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谈“请改造我们的习惯”

    

 

连续从事班主任工作20年,最近几年一直在观察新生代优秀班主任群体,看他们所为、所思、所想。面对90后、00后这样一些教育对象,尤其是面对“人本思想”下新的教育理念,他们在做着一种全新的德育工作,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们试图作一些分析,意在为那些在班级管理上需要改变旧有习惯的班主任提供一些思路。

 

一、教育——变“训导”为“内省”

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不是老师的训导。我们一般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教师是道德的楷模。于是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管理而不是教育,管理与教育的区别是:“管理”以事为本,为了良好的秩序,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规则,至于为什么遵守、如何遵守,已经不太重要了。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往往是出于对控制或惩戒手段的服从。“教育”呢,它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学生。学生对于规则是因为对于道德规范或伦理的认同。两种管理思路,效果不同、境界亦有别。

如何让学生“内省”冷冰的规则呢?活动,德育活动,或者说,创设德育情境,而不是学习规则,甚至背诵规则。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一般有这样三类:认知性课程体系、活动性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其中“活动性课程体系”是核心,也是学生内省的主要渠道,我校每学年的每个月均有校级的“德育活动课程”,并构成了属于“我们”的课程体系。每周有学生主持的升旗仪式;9月有新生入学典礼和“名著节”;10月有“体育节”;11月是“拥抱大自然”;11月是“教学节”;12月是“爱心嘉年华”;3月是“科技节”;4月是“英语节”;5月是“艺术节”;6月是“九年级毕业典礼”。每一次活动均有计划、实施、新闻花絮、评价等课程要素。比如我们的“爱心嘉年华”,是学生的“狂欢节”,我们用四大板块,“美食一条街”“才艺大舞台”“大学山超市”“作品缤纷秀”模拟出“三个理想”,即,“理想的社会环境、理想的实践环境、理想的成长环境”。所有爱心款项全部进入“杜鹃花爱心基金”。“爱心基金”流向最需要帮助的青海省玉树地区某学校的“失依儿童”。这种浸润的“活动式德育”比千万句的“训导”更能直抵人心。

二、班规——变“制定”为“约定”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班规》,是点评一则我暗访来的“班规”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认为,班规是用来约定大家行为的,但从内容上看要把握住几个原则:第一,班规要“合法”,而不仅仅是合班主任的个人意志。所有的条目均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权威性。第二,班规要全面,不要片面。它是一种养成公约,应具有全面性特点。比如,不能仅是学习方面的。第三,不要“堵”,要“疏”。“不(许、准)字牌”班规不是班规,而是禁令。第四,是对于违反班规的处罚要在法律与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我们一些班主任之所以热衷于“‘不’字牌”班规,是因为有了它,就有了处罚学生的理由,你违规了嘛。对于未成年人,国家并没有赋予我们处罚权,于是,我们自己在寻找,寻找一种“权力”,似乎有了权力,班级管理就万事大吉了。

班规要合法、要关注养成的各个方面、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于违反者要采用教育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班规才能登堂入室,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这些原则怎么实现?改“制定”为“约定”,班主任可以起草几个大的方面,然后交给学生去添加具体条目,不要急于求成,“约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给学生纠偏的过程。并且,班规“约定”好以后要举手表决,三分之二及其以上的通过才能正式颁布实施。初中三年,每年(学期)还要不断修订。我曾经跟一些年轻班主任说:让学生接受你,从你和学生“约定”班规做起,民主的姿态,在民主的社会里是必须的品质,那些试图用缺少民主过程和民主内容的“班规”来给学生套上枷锁的班主任迟早会失去“民心”。

三、班委——变“终身制”为“年任制”

魏书生老师的“人人当干部”的思想与操作办法在一线班主任那儿可谓深得民心,并且“代代相传”,限于“干部”岗位有限,一些农村的大额班级无法“人人当干部”,在一些40人左右的小额班级,“人人当干部”可谓如鱼得水。我赞同“人人”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锻炼,每一个都享有成长的权力。但,过于“细分”干部职责,如,“班级前门卫生管理员”“后门卫生管理员”,一方面,让“干部”因为“权限”太小,缺少职务“自豪感”,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互相之间的职责的责任边界不清。

我一直在呼吁班主任的三年一周期,从七年级一直带到九年级,这便于班主任更深入开展班级建设,有个“三年规划”什么的。防止出现急功近利等现象。对于“班委”,则可以实现“年任制”,一年一换,三年不重复。这样既打破了“干部终身制”的陋习,避免三年班委而产生“职业倦怠”,又能让每一个人扎扎实实地干一场,“造福一方”。还有,第二届、第三届班委会学习上届经验、汲取上届教训,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班集体的建设。“退下来”的“干部”可以聘作“顾问”,“以老带新”。“年任制”事实上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竞争,还可以根据“政绩”评出“最佳班委”,甚至可以评出班委“明星阵容”。当然,这要到九年级第二学期了,虽然结果是毕业前出来,但效果却贯穿三年!我校班主任将三年的“班级组织图”张贴在教室的后方,各自责任,一目了然。

四、板报——变“应付”为“定期”

一些学校的德育处,总是在开学初布置班主任出一期“迎接新学期”的黑板报,然后就再无下文。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科任老师的专业成长一样,完全是自己“逼”自己的,属于自主成长,依靠外力,不仅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所以,班级建设如果停留在“应付”德育处的层面,哪怕是“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接触了很多毕业生,他们的工作能力,尤其是文字能力,就是在一期接一期的办黑板报中发展起来的。其实受益的何止是“出黑板报”的人,撰稿人、美编、策划者都是受益者。当然,更大的受益者是全体学生,他们在一期又一期的内容丰富、版面精美的黑板报熏陶下心灵得以健康成长。不管现在资讯如何发达,自己亲手设计的作品永远是最有温度的、最亲切的,上面的内容自然是最认可的了。

所以,优秀的班主任往往会把“黑板报”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一开学就要拟好学期计划,让学生在期待中完成一期期的黑板报,用黑板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从而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当然,黑板报的主题最好要与班会以及班集体建设的阶段性主题相呼应,以形成班级教育的立体网络。需要提醒的是,每期(半月一期为妥)的内容要留影,然后张贴在“班博”(“班级博客”)专栏里,三年下来,50几期黑板报难道不是孩子们成长的脚印?

五、讲台——变“死角”为“亮点”

很多学校都将卫生的“一日一查”纳入常规考核,这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检查过后呢?每节课的保洁更重要,而保洁的重点就在讲台和黑板这个空间里。一些学校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讲台兼是控制台了,但我们有些老师的习惯还没有改过来,粉笔头随手丢在讲台上,弄得鼠标、显示屏、讲台上都是粉尘或粉笔头。还有,讲台随意堆放情况严重,粉笔盒,作业本、试卷,随意散落在讲台上。讲台是班级的“班眼”,通过这双眼睛能看出班级是否健康、是否充满活力。可惜的是,很多学校的“一日一查”一般在早上进行,人员走后,“脏”态复萌。

如何让讲台从“死角”成为班级卫生的“亮点”,说几种做法。将“粉笔分类”。制作的粉笔盒有三格:白色、彩色、粉笔头,分类摆放。还有班主任别出心裁的在讲台上放上一块“温馨提示”:“亲爱的老师,请不要将粉笔放在讲台上”、“亲爱的老师,请提醒我们的坐姿”。专人专管,课间保洁,检查粉笔分类、清理讲台、清洁讲台。很重要的一点是用过的黑板擦要放在黑板的下方(接粉槽)。擦黑板要轻、慢,不能在教室拍打粉板擦。去年,我曾建议在班级讲台上置放“桌旗”,一边是国旗、一边是“班旗”,有班主任当心影响学生的视线,我后来同意不放,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怕讲台脏,玷污了桌旗。讲台虽方寸之间,却大有文章可做。老师们上课时,讲台、黑板,清洁整齐,顿时心花怒放,精神也为之一振。

六、谈话——变“有事”为“无事”

一些班级就是事情多,一会儿有学生上课跟老师顶嘴了,一会儿是男女生吵起来了,班主任“摁住葫芦起了瓢”,整日成了忙碌的“救火队员”,又是发火,又是请家长,又是“苦口婆心”的谈话,第二天,“山还是那座山”,何以如此?一方面班风建设没有起来,缺少有效的集体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班级可能出现的问题因缺少预见而让措施无法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何了解?有人出主意说,安插“线人”,有作用,但有限,且有“副作用”。“无事沟通”不失为好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但孩子们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作用就已经失去了。“有事沟通”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时间,“无事沟通”,学生欣然,老师亦欣然,欣欣然不觉中师生成了朋友,你见过朋友给朋友惹事的吗?李镇西老师有一句名言“用心灵赢得心灵”,是在提醒我们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做孩子们的朋友。

 现在沟通的方式多了,以前我主要通过日记与孩子们交流,那年,我们班有一位女生,由于她过于敏感,经常“以泪洗面”,初中三年,我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不下2万字的留言。高中时,她已经变得很豁然了,给我写信表示感谢,我跟她说:不要感谢我,我是用那两万字,陪你一起成长!现在,我已经不再做班主任了,但我还是跟孩子们建立起了一个Q群——“快乐家族”,我们经常在里面聊天,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嫉妒”我和学生的关系,我笑着跟那位年轻的班主任说:“班主任”是你,但班主任工作我们一起做!

七、家访——变“告状”为“报喜”

有一个现象,“好生”盼望老师家访,“差生”担忧老师家访。我们承认,孩子们犯错误,尤其是屡犯同样的错误,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联;我们也确信,孩子犯了错误后,取得家长的支持能够事半功倍。但现在的家长“护短”行为十分突出,当下社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们都变得十分谨慎,甚至是警惕。班主任一学期下来也不跟家长打个照面,突然有一天孩子犯错了,给家长打电话,家长是打心底里对我们有成见的。家校合作,“校”要体现主动性,与“学生谈话”一样,贯彻“无事沟通”的原则。现在有了“校讯通”,很方便了,但“校讯通”不能变成“告状通”,我校校讯通有管理员权限,就发现有的班主任把校讯通当成作业和“过关”通报了,缺少家校合作的品位,自然也少了情感的沟通,并且,校讯通不能替代家访。

家访是人际沟通的一个方面,既是沟通,那么它必有方法和技巧。家庭访问也有它的规范、技巧与艺术。对于班级里特殊的学生,家访时“报喜”是会让家长喜出望外的,他们的直觉就是你爱他的孩子,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家校联系就能紧密起来。我们班有位女孩,成绩平平,有时还不完成作业,我在家访时不谈学习,只了解她在家学习的习惯和时段。却花很多时间大谈她极富有爱心,中午经常喂猫,学校的几只流浪猫都认识她,早上上学流浪猫们会到门口迎接她;晚上放学到门口去送她。学生都知道我“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总是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上我家?当然,“报喜”之后,会在学校约谈学生,综合分析他(她)的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报喜”的情感铺垫,此时,学生一定会对你敞开心扉。

八、班会——变“应景”为“课程化”

目前,学校的班会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应景”,上级教育部门布置什么,我们就来点什么主题班会,“读书节”啦、“道德校园”啦、“拒绝毒品”啦,等等,不开还不行,上面要“总结材料”。二是“应试”,不仅期中、期末前要专题讲,就是平时的班会,学习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把学习抓得紧紧的,让学生连调皮的精力也没有”是赤裸裸的“惟应试观”。三是“应事”,就是有事故了,开个“紧急”班会,以“引起足够的警惕”。班会要“应景”、也要“应试”,少不了“应事”,但如果,仅有这“三应”,别无其他,班主任的独立地位、德育的独立地位何存?其实,正因为主题班会的缺失,才有、才需要那么多的“应”。能不能把班会课当成一门课程来做呢?

我校“五自德育”是分年级实施的,七年级为“他律”阶段,重在建立规范;八年级为“自律”阶段,能用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九年级为“自觉”阶段,自觉遵守规范、运用规范。每个年级围绕年级基本目标我们设计了16个主题班会,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分两个学期实施。每份课件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供班主任进行“个性化”修改。三年,共48个主题班会,是实现“培养三年,服务一生”办学理念的重要保障,是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的基础,是学校德育体系“五自德育”的“主食”,剩下一半的班会课供班主任去做“自选动作”,去“三应”。

九、文化——变“外铄”为“内生”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班级文化有“硬文化”和“软文化”之别,所谓硬文化,是指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很耀眼的是班名、班徽、班旗、班训、班歌等组织的精神要素。去年,我校各班进行班旗设计,有位德育干部说,要在国庆前完成,我问“为什么”,他说,向“国庆”献礼。我告诫他,班旗的设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叫“自塑式德育”,班主任应该把这个过程当成是班级凝聚力培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那面飘扬的班旗。我又进一步告诫他,所有是设计全部交给学生,班主任在定稿时只有一票的权利。并且,班旗要每学期一修订,旗帜不修订,内涵也要重新审定,赋予新的意义。

十、班刊——变“纸质”为“班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县教育局号召我们向一位班主任学习,当时这位班主任还是位民办教师,他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用自己可怜的工资买一大张白纸,裁好后印制“班级小报”,大概叫“小荷”之类的。他把历年的“小荷”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很“震撼”,后来这位老师最终没能转正而去当了记者。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在那种印刷条件下,如何坚持一星期一期“小荷”,是要刻蜡板,上油印机一张张推印的,当年人教版教材《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大概就是写的那种印刷方式。今天,随着博客的普及,很多班主任开始经营起班级博客,把班级博客当成引领学生成长的“加油站”,每天一个故事,有的是哲理故事,更多是身边的故事,人物鲜活、故事感人;有的把班级博客当成家校沟通的“直通车”,家长们通过博客了解了孩子班级的动向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治班理念,还有孩子们的思想动态;有的把班级博客当成提升自我的“加速器”,坚持写班级故事,接触的网友越来越多,他们的理念越来越清晰。

如今,一些学校班级博客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队伍从原先的个体走向群体,让发展之路不再孤单;博客的内容从随笔走向专题;博客的性质从记录走向研究;博客的影响从校内走向校外。南京24中是个典型,他们“用照片记录生活”,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瞬间,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一、阅读——变“兵法”为“理论”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有三条路径:自我成长、模仿成长、因理得法。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班主任主要是第一种成长模式,各省的第一批特级教师很多属于自我成长的典型。如,魏书生老师,他的民主、科学的管理自然也有“理论”的成分,但大多数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富于原创性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第二种人,他们不满足于自我琢磨,开始模仿、借鉴他人的班主任工作方法,这至今仍然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从全国范围来看,李镇西老师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崇尚“爱心与民主”,而这一思想的溯源却在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那里。第三种成长方式,“因理得法”,他们虽然也有自我探索、模仿借鉴的成分,但主要是“从方法论推导出方法,从理论探索出方法。”(张红)比如,上海的万炜老师,就是那本《班主任兵法》的作者,我并不看好著作的名称,但对里面介绍的一些做法却很认同,他曾经说自己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书里面那些“例子”的背后其实也是理论,只不过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罢了。万炜老师大学毕业后从事班主任的年限并不长,只有几年,但却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迅速成长只有一种解释,“因理得法”!我这里所云班主任专业成长三条路径及其代表人物,恰好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代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典型。在全球化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已经前所未有的需要理论指导,鄙视理论,势必走向经验主义,用过去的真理教育今天的学生,失败是必然的。

十二、反思——变“口头诉说”为“专业表达”

每年年底我校都要举行“爱心嘉年华”,九年级学生负责“美食一条街”,各班都在竞争,因为利润高就意味着向学校“杜鹃花爱心基金”捐献的就多。某班学生在快打烊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些食品没有卖完,于是自掏腰包“自产自销”起来,有一位学生对班主任说:老师,我实在吃不下去了。班主任跟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我感动余,建议这位班主任写一则教育故事,题目就叫《“吃饱了,撑得”》,这位班主任“豁然开朗”,后来文章被一家抓也报纸刊发了出来。

我们在跟班主任交流中发现,很多人“善说”,却不断申明“不善写”,有的班主任干脆说自己只“善做”,不会说,更不会写。写作能力的确有差异,但“专业表达”不是写一篇文章的事,而是学会理性分析,从实然走向应然。所以,班主任老师应有仰望星空的第三只眼睛,要学会研究,要在思想的自觉和文字的表达中成就自身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一位合格的班主任或许“善做”就够了,但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还要“善说”,一位专家级的班主任少不了要“善写”,在理性的视域中看待发生的每一个故事,抽象出形而上的理论,并不断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如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十三、Q群——变“潜水”为“冒泡”

我加入了很多“Q群”,但有一个Q群让我十分珍视——“班主任尖峰论坛”,虽然只有159名网友,但个个是精英,其中不乏包括李镇西这样的班主任研究专家。Q群采取导师领导下的小组制,由导师、核心成员、成员组成,导师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核心成员具体负责协助导师开展工作,要求成员不分原来的基础和名头,在论坛内放平心态,踏实做事。Q群每晚7~9点均有专家值班,有固定话题,其余时间可以谈读书、写作业、讲座等多种形式,公开展示、多向结合,为每个成员的成长创设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创造尽可能多样的机会。他们还与“源创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德育》《教师博览》《师道》《校长参考》《四川教育》《湖北教育》《师道》《华夏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时报》、中国教育学会、北师大教师培训中心等杂志和教育机构合作,为成员的外部拓展创设尽可能多的平台。“班主任尖峰论坛”倡导“和而不同,平而不庸;同心、同乐、同行”的论坛文化;秉持“坚持、坚守、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论坛精神;为“人人收获、人人成长,为自己的幸福和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目标不断努力。

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人很少“亮灯”,有的虽“亮灯”,却一言不发,属于“潜水员”。这里的潜水员大部分是一线班主任,我问过几位班主任,他们说:都是大师,插不上嘴;怕大家说我幼稚。我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改变心态,从观望到参与;改变角色,从“潜水”到“冒泡”;从小心翼翼的发言到放胆据理力争;从被动跟帖到主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与德育感悟。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很多热情的一线专家为我们出谋划策呢!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大胆参与能无限缩小这个过程的时长。

 

曾经有青年教师问我上好语文课的最关键节点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学情”。班主任工作的最关键点也在“学情”,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具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我们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还抱着旧有的经验去应对今天崭新的教育,要么我们自己“处处碰壁”,要么学生心灵受到压抑,这两者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我们的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涴市镇初级中学班主任工作要求
初中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实践途径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的班主任管理经验谈
班主任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班主任工作常规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