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杂谈:教师莫要步入师爱的误区

  教育杂谈:教师莫要步入师爱的误区

 

 师爱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注意方式,不讲究艺术,步入了师爱的误区。

  误区一:两极式的爱
  大多数教师的目光总是投向少数学生:表现好的学生吸引教师的注意,惹人喜欢;表现欠佳的学生也吸引教师的注意--不要闹出乱子来,而教师对班上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则不太过问。于是这批似乎无需教师操心的学生便被"合情合理"地遗忘了。王某在周记中写到:"除了上课提问偶尔‘光顾'到我之外,上学期班主任一句话都没与我讲过......"

    班主任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教师呢!这种两极式的爱,使中等生产生有没有我都无所谓的感觉,因而变得冷漠,不关心集体,甚至为了吸引教师的目光而故意捣乱。对于中等生,决不能因为他们表现平平而放任自流,冷落了他们;应积极教育,使他们步入优秀生的行列。
  

   误区二:家长式的爱
  许多人认为教师是"严父慈母",事实上,很多教师也的确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以"全面包办"的姿态来爱护他们。当然,在教师的满腔热情之下,学生也许会非常听话地沿着教师指明的方向前进,有利于班级秩序稳定,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学生如果过分地依赖教师,他们将丧失独立思考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利于他们人格、心理的成熟。

    魏书生带的两个班在他外出讲学时,学生把班级管理得非常好,可纳入优秀班级之列。这种效果得益于魏书生的管理理念: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引导他们,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管理班级。这种不包办的爱,使学生成为有能力、有追求的、完整独立的人。
  

   误区三:强制式的爱
  一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因而花了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将学生留下来,让他们背诵当天所学的字、词、段,随后进行默写,引起学生的不满,而这位老师却说:"如果我不这样看着你们背诵,回家后你们会背吗?这是为你们好啊!"

    其实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想法。他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的爱,但事实上这种不民主的强制做法只会激起学生心中的反感。在学生眼中,这不是爱,而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对这种爱,学生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这些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厌倦感,不想学习,这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误区四:施舍式的爱
  有位学生家中贫困,父亲又有病,一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班主任获悉后,表现出极大的"爱":他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讲述了这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要求班上同学多多照顾这位同学,而且以后每次讲述"帮助他人""团结友爱"等话题时,必然会提到该生的家境,继而发动其他同学帮助他。对于学生交纳班费、献爱心的费用等,他均以该生家贫为由而拒收。在他以为这是对学生的爱,其实已经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一点点的伤害了。

    这样的爱使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抹不掉的自卑感,使他渐渐产生反感。兴许这位教师还在纳闷: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那么不知趣呢?这位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施爱的对象,而未考虑到年轻人异常强烈又极脆弱的自尊心。
  

   误区五:姑息式的爱
  有些教师认为:批评学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于是乎,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他们总不愿意当着旁人的面批评学生,甚至当只有自己与犯错误的学生两个人时,他也不大愿意用批评的方式,即使是批评,也是隔靴搔痒的。

    这对于懂事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条完美的法则,但对于一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这不是好事。温柔的态度常常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因而对于教师的规劝也不当回事,下回照样犯。在学生眼中,你的爱就成了纵容。久而久之,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会越走越远,这不是爱学生而是害学生!


  走入误区的爱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师爱的误区呢?


  
首先,提高对师爱的认识。

    马卡连柯在概括师爱的本质时,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公式:"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就表明师爱是有原则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缺点姑息迁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让每个儿童感受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应多看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明白了师爱的真正内涵,才能避免步入爱的误区。


  
其次,全面充分地了解每位学生。

    马卡连柯说:作为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与个性,了解他们的志向、疑虑、弱点与长处,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对同学的态度、阅读什么书、有什么样的才能等等。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因此,面对每一位学生,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他在想什么,我是否尊重他的想法。像上文中所讲的那位家庭贫困的学生,教师往往以生活上的照顾与要求上的宽松来体现对他的爱,但教师不曾想过,那位学生首先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自尊,是平等关系下的一份爱。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因生施爱"的前提。

  再次,"因生施爱"。

    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爱的方式。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贫困学生,教师只要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该生的自尊心较强,那么他不妨换一种表达爱的方式,递张小纸条,讲几句悄悄话。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这样"对症下药",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师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培养师爱,真正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导如朋友,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处处充满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教育报 教育转化后进生始于尊重
后进生转化总结
情感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如何转化问题生
老师,你做到了吗?
小学生逆反心理及疏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