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第二章

02


班主任教育最需要的心理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学校里,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是主要的工作,也就是以个人的心灵 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心灵的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

 22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心态

《经典案例:学会感恩》: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二、活动疏导,心育无痕

为了防止走过场的弊端,班主任还要怎么做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感恩呢?

一、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

二、激起学生感恩的心

三、教会学生感恩的方法

 23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是道德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所以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这是德育的核心工作。现在的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意志薄弱 感情胞弱,以自我中心、依赖性强等等。以上种种,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效。

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会尊重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做到自尊自重。因为青少年作为行为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并尊重自己,才会树立独立的人格,才会得到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重。让他们在建立自尊的同时获得尊重,体会尊重的快乐。

其次,培养学生理解和沟通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特别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作为一种理智、情感与行动的美德,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或技能问题。因此通过口头上的传授,告诉学生应该善解人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及原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这种美德。尊重意识的获得,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启发。

第三, 应让学生体验尊重的价值,空洞的说理,教育的效果不大,我们应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日常实践中深刻体会尊重的价值,并从中体会关心他人的快乐。

 24 

让你的学生学会宽容

   诸多现象表明,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并升华为良好的人格品质呢?

一、鼓励学生我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育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好事情,理解和宽容他人对自己所求之事的局限和困难。

三、帮助学生正确确立奋斗目标,让学生克服求全责备思想,培养他们的宽容意识。

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5 

班主任谈心更要抓住“心”

    找准谈心的切入点是谈心成功的重要前提。那么该如何把握与学生谈心的切入点呢?

一、抓住两个“基点”,即闪光点、兴趣点

二、把握一个“特点”即学生的心理特点

1.惶恐心理

2.对立心理

3.自弃心理

4.沮丧心理

三、人有一片“爱心”

 26 

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所谓衣赖心理是指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望依靠别人来帮助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依赖心理在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界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促成的。

    有依赖心理的学生 ,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自治、自专能力,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常常自顾不暇,更谈不上为他人服务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叠被、不扫地、不洗衣服,更不用说做菜煮饭,只能靠别人“诗奉'过日子。在学习上不肯下苦功,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习惯于抄笔记抄书本;习惯于问答案、对答案抄答室,从而使他们形成”生活靠家长,学习靠老师,创新靠专家”的思维习惯。学生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明也正任其发展下去,在个性上,有可能形成依赖利人格障碍。这样的人今后很难立足于社会,又由于这样的人难以忍受挫折和失败,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作为班主任,辅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方法:

一、分析原因

二、训练指导

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27 

让你的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作业班主任要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这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让学生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这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三、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营造健康、民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氛围。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

 28 

积极引导“唱反调”的学生

处理方式: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4.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

5.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老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能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一、班主任追求自身的完善

1.了解、爱护学生。2.尊重学生人格,保护自尊心。3.班主任应学会“宽容”。

二、发挥班级的作用

三、协助家长的教育

 29 

学生有自私心理怎么办?

《经典案例:让学生拥有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

其实孩子的自私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产生主要由于后天的原因。1.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2.家长的性格特点及教养方式

3.学校教育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措施:

1.加强人生观教育

2.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

3.丰富学习的课余文化生活

   要逐步淡化、消除学生的自私心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还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说服,改变其错误认识和心理

    青年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定势,正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可采取两种办法:

1. 换位法 就是让受教育者换位 站到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得到相反的结论。

2. 推广法这样看问题,就会得出与自己初衷相背的想法,以此说服学生。而不是硬把观点强加于学生,否则就难以奏效。

二、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印证的机会。

    对教师的思想说服,学生很可能接受一时,再遇事极易重蹈覆辙。若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就能自觉地接受教育。用下列方法:

1.轮流坐庄法

2.集体活动法

 30 

打开学生厌学的“心门”

    在知识变得日益重要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希望教育能为未来的21世纪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人才,希望学生热爱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可以说是增长知识,获得能力,是更好地谋生,并为人类造福的手段。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应该小热爱学习努力学习。但是据调查了解,目前有些学生一方面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更加重视,愿意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喜欢学习,更不愿意刻苦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厌学”。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从理论和经验讲,人们如果不愿干某件事情,就一定是对这件事感到厌倦了。因此,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下,

    通过系统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现代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在人们经常反复地要求迫使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啃书本中度过,如笼中之鸟: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困扰着。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对情绪心理研究表明,长期的消极情绪积累、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反应,压抑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因此,作为我主任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从消除这些引起学生庆学心理的不良因素着手,寻求克服办法和途径。

《经典案例》反思:

1.我们做老师的,特别是班主任,平时要多关心“双后进生”。

2.对“双后进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3.作为新形式下的班主任,我们要清楚我们所面对的也是新时代下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案例分析》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阶段对其进行辅导:

一、建立关系,取得信赖

二、了解情况,找出成因

     辅导者和厌学字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详尽了解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作出科科学诊断的前提。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及其家庭风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过去、现在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状况: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了解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时间;了解学生现在厌学的程度等等。

三、诊断分析,设计方案

    诊断与方案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在此阶段,应充分运用好助人自助的原则。班主任和学生一道,分析产生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判断其发展程度,在和学生充分讨论并取得其同意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矫治方案。

四、合理干预,引导调节

    此阶段是心理辅导的核心部分。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厌学成因,应用心理学理论,选择适当方法予以干预,以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转变。在此过程中,除了要争取家长、任课老师和同学的密切配合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向积极方向发展。因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最高调节系统,不良的自我意识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厌学学生总把自己和“失败者、无能者、受忽视,无前途'相联系,班主任必须通过合理的干预,变其为“成功者有潜能受尊重,有前途”。

五、跟踪强化,彻底矫治

    跟踪强化是心理辅导的巩固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即使在经过多次辅导,使厌学学生的症状有明显好转时班主任应继续寻求家长、任课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配合,不定期跟踪强化,巩固辅导成果,以期彻底矫治其心开障碍。

 31 

如何面对学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偏低的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非常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他们在校内,经常是手足无措,羞怯畏缩,课堂上不敢发言,话到嘴边说不出来;在校外,他们怯于与人交往,孤僻寡言。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意识,是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自卑心理主要是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如智力记忆力判断力.能力、成绩等方面的不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

《经典案例: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案例》

一、基本情况

二、背景资料

三、原因

    王同学父母不懂得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王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的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暗示不断出现,他的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素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尽退让的情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王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同学们的尊重,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他的自信心,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现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王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王同学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时候面带微笑,但这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得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感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王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王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为此,我找了王同学的外,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第三阶段是创造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王同学的心理压力,使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进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第四阶段是对王同学学的耐挫力培养,历时五个星期。

《案例分析》自卑是人生的大忌

    对于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学生来说,消除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自卑的人一切决定的出发点是怎样更容易地避免失败,而不是怎样获得最大的成功。在这种前提下行事,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如果一个人自卑多于自信,且习惯性贬低自己,那么他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呢?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是较有成效的:

一、要让学生确信心理的力量,产生克服自卑心理的主观愿望。

二、要让学生明白多角度思考问题睥巨大作用,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三、要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面临的客观实际,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  

    总之,矫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2 

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好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

    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现逐步形成时期,这时调适焦虑心理不仅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对日后的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的养成均有重要意义。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当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某几个学生读书非常用功,但成绩总达不到理想,而他们自己或家长的期望值却很高。所以,每一次考试后,这些同学特别沮丧。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内心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

    目前,学生焦虑心理相当普遍,这种不良心理障碍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可能会成为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严重后果。为此,作为班主任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势在必行。

《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

一、案例介绍

     学生情况:该生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上水平,每当临近考试时都会感觉到不安,往往在备考阶段给人很紧张的感觉。有时会在复习的过程中出现烦躁

二、原因

   该同学的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焦虑。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主要可表现为紧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问题过度反应,难以作出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睡眠障碍等。在考试中主要表现为临近考试,心情极度紧张。考试中不能注意力集中,知识范團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持久不能松弛下来。分析该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成长所接触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案例中介绍的司同学的这种焦虑行为应该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对她要求过高造成的。由于可同学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然对于的学习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度比较高,无形之中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形成强大的压力。家长在不很了解孩子的情况之下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

2.个体自身原因

    就该生个人来讲过分敏感,对于考试看得过重,过分争强好胜,自我要求过高,有时甚至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由于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导致在学业上多次受挫,使其对考试的态度更加偏执。因为不善于同父母沟通,所以也很难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同龄群体影响

    同伴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该所在班级成绩比较好,所以同学们都比较看重学业成绩,无形之中也给她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比较中,不断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而一旦目标无法达成,就会有很强烈的受挫感,同时在下次考试的准备和应考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紧张、忧虑。

4. 社会和学校教育影响

    社会和学校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至

关重要的角色,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大多还停留在看学历、看文凭的基础之上,所以孩子从小就建立起了这种围着考试和分数转的思维和心态,往往把考试的成绩当作判定一个人素质的标准。此外,学校也往往把考试成绩当成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砝码,加之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如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就很容易产生对考试的焦虑心理。

三、心理辅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适当的焦虑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给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人的终身发展。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措施:

1.教授给该生一些积极极的自我暗示方法。在考试前我会单独对她说一些鼓励的话,同时也让地自已对自己树立信心。在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要给自已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方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一定能应付这个考试”等积极鼓励的话。不要把一时一地的得失当成全部,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 帮助她为自己选准目标。因为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该生对考试的焦虑心理也被异常地强化了。所以我就经常和她谈心,让她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再向更高的奋斗。

3.做好家校配合。我还积极与其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平时能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淡化考试成绩在家庭谈话中的分量,多些给她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

4.发挥伙伴们的作用。我有意让几名与该生关系很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多给她一些帮助,同时让她们在交往中,多给她以赏识和称赞,帮助她树立自信。

四、反思

    通过这次辅导我认识到在中小学生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同时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应该重视发挥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焦虑使学生精神紧张、烦躁、思维混乱、注意力分散,它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下降,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学生在考试或竞赛中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帮助学生克服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的焦虑心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针对产生焦虑心理的不同原因,区别对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看待问题的观点、处理问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集虑心理的原因也是各异的要消除他们的焦虑心理就要找出根源“对症下药”。这样就能够帮助因不同原因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消除焦虑心理,提高他们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同问题睥能力。

二、利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克服焦虑心理

    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常因学习的紧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克服他们的焦虑心理。如开展体育锻炼,又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拥抱大自然等。总之这一张驰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的焦虑心理得到缓解。

三、引导学生设置有效的可实现的目标克服焦虑心理

    学生在学习中都会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正确,有效可实现的目标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动的重要推动和指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反之模糊不可实现的目标会使学生怀疑自己、遭受挫折、产生焦虑。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设置正确具体、可实现的目标,避免确立不论通过多少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所设置目标的阶段性,即引导学生将一个目标化分成多个子目标,他们每完成一个子目标都相对的较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达到下一个子目标的欲望和动机。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因素。

四、进行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处理危机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得失的态度等优良品质。同时也是避免焦虑情绪产生的有效手段。1.放松训练。2.注意力集中训练。

五、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特别是高考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考前考中的焦虑紧张心理,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基础。模拟训练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学生来说最实用的是实景模拟训练。它是设置考试的情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在应用时我们应该在试题的不同部分有所针对地增加试题的难度或设置其他形式的障碍,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技能克服考前考中的紧张、焦虑心理,这样的模拟训练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效果。避免或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有助于他们良好品质的养成,使他们现在和将来能够更加从容地对付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33 

如何抓住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指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心理特征。学生有了强烈的上进心,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如果学生不知上进,任何教育都无法培养良好品质。《经典案例》,《案例分析》:由以上的案例可能看出,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我们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呢?

一、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肯定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习惯,改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四、借助活动,使他律转变为自律。

 34 

帮助学生走出忧郁的阴影

一、原因分析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措施

第一、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使他摆脱忧郁情绪。

第二、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与信心。

第三、鼓励学生自我调适,学会理解。

    为避免学生出现抑郁情绪,班主任与教师要尽可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

二、及时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

三、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育人方式。

 35 

让学生在自我激励中快乐成长

   自我激励是人在暗示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超越自我的心理历程。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一、自我暗示

二、自我精神训练

三、自我承认法

    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无论学习或做事都要规定一个目标,坚持实现它。自我承认法就是在自己每次不同程度地达到目标后给以积极评价,激励自己的持续性。

四、名人格言鼓励

五、展示特长

 36 

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一、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二、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三、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四、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37 

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上网心理

《经典案例:一个“网虫”的转变》

一、个别辅导,正确引导

二、采取措施,培养自信

三、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班主任引导学生拥有正确上网心理需要做到:

一、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二、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免疫能力。

三、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众。

五、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38 

如何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

《经典案例:手机遭人笑话小学生不上学》

《案例分析》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呢?

一、价值观辨析

    多起因于自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来辨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正面引导

    毫无疑问,学生的攀比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盲目的不理性的攀比有损学生健康,但隐含竞争意识的攀比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利用学生的攀比心理可以激励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比学习,比才能比意志力.比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发奋努力,勇于竞争,勇于赶超,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积极千预

    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增强理智感。通过讨论,思考明白为何不能攀比。中小学生爱美,不是坏事,但是在追求美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家庭条件量力而行,切勿盲目攀比。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不能以穿着打扮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学校可制定有关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教室”“不准染头发'等制度去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也是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39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

《经典案例:教会学生学会交往》具体措施:

1.同伴的“互动”

2、开展公平竞争

《案例分析》

一、创设机会,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二、用班主任的情,激起学生的信任。

三、创设情景,学会沟通与交流。

四、捕捉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改变控制方式,追求人际关系的境界。

 40 

如何帮助学生面对心理挫折

   正视挫折是排除挫折的心理和思想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莉萨·布莱克韦尔

    何为心理挫折?心理挫折是人通向目标的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可控的阻得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心理状态。就学生管理来说,应尽可能避免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一旦产生尽可能地去淡化减轻消除它,防止带来消极后果;如果产生消极后果,就应及时帮助学生将它们转化到积极方面上。作为班主任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使矛盾激化既不利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帆风顺,也有艰难险阻,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在长辈们的呵护下养尊处优,在困难面前无法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而悲观失望,从而引发自杀、出走、杀父弑母的众多惨剧。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淡化成消除心理挫折给其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这是摆在每一个班主任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也是责任所在。

 《案例分析》如何将消极的反应转化为积极的反应呢?笔者诊断:激励机制就是有效方法之一

一、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挫折

二、培养学生的挫折耐性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教会学生应付心理挫折的具体办法

1.发泄法。2.升华法。3.自激法。4.补偿法。

    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对学生的心理挫折作具体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1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

《经典案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班主任就经常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植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耐挫能力,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心理品质教育必须抓佳时机

    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学生的心理往往是隐性的,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使教育最大限度产生效果,很重要的点是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忠告:学生碰到困难或落后时.要迅速给予激励和帮助;在学生做错事时,要立刻予以纠正和指导;在学生感情受到伤害时,要及时送上鼓励和安慰。这种“及时的一击”比“千叮万嘱”式的教育强得多。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向上的进取精神是重要的,这是班级建设成功的前提。

二、心理品质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

    简单的批评指责、泛泛而谈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招致学生内心的抗拒和反感。有人提出,教师要“用话语敲击学生的心灵”。确实如此,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态,真正理解学生,将教育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内心,心理品质教育才会更有力度。这同时也对班主任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谈话技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心理品质教育必须注意学与行的结合

   在当前的中学生中,有一种害怕实践的心理倾向,这主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的缘故,这需要班主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加指导和鼓励。

四、在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教育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是心理品质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说,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The end-

【整理】林小翠

【编辑】肖少华

【审核】杨婵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心理辅导-高考学习网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干预
给帮助厌学学生的老师支招
班主任培训资料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问题及教育)
一名高中生受挫案例的辅导与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