,建筑上大量使用石柱,石材雕刻技术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石材在建筑上的使用更加广泛,技术更精甚,有些建筑全部用石材营造,如石牌楼、牌坊等:石构件上采用更多的雕刻工艺.石雕刻更加精美。

3.木结构.斗栱的工艺技术

春秋时期已有梁、柱木构架技本术,秦、汉时期木结构技术渐完善,已形成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较多采用拾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形式,斗栱也用于木结构体系中。两晋、南北朝的木结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建造了更多的木塔,斗栱已用两跳华栱承托出唐代营造技术的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以“材”为标准控制木构架各种构件尺度,使木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唐代末期斗棋已造“下昂”。宋代颁布《营造法式》使木构件制作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木构件制作以“材”为标准的建筑模数斗栱、大木构件加工制作作更加标准化、定型化。宋、辽、金时期随着木构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营造了很多核阁建筑和楼闹式木塔,出现了一些“减柱造”木结构形式,斗栱的补间铺作增多。宋代木构技术对以后的元、明、清木构技术都有重要影响。元代在木构技术上,一

些建筑为功能需要,仍沿用金代“减柱造”技术,而元代“减柱造”技术运用更灵活活,并与“斜桃(梁”结合,构成很多灵活的梁架构造。“减柱造”和“斜栿”构造是元代本构技术的特征之一。明清官式建筑的木构柱网和梁架较规整,梁架简洁,整体性强;斗栱排列更丛密,内檐木构架节点处的斗栱逐渐减少,节点构造简单牢固。明代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使清代中、晚期的的建筑更加定型化、制度化,并规定了“斗口”为大木权衡尺度的标准模数。

4.瓦的使用变化

西周时期已出现筒瓦、板瓦,战国到汉代时已大量使用筒瓦、板瓦。南北朝时出现了琉璃瓦。只有黄绿两色。隋、唐时期琉璃瓦又出现了蓝色。宋、辽、金时期琉璃瓦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屋顶出现用琉璃瓦与青瓦搭配使用的剪边做法。元代继承宋、金时期屋面做法,重要建筑使用黄绿两色琉璃剪边或聚锦做法。明清时期瓦的生产量提高,民间建筑屋顶用瓦为普遍,琉璃瓦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以前。宫殿、坛庙和其他重要官式建筑跟多使用琉璃瓦、琉璃剪边和聚锦屋面更为多见。

5.砖的使用及砖砌体的工艺技术

战国时砖的种类已有空心砖、方砖和装饰性条砖。此时砖多用于台基、地面,较少用于墙身。战国至汉代墓室多用砖砌筑,并出现了“发券”和和“穹隆”顶技术应用于墓室。两晋、南北朝时,砖的使用更广泛,已出现砖铺散水,砖石结构技术进步显著,开始用砖造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隋唐时,用砖造塔建墓增多,开始用用砖的营造技术,仿木构形式建塔,此时已出现绿琉璃砖。宋代,砖的生产比唐代增加,很多城市已用砖砌筑城墙,用砖铺设城内主要道路。宋、辽、金时期砖石结构技术取得巨大进步,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建造砖塔最多的阶段。明清琉璃砖生产技术、工艺更加成熟,能生产出仿木构件的琉璃砖和琉璃斗栱,用在琉璃塔、琉璃牌楼、琉璃影壁和琉璃花门等建筑上。

七建筑艺术风格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史中,受到经济、工艺技术、文化、宗教、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建筑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

1.组群和院落式建筑

组群和院落式建筑的布局,空间序列的组织,对比村托手段的运用,烘托了主要建筑,使得组群和院落建筑体现主、从的艺术风格。如明、清时期宫殿等组群建筑在空间组成和立体轮第上统一中有变化,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在空间处理上的艺术成就。

2.单体建筑

主要体现在:

(1)台基、柱身、屋顶三部分的尺度比例关系变化。

(2)木构件截面的尺度比例和各种构件之间尺度变化。

(3)斗栱在建筑中所占的比例尺度变化,斗栱构件尺度大小变化。

(4)屋面举折变化,屋面由线和檐口曲线及角变化。

(5)屋脊、屋脊饰件的造型变化。

(6)屋顶形式的发展演变。

(7)色彩运用的变化,彩画形式和纹饰的演变。

(8)建筑纹饰图案的变化。

(9)建筑各部位采用雕刻的变化和雕刻纹饰的变化。

(10)木装修形式的演变,木装修门、窗棂条花格的变化,木装修中雕刻运用的变化。

(11)建筑材料采用的变化表现出建筑质感的变化。

(12)营造技术工艺的发展给建筑带来的变化。

3.建筑遗存和实物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表现出刚劲、雄浑而又不失秀丽柔和的特征。这时期收佛教艺术传入影响,在建筑和石窟的雕刻和壁画上,运用了很多印度、波斯、希腊传入中国的装饰纹饰,如:火焰纹、莲瓣、卷草、璎珞、飞天等,对后世的建筑雕刻和彩画纹饰影响深远。

 

本文来源:薛玉宝《中国古建筑概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面总结,快速上手 | 一帖看全不同时期古建筑的风格特征和工艺
强干货!中国古建筑·历代风格特征分析(六)
【解读】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宋代木作图示
中国古建筑·历代风格特征分析(三)
这是西安最神秘的天宫楼阁,躲过无数劫数,简直鬼斧神工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