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曹雪芹在海淀:寄情风物,著书黄叶

这是海淀·故事第928篇文章

传统文化系列之六

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

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

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一部《红楼梦》,集中华文化之精髓,以小说体“通之于众人”,吴世昌称之“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若想读懂红楼,先要了解曹雪芹其人,要知其所思所想,便要知其所见所闻,故而要了解其生活的年代、社会环境。如同知道一株鲜花开得鲜艳,需要知道它何以鲜艳一样。

曹雪芹一生,四十余年,并不算长,却可谓不同寻常,历经贵贱荣辱、离合悲欢。在海淀西山生活的十多年里,他一面燕市狂歌,一面著书黄叶,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

曹雪芹

曹雪芹为何来到了海淀西山?

后人如何确定这里是曹雪芹的故居?

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红楼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

我们采访到了北京曹学会《曹雪芹研究》常务编委、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樊志斌,帮我们构建出一副曹雪芹在海淀的生活图景。

樊志斌

曹氏故居:从传说到文物考证

北京植物园内坐落着曹雪芹纪念馆,这里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时期的故里所在地。二十世纪50年代,这片土地划归到植物园,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被大规模开发,因而曹雪芹故居在被发现之前得以留存。

正白旗村39号院曹雪芹故居(今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故居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1971年,正白旗39号舒成勋家有四间老屋,其中西头小单间的二檩折裂了,于是他便到城里买些材料准备修缮一下,爱人陈燕秀便在家里收拾屋子。

由于腿脚不便,她在搬床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把墙皮碰掉了一块儿,看到脱落的墙皮背后的墙壁上露出了墨迹,好奇的陈燕秀就把整个墙皮剥了下来。

房主舒成勋

由于老太太本人不识字,便等着舒老先生回来辨认字迹内容。舒成勋老先生回来看到,这面墙上60%的地方写满了字,其余部分还画了一些兰花。经过辨认后,他发现字迹的内容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真不错”,这与传闻中曹雪芹的朋友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恰好相符。

题壁诗

关于这幅对联的故事,在1963年的《北京日报》上就有所刊载,但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只被认作是一个没有实证的民间传说。

当时,在西山一代居民中间还流传着许多其他关于曹雪芹的故事。比如,曹雪芹住所被描绘为“门前有大槐树、旁边是地藏沟口靠近河的地方,后边是正白旗的档房”,这间发现了题壁诗的房屋恰巧具备这几个特征,如今的曹雪芹纪念馆门前仍有3棵300年以上的大树。

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曹雪芹正白旗故居范围内发现了友人赠曹雪芹对联,这里应该与曹雪芹相关。当然前提是要证明字迹书写于曹雪芹生活的时候。

香山正白旗档房

发现题壁诗的消息传出去后,许多红学家先后赶来参观。起初,有学者对这里是否确为曹雪芹故居存疑。比如《文学遗产》杂志委托学者吴世昌来调查,吴老先生认为,题壁诗所书内容虽然印证了民间传说,但字迹笔体不够好,还有许多抱怨性质的俗语,于是留有疑虑。

之后,张伯驹先生从“考文物以证历史”的文物研究角度进行判断,确定出墙上字迹的书体、诗格属乾隆年代,特别是有一个落款“岁在丙寅”,可能为乾隆十一年,恰好为乾隆九年《红楼梦》开笔后的第三年。

关于曹雪芹在西山的传说产生于故居发现前,且是民间百姓相互流传的“集体性传说”,与曹雪芹故居的存在相互佐证;文物鉴定结果也验证了故居的真实性。于是不论是从逻辑论证还是历史考证上,这里便是曹雪芹最重要的一处故居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了。

定居海淀:从当差到田园生活

如今的香山以红叶、红色教育和红学文化“三红”而闻名。在清朝时,这里亦是盛名在外。海淀虽为京郊,但绝非荒凉之地。香山一带,山川河流、景色秀美、名寺云集,比如碧云寺、卧佛寺等,都闻名京师。曹雪芹和海淀交集,与西山地区结缘,便与这卧佛寺有关。

卧佛寺

曹雪芹出身世家,早年饫甘餍美,十四岁遭遇抄家,返回京师。他毕竟是旗人出身,且是内务府的包衣,套用现代社会的说法来解释,他是享受国家待遇的公职人员。作为一名在籍的正白旗旗人,曹雪芹需要当差接受派遣,住所通常也跟着差事而迁移。

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奉皇帝命出资修缮卧佛寺作为家庙,允祥去世后,其子继续翻建、修复工作,直到雍正十二年方才竣工。民间一直把卧佛寺西侧的行宫称作雍正行宫,按照曹雪芹的身份、活动、来香山的身份、时间考虑,曹雪芹的差事应该就跟这个行宫有关。

曹雪芹朋友写诗称他在西山生活时“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并非意味着他当时的生活真的贫困窘迫,这不过是一种文学手法,赊账换酒不过是当时社会上旗人惯有的生活方式。

香山清代健锐营正白旗营房示意图

当时海淀区是除了北京城外最重要的旗人驻兵的地方,曹雪芹故居附近是正白旗的地界,旗营附近有村落和繁华的商业街道。曹雪芹在这里当闲差,每个月都有俸禄领取,每日不过是读几页书、写几笔字,偶尔制个印章,生活也称得上舒坦,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红楼梦》中才充满了从容的叙述。

因为他自幼喜欢读书,回到京师各类小说俯拾皆是,为他的阅读提供了方便,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风月宝鉴》便创作于这个时期,之后又创作了《红楼梦》。

因为职务调动,曹雪芹也曾离开过香山的家中,只身到城里当差,最终于乾隆十六年下定决心离开京城,回到香山,继续完成他的文学创作。

他的朋友敦诚写诗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黄叶村便是曹雪芹在香山居所所在地的代称,因为秋天叶黄且美丽,故得此名。

黄叶村

西山风物:从生活到文学创作

曹雪芹在西山生活期间,也时常与老百姓交往,比如帮老百姓治病、扎风筝、做泥塑等。创作修改《红楼梦》是他在香山生活的重要工作,但并非他的专职所在和收入来源。

曹雪芹在香山的工作经历、在香山的生活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对《红楼梦》的创作心境产生了影响。有些意象成为素材来源,甚至直接存在于书中,使得小说故事更为真实,也佐证了曹雪芹对香山一带风物人情十分熟悉。

《红楼梦》里写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而黛石的两个主要产区,一个是斋堂,另一个便是西山一带的樱桃沟、画眉山。也有传说称,曹雪芹写书时便用的是这种石头研的磨。

黛石

在樱桃沟,有这么一景,名为“石上松”,一块巨石中有一条裂缝,一棵柏树从中生长出来,因松柏相近,老百姓称之为“石上松”。

读过《红楼梦》的人看到这一景,便自然会联想到“木石前盟”。而且在《红楼梦》早期的刻本里,“木石前盟”讲的就是一块石头和一棵松树,便是取材于此。

石上松

在书中,芳官办成假小子后唤作“小土番儿”,土番本是对青海、西藏、四川交界处藏民的称呼,一些藏民被俘虏到了北京,便住在香山这一带的“番子营”里,因而曹雪芹才得以知道这些人的样貌。土番擅长建造碉楼,现在植物园内仍有一个藏式碉楼和一个羌式碉楼。

碉楼

京西稻在清代起驰名中外,现在被列入中国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淀玉泉山是京西稻种植的核心产区,其中一个品种经过康熙的亲自培育,种植到了长城外。曹雪芹在西山居住时,想必也曾满目京西稻丰收盛况,他在书中描写贾母吃的红稻米正是这京西稻。

而关于大观园的原型,虽尚未寻得一处完全相同的园林,但大观园的面积、风格、用水、行船等园林风格皆与海淀园林相似,而种藕、菱角、稻田等景色,也只有海淀园林具有这样的特点。

颐和园全景图

海淀园林中,畅春园四周六里上下,第一任总管是曹雪芹的舅爷;西花园的周长大约是畅春园的一半,是皇子读书的地方,也是曹雪芹的爷爷督建的;曹雪芹担任内廷侍卫时也常跟随乾隆皇帝到海淀一带。曹雪芹生于江南,游历过众多经典园林,到了京师对北方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有了更多接触机会,因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兼具皇家园林的宏大与南方园林的精巧。

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山前龙王寺、卧佛寺、樱桃沟到山后白家疃,以及公主坟、八大处一带,都留下过曹雪芹的足迹。引水的石槽、百年的古柏都曾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的见证者,也见证甚至影响着他的思想。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具体何时搬到“黄叶村”,在这里居住了多久,至今仍待考证。根据他和朋友留下的诗作时间来看,在乾隆二十年前后,曹雪芹可能在碧云寺旁的公主坟、北上坡居住。有民间传说,他曾在海淀山后白家疃村居住过,也在当地老百姓间留下了许多传说,那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故事了……

朗读者:杨硕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目前就职于北京红迷会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新媒体运营,负责对外传播曹红文化。

采访、文、编辑 / 王瑛

朗读者 / 杨硕

音频剪辑 / 张少禹

图片提供 / 北京曹雪芹学会

审校 / 冯焕丽

更多海淀人物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抗风轩”在哪里
文化遗存(109)曹雪芹故居
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漫游香山话曹氏
张红兵 | 西山游记 | 诵读:风轻云淡
香山下黄枼村著書老人曹雪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